部编人教版数学三上《千米的认识(2)》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千米的认识(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例5、例6
【教材分析】
例5教学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通过“想”引导学生运用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用口算直接推算出结果。

例6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估测家到学校大约多远,积累估测活动经验,掌握估测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学情分析】
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

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

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

学会根据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

2.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难点:熟练地进行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讲故事。

同学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

兔子输给了乌龟,心里不服气,总是想跟乌龟再比一次。

一天,兔子在路上遇到了乌龟,就拉着乌龟要比赛,可乌龟说:“今天我有事要做,不能和你比赛,要不我们比比今天谁走得远些吧。

”兔子同意了。

乌龟说:“我今天走了3000米,你呢?”兔子说:“我走了5千米,我走的路程比你长,我赢了!”可乌龟听了,不服气地说:“我走的路程是3000,而你才走了5,怎么会是你赢呢?”
2.提出问题。

同学们能帮他们评评理吗?(他们用的单位不一样)那么我们要怎么帮他们比较呢?(把他们的单位统一起来)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1千米=1000米,那么根据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你能正确换算吗?
【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计算3千米=( )米。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说说想法。

汇报结果,师总结:3千米=3000米,因为1千米=1000米,3千米是3个1千米,就是3个1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

(2)计算5000米=( )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师总结:5000米=5千米,因为1000米=1千米,5000米里有5个1000米,就是5个1千米,所以5000米=5千米。

(3)归纳长度单位。

师: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

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

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
生: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师: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生:基本的进率关系式有四个,分别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教学例6。

师:估计一下,咱们教室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学生先小组讨论,估计教室的长和宽,互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全班交流汇报后找出更好的估计方法,再测量验证。

课下练习: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巩固应用】
教材练习六第4、6、8、11题。

【课堂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2)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3千米=(3000)米
5000米=(5)千米
【教学反思】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分米、厘米和毫米,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主题图说明“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

本节课,如果只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学生的想象力有限的,所以,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

在上课伊始,我便带着学生站在能够看到学校跑道全景的教学楼上进行整体观察,让他们对200米的长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带着他们走一走、试一试,让他们数一数走一圈(200米)要多少步,我给他们记时,为学生认识1
千米作好一个铺垫。

回到教室汇报时,他们通过计算知道围着操场走5圈就是1千米。

由于毕竟没有亲身体验“走1千米”的感受,为了帮助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建立,我又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走100米的时间,估计出走1千米大约需要花15分钟,让学生进一步在头脑中有个比较形象的感知。

为了帮组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米,我又为学生举了一个比较熟悉的实例:每两个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50米,学生通过计算,发现21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千米。

在经过这样的教学之后,我明显的感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

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及时间的掌控存在许多不足,在巩固练习时没能适当展开,还有个别学生还是需要亲自引导他实地走一走,才能建立1千米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