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概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肝实质
细胞脂肪变性和蓄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症[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属可逆性疾病,早期
诊断并及时治疗成为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现将近年来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研究
现状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流行病学提示脂肪肝与肥胖、血脂紊乱、胰岛素抵抗等有密切的关系[2]。
现代
医学将本病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
原发性主要与胰岛素抵抗及遗传因素相关;继发性则与特
殊致病因素有关,如营养摄入异常、药物、恶性肿瘤等[3]。
由于人体血浆游离脂肪酸增多,
脂肪酸利用减少,或肝细胞合成甘油三酯能力加强,或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及分泌障碍,而
发为本病[4]。
中医学并无脂肪肝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常将其归于“积证”、“瘀证”、“胁痛”、“痰浊”、“肥气”等范畴。
《素问·经脉别论》诉其成因为:“脾病,既不能助肾以制水,又不能散
精以归肺,中洲失运则升降失常,清浊相混则湿聚为饮,饮发于中随处留积而成痰饮。
”《难经》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皆疟连岁不已。
”元代《卫生宝鉴》曰:“凡人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常,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而化为积。
林佩琴《类证治裁》中将胁痛细分为肝郁、肝瘀、痰饮、食积、肝虚五类。
现代医家认为该
病多由嗜酒无度、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劳逸过度、情志失调、久病迁延所引起,导致
肝脾肾功能失调,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肾气亏虚,痰瘀互结[5]。
总的来说,本病和痰、湿、瘀、积有关,病位主要在肝,但与胆、脾、肾关系密切,以实证为主,本虚标实。
2.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2.1对TG、TC及HDL-C血清学指标作用研究
脂肪肝患者的体质指数(BMI)、甘油三酯(TG)高于非脂肪肝患者,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于非脂肪肝患者,这说明,BMI、TG、HDL-C与脂肪肝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的关
系[6]。
林仕群[7]运用自拟调脂方结合肝泰乐及甘草酸二胺注射液治疗脂肪肝,在消除症状,
保护肝功能、降血脂及改善肝脏声像图等多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谭远忠等[8]使用
降脂活血片方配用西药,并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发现中西医结合方案可进一步减少肝
细胞内的脂质蓄积,疗效显著。
伞丽红[9]自拟疏肝降脂汤配合辛伐他汀片治疗脂肪肝,患者AST、ALT、TG明显降低,优于单纯使用辛伐他汀片的患者。
王光尚[10]将66例脂肪肝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在还原型谷胱甘肽片的基础上加用降脂疏肝汤治疗脂肪肝,8周后,患者TC、TG、HDL-C以及超声诊断结果明显好于服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片、肌苷片及维生
素的患者。
2.2 对肝脏影像学的影响研究
脂肪肝声像图上的特征性表现及B型超声的安全、迅速、无创伤等优点,B型超声成为
目前诊断脂肪肝的首选方法[11]。
张腊[12]在西药基础上,加用自拟清脂汤(姜半夏12g,茯
苓15g,薏苡仁、猪苓、泽泻各12g,柴胡、厚朴各10g,陈皮6g,白芍、生山楂、决明子丹参各12g),可明显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脂肪肝B超影像学,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临床疗效较单用西药治疗更为显著。
3.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西医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
西药在脂肪肝的治
疗上存在着药理学毒性以及对血脂控制不甚理想等不足。
中医采用辨证论治及三因学说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运用西药的基础上辨证施治,常常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
运用中西
医结合方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改善患者影像学表现,
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
病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且具有费用低、副作用小、预后佳等优势,对今后非酒
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薛蕾.脂肪肝的中医病因病机辨析[J].内蒙古中医,2013,13:144-145.
[2]包晓丹.健脾化痰祛脂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20例[J].内蒙古中医,2007,26(2):4-5.
[3]范建高,朱军,李建新,等.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2):83-88.
[4]周晓玲,谢胜,陈良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西医治疗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4):599-601.
[5]谢晶日,齐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药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
12(3):5-6.
[6]周英.脂肪肝与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相关性探讨[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
34(3):383-385.
[7]林仕群.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0,9(3):19-20.
[8]谭远忠,魏文斌.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2):25-26
[9]伞丽红,何艳春,陈丽蝉.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的疗效分析[J].中医中药,2013,
3(3):110-112.
[10]王光尚.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66例的疗效观察[J]. 广西医学,2011,33(10):1389-1390.
[11]季榕,姜波.B 型超声对脂肪肝诊断指标体系及诊断价值的实验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10(4):223-225.
[12]张腊.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
22(11):892-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