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外敷防治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穴位外敷防治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疗效观察
标签:中药;穴位疗法;急性白血病;化疗;胃肠道反应
目前,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仍以化疗为主,但化疗药物在杀灭白血病细胞的同时,也对机体正常组织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中胃肠道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严重的呕吐不但在短期内能导致患者营养缺乏、脱水和电解质失衡,而且可造成患者精神极度紧张、焦虑,20%的患者甚至需推迟化疗,30%的患者拒绝进一步接受化疗[1]。
因此,防治化疗期胃肠道反应非常重要。
2007年8月-2011年3月,笔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穴位外敷改善化疗期胃肠道反应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8月-2011年3月在本院住院进行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00例,采用临床病例随机表将其随机分为2组。
观察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17~55岁,平均(32.15±10.61)岁;化疗方案:VDC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强的松)9例,HAE(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足叶乙甙)9例,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20例,中、大剂量阿糖胞苷7例,大剂量氨甲蝶呤5例。
对照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16~56岁,平均(30.89±11.05)岁;化疗方案:VDCP 11例,HAE 8例,DA 22例,中、大剂量阿糖胞苷5例,大剂量氨甲蝶呤4例。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化疗方案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所有入组患者化疗前均无胃肠道不适。
1.2 治疗方法
2组常规给予甲氧氯普胺(天津药业焦作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023103)20 mg,于每日化疗前0.5 h静脉注射,至化疗结束。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穴位外敷。
化疗前0.5 h,取3 g止呕散(半夏、生姜等份研末)以新鲜生姜汁(24 h以内)调成糊状填于神阙、6 g降逆散(旋覆花、代赭石、生姜、竹茹等份研末)以新鲜生姜汁调成糊状分别外敷于双侧涌泉,剪裁大小合适的麝香伤湿膏敷盖,上面用热水袋热敷0.5 h。
至次日早晨用温水清洗局部,化疗前再敷,至化疗结束。
1.3 疗效评价方法与标准
观察应用化疗药物24 h内患者胃肠道反应情况,胃肠道反应分度标准根据WHO化疗药物不良反应标准制定[2]。
0度:食欲无下降,正常进食,无呕吐;Ⅰ度(轻度):食欲稍下降,进半流质饮食,呕吐1~2次/24 h;Ⅱ度(中度):食欲明显下降,只能进流食,呕吐3~5次/24 h;Ⅲ度(重度):食欲完全丧失,
一点不能进食,呕吐>5次/24 h。
0度和Ⅰ度为预防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完成。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化疗中出现的胃肠道反应主要原因是化疗药物可引起肠嗜铬细胞释放5-羟色胺3(5-HT3),激活中枢或迷走神经的5-HT3受体,引起呕吐反射[3];其次,化疗药物还可直接损伤胃肠道上皮细胞,引发恶心呕吐,使胃酸减少,引起食欲减退;还有一部分是通过非自主神经系统而引起。
药物穴位外敷是利用少量的中草药外敷于穴位,通过穴位对药物的吸收,激发经络之气,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理论认为,神阙(脐中)是人体神气通行出入的门户,是任脉的要穴,且与督脉、冲脉相通。
脐疗时,药物经脐透入经脉,随经脉气血流注运行而输布全身,直达病所,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4]。
涌泉位居足底,乃人体位置最低的穴位,可引气血下行,主降;根据《内经》中“上病下取”之法,取之可引导逆气下行,有平气降逆之效[5]。
半夏可燥湿化痰涤饮、降逆和中止呕,生姜可降逆止呕、温胃散饮,二药相互协同而增加和胃止呕之效,使痰祛饮化、逆降胃和而呕吐自止[6];研究表明,二药配伍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胃肠道G细胞,促进胃泌素的释放,使血清中胃泌素水平升高,导致食管下端及贲门括约肌关闭,防治胃内容物反流,同时幽门括约肌舒张,胃蠕动增加,促进胃内容物排空,从而使呕吐反应减轻或消失[7]。
旋覆花消痰行水、降气止吐,竹茹除烦止呕、清热化痰,代赭石平肝潜阳、降逆平喘,诸药配合可增加疗效。
有报道,半夏配伍生姜、旋覆花、代赭石、人参、甘草等水煎服对硫酸铜所致家鸽的呕吐潜伏期及频率有明显抑制作用[8]。
生姜中主要成分姜烯酮可作用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系统,促进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从而达到镇吐作用[9]。
新鲜生姜汁
调配通过穴位的吸收可增强止吐作用。
麝香伤湿膏活血化瘀,加上热敷更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本观察结果显示,中药穴位外敷可有效防治化疗性胃肠道反应的发生,增强舒适程度,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化疗计划。
参考文献:
[1] 王菊子,王萱,白光梅,等.按摩疗法对化療引起的恶心、呕吐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2):1308.
[2] 孙燕.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5-186.
[3] 韩光,李丽朝,周亚男,等.耳穴贴压法联合止吐药预防化疗胃肠道反应疗效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4,19(5):34,53.
[4] 张晓羽.中药敷脐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医外治杂志,2008,17(4):49-51.
[5] 王陈妮.涌泉穴主治功能及作用机制浅探[J].甘肃中医,2007,20(7):81-82.
[6] 李贵海,徐晓龙.常用中药药对分析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8-241.
[7] 安军,周俊琴,陈丙义,等.加味小半夏汤对顺铂家鸽血清胃泌素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1999,14(6):61.
[8] 邱明义.旋覆代赭汤止呕作用实验研究[J].时珍国药研究,1996,7(1):21.
[9] 郑守曾.中医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