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东丰县耕地土壤酸化现状与改良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6815/ki.11-5436/s.2022.17.031
制微生物活性,影响有机质形成,造成土壤缓冲能力降低、土壤酸化加重[2]。

不同类型的土壤酸化后pH 值与有机质含量详见表2。

白浆土pH 值在5.0~5.5之间时,有机质含量为3.09%;pH 值在4.5~5.0之间时,有机质含量为3.1%;pH 值≤4.5时,有机质含量为3.16%。

暗棕壤pH 值在5.0~5.5之间时,有机质含量为3.25%;pH 值在4.5~5.0之间时,有机质含量为3.17%。

冲积土pH 值在5.0~5.5之间时,有机质含量为3.14%;pH 值在4.5~5.0之间时,有机质含量为3.12%。

草甸土pH 值在5.0~5.5之间时,有机质含量为3.13%;pH 值在4.5~5.0之间时,有机质含量为3.1%。

水稻土pH 值在5.0~5.5之间时,有机质含量为3.23%;pH 值在4.5~5.0之间时,有机质含量为3.14%。

其他土类(泥炭土、沼泽土)pH 值在5.0~5.5之间时,有机质含量为3.08%;pH 值在4.5~5.0之间时,有机质含量为3.15%。

三、东丰县土壤酸化原因
东丰县水田多为多年连作的老稻田,连年种植水稻的老稻田土壤结构被破坏、有毒物质累积、土壤微生物种群改变,导致土壤微量元素含量逐年下降,造成土壤过度酸化。

耕地重用轻养,有机肥施用量逐年减少;同时,长期过量施
吉林东丰县耕地土壤酸化现状与改良措施
刚 洁
(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吉林 东丰 136300)
摘要: 2017~2021年,东丰县连续5年开展耕地土壤养分现状调查与分析。

该文阐述了当地的土壤类型、分布及当地耕地土壤的酸化情况,分析了造成土壤酸化的原因,并针对不同土壤类型提出了土壤改良技术模式,以期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耕地;土壤酸化;土壤改良;东丰县
刚 洁. 吉林东丰县耕地土壤酸化现状与改良措施[J]. 农业工程技术,2022,42(17):51+53.
酸化土壤一般表现为pH 值下降、呈强酸性或极强酸性,导致土壤退化,出现严重土壤板结。

造成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影响很大,引起耕地质量恶化,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阻碍[1]。

一、东丰县耕地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
东丰县耕地土壤类型主要有石质土、灰棕壤、白浆土、草甸土、新积土、泥炭土、沼泽土和水稻土8个土类、21个亚类,86个土种。

东丰县高差不大,但土壤有一定的垂直分布规律。

海拔500 m 以上的低山主要为灰棕壤和石质土;海拔350~500 m 的丘陵台地主要为白浆土;海拔300~400 m 的河谷平原则为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冲积土和水稻土。

二、东丰县耕地土壤酸化现状
1、东丰县耕地现状
东丰县耕地面积195.51万亩,分为旱田、水田、水浇地3类。

其中,旱田164.46万亩,水田30.05万亩,水浇地0.998万亩。

土壤耕作层厚度14.8~25.2 cm,平均为20.8 cm。

2、土壤酸化耕地面积与分布
东丰县土壤酸化面积185.43万亩,酸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4.9%,详见表1。

其中,旱田及水浇地158.27万亩,水田27.16万亩。

发生酸化的土壤类型以白浆土为主,面积为121.77万亩;灰棕壤24.47万亩;冲积土18.23万亩;草甸土14.64万亩;水稻土3.77万亩;其他土类2.55万亩。

3、不同土壤类型酸化后的pH 值与有机质含量
土壤中的微生物需在中性条件下才能保持活跃,过酸则会抑
(下转第53页)
表1 东丰县耕地土壤类型与酸化面积
表2 不同类型酸化土壤的pH 值与有机质含量
土壤类型pH 值
面积(万亩)5.0~5.5 4.5~5.0≤4.5白浆土101.1320.540.1121.76暗棕壤21.62 2.85-24.47冲积土15.67 2.57-18.23草甸土11.28 3.36-14.64水稻土
3.430.35- 3.78其 他 2.250.3- 2.55合 计
155.37
29.96
0.1
185.43
区 间pH 值 5.0~5.5pH 值 4.5~5.0pH 值≤4.5
白浆土 5.2 3.09 4.84 3.1 4.48 3.16暗棕壤 5.18 3.25 4.9 3.17--冲积土 5.18 3.14 4.83 3.12--草甸土 5.16 3.13 4.83 3.1--水稻土 5.21 3.23 4.89 3.14--其 他
5.22
3.08
4.93
3.15
--
作者简介:刚洁(1972-),女,满族,吉林省东丰县,大专,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土壤肥料等。

用化肥,钙、镁等中微量元素肥不足,土壤养分失调,pH 值迅速下降,也是造成土壤酸化的重要原因。

东丰县旱田有2/3的面积为坡耕地,部分坡耕地因多年雨水冲刷土壤淋溶、流失严重,造成土壤酸化。

四、酸化土壤改良
针对东丰县种植模式与土壤类型,结合高标准良田建设项目、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项目对耕地土壤进行改良。

1、稻田改良
东丰县现有稻田连年种植水稻,土壤微量元素含量逐年降低。

生物质发电厂燃烧秸秆发电后的残余料为优质草木灰肥,可以经少许水喷湿后在春翻地前集中施用,有效补充微量元素,缓解土壤酸化问题。

2、旱田白浆土类耕地酸化土壤改良(1)施用腐熟农家肥
充分利用当地畜禽养殖业的丰富资源,收获后将秸秆短截成10 cm 以内的小段,按畜禽粪便与秸秆按1:2比例混合,添加适量秸秆腐熟剂及氮肥,然后用土或黑色农膜覆盖后堆沤。

施用充分腐熟后的有机肥,不仅能有效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还能有效调节土壤的酸碱度。

(2)玉米秸秆粉碎旋耕还田
秋季将机收后的玉米秸秆用秸秆还田机(20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带动)打碎,整地深翻时与土壤充分混合,翻耕深度25 cm。

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具有还田均匀、腐烂快速、节约用肥、增产增收的特点,既不影响春天播种,又能很好的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3)坡耕地垄侧播种防止水土流失
将顺坡种植改为机械起垄等高横向种植,或改长坡种植为短坡种植。

秋季人工或机械收获时适当留高茬,翌年春天在垄沟深穿一犁(或少量破瓣),在垄侧播种,需确保垄基不变,达到保墒目的。

第3年在另一侧播种。

以此类推,垄中、垄侧轮换免耕播种,可加强坡耕地治理,实现少耕免耕、保墑保苗,减少水土和养分流失,保持土壤肥力,有效缓解土壤酸化问题。

(4)应用土壤改良产品
土壤调理剂、松土促根剂作为新型功能性肥料,利用土壤的化学和物理吸附原理,通过离子交换、土壤吸附、络合反应等提高土壤的孔隙度,使土壤疏松,打破板结,加深耕层,有效改良土壤[3]。

五、结语
为了实现东丰县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连续5年开展了耕地土壤养分现状调查与分析,并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土壤改良方法,有效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土壤酸化问题。

参考文献
[1] 胡 敏. 恩施州耕地土壤酸化现状及石灰等土壤调理剂降酸效果初探[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7.
[2] 宋 丹. 辽宁省“三化”耕地现状及改良措施[J]. 辽宁农业科学,2015(4):64~66.
[3] 廖运奎. 兴业县耕地土壤酸化现状及改良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2012(9):320+324.
(上接第51页)
保护工程建设,力争按期完成规划重点任务目标。

依法依规落实国土绿化用地,积极主动与当地自然资源部门对接,依据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安排,将草原保护工程建设精准落实到小班地块。

对接国土数据库,全面落到国土三调等资源调查数据图上。

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加强项目调度和日常监督检查。

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配合开展规划和重大草原保护工程建设监测评估工作,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效果。

加强对本地区规划实施情况的分析判断,及时评估总结,科学评价规划实施效果。

5、加快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各地要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发挥各级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

对标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政策,加强向国家部委的衔接汇报,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中央预算内建设资金,加大重要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资金支持力度。

结合政策搭建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生态建设资金,争取国际相关机构、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和赠款、草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专项资助、无息贷款等,开展草原及荒漠等的保护建设。

完善激励保障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采取自主投资、与政府合作、公益参与等模式参与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形成资金投入合力[3]。

6、营造良好保护氛围
大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自然生态系统省情宣传和生态保护法治教育,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各类自然公园等
作为普及生态保护知识的重要阵地;依托植树节、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日、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爱鸟周及野生动物保护月等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用,加强草原生态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富民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弘扬等方面的宣传报道,不断扩大建设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推动生态工程全民共建、生态产品全民共享,创新推进全民义务保护草原尽责形式,积极营造全社会关爱草原生态、保护草原生态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
草原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是长期且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

农牧民和地方政府部门需明确草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构建完善的保护方案,逐渐恢复草场的生态功能,营造生物群落,起到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的作用,满足当地草食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需求,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额尔敦乌日图,花 蕊.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6):147~152.
[2] 常丽霞,沈海涛. 草地生态补偿政策与机制研究—基于黄河首曲玛曲县的调查与分析[J]. 农村经济,2014(3):102~106. [3] 杨 春,王明利.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5):185~1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