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射洪射洪中学2014高三上入学考试-历史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射洪射洪中学2014高三上入学考试—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可见,宋太宗确实有意要削掉宰相的A.人事权和司法权B.人事权与兵权
C.司法权与财权D.兵权与财权
2.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家天下”和“公天下”并存
3.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

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

”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
A.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
B.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
C.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实证
D.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政治特征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
4.《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


由此可见,中朝
A.有独立的决策权力,位高权重B.取代了丞相的权力,权倾朝野
C.在宫廷内事先决策,削弱相权D.是政令的执行机构,有名无实
5.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6.《宋代职官大辞典》称:“干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

”在材料中,朝廷设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对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B.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
C.使朝廷获得了充足的“岁币”D.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7.最能体现“在中国古代城市管理法律制度中,礼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点的是A.“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B.“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C.“诸于城内街巷及人众中,无故走车马者,笞五十。


D.有“穿墙而出秽污之物于街巷者,笞四十,出水者勿论。


8.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具有世代传习的特点。

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其一斑。

我们当今社会,各地也有所谓的”祖传秘方“存在的现象。

这种传习方式出现的原因和影响是
○1手工业市场狭小迫使手工业者自卫○2保证了手工业成品的工艺水平
○3妨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自然经济封闭保守性的影响
A.○1○2○3○4B.○1○2○3C.○1○2○4D.○1○3○4
9.据日本学者伊藤道治的研究,西周封建的诸国,主要分布于七个地区。

其一为王朝首都所在的渭水流域,其二为黄河汾水地区,其三为洛阳.开封.安阳三角地带,其四为成周的近畿,其五为鲁南.苏北.豫.皖一带,其六为豫南.鄂北一带,其七为鄂南.湘.赣至浙江。

其中,姬姓诸国沿着殷周交通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生产区相吻合。

这反映出西周向东分封的主要目标是
A.分邦建国,以藩屏周 B .扩大疆域,巩固统治
C.控制农业生产区,加强统治 D .严控异姓诸侯,防止反叛
10.《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官寺.居民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11.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简牍出土了“中舨共侍约”(即商贩订立的契约),说:“某年三月辛卯,合伙做商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在一起合伙共贩。

约定一,每人出贩钱二百;约定二,加入贩会的钱要交齐备,不交齐备,就不能同他合伙同贩……”。

这张契约一定程度上说明
A.西汉商业贩运活动已经初具规模B.商人贩运活动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规C.商人诚信经营意识和职业道德建立D.商业资本具备改变社会主流思想力量
12.宋代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B.宋代地主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宋代农村开始出现以租佃关系经营土地
D.宋代地主主要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
13.《弘治常熟县志》卷一《形胜》引旧志载:“(当时的镇或市)田
畴鳞次,平衍百里,村市里分,联络四邻。

”(如右图)这表明
A.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B.经济区域化趋势凸显
C.商业发展促进城乡联络
D.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
14.“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

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

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

……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

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15.广东省新会县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


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
A.忠恕孝悌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B.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
C.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D.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会责任16.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17.鲁迅先生在《看镜有感》中有一段很有名的话:“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

”这表明鲁迅主张
A.弘扬国粹,捍卫传统B.对外来文化要保持高度警惕
C.吸收外来文化是自强自信的表现D.接受外国东西易为异族奴隶
18.《管子·侈糜》中说“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

本善而末事起。

不侈,本事不得立。

”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A.刺激消费,推动生产B.主张节俭,反对奢侈
C.重视农业,抑制商业D.劝课农桑,提倡积累
19.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与之比。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20.宋代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城乡贸易交流频繁
C.集市交易打破了时空限制D.农业相关产品交易量大
21.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门。

问之,则近郊农家。

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

’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


材料从本质上是为了
A.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
22.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

……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铠(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

”材料反映宋代福建()
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
海拔处④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3.北魏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1头授田30亩,限4头牛。

其主要影响是
A.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B.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农业生产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加强对人民的控制D.保留着豪强特权人士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
24.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经济的性质,决定了中国不具备自行发展到资本主义的条件。


列各项,不能支持该观点的是
A.传统的耕织结构阻碍了科技进步B.中国对外贸易逆差导致资本匮乏
C.封建商品经济加固了传统的耕织结构D.中国传统经济的生产力水平低下
25.《唐律》规定:“诸工作(工匠工作)不如法者,笞四十……工匠各以所由为罪,监当官司,各减三等。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B.唐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政府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D.官营手工业在唐朝兴起
26.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
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27.《春秋繁露》云:“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英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此话强调,君主应
A.加强集权B.独尊儒术C.推行教化D.顺应天意
28.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29.“举灭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王安石这一变法措施的作用不包括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给予了农民人身自由D.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30.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从王阳明思想来看,人的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

以下言沦中最能支撑汤因比这一论断的是
A.“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B.“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
C.“知而不行,只是未知”D.“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
31.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

”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A..阁权与君权、部权冲突时,阁臣必败B..内阁大臣虽非宰相,但拥有实权C..明朝六部有超越君权的权力D.内阁与六部是争权的两个中央机构D.全体公民都有被选举为民众法庭陪审员的机会
32.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33. (32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家庭手工业、商业发展作为农业
的辅助。

从两宋幵始,中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古代农具的发展变化
(1)根据材料1,概括先秦至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3分)
这些变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及耕作方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2分)
材料2 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讲究,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减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

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2)根据材料2,归纳两宋时期农业有了哪些新的发展变化?(5分)这些发展变化对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2分)
材料3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的发展。

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
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

……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

……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

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费正清(美国)《中国:传统与变迁》分析比较北宋首都东京与唐朝首都长安(见右图),就可以发现唐宋之间的巨大社会变革,也可以从这个中原大都市中看到商业革命的革命实状况。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3)根据材料3,分析唐朝长安、北宋东京两城商业区分布的特点(6分)。

结合材料2、3及所学知识回答能体现宋代出现“商业革命”的其他表现?(6分)
材料四(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

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

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4)材料三中“商业革命”与材料四中“商业革命”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有何不同?(2分)简析宋朝的“商业革命”为什么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6)
34. (20分)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礼记•曲:礼》)家国同构可以看作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適的。

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

材料二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

封建制度早已推翻。

单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

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

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钱穆《中国列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1说说“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 (2分)根据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3分)这是否意
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说明理由。

(5分)
材料三“开阡陌,置郡县,此等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

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李
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

当战国横仪之后,势必至此。

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李贽《史纲评要》卷四)
材料四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紀,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呜呼丨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

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

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

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2)在材料3中李贽从哪些方面评价了秦朝的制度与政策的?(4分)根据材料4,归纳概括王夫之评价秦制的观点?(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