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字”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字”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从2006年至2008年,陆川县教育局教研室在良田中学、乌石中学、沙坡中学和红山中学等四所学校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初中政治课教学“五字”教学法的实验研究,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1 问题的提出
初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阅读——讨论——讲授或阅读——讲授——阅读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据调查了解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为主,把学生当作是接收知识的容器,这不仅不能适应新教材教法的需要,也不能达到思想政治课教育的目标。
为了扭转这种局势,我们决定开展“运用五字(读、思、议、讲、练)教学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专题研究试验。
试验旨在落实政治课新教材新大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实施素质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大面积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2 实验的方法与过程
2.1 组建研究队伍,确定实验点和实验教师。
我们就开展实验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后,首先成立了课题实验小组,并由教育局主管业务的副局长任组长,以教研员、实验研究人员和实验教师为成员,全面负责实验工作。
同时选定4位教师承担实验任务,并确定良田中学、乌石中学、沙坡中学和红山中学等四所不同类型的学校为实验点。
这些不同类别的学校各具代表性,以期使实验产生效果并更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
2.2 实验的安排。
2.2.1 实验时间从2006年9月开始至2008年7月止,历时两年。
2.2.2 实验的对象:四所学校各两个初中班的思想政治课。
2.2.3 实验要求:①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周学时不变,不增减课时。
②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可作适当调整,但不随意增删,以利于教学中的“读、思、议、讲、练”。
③承担实验的各学校相应成立实验领导小组,从组织和业务上落实实验工作,并定期研究、解决实验中的各种具体问题。
④力争达到大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超过平行、对比班的水平,为全县各类学校开展“五字”教学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提供成功的经验。
2.3 实验的过程。
2.3.1 读(阅读)。
阅读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终身教育基本功,每课都要求学生阅读。
阅读包括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
(课内阅读指教材的预习和
理解阅读,课外阅读指搜集与课本有关的社会实际材料。
)让学生主动地去感知教材,感知生活,并能提出问题,然后带着疑问主动地听教师讲解。
做法是:①培养阅读兴趣。
教师以幽默、新颖、有新意的方式提出问题或介绍背景,或以电教媒体为辅助手段引出相关内容,激发学生自读教材内容的浓厚兴趣。
②教给阅读方法,使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进行粗读——领会教材基本内容,细读——找出问题或答案。
③制作阅读卡。
卡片内容包括阅读教材时想不通的问题、与课本相关的名人名句、社会实际材料等。
然后将卡片与相应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时要充分调动手、眼、脑等感官的积极性。
做到手不离笔,脑不离思。
同时,要用符号标注重、难点等。
2.3.2 思(思考)。
思考即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置疑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其做法是:①围绕阅读环节设问。
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遵循启发式的原则,进行点拨引导,或提出过渡性问题,或提出相应的反问等,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阅读中去找答案,解决疑难问题。
②围绕重、难点设问。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设问要设在点子上。
如果学生阅读时提出的疑问正好是重难点,教师就加以强调,以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③要有新鲜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起点是疑,解疑的迫切感愈强,思维也就愈活跃,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也就愈高。
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通过语言、实物等载体,进行启发或讲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思考。
④联系实际设问。
联系实际设问有助于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3.3 议(讨论)。
讨论是“五字”教法的重要环节之一,也可以说是“五字”教法过程的中心环节。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决定采用大讨论或是小讨论。
大讨论,即是由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参与,围绕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或教学重难点进行的讨论;小讨论,即是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分小组讨论,或是邻座同学的自由讨论。
具体做法是:①根据同学们发现或提出的问题,老师进行整理、归纳,确定一些与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讨论。
②疏通引导,循循善诱,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在讨论中,教师既是引路者,又是参与讨论的一员,要不断给予点拨,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的“兴奋点”,引导学生连续生疑,直至释疑。
③做好小结。
2.3.4 讲(精讲)。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阅读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向学生要进行概括系统的讲授,我们实验的“五字”教法中的“讲”,就是指讲授要精讲。
这方面我们初步总结出下面几点比较好的做法:①教师的思想观念要从传统“应试教育”的“满堂灌”转变到素质教育的“精讲”上来。
②有针对性地讲。
针对学生阅读思考或讨论中存在的“疑”,教师有针对性地“释疑”,使学生更有信心地阅读、思考。
③内容精。
讲清重点、难点,讲出学生的疑点与模糊点,讲知识与现实的联系点,讲清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和基本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和理论观点,并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④语言精。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简练,同时尽量运用幽默语言。
2.3.5 练(应用)。
练是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必要途径之一。
我们初步摸索出巧练的三个原则:①启发性的练。
设计练习的内容,不仅能调动学生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学生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②针对性的练。
设计的练习,是针对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而练;是针对训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练。
③多样性的练。
设计科学的练的类型和形式,不仅使学生得到多种能力的锻炼,而且又能开发智力。
总之,以“五字”——读、思、议、讲、练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是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穿插使用的。
从教学实践来看,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既获得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和觉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好方法。
3 实验的初步效果
3.1 教师的思想观念有所转变,初步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课堂教学逐步实现了由“应试教育”的“满堂灌”、单一的教学方法向素质教育的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转变。
每堂课都把学生推到“主角”的位置上,教师只扮演导演的角色,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这样一改过去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出现了学生学习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良好态势,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3.2 教师自身的素质得到提高,青年教师得到锻炼,教研的气氛日见浓厚。
从每学期的教学总结看到,教师在上政治课时很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改变了过去“满堂灌”的教法。
同时,不少教师还结合实际,自行精选,设计了好些课例,经常互相切磋、研讨。
他们能很快地把握教法,较好地驾驭课堂。
3.3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4位实验教师都反映,现在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喜欢上这门课,而且兴趣浓厚,求知欲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