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1.本试卷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或答题纸上。

2.回答客观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人类历史中,文明间的交流、碰撞历来都是各种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作为双向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相辅相成,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互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就“中学西传”形成的规模效应而言,学界的普遍认识是,其源头在于明末入华的西方耶稣会士,以利玛窦1582年抵达澳门为肇端,以1687年法国五位“国王的数学家”抵华为分水岭,直至被称为“最后的耶稣会士”的钱德明1793年在北京去世,总共持续了211年。

通过“中学西传”活动,中国文化对欧洲社会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有观点认为,欧洲启蒙运动实际
上就是欧洲的思想界借中国文化对自己文化的一次更大规模的改造。

就“中学西传”涉及面而言,孔孟之道、老庄哲学、儒释道精神,乃至中医文化和农耕文明,中国文化对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通过书信往来和译介中国典籍等方式,促进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

如早期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金尼阁、殷铎泽等完成了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的翻译,卫匡国、曾德昭和冯秉正完成了中国史书的编译,而柏应理1687年在巴黎刊印了由他和殷铎泽等编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系欧洲文化首次系统全面地接触到儒学文化,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又如,经由来华耶稣会士传到欧洲的“中学西传”成果还促成了法国重农主义思想的兴起,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1694—1774)提出了“农民穷则国穷”这样寓意深远的格言,认为农业人口的就业增长和农业繁荣将刺激贸易和工业。

魁奈主张的“以农为本”思想,正是来源于儒家的重农思想。

他的重农主义社会实际上是以中国为蓝本的,因为中国的社会制度通过来华传教士发回国内的书信介绍,在欧洲大陆被广泛传诵,尤其是中国朝廷的亲农政策无疑为重农主义者提供了思想材料和有力论据。

进一步做好“中学西传”的研究,我们必须有学术批评的视角,必须在多元文化交融互鉴的观照之下,打破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因为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显然存在着“以西方之心度世界之腹”的明显局限。

同时还必须认识到,西方对中国文化常会误读、
曲解甚至污蔑。

对此,中国学者就更有必要坚定文化自信,掌握话语权,以此打破西方的文化霸权。

无论是对于中外文化交流、中外人文交流还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学西传”研究都具有强烈的时代内涵。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今后推进“中学西传”研究,应该在积极吸收历史上“中学西传"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赋予“中学西传"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国提升全球治理能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节选自王银泉《挖掘“中学西传”研究的时代内涵》,2018
年12月19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是有助于推动文化发展,促进文化变迁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也是如此。

B。

学界普遍认为,“中学西传”源于明末入华的西方耶稣会士,从利玛窦抵澳到钱德明去世,共持续了211年。

C.柏应理等编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使欧洲人首次接触到儒学文化,魁奈的“以农为本"思想也源于儒家。

D.由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存在明显局限,因而研究“中学西传"须运用学术批评视角,坚持多元文化交融互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揭示“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对于人类文明的重大意义。

B.文章从形成的规模效应和涉及面两个方面,论述“中学西
传"对欧洲思想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C.文章第三段通过列举大量具体实例,有力地论证了中国文化对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D.文章不仅指明进一步做好“中学西传”研究的方法,还具体阐释了“中学西传"新的时代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是反向的文化交流过程;相对而言,后者的涉及面更广,影响更大。

B.“中学西传”活动对欧洲社会影响深远,以至有人认为,它直接导致了欧洲大规模的启蒙运动。

C.西方对中国文化越是误读、曲解甚至污蔑,中国学者就越要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掌握话语权。

D.只要积极吸收历史上的成功经验,赋予“中学西传”新的时代内涵,就能推进“中学西传"研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未来,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清洁能源大国,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向世界转移,重塑全球能源消费模式,实现互惠共赢。

未来20年,中国将在全球清洁能源产业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预计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30%,对新型发电能力的投资扩大至10。

2万亿美元.其中,7.4万亿美元将用于可再
生能源发电,中国在该领域投资将超过6万亿美元。

国际能源署认为,中国清洁能源投资的规模是推动全球低碳能源技术发展的关键。

此外,中国还发行了近250亿美元的绿色债券,投资各种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包括运输、资源保护和再循环、污染预防控制以及节能和生态防控等等。

“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将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向国际转移。

国际能源署数据表明,中国的风力和光伏发电技术实力雄厚,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风力发电市场和四分之一的光伏发电市场.预计2030年,全球70%以上的发电增量将由可再生能源产生,而2050年超过77%的新增产能将来自风能和太阳能。

(摘自《“一带一路”将重塑全球清洁能源消费模式》,《财经国
家周刊》2018年第25期)材料二:
2012—2017年分品种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2017年各类清洁能源新增装机情况
发电新增装机(万千瓦)
(来源:国家统计局)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网)
材料三:
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是确保全球电力需求得以有效满足的基本途径。

这一提议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当前全球电力能源发展情况,提出的具备高瞻性、长生水风光
291
远性的发展计划,属于继“一带一路”之后提出的又一重大倡议.
通过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可以进一步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进程,基本上能够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导力量、以电力能源为中心力量的全球能源配置格局,有效实现全球能源转型升级。

全球能源互联网通过与物联网、互联网等进行深度融合,进一步带动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基本上为我国新兴产业的创新提供较好的发展空间,对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等彰显了积极的拉动作用.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有效夯实各国之间以及各组织之间的共赢效果。

当前化石能源稀缺,各国之间广泛地采用风能以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作为主要的能源手段。

通过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基本上可以实现大规模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资源的目的要求,能够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力度,如将亚洲、非洲等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可利用的经济资源,致力于解决电力短缺问题,尽可能地消除贫富之间的差距。

(摘自《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科学
导报》2018年第14期)材料四:
据国家能源局1月24日披露,截至2019年1月20日,我国在运核电机组达到45台,装机容量4590万千瓦,排名世界第三;在建机组11台,装机容量1218万千瓦。

国产崛起,核电已成国家新名片。

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三代核电技术主要是华龙一号和CAP1400。

2018年1月,英国正式批准设立“华龙一号”通用设计审查,标志着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已经真正落地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英国.
中国核电已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今后一段时期是推动能源革命的蓄力加速期,是我国核电技术创新发展和“走出去”战略取得突破的关键时期,“一带一路"倡议为核电“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保障我国核电安全高效发展的同时,加快推动核电“走出去",实现联动发展、互利共赢。

(摘编自中国新能源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的风力和光伏发电技术实力雄厚;未来20年,我国在可
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的投资将超过6万亿美元,这会有力地推动全球低碳能源技术的发展。

B.从近六年的数据来看,煤炭、石油这两种能源消费约占到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0%,但总体呈下降趋势,2017年两者合计占比低于80%,为79.2%。

C。

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基本上可以达到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资源的目的,有效实现全球能源的转型升级,还可以实现各国之间以及各组织之间的共赢。

D。

我国的核电发展迅速,拥有领先世界的技术,在国际能源市场中不可小觑;我国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拥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已落地英国。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绿色发展,既能缓解环保压力,又能有
效满足全球的电力需求;预计到十年之后,全球70%以上的发电量都将依赖于清洁能源。

B.总体看来,在我国的能源构成中,煤炭处于主体性地位,短
期内仍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来源,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持续上升,光伏行业的发展尤为迅速。

C.推行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的倡议,
不仅利于实现我国的伟大复兴,同时也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D。

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的清洁能源技术向国际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并以此实现互利共赢.对此,材料一与材料四都有相关表述。

6。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的背景下,我国该如何发展清洁能源?请简要概括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
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

藏区的人们
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

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

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推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

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

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

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

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

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
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


罗布如愿以偿了。

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

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

“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

”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

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

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
的鼾声。

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

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

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新兵下连队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罗布认真地点头。

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

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

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

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

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

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有100公里,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

我们是军舰的眼睛。

我们守护的是和平。

”站长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

站长已在山上工作20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士怎么会跑到这个大山里来。

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岸。

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
悄悄地跟着爬了上去。

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

罗布问站长:“你是在想家么?”
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

我当了20多年兵了,却一次还没出过海子。


“海子?”罗布很吃惊.
“对.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海。


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

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大海呀。


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


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

(有删改)7.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

这一情节合乎情理,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交代。

B.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
的鼾声。

表现了他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

C.小说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

“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
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一句,生动地概括了站长20多年的军旅生涯。

D.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
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以苦为乐的乐观态度。

8。

小说中“海子"和“大海”有何寓意?两者在文中交错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9.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

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举进士
..第一,擢知制诰。

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

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
..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
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

"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

"帝
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
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
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

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

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
..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
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B。

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C.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
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D。

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考试到明清发展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是乡试.
B.“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
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

C。

“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

D。

“社稷”,古代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即社稷。

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李迪才华出众,受人赏识.柳开对他写的文章很是赞赏,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果然高中,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B.李迪富有谋略,亲力亲为。

就任亳地知县后,他暗中打听
察访,然后部署精锐士兵,最终擒获一群洗劫城邑的逃兵,斩首示众.
C.李迪为人正直,敢于进谏。

李迪屡次上疏劝谏,不同意册立
章献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

D.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

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
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仁宗皇帝没答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5分)
(2)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
辛弃疾
敲碎离愁①,纱窗外、风摇翠竹②.人去后、吹箫声断③,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④。

【注释】①敲碎离愁:意思是风摇翠竹的响声,把饱含离愁的心都快要敲碎了。

②风摇翠竹: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③吹箫声断:传说春秋
时萧史善吹箫,作风鸣。

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

此用该典,暗指夫婿远离. ④阑干曲:栏干的角落。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把“敲碎离愁"倒装在首句,既合韵脚又点明题旨“离愁烦乱”,扣住了读者心弦。

B.在孤寂中倚楼眺望、反复读信的细节,突出了主人公百无聊赖、百般思念的心境.
C.满纸思念也不足以表达写信人的心意,直读得泪珠涟涟,突显了不能相见的痛苦。

D.这是一首缠绵婉约的代言体词,上下阕互相呼应,结尾思妇翘首终日,写尽离愁。

15.本词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色?试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揭露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_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从《孝经》中可以看出,孝道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而孝道的实践更是____________,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

如天子之孝是“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天子之孝更重要的是立身为范,以自己____________之孝来带动天下百姓的孝道。

诸侯之孝则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诸侯之孝在于____________、循规守法。

这是由诸侯的独特地位所决定的,因为他们位高权重,既贵且富,皇帝很难约束到,其他人又无权约束,如果缺乏自我约束力,就很容易造成因“高”而“危”、因“满”而“溢”的局面,最终导致社稷不保。

对普通百姓来说,则要简单得多,只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行了。

因此,职位越高,孝道就越宏大,其价值就越重大,其要求就越严格,就越需要____________。

( )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方向。

这是中国传统孝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层次分明事必躬亲谨言慎行以身作则
B.条分缕析身体力行履薄临深挺身而出
C.层次分明身体力行谨言慎行以身作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