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观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华谊兄弟娱乐投资有限公司出品的战争题材电视剧,由康洪雷执导,段奕宏、张译、张国强、邢佳栋等领衔主演。

下面我们来看看《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观后感,欢迎阅读借鉴。

期待已久的我的团长我的团终于开播了。

今天看了第一集,感触很深。

这部电视剧是反映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抵抗日本侵略军,义无返顾共同投入到打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家园、捍卫尊严、为抗战胜利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正义斗争中,用血肉之躯书写一曲曲铁血卫国的悲壮战歌!
电影一开篇就强调了战争之残酷,在滇西的某小镇挤满了溃兵,灰暗的天空灰暗的街道灰暗的房屋,跟那一群缩在角落里目光茫然的炮灰们无比相配。

只是这抹色彩出现的太突兀,消失的太迅速,尽管那些精良的武器让炮灰们蠢蠢欲动。

他们是中国军人,他们渴望着胜利,于是师长虞晓卿的出现扔给了他们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虞晓卿的话很震撼力,他说:我的上峰告诉我,如果去缅甸打仗,给我一个装备齐全的加强团,我说心领了。

为什么?因为我要的是我的团,我要我的袍泽弟兄们,提到虞晓卿三个字,想到的就是我的团长,我提到我的袍泽弟兄们,想到的就是我的团。

我的上峰生气了,他们说给你川军团。

他知道,我也知道,川军团是已经打没了的团。

我说:好!就要川军团。

因为川军团和日本人打的很猛,很勇。

川军团有人说过:只要还有一个四川老乡,川军团就没有死光。

我是一个五体投地佩服川军团的中国军人。

虞晓卿给了他们希望,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凭着这点希望,想起来自己还是个人。

最近抽时间把《团长》又看了一遍,加上这边已经快10遍了;每一次看都有一些新的感悟,不敢以影评自居,就是自己的一些观后感,仅供娱乐。

改编后的电视剧相比小说,少了一些情节,人物更加饱满了一些,同样的也少了一些小细节。

在电视剧中,并没有将每个人的最终后果表现出来,只是隐喻了一些,这样看了,少了那么一些残忍,多了那么一丝人性。

全剧开始的时候,一帮渣滓一样的溃兵苟活于边境某安置区。

在前期,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整体风格都是很颓废,如果让我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会说“黑暗”。

一种让人看不到未来的开始。

大部分的电视剧在开始第一集里面都会定下整部片子的主基调,可是这部剧并没有。

开始的颓然在听到又要打仗的时候,豁然的就变了。

原先浑浊的眼睛里面却是突然迸发出了光彩。

这些人并没有丢掉自己的灵魂,就算是文中的“不辣”,为了活命把枪换了钱,为了打仗,却又不顾自己的身体去把枪要了回来。

在我看来,这部戏里每一位演员都是主角,因为每一个角色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不知道来自哪里的龙文章,北京的小太爷,湖南的不辣,云南的丧门星,广东的蛇屁股,还有很多。

在角色塑造上面,每个角色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那么真实,好像在我们身边就真的有那么一位,并且这些也都是他总能做出来的事情。

乱世出英豪,横空出世的龙文章给这些已经有了死志的溃兵们,在黑暗中带来了那么一丝光明,在绝望中又有了那么一丝的希望。

剧中孟烦了曾经说过一段台词:“你最不应该的,就是骗我们,让我们有了不该有的希望,明知道不可能可我们还在想,明知道会死可我们还在想胜利!”;整部剧,龙文章是当之无愧的核心,也正是龙文章的出人意料,这个就像是穿越人士一样的妖孽,硬生生的在不
可能中闯出了可能。

这部剧中,每一帧都在让演员们表演着自己想要努力的活着,可是再去看他们的所作所为,又都在不断的作死,在不断的塑造矛盾。

直至片尾,一场明知会死的战斗,却也义无反顾的冲了上去。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支援绝不会像说好的那样到来,可是这些人是国骨,他们也会怕死,他们也想活下来。

哪怕只有那万分之一的希望,大不了,骂着娘去送死。

哪怕是如此怕死的孟烦了。

本剧的结局看起来很和谐,援兵到了,成功的救下了这些敢死队。

可是事实上,在改编前的小说中,这些人,除了孟烦了,无一幸免,全部死去了。

甚至大部分都不是死在了战场上。

一群真正的军人,却死在了战场之外,我想,小说中原先想表达的,是这样的情感罢。

《我的团长我的团》上映后,收视率一直很高,它的经典之处,除了银屏效果的魅力之外,还在于其对人物和事件的真实赞美和批判。

真实是艺术永不退色的主题。

康红雷导演近些年在电影界名声大噪,大概也就是因此而得吧。

他可以把原本很严肃的军事题材拍得趣味横生,这就是制胜的法宝,因为风趣本就是生活所应该具备的特征,是人们所共有的追求。

即便纪律严明的军队,他们也需要风趣,不然军人还不得寂寞死。

军人也会想偷懒,也会想女人,也会打情骂俏,会倚强凌弱,还会在国事与家事之间犹豫,这都是人性的真实面孔。

好的作品不会对阴暗面只字不提,而是在描写的时候适当抑扬,突出主题。

中国战争电影,几十年不变的夸大正面,忽略反面,神化我军,愚化敌军。

我军士兵都是英勇善战的,军官都是智慧超群,可以党还没号召就开始响应,上司还没开口就毅然大义灭亲,非常积极,毫不犹豫。

不可否认中国近代有过一段大义灭亲的历史,但也不会在灭自己亲人的时候眼睛都不眨一下吧,机器?近些年银屏上终于适当涌现出了一批会笑,会哭,会犹豫,会抗议,会贱兮兮地求人,会无奈地适应环境的军人了。

这无疑是中国电影的一个进步。

而康导无论国共,对就赞,错就批,是为军事艺术的先锋。

《团长》的价值,不只在银屏效果和人性的真实描写上,它对我们了解历史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之前无论是历史教科书还是电影,似乎都没有很好地尽到应尽的责任,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历史,一如我在云南接受了一二十年的教育,居然要等到在大学图书馆里“博览群书”的时候才知道,云南有个抗战名城叫腾冲——中国在抗战里唯一主动出击全歼日军的战役,一场万余名同胞永远沉眠疆土的悲壮的胜仗,也就是《团长》的拍摄地和故事发生地。

后来又听在那儿上学的同学介绍,腾冲有一座具有近万座烈士墓的国殇墓园,幸好还有游客知道去缅怀一下我们的抗日的先驱。

一个政党陨落了,难道那些保家卫国的烈士也得跟着陨落吗?记得大学《近代史》老师在讲“统一战线”相关章节时就曾发表过许多感慨,他甚至是撇开教材发表个人观点的。

对于国军的功过,《团长》公正地进行了描述,师长虞啸卿与百姓一道同仇敌忾,他有屈原的修养,岳飞的豪情,有歼敌的决心,胜利的信心,但他治军不当,只顾练兵不顾育人,他的兵忠的是他而不是国,杀敌靠的是命令而不是悲愤。

我们甚至可以通过一些细节来预见两党更迭的必然性。

看看虞家军是些什么样的人在操控,为了壮大自己而放弃战机,为了迎合上峰而不惜牺牲部队精锐的唐基;软弱无能却处处讨好上峰,也深得上峰青睐的林译。

虞啸卿是个悲剧性人物,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被唐基那帮子人束缚得失去了自我。

龙文章之所以可以不受他们的牵制,是因为他早已把自己置身党外,一心想要让事情回到它本来的模样——把矜功伐赏勾心斗角的心思拿来抗日救国。

影片里用了极短的一段,很侧面地写到了赤色分子,然而却刻画得入木三分。

激情,朴实,深入民间,发动群众,这便是赤色分子发展成为红色武装的资本。

有那么多百姓还没有接触共产党就已经在做共产党的事了,可以这么说,那些赤色分子,他们的操控者不是哪一个党派,而是共同的理想——抗日保家。

龙文章和那些赤色分子一样,政党观念根本不是很强,他们一心只想抗日,所以给足他们爱国的自由,他们便能以战场为家,以战斗为生活。

很不幸的是,虞家军里容不下任何赤色分子,军和民界线划得太清晰。

里面值得一提的人物:林译,孟烦了,龙文章和虞啸卿。

他们是影片里个性最为鲜活的几个人物,当然,这几个人形象刻画得好,首先得归功于演员的演技。

可能有人会大嚷,林译那么软弱无能怎么能算有个性呢?所谓的个性指的不是能力超群,更不是一意孤行,而是敢于坚持自我。

林译虽然软弱无能,但别人再怎么损他,他自始至终都一个样,即便不能把事情做得很好,但从来不乏尽心尽责。

在那堆散兵游勇中,他是第一个喊出要参加滇缅战役的人,他是川军团里除团长之外唯一一个时刻争取上峰认可的人。

他不乏勇气,在他带领的第二批敢死队溃散后,他依然深入敌中与团长汇合。

他跟许三多差不多吧,许三多是天生的比较笨,他是天生的比较软弱,但后天的努力他们都做得很到位。

想想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够做什么事都成功呢?又有多少人不会被别人嘲笑呢?还有多少人能够在别人的嘲笑声中依然坚持自我呢?
孟烦了对战争充满厌倦和惰性,他渴望和平,渴望自己好好活着。

比起那些豪迈地吼一声“老子不怕死”,然后挥刀砍向别人的脖子或者砍向自己脖子的人,他对生命的敬畏着实让人敬佩。

他时常告诉自己“孟烦了,你是聪明人,你要用自己的聪明好好活着”,敬畏生命不是贪生怕死,而是要死得其所,如果当初越王早早地就死掉,就不会有后来三千越甲吞吴国的壮举了。

生命是可爱的,它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同时生命又是短暂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如果大部分人都懂得敬畏生命,那么世界就不愁和平不起来了。

龙文章是大部分年轻人追求个性的典范,心里充斥着叛逆,有勇有谋,下面有一大帮兄弟,上面也奈何不了他。

他是短兵相接的天才,具有逆流而上的勇气和漏船载酒的运气,还有叱咤风云的野心,他是乱世造就的一个英雄。

这些暂且不论,关键他有那些才能为何就能响当当地接过虞家军的最高指挥权?心态,心态决定状态。

他屡屡批判上峰的妥协和败退,在得罪上峰之后,他的反应不是懊恼,而是淡然一笑说“我对了啊,对错很重要”,他并不看重上峰的赏罚,看重的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是正义。

希特勒的军事才能够强了吧,可惜心态不正,终成千古罪人。

记得一次在汽车上,一位老大妈在就她家儿媳妇搞婚外恋和她丈夫收了十几年破烂后建起一座铸造厂进行对比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心正的人迟早会歪起来呢,心不正的人永远也别想歪(歪:在云南方言里有夸赞人厉害,发达等意思)。

上面已经说过,虞啸卿是一个悲剧性人物,空有一腔热情却英雄无用武之地。

在最后攻打南天门的时候,他信誓旦旦地计划四个小时拿下南天门,龙文章打趣说四天,结果差四十天仅有两天,他的精锐战死的战死,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

不是他不想出兵,只是在大战来临之际他的军官全被唐基那王八蛋调走了,身为师长,在危难之时却调不动自己的兵,那种愧疚和无奈是可以想见的。

虞啸卿之所以落到那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地步,皆因妥协起,他一次又一次地听信了唐基的“谏言”,结果把自己的立场都丢了。

起初他敬佩的是岳
飞的报国情怀,后来硬被唐基引导成了敬佩他统治三军的权位,可悲可叹啊!妥协像吸毒,吸多了会把整条命都搭进去的。

四九年以前的中国之所以百余年都翻不了身,都是妥协犯下的恶果。

影片描写的不是叱咤风云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让英雄崇拜者不免有些失望,但就是那些不起眼的人物,才道出了我等平凡人的心声,才能表达后人对那些默默无闻的英雄们的敬重和感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