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八年级上(北师大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八年级上(北师大版)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虎门销烟:
(1)背景 :19 世纪上半期 , 英国成为强盛的资本主义国家, 把侵略锋芒指向中国。
英国为了
翻开中国市场 , 打劫白银 , 向中国走私鸦片, 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害, 林则徐上书道
光帝恳求禁止鸦片。
(2)经过: 1839 年 6 月 3 日 , 林则徐命令将110 多万千克鸦片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影响:虎门销烟向全球表示了中国人民抗争侵略的信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保
护了民族尊严。
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豪。
2、中英《南京合约》:
(1)鸦片战争:
时间: 1840 年 6 月—— 1842 年 8 月;
原由:
直接原由(引火线):是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保护鸦片贸易。
根来源因:为了开拓外国市场,销售工业品,打劫低价的工业原料。
(2)《南京合约》
A、时间:1842 年 8 月
B、内容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东南沿海 ) ;②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③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④英商出入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约定。
C、影响:《南京合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一样等合约。
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国土完好受到损坏,
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初步。
3、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由:英国不知足已经攫取的权益,要求改正合约,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 1856 年 10 月—— 1860 年 10 月
(3)结束: 1860 年 10 月奕訢与英法两国签订《北京合约》
(4)火烧圆明园 :1860 年 10 月 , 英法联军械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大难。
4、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俄国经过不一样等合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国土150 多万平方千米。
5、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1)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成立太平天国,起义师称“太平军”。
(2)1862年太平军在上海的太仓地域痛击洋枪队。
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 打死洋枪队的头领
华尔。
6、左宗棠光复新疆:
(1)1875年,左宗棠被委任为钦差大臣,征伐阿古柏。
(2)1876年左宗棠率军进入新疆,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正式光复新疆。
(3)意义:新疆的光复不单打击了侵略者的气势,并且保护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 , 促进了新
疆的发展。
7、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 :1894 年 7 月 ---1895 年 4 月;
(2)主要战斗:
丰岛战斗 -----战争迸发的标记;黄海海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勇敢牺牲;威海卫战斗
-----北洋舰队三军淹没。
(3)结果:清代战败 , 签署《马关合约》;
(4)《马关合约》:
A、时间: 1895 年 4 月
B、主要内容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补偿日本军费白银 2 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④同意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影响 : 是继《南京合约》以来最严重的不一样等合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8、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英、法、美、俄、德、日、意、奥攻克北京) :
(1)背景:1900 年 6 月 , 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2000多人队伍向北京进犯。
8 月中旬攻下北京,各处烧杀劫掠, 作恶多端 , 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状。
(2)时间: 1900 年 6 月 ---1901 年 9 月;
(3)《辛丑合约》主要内容:
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 4.5 亿两,以海关税收作担保,分 39 年还清,本息合计 9.8 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同意各国派兵保护,禁止中国人在界内居住;③清政府保证
禁止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表达清政府是洋人的走狗);④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的
炮台,同意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影响:
《辛丑合约》给中国人民增添了新的深重担担,严重伤害了中国主权。
此后,清政府完
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清政府变为了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好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这一合约的签订标记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次序的完好确定。
9、民族英豪(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的精神:
果断抗争外来侵略,保护国家主权和国土完好的爱国主义精神。
10、近代三大辱没合约的比较:
三大合约《南京合约》《马关合约》《辛丑合约》
相关战争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赔款2100 万元补偿日本军费白银 2 亿补偿白银 4.5 亿两要两
内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割辽东半岛、台湾、澎
容湖列岛给日本
张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增开沙市、重庆、苏州、
上海杭州通商口岸
丧主权英商出入口货物缴纳的税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损坏中国的内政主款,中国须同英国约定厂权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中国完好沦为半殖封建社会民地化程度民地半封建社会
国土完好和主权独立迭遭损坏,渐渐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困难起步
11、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清政府内外交困。
统治公司中一些较为开通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富国强兵,保护清代统治,他们被称为“洋务运动”。
(2)目的:保护清代统治;
(3)代表:中央 --- 奕訢 , 地方 ----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时间: 19 世纪 60—— 90 年月;
(5)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6)内容:
①先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如:1865 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1866 年左宗棠成立福州船政局。
②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如 : 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矿务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
③为实现“自强”的目的, 踊跃筹建陆海军;如: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创办船政学堂,差遣留学生到外国进修等。
(7)评论(影响):
①性质 :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②影响:没有使中国兴
盛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公司。
客观
上促进了中公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度。
对外国经济权
力的扩充,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12、戊戌变法:
(1)背景:《马关合约》的签订;
(2)代表人物: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财产阶级维新派(3)揭开序幕:1895 年春康有为倡始公车上书(反对讲和,恳求变法)(或财产阶级改进派);
,公车
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5)目的:救亡图存。
(6)开始的标记:1898 年 6 月,光绪皇帝宣布“明定国是”诏书
(7)内容:
经济上:发展农工商业。
军事上:训练新式陆海军。
政治上:开放言论,撤消剩余的衙门和取销无用的官职。
文化教育上:创办报刊,创办新式学堂培育人材,科举考试取销八股文。
(8)失败的原由: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固执派力量强盛,而维新派的力量太甚微小。
变法
冒犯了固执派的利益。
(9)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以后,维新派多人被捕牺牲,谭嗣同在就义以前,留下一首绝
命诗 : “居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为变法流血牺牲。
(10)影响(作用):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发作用,但不行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梦想,不行能使中国走上兴盛的道路。
13、辛亥革命:
A、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1) 1894 年,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喊出了“复兴中华”的口号。
①时间、地址:1905 年,日本东京。
②性质: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财产阶级革命政党。
(2) 创办联盟会③大纲:“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办民国,均匀地权”
④革命目标:颠覆清政府统治,成立财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⑤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3) 1911 年领导辛亥革命;
(4) 1912 年元旦成立中公民国,到任中公民国暂时大总统。
颠覆了满清的统治。
(5)宣布了《中华民国暂时约法》;
(6) 1924 年创办了黄埔军校;
(7) 1924— 1927 年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
①概略: 1911 年 10 月 10 日,湖北武昌;
B、武昌起义②结果:第一占据楚望台军器库,取获成功;③武昌起义成功以后,仅一
个月的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离开清政
府而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C、中公民国的成立:
(1)时间: 1912 年 1 月 1 号,孙中山宣布到任暂时大总统
(2)意义 ( 辛亥革命的作用或影响 ) :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财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颠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成立中公民国,使民主共和国的看法人心所向(成功)。
由
于财产阶级政治上的脆弱性,它不行能充足依赖和发动广大民众,此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失败)。
14、新文化运动:
(1)开始标记: 1915 年 9 月 ,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
(2)宣传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3)两面大旗(口号、主张、主要思想):民主和科学;
(4 )代表人物: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胡适:发布《文学改进刍议》,主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鲁迅: 1918 年,发布《狂人日志》,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用锋利的文字剧烈
抨击封建礼教,建立了新文学的模范。
李大钊:发布《庶民的成功》,他呼吁人民向俄国学习,为在中国实现“劳工社会”而奋斗,
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5)性质:是一场完全的反对封建思想和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6)主要内容:倡导民主,反对专制;倡导科学,反对愚笨;倡导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倡
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四个倡导,四个反对 ) 。
(7)历史意义(作用):
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地位 ),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忱,促进人们打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究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15、概括近代中国遭到列强侵略的五次战争名称、时间及结果:
(1)鸦片战争: 1840— 1842 年,中国战败;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 1860 年,中国战败;
(3)甲午中日战争: 1894 —1895 年,中国战败;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1901 年,中国战败;
(5) 20 世纪 30— 40 年月日本侵华战争:1931 —1945 年,中国战胜;
16、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抗争五个案例:
(1)林则徐虎门销烟( 1839 年);
(2)左宗棠光复新疆( 1881 年);
(3)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1860— 1862 年);
(4)邓世昌抗击日本侵略( 1894 年);
(5)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1900 年);
17、中国近代仁人志士四次探究简表:
名
项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目
19 世纪 60— 90 年
1898 年1911 年1915 年时间
代
、李鸿章、
康有为、光绪、陈独秀、胡适、代表人物左宗棠、曾国藩、孙中山
梁启超、谭嗣同鲁迅、李大钊张之洞
主张、思想、
自强、求富救亡图存口号、目的
代表阶级地主阶级财产阶级要求政权形式封建专制君主立宪制代表门派洋务派维新派(1)他们探究的主题:独立和兴盛;三民主义民主、科学财产阶级财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民主共和制革命派激进派
(2)中国近代化探究的特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顺序渐进。
由学习西方器物(技术—
洋务运动)层面到学习制度层面(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再上涨到思想层面(新文化运动);(3)上述四次探究的共同作用: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度,促进中公公众的觉悟,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4)中国近代化探究困难波折,从中获得的认识(结论、感想、启迪、感悟):
①地主阶级、财产阶级不可以改变中国命运;②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③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④中
国人民拥有不懈的探究精神。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盛行
18、五四运动:
(1)时间: 1919 年 5 月 4 日;
(2)迸发原由:巴黎和会上中外国交的失败(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撤消外国在中国的全部特权、取销“二十一条”等合理提案,受到和会拒绝。
)
(3)前后两个期间中心与主力的变化:
时间运动的中心运动的主力斗争方式
先期(6 月 5 号以前)北京学生停课、集合、游行后期(6 月 5 号以后)上海工人(无产阶级)停工,罢市
(4)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5)结果:五四运动获得了初步成功(6 月 10 日北洋政府免除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职
务, 6 月 28 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署名。
)
(6)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拥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记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7)五四精神:完全地不当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8)五四性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19、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的出生标记):
(1)时间: 1921 年 7 月 23 日;
(2)地址: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
(2)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李达等13 人 , 代表全国
50多名党员;
(3)内容:
名称奋斗目标目前任务领导机构
社会主义和
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人阶级,展开工人运动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共产主义
(4)意义:中共一大的召开,正式宣布中国共产党的出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
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面目一新。
20、黄埔军校(全称:中国公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1)创立时间: 1924 年 5 月,孙中山(创立人)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了“中
国公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又称黄埔军校。
(2)地址:广州黄埔岛;
(3)领导机构: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4)性质:国共合作后成立的一所革命军校。
(5)目的:创立革命军,拯救中国的危亡。
(6)特点(与旧军校不一样):推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目标,特别着重培育学生的爱
国主义思想和革命精神。
(7)作用(贡献):黄埔军校培育了一大量优异的政治和军事人材,为公民革命军的成立和北伐战争的成功进行确定了基础。
21、北伐战争:
(1)时间: 1926 年 7 月;
(2)革命目标:打垮列强,除军阀(反帝反封建);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主战场:湖南、湖北;
(5)前锋: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博得“铁军”荣誉称号),
(6)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6)战果:将公民政府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22、南京公民政府的成立: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北伐战争成功进军的时候,蒋介石的军事实力急速
膨胀,他勾通国内外反动权力,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 4、12)。
(2)时间: 1927 年 4 月 18 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
(3)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财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统治。
(4)结果:蒋介石大举屠戮共产党人和革命民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碎,大张旗鼓的
公民革命失败。
23、八一南昌起义:
(1)时间: 1927 年 8 月 1 日(八一建军节);
(2)领导: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3)意义:南昌起义是中共打响武装抗争公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共创立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4、开拓井冈山依据地:
(1)背景: 1927 年 9 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秋收起义,起义师攻击长沙失败,
毛泽东率队伍向井冈山进军,于1927 年 10 月创立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乡村革
命依据地:井冈山依据地。
(2)井冈山会师: 1928 年 4 月,朱德和毛泽东在井冈山成功会师(朱毛会师)。
两支队伍合
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3)意义:井冈山革命依据地的开拓是中国共产党探究乡村包围城市,武装争夺政权这一
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25、红军的长征:
(1)时间: 1934 年 10 月 ---1936 年 10 月;
(2)直接原由:红军第五次反围歼失败,被迫撤出中央革命依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3)根来源因:党的左倾错误;
(4)长征路线:瑞金出发 --- 遵义会议 --- 四渡赤水 --- 巧渡金沙江 --- 飞夺泸定桥 --- 爬雪山---过草地 --- 吴起会师 --- 甘肃会宁会师。
(5)成功结束的标记: 1936 年 10 月三大方面军会师于甘肃会宁;
(6)成功的意义:是中国革命转败为胜的要点,粉碎了公民党反动派抹杀中国革命、消灭
共产党和红军的妄图,保留了革命的骨干力量。
表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支不行战胜的力量。
(7)长征精神:奋发图强、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密切团结、发奋图强的民族精神。
26、遵义会议:
(1)时间: 1935 年 1 月;
(2)地址:贵州遵义;
(3)内容: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中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4)意义:拯救了党,拯救了红军,拯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存亡攸
关的转折点。
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
27、九一八事变:
(1)迸发: 1931 年 9 月 18 昼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邻近柳条湖的一段
铁路,反诬中国军队损坏,并以此为借口,炮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克沈阳城。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2)蒋介石的政策及结果:
采纳不抵挡的目标,命令东北边防军司令张学良把军队撤到山海关内,结果不到半年的时间,东北三省所有陷落。
(3)地位: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也是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
28、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1)时间: 1936 年 12 月 12 日;
(2)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3)概略:扣押蒋介石,推行“兵谏”。
(4)目的:逼蒋抗日。
(5)中共代表及主张:周恩来;以民族利益为重,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6)和平解决的意义:成为时势转变的要点,标记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
团结抗日新场面的到来。
(7)张、杨的精神: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29、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时间: 1937 年 7 月 7 日;
(2)地址:北平西南卢沟桥;
(3)过程: 1937 年 7 月 7 昼夜间,日本侵略军向北平西南的卢沟桥攻击,发动蓄谋已久的
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军队奋起抵挡,全国性的抗日战争此后迸发。
“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4)影响 : 标记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由此迸发, 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30、南京大屠戮:
1937 年 12 月,日军攻下南京后,日军以集体枪杀、燃烧、生坑、砍头、军犬撕咬等极
为残忍的手段,在占据南京后的六周内,屠戮赤手空拳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达
30万人以上。
31、共赴国难:
卢沟桥事变以后,国共两党正式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公民党军队开赴正面战场抗击日军,共产党军队开赴敌后战场打击日军。
32、台儿庄战斗(公民党正面战场):
(1)时间: 1938 年春;
(2)过程:日军攻击战略要地徐州,在李宗仁指挥下, 组织徐州会战(最后失败),在台儿庄战斗中,公民党与日军奋力厮杀,获得战斗成功(徐州会战的局部取胜)。
(3)结果:大败日军,消灭日军 1 万多人。
(4)意义: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获得的重要成功(地位),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猖狂气势,
激励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33、百团大战(共产党敌后战场):
(1)时间: 1940 年 8 月;
(2)指挥:彭德怀;
(3)主要目标:破袭仇敌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
(4)特点:破袭战;
(5)意义: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斗(地位),
它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成功的信心。
34、中共七大:
(1)时间: 1945 年 4 月;
(2)地址:延安;
(3)召开背景:抗战成功前夜;
(4)主要内容:①毛泽东作《论结
合政府》的报告;
②大会拟订了党的政治路线(松手发动民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战胜日
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成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一致、兴盛的新中国);
③大会经过的新党章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④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
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使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5)意义:中共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期间召开的最重要的会议,它以
“团结的大会,成功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
成功和实现中国光明前程准备了条件。
35、日本无条件投诚:
(1)时间: 1945 年 8 月 15 日(署名时间— 1945 年 9 月 2 日);
(2)原由:
①国共合作推行全民族的抗战,是正义之战(根来源因);
②国际救助和支持或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互相配合(美国投原子弹-- 广岛、
长崎,苏联红军攻击侵犯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爱国华侨的资助);
36、抗日战争成功的意义:
①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获得完好成功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抗战的成功,扭转了 100 多年来中国人民抗争外国侵略的屡败场面,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
族羞耻;
③抗战的成功,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落到从头复兴的转折点。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成功
37、重庆谈判:
(1)时间: 1945 年 8 月;
(2)地址:重庆;
(3)中共谈判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等;
(4)目的:(公民党)为进一步博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欺诈人民;(共产党)
为了尽全部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拆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5)结果: 1945 年 10 月 10 日两方签署《会商纪要》(《双十协议》);
(6)未解决的内容:解放区人民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38、全面内战的迸发:
(1)标记: 1946 年 6 月,公民党军攻击中原解放区;
(2)中共作战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剿灭仇敌;
(3)中共作战战术:运动战;
(4)内战早期结果:公民党全面攻击被粉碎,被迫转为要点攻击(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
放区)。
39、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背景: 1947 年 3 月公民党军向陕甘宁解放区发动要点攻击
(2)中共目标:诱敌深入,主动撤退延安,转战陕北。
(3)结果:彭德怀指挥西北解放军粉碎了公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要点攻击( 4 个战斗:青化砭战斗、羊马河战斗、盘龙镇战斗、沙家店战斗)。
40、孟良崮战斗:
(1)背景: 1947 年 3 月公民党军向山东解放区发动要点攻击。
(2)结果:陈毅指挥华东野战军全歼公民党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被击毙),
粉碎了公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要点攻击
41、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时间: 1947 年 6 月;
(2)作战队伍:刘伯承、邓小平带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
(3)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攻击的序幕。
42、三大战斗简表(大决斗):
战斗名称时间参战队伍战术歼仇敌数历史意义
辽沈战斗1948.9---东北解放关门打狗,各47 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基本消灭1948.11军个击破境;了公民党淮海战斗1948.11--中原、华中间打破、肢55 万余人解放长江中军的主-1949.1东解放军解仇敌下游以北的力,大大
地域;加快了人平津战斗1948.11--东北、华先打两端,后52 万余人基本解放民解放战-1949.1北解放军取中间华北全境;争在全国
的成功43、渡江战斗:
(1)开始: 1949 年 4 月 21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强渡长江;
(2)结果(意义):1949 年 4 月 23 日解放军占据南京,宣布南京公民政府政权的覆灭(统治人民达22 年之久的公民党政权倒台了)。
公民党剩余权力退往台湾。
44、人民解放战争解放军取获成功的原由:
(1)中共正确作战目标的指导;
(2)解放军指战员的勇敢善战;
(3)人民民众的支持。
第六单元(前方五个单元的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科技、思想、文化、教育
45、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
来抵挡外国的侵略),魏源的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看法的挑战。
46、戊戌变法运动的发展期间,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严复翻译《天演论》,宣
传“物竞天择”的看法,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他是中国近代的启发思想家。
是中国西学之第一人。
47、《马关合约》签署后,民间出现创办实业的热潮,状元实业家张謇抱实在业救国的理想,在江苏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
48、近代军事与国防建设带动了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
(1)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民用公司之一。
(2) 唐胥铁路1893 年通车,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铁路(外国人设计建筑),这是当时中国最长的一条铁路。
(3)跟着中国近代工业的盛行,浮现出一批中国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此中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1909 年建成了京张铁路(北京 --- 张家口),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作用)它的建成 , 振奋了民族精神 , 为中国工程界博得了荣誉。
(4)1880 年,清政府在天津建立电报总局,1881 年天津至上海之间的电线架设竣工。
49、
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的成就(见上);
50、抗日战争中爱国人士的抗战表现:
(1)聂耳(地位:人民音乐家),九一八事变后创作《义勇军进行曲》,(作用)成为抗
日救亡的进军军号,极大地激励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词作者—田汉)。
(2)“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在抗日战争中快速传遍全国。
(3)徐悲鸿画作《愚公移山》表示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他还善于画马。
多次举办画展,
救援难民、资助抗战。
(4)侯德榜 1940 年发明结合制碱法,使中国的制碱化学工业跃居世界前列,为抗战期间民族工业作出贡献。
51、清末民初的文化和教育:
(1)1898 年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宣布诏书,建立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
代第一所国家成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独一成就。
对中国近代教
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2 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
(2) 1904 年,清政府宣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律宣布并在全
国推行的学制。
(3)1905 年,清政府宣布撤消科举考试,科举制度的取销(作用)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
大事。
(4)19 世纪 70 年月,《申报》在上海创刊,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中国大众
流传媒体的前驱(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