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设境导学”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设境导学”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设境”是为学生创造能够自主学习的外界条件,是导学的基础,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
学生就难以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导学”是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是对学生
在学习时内部心智和情感过程的干预和影响,是对学生积极学习状态的强化和维持。
“导学”
一是教师的导,二是学生的学(思考、探究)。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
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地理教学的目的就是总结出这些地理现象的规律,探
讨其形成的原因。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探索并尝试了“设境导学”,基本
形成了以下地理“设境导学”的教学形式:
一、创设悬念情境进行导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倾向性的认识,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和探索
新知识,发展思维的强大动力。
设置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去感受、去体会,既掌握了知识及知识
间的联系,又培养了能力,从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讲“季风”之前,
笔者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问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呢?”悬念一出,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学习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又如,在讲地震、火山时,笔者播放印度洋海啸的相关录像资料,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
注意力。
在接下来讲解板块运动时又通过多媒体教学对板块运动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看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大陆漂移的过程和各个板块的相对运动。
既然板块是运动的,板块
交界地带就会发生碰撞或张裂,形成各种地形。
如东非裂谷带、喜马拉雅山。
更有趣的是,
根据板块运动的趋势甚至可以预见到很多年之后非洲的北部将和欧洲的南部相接壤,到那时
印度洋将不复存在了,这些都是板块运动造成的。
通过上述的引导,既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
浓厚兴趣,又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创设图像教学情境,进行导学
以图像创设教学情境,它主要是通过形象性、直观性、启迪性等方面,充分达到地形知识的
再创造境界,它能创造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情境,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提高知识
传授的深度和广度,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和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介绍喀
斯特地貌时,学生对喀斯特地质图和其形成过程较难理解,笔者采用动画演示地貌的发育过程,动画显示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原本十分
坚硬的石灰岩由于含有大量的碳酸钙就会被水雕刻成地表上的奇峰怪石,首先发育的是石芽、溶蚀洼地和落水洞。
同样由于水的作用,地表下也会被蚀刻出大大小小、神秘莫测的溶洞。
由于在山体上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涵养水源,雨水就会源源不断地渗到山体当中,一点一滴地
溶解石灰岩,把它塑造成美丽的钟乳石和秀气的石笋,有的地方还会形成了地下石林的自然
奇观。
通过这样的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就把深奥的地理过程,以强烈的动画效果活
灵活现地展示给学生,在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的同时学生积极地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
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
纵深发展,使教与学浑然一体。
三、通过问题质疑入境导学
质疑是学生求知的需要,思维的开始,质疑情境是学生质疑问难的“动力场”。
质疑不同于一
般的课前“设问”或新旧知识衔接的过渡“设问”,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使学生从“无疑”处产生“疑难”,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从而产生新的疑问,引发学生探索,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究性的行为,激发学生向未知王国进发,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例如,笔者在讲解喀斯特地貌两个形成条件(范围广大的可溶
性岩石和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后进一步质疑: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
现了正在发育的喀斯特地形,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这个现象的提出一下子就唤起学生学习
的积极情绪,纷纷进行积极地思考。
笔者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地壳运动和青藏高原发展历史寻求答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
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
以上分析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这样学生普遍感到质疑探究给他们带来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得到充分张扬。
当然教师不能满足于设疑解惑,更重要的是相机诱导,授予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中,及时帮助学生寻找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根据地理知识信息,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从中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影响它们产生的各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来龙去脉。
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情境的设置,能增强学生对共同体验的情境的参与能力。
因此,地理课堂教学应创设具体的情境,并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真实的活动之中,使他们逐步形成“我要学”的积极态度,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要找出合适的“设境”与“导学”程序,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在教学中去实践、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