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三)语文版选修《论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知能优化演练第一单元〔三〕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那么见,无道那么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8.13)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
..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17.1)
1.以下各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项( )
A.不曰坚乎,磨而不磷.
磷:薄
B.怀其宝而迷.其邦
迷:迷路,回不了自己国家
C.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善:使……完善
D.可谓知.乎
知:聪明
解析:选B。
迷:混乱,这里指任其混乱。
2.以下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公山弗扰以.费畔
②佛肸以.中牟畔
③怀其宝而.迷其邦
④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解析:选C。
①②介词,因为;③连词,但是,却;④连词,于是,就。
3.以下对17.1文意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为哪项( )
A.阳货想见孔子,他说:“来!予与尔言。
〞可见他的态度是谦恭的。
B.阳货虽想争取孔子,但他们政见不同。
C.“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看上去是一番好意,替孔子着想,实那么是假惺惺的。
D.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好似是听从了阳货的劝说,实那么是一种随口敷衍的话。
解析:选A。
A项从阳货的话语中显示了他强硬、蛮横、无礼、不可一世的态度。
4.选段17.1中,阳货想通过什么方法见到孔子?他见孔子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表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阳货想通过送孔子小猪的方法迫使孔子来见他,他见孔子的目的是劝孔子和自己
联合,出来为他办事。
从“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中表现了孔子虽然想利用一切时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不愿意巴结和讨好政客,不愿意与政客交往的清高和自尊的心态。
二、语言运用
5.阅读下面一段话,在横线处补写一句总起句。
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奉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那么反对厚葬颜渊;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快乐。
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
答案:(例如)孔子对“礼〞非常重视。
6.为了配合中国文化在国内外的普及和推广,某电视台开办了一个“文化星河〞栏目,专门介绍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文化名人。
请从下面任选一个名人,联系他们在文化史上的影响及研究的现实价值,写一段推介词。
要求:紧扣人物的特点,语言简练而有文采。
(请不要超过60字)
老子、孔子、庄子、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
(结合题干,答案应该能表达该人物的“文化影响力〞以及“现实价值〞)
一、根底知识
1.以下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为哪项( )
A.公山弗扰以费畔
B.宁武子,邦有道,那么知
C.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D.归孔子豚
解析:选C。
A.“畔〞通“叛〞,反叛。
B.“知〞通“智〞,聪明。
D.“归〞通“馈〞,馈赠。
2.以下加点词语解释全正确的一项为哪项( )
A.天之将.丧斯文也(将要)
天生德.于予(道德传统)
B.仪封.人请见(边界)
从者见.之(拜见)
C.韫.椟而藏诸(藏)
涅.而不缁(染黑)
D.孔子时.其亡也(时常)
好从事而亟.失时(屡次)
解析:选C。
A.将:如果。
B.见:xiàn,使得以进见。
D.时:通“伺〞,伺察。
3.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项( )
A.守死善.道
B.从者见.之
C.那么修文德以来.之
D.好.从事而亟失时
解析:选D。
A、B、C均属于使动用法。
4.以下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焉.能系而不食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B.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岁不我与.
C.遇诸.涂
韫椟而藏诸.
D.天之.将丧斯文也
君子之.至于斯也
解析:选D。
D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A.语气助词,表反问/陈述句末语气助词,不译;B.动词,参与,介入/动词,等待;C.兼词,之于/兼词,之乎。
5.给以下句子中的“以〞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为哪项( )
①公山弗扰以.费畔
②佛肸以.中牟畔
③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④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⑤使民以.时
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⑦以.勇气闻于诸侯
⑧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A.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B.①②⑦/③/④/⑤/⑥/⑧
C.①②⑤/③/④⑥/⑦⑧
D.①②⑦/③/④⑤⑥/⑧
解析:选B。
①②⑦中的“以〞为动词“凭借〞;③中的“以〞为介词“用〞;④中的“以〞为连词“并且〞;⑤中的“以〞为介词“按照〞;⑥中的“以〞为连词“来〞;⑧中的“以〞表示原因,相当于“因为〞。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
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9.5)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7.23)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3.24)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13.10)
6.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1)子畏.于匡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不在兹.乎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三子何患.于丧乎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拘囚 (2)指示代词,这里 (3)参与,介入 (4)忧虑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天如果不想消灭这种文化,匡人将能把我怎么样呢?(2)但凡来到此地的君子,我从来没有不得谒见的。
8.从孔子“其如予何〞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怎样的胸怀和抱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孔子具有相当高的自信力,尽管身处困厄中,也淡定沉着,毫无畏惧与悲观。
(2)凭借着对周代道德文化的掌握,孔子更是以天下为己任,有力图天下政治清明的胸怀和抱负。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那么
..善矣。
虽然,其马将必佚。
〞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
〞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
〞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那么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
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
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
臣以此知之。
〞公曰:“善!诚假设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那么啄,兽穷那么攫,人穷那么诈,马穷那么佚。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公悦,遂以告孔子。
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
岂足多.哉!〞
(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9.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项( )
A.君子固.有诬人也固:原来
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巧:灵巧
C.是.以舜无佚民是:此;这
D.岂足多.哉多:称赞
解析:选B。
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情况。
B中的“巧〞是“高妙〞“擅长〞的意义。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勾践说于.国人曰
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善那么
..善矣
此那么
..国人之罪也
D. 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以撞
解析:选C。
A.中的都是介词,可译为“对〞。
B.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C.中前面的“那么〞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后面的“那么〞是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
D.中的“其〞都是代词,指代前面的人物。
11.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为哪项(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那么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C.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拟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到达尽善尽美的境地。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解析:选B。
A项中“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转述有误,应该是听了掌管畜牧的官员的回报,证实颜回判断的正确后,通过深入的对话明白了。
C项中的错误在于“他同造父一样〞,这里是说他不能像造父那样“不穷其马力〞。
D项的错误在于“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
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意思应该是孔子分析了颜回有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
文言文翻译应对关键词语提出较高的要求,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
答案:(1)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坐席站起来,派人招颜回来(派人把颜回招来)。
(2)不知道先生凭什么能够知道这件事呢?
(3)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
参考译文:
鲁定公问颜回说:“先生您也听说东野毕擅长驭马吗?〞颜回答复说:“擅长是擅长。
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
〞定公面色不快乐,对左右随从说:“君子也会有陷害别人的。
〞颜回退回。
过了三天,饲马人来陈述说:“东野毕的马逃走了,两匹骖马拉着两匹服马进了马厩。
〞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坐席站起来,派人把颜回招回来。
颜回到了,定公说:“前两天我向先生您询问东野毕驭马,先生你说‘擅长是擅长。
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不知道先生凭什么能够知道这件事呢?〞颜回答复说:“凭治理国家可以知道。
从前帝舜擅长管理百姓,造父擅长驭马。
舜不穷尽百姓的力,造父不穷尽马力。
因此舜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
现在东野毕驭马,登车执辔,正体端坐;急速驾驶,用尽朝礼;经历危险的地方到达远方,马力用尽了,然而还不停的苛求马。
我凭这知道。
〞定公说:“对,确实像先生您所说的那样。
先生的话,意义很大啊,希望你再说一些?〞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就会乱啄,兽急了就会乱抓,人急了就会叛乱,马急了就会逃跑。
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
〞定公很快乐,把这件事告诉孔子。
孔子答复说:“他之所以是颜回,就是这样。
不值得去夸奖!〞
三、语言表达
13.一段时间以来,著名作家史铁生能否建一座雕像“落户〞地坛公园(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影响很大),成为一些文化人热议的话题。
请你以一个反对者的身份提出70字左右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史铁生先生与地坛公园有一种非同一般的关系,但地坛是明清皇家祭祀园林,从保护其完整性来说,任何人都不适宜在里面安放雕像。
纪念已故的各类名人,立雕像只是一种方式,决不是唯一的方式。
最好的方式,是让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14.从今年5月1日起,我国在室内公共场所实行全面禁烟,请你为校园内的“禁烟提示牌〞编写一条温馨提示语。
要求:①符合场景;②语言表达简明、生动、得体;③不超过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让校园永远明朗清净,让心灵不受烟雾缭绕
②书香何需烟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