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川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黎川县地处武夷山脉西麓,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县,历史上概称“七分半山分半田,一分水面和庄园”,区域总面积1728.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8万公顷,以生产粮食为主,年产粮食蝉联高年份为17万吨;近几年迅速发展的烤烟、食用菌产业已成为黎川县的主导产业之一,烤烟目前调控在2万亩左右,产量8万担左右;食用菌种植已达2.2亿筒(袋),产量7万吨左右;水产品总产量在1.8万吨左右,特种水产0.5万吨以上;生猪出栏达到15万头,禽类年出笼203万羽;果园面积达5万亩,其中南丰蜜桔3.2万亩,占64%;白莲、花生、大豆、西瓜等经济作物生产均达有一定规模,是我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
近年来,黎川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这个课题,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持,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取得一定成效,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黎川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我县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
近年以来,黎川县通过基地带农户、公司加农户、市场联农户,积极抓好规模种植、产品加工和市场销售三个主要环节,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规模、上档次。
黎川县从建设“基地农业”入手,把基地与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与农户、
农户与市场紧紧联系在一起,涌现出潭溪乡千亩优质稻示范基地、熊村镇千亩烤烟示范基地、中田乡万羽鹅鸭示范基地、日峰镇百万筒食用菌示范基地等30多个特色农业基地。
同时推广良种良法,推广优质稻、甲鱼、三元杂交猪等种养新品种60余个,示范带动3万多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
与江西农大等科研单位“联姻”,引进并推广示范优质稻、烤烟及种猪等新技术使我县种养业良法普及率达到85%。
兴建名优林果基地。
建立板栗、南丰蜜桔、金溪蜜梨、丛生竹及雷竹等基地60多个,带动农户3000余户。
我县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并通过资金、技术和政策扶持等方式,努力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按照“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农户”的运作机制,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江西利康绿色农业有限公司,以给农户提供菌种和产品包销为纽带,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带动我县农户0.8万户从事食用菌生产,菇农户均年收入增加6100多元。
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极大增强了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二、黎川县农业产业化取得的一些成效。
我县农业产业化工作在各级组织和领导重视下,在确保粮食稳产高产、品质优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做强做大食用菌、烤烟、畜牧、水产产业,加快龙头企业发展与产品升级,取得一定成效,具体做法:
一是领导重视,政策到位。
县委、县政府把农业产业化
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的重要工作来抓,2007年6月县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黎发[2007]11号),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工作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品产业基地,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二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发展。
在省级龙头企业江西利康绿色农业有限公司的带动下,近年来我县食用菌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09年平均每户菇农户均增收1000多元。
全县茶树菇总产量增加到2.2亿袋,产值1.8亿元,是全国最大的茶树菇生产地。
产量占到全国的60%强。
07年上半年江西利康绿色农业有限公司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为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并且向农业部申报茶树菇为地理标志产品,现正在公示中。
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抓好质量标准建设的同时,积极进行农业招商引资,增加农业产业化投入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发展。
我县农业招商引资企业江西恒兴食品有限公司是我县目前生产规模和产值最大的省级龙头企业,其加工的鳗鱼出口日本、美国、欧盟等地,09年出口量达到1.5个多亿,上交税收462多万元。
四是龙头企业及其产品争上档次。
我县省级龙头企业江西东南藤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持承担的“野生藤茶系列产品开发”(2003EA)已获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其产品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
系认证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市级龙头企业江西武夷实业有限公司引进台湾产CCD摄像镜头色选机和国内技术一流的碾米机和抛光机等大米加工、计量设备,实现了大米质量、计量标准化生产。
企业产品“黎峰”牌大米采用目前最先进的加工设备和生产工艺,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年加工能力达到12万吨。
市级龙头企业江西鸣亚实业有限公司年出笼肉鸡300万羽,是我省目前最大的肉鸡生产企业产品已加入“肯德基”市场。
市级龙头企业江西黎川县日峰镇水产养殖开发公司拥有养殖水面2.8万亩,公司主要以大水面养殖为主,积极发展绿色水产品养殖,公司产品已通过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品认定。
市级龙头企业黎川野趣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香脆笋以其独特口味而备受各高档大酒店青睐,今年该公司的香脆笋已申报QS认证和有机食品,其产品将进入全国各大超市。
五是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培育壮大营销队伍。
积极引进创办龙头企业,开拓市场,拓宽销售渠道;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
加大对本县特色农业产品的宣传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上网,充分利用了网络信息资料。
三、农业产业化工作执行情况:
1、我县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
2、现有自营创汇企业三个:江西恒兴食品有限公司、江西东南藤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龙恒食品有限公司。
3、现有无公害农产品5个。
绿色食品标志2个,正申报中的无公害农产品3个,有机食品1个,地理标志1个,江西省农产品品牌1个。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农户增收能力不强。
我县龙头企业与外地企业相比,规模和实力都相对较弱,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农户增收能力不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弱。
同时龙头企业的科技技术含量还不高,大部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还是比较低,只能进行简单的初加工,能开展精深加工的不多,从而导致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产品加工深度不够,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包装差,质量档次不高,加工转化和增值不高。
二是缺少知名品牌作支撑。
我县虽已结合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证(已成功申报无公害农产品5个,绿色食品标志2个)申请注册了一批商标,但数十年来一直未形成一个知名的品牌,市场和消费者对黎川食用菌、黎川水产品等农产品的认知程度还比较低。
三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我县仅成立了40余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加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农户仅占全县农户总数9.5%,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份协会是与农户之间没有产权关系的、松散型的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真正能够完成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实体型
协会较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协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索、健全和完善。
总的来看,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
四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对产业化的支撑。
目前,为农提供服务主要依靠农口部门,还没有形成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社会力量为补充,多方参与、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村普遍信息不灵,产地市场发育不全,流通渠道不畅。
五是农业科技水平低,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地方财政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十分有限,对农业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开发引进推广力度不大,农民实用科技掌握不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还不高,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效果还不明显。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组织适度规模生产,健全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确保农业增产增收,农民持续增收。
在具体工作中,重点抓好基本建设,发挥带动作用。
1、扶持壮大龙头企业规模。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今后应重点扶持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作用明显、对地方财政贡献大
的食用菌、鳗鱼和大米深加工产业。
我县现有以茶薪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量达2.2亿袋,其产量和规模已占到全国产量的60%左右,是我县除粮食外的第一大宗农产品,也是农民快速增收致富的好产业。
我县江西利康绿色农业有限公司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门从事茶菇菌种生产、鲜菇销售,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但是比照我县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要求,还存在着规模小(只能占到全县份额的20%)、深加工能力差等差距,制约了我县食用菌的进一步发展,如果按照食用菌发展规划在2012年产值达到3亿元,则龙头企业江西利康绿色农业有限公司产值应达到0.8亿元(占30%),则在今后3年内应要有大规模投入和改造,才能满足要求。
大米是我县粮食主打产品,每年外调约0.7亿斤,但存在状况是大米品质低(多为籼米),价格低,农民种田效益低。
我县有加工生产米粉、精米的习惯与传统,可从生产无公害大米、绿色大米(再生稻)、米粉方面入手,改变品种结构,提高大米附加值,从而提高种粮效益。
2、实行品牌战略。
不管是从市场经营需要,还是从食品安全监管来讲,今后的食品生产必须是溯源制,即追查产地来源、生产使用农药、化肥和添加剂情况。
因此生产必须标准化,产品标识化(商标、地理标志、质量标识),产品标准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规模化。
要加快土地流转,使土地尽快流转集中到种田能手中,才能实行机械化、良种化、标准化种田,有利于降低种田成本,提高产量和效益。
对于品牌建立,前期由政府主导和投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向
上争取农业产业化项目、商标注册、绿色和有机标志申报、优质农产品参展、宣传、推介,连续稳定5年,必然会使我县农业产业化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3、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运营。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成员自愿联合、民主管理,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目前我县已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0多个,涉及食用菌、烤烟、蜜桔、水产、农机、药材等方面,但实际运营正常、入社社员积极性高且代表社员利益的只有少数几个,绝大数目前还留于形式。
因此,政府各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指导、扶持、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力度,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完整产业化经营链,把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推动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让农业基层技术服务站专心做好公益性服务,让农民专业合作社放手开展经营性服务,切实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反过来又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最终使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