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河南焦作高考专题生物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河南焦作高考专题生物高考模拟
1.选择题
第1题.
下列关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叙述正确的是()
A: 制作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时,可用盐酸洗去多余的龙胆紫染料
B: 要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必须观察活细胞的动态变化过程
C: 统计观察到的不同时期细胞数目的比例可以判断各时期在细胞周期中的比例
D: 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时,视野中数量最多的是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的细胞
【答案】C
【解答】解:A.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之前需要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等步骤,不可用盐酸洗去多余的龙胆紫染料,而是直接制片观察,A错误。
B.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时,由于临时装片上的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观察到动态变化过程,B错误。
C.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可根据视野中各时期细胞的数量,推算细胞周期中各时期所占的比例,视野中某时期细胞的数量多,则所占比例大,C正确。
D.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时,视野中数量最多的是细胞分裂间期的细胞,D错误。
故选:C。
第2题.
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脂溶性物质较易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B: 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是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糖分的结果
C: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借助转运蛋白,但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D: 大肠杆菌吸收 K+既消耗能量,又需要借助膜上的载体蛋白,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B
【解答】解:A.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脂溶性物质较易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A正确。
B.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是细胞在高浓度蔗糖溶液脱水死亡、蔗糖进入细胞的结果,B错误。
C.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是不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大肠杆菌吸收 K+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还需要消耗能量,D 正确。
故选:B。
第3题.
以色列科学家利用胚胎干细胞成功培育出了心肌细胞,医学界将干细胞称为万能细胞。
这一尖端科研的核心理论基础是()
A: 细胞生长
B: 细胞分裂
C: 细胞分化
D: 细胞癌变
【答案】C
【解答】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新细胞,因此以色列科学家利用胚胎干细胞成功培育出了心肌细胞。
依据的原理主要是胚胎干细胞的细胞分化。
第4题.
家蝇对某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如图是对甲、乙、丙二个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对这三个地区喷洒等剂量的这类杀虫剂,死亡率最低的为乙地区家蝇种群
B: 丙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8.5\%
C: 这三个地区家蝇种群敏感性基因频率不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家蝇抗药性的产生增加了物种丰富度,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D
【解答】解:A、由柱形图可知,三个地区中,敏感性纯合子比例最小的是乙地区,因此使用等量的杀虫剂,乙地区的死亡率最低,A正确;
B、由分析可知,丙地区抗性基因A的基因频率是8.5\% ,B正确;
C 、三个地区的敏感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不同是杀虫剂选择的结果,C正确;
D、家蝇抗药性,增加家蝇的品种,抗药性品种与敏感性品种之间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不一定增加物种的丰富度,D错误.
故选:D.
第5题.
柳穿鱼花的形态结构受 Lcyc 基因的控制,柳穿鱼植株A和植株B花的形态结构不同,原因是这两植株中的一株在开花时Lcyc基因未表达,它们其他方面基本相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两株柳穿鱼植株体内的Lcyc 基因的序列不同
B: 两株柳穿鱼植株的Lcyc 基因相同、表型不同是不可遗传的
C: 植株A的Lcyc 基因不表达的原因是该基因被高度甲基化了
D: 植株A和植株B杂交得 F_1
F_1 自交产生的 F_2中花形与植株B相似的数量较少
【答案】D
【解答】解:解:A.根据题干信息,这两植株中的一株在开花时Lcyc基因未表达,其他方面基本相同,说明基因序列相同,A错误。
B.两株柳穿鱼植株的Lcyc基因相同、表型不同是可遗传的,B错误。
C.植株B的Lcyc基因不表达,可能的原因是Lcyc基因高度甲基化,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C错误。
D.假设植株A的基因型为AA,植株B的Lcyc基因被甲基化,基因型为 A' A',植株A和植株B杂交得 F_1
( AA'),则 F_1自交产生的 F_2中花形与植株B相似的占1/4,数量较少,D正确。
故选:D。
第6题.
某基因型为Dd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其含显性基因D的花粉有2/3不育,在自然状态下,该植物的子代基因型为dd的概率是()
A: 1/2
B: 3/8
C: 1/8
D: 1/3
【答案】B
【解答】解:该植株可产生D、d两种配子,由于含显性基因D的花粉有2/3不育,所以含D的花粉占全部花粉的1/4,含d的花粉占3/4;卵细胞中D与d的比例为1∶1,故在自然情况下,该植物的子代的基因型为dd的概率是3/4×1/2=3/8 。
故选:B。
第7题.
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A: ②③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④是轴突,②是轴突末梢,③是胞体。
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②③处都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
又兴奋能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所以①处也都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
但兴奋不能向上一个神经元传递,所以④处不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
因
此,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①②③。
故选:B。
第8题.
杂交瘤技术解决了抗血清的异质性问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用体细胞培养的方法可以筛除掉其中的一些杂交细胞
B: 获得单克隆抗体必须将单克隆阳性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体内
C: 两次及两次以上的抗体检测,有利于更好的得到单克隆细胞
D: 可以用仙台病毒介导,将免疫过的小鼠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
【答案】B
【解答】解:A.用体细胞培养的方法在选择性培养基上可以筛除掉其中的一些杂交细胞,如同种细胞的融合体,A正确;
B.获得单克隆抗体可将单克隆阳性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体内或在体外培养,B错误;
C.杂交瘤细胞的第一次筛选是选择骨髓瘤细胞和浆细胞形成的杂交细胞,第二次及以后的筛选是选择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故两次及两次以上的抗体检测,有利于更好的得到单克隆细胞,C正确;
D.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可用灭活的病毒作为诱导融合的试剂,D正确。
故选:B。
2.解答题
第9题.
蛇毒分为神经蛇毒和血液蛇毒。
血液蛇毒破坏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造成被咬伤处迅速肿胀、发硬、流血不止,剧痛,皮肤呈紫黑色等。
神经蛇毒主要破坏人的神经系统,阻断神经冲动的传播。
分析回答:(1)血液蛇毒能破坏血管壁,改变其通透性,血液中的物质渗入________,导致被咬伤处肿胀、皮肤呈紫黑色。
(2)为研究神经蛇毒阻断神经冲动的传播机理,研究者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用蛇毒处理离体神经纤维,一段时间后刺激神经纤维一端,若在另一端能够记录到正常的________电位,说明蛇毒不会阻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蛇毒处理神经—肌肉标本,一段时间后,刺激神经,若肌肉不收缩,说明蛇毒阻断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蛇毒处理神经—肌肉标本,然后测定突触间隙内神经递质的含量,若其含量基本不变,说明蛇毒不影响________的功能。
④为进一步确定蛇毒作用的具体部位,研究人员用蛇毒处理神经—肌肉标本,直至刺激神经不再引起肌肉收缩时,再用乙酰胆碱(兴奋性神经递质)溶液处理肌肉。
若肌肉不收缩,说明蛇毒的作用部位是________。
(3)被毒蛇咬伤后,常常迅速注射抗蛇毒血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组织液
(2)①动作',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②兴奋在突触
(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③突触前膜', '④突触后膜
(3)抗蛇毒血清含有特异性抗体,具有中和相应蛇毒的作用'
【解答】解:
(1)血液蛇毒能破坏血管壁,改变其通透性,血液中的物质渗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吸水肿胀,导致被咬伤处肿胀、皮肤呈紫黑色。
(2)用蛇毒处理离体神经纤维,一段时间后刺激神经纤维一端,若在另一端能够记录到正常的动作电位,说明蛇毒不会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生的传导。
用蛇毒处理神经—肌肉标本,一段时间后,刺激神经,若肌肉不收缩,说明蛇毒阻断了兴奋在突触的传递。
用蛇毒处理神经—肌肉标本,然后测定突触间隙内神经递质的含量,若其含量基本不变,说明蛇毒不影响突触前膜的功能。
用蛇毒处理神经—肌肉标本,直至刺激神经不再引起肌肉收缩时,再用乙酰胆碱
(兴奋性神经递质)溶液处理肌肉,若肌肉不收缩,说明蛇毒的作用部位是突触后膜。
(3)被毒蛇咬伤后,常常迅速注射抗蛇毒血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抗蛇毒血清含有特异性抗体,具有中和相应蛇毒的作用。
第10题.
生命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亿万年的进化让生命之书中蕴藏了应对环境变化的强大潜力。
细胞中基因的表达始于DNA的解螺旋,各种转录因子结合到DNA上,启动表达。
研究发现,这些过程中都存在着调控,这种调控不改变DNA序列,但会对基因进行修饰,从而引起基因表达的变化及表型改变,并且有的改变是可遗传的,即表观遗传。
例如DNA上结合一个甲基基团
(甲基化),能抑制基因的表达,从而对表型产生影响。
表观遗传提供了基因何时、何处、合成何种RNA及蛋白的指令,从而更精确地控制着基因表达。
表观遗传是个体适应外界环境的机制,在环境变化时,生物可以通过重编程消除原有
的表观遗传标记,产生适应新环境的表观遗传标记,这样既适应了环境变化,也避免了DNA反复突变造成的染色体不稳定与遗传信息紊乱。
表观遗传与人的发育和疾病密不可分。
胚胎发育早期,建立与子宫内环境相适应的表观遗传修饰是胚胎发育过程的核心任务。
母体的饮食、供氧、感染、吸烟等与后代的高血压、Ⅱ型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关。
表观遗传改变增加了患有特定疾病的风险,但人体可在相当程度上忍受这些改变而不发病,经历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持续压力,表观修饰的弹性被耗尽,细胞或者组织再也无法正常行使功能,从而产生疾病。
回答下列问题:(1)全能或多能细胞走向不同命运的过程称为________,依据本文,这一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属于表观遗传,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3)关于表观遗传,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对表型的影响可遗传给后代
B: DNA分子的碱基可能连接多个甲基基团
C: 可能引起疾病
D: DNA甲基化是不可逆的
【答案】'
(1)细胞分化', '基因选择性表达和表观遗传共同作用
(2)染色体的DNA序列'D
【解答】解:
(1)文中所讲的全能或多能细胞走向不同命运的过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依据本文的论点可知,这一过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和表观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发生表观遗传的生物其体内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而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使染色体的DNA序列发生了改变,因此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属于表观遗传。
(3)A.表观遗传对表型的影响可以遗传给后代,A正确;
B.DNA发生甲基化时,DNA分子的碱基可能连接多个甲基基团,B正确;
C.表观遗传可能引起疾病,C正确;
D.DNA甲基化是可逆的,可以进行去甲基化,D错误。
故选:D。
第11题.
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
下表是某栎树林中食性相似的部分鸟类在不同层次中的相对密度
(百分比)。
回答下列问题:
种名林冠
层
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面
林鸽97.0 1.5 1.5
茶腹48.7 46.1 5.2
青山雀33.6 41.5 20.3 3.2 1.4
长尾山
雀
29.2 44.2 17.4 7.2 2.0
旋木雀 1.2 4.1 14.7 52.4 27.6
煤山雀18.0 43.2 31 7.8
鹪鹩12.5 75 12.5
注:数字下划线表示某种鸟最喜好栖息的层次。
(1)栎树林中鸟类分布的上述特点表明,群落的结构具有________的特征。
为进一步研究上述鸟类的生态位,还可以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进行调查(至少列举2个方面)。
(2)依据表中数据可知,生态位最为接近的两种鸟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资源有限,若干年后两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最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中鸟类食性相似,但最喜好的栖息位置却处于树林不同层次,这种现象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垂直分层', '活动时间、种间关系、食物
(2)青山雀和长尾山雀', '一种群占优势,另一种群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3)有利于减弱种间竞争'
【解答】解:
(1)栎树林中各种鸟类的分布呈垂直分层的现象表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研究鸟类的生态位,还可以从活动时间、种间关系、食物等方面进行调查。
(2)由图表可知,生态位最接近的两种鸟类是青山雀和长尾山雀。
两种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若资源有限,若干年后两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最可能是一种群占优势,另一种群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3)因为食性相似,如果最喜好的栖息位置也类似那么各种鸟类之间的竞争会很激烈,而最喜好的栖息位置处于树林不同层次,有利于减弱种间竞争。
第12题.
人造卵子是指利用干细胞诱导分化后培育出的卵子。
人造卵子技术可使女性不孕症患者获得带有自身遗传信息的卵子,从而实现其拥有自己孩子的梦想。
回答下列问题
(1)女性不孕症患者获得人造卵子的过程:利用健康女性捐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不孕症女性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核移植技术获得重组细胞,重组细胞经体外培养得到克隆胚胎,从中获得________,在培养液中加入
________,经过特定的诱导分化后即可得到人造卵子。
(2)获得人造卵子的过程必须经过动物细胞的体外培养。
培养时需要加入
__________________等一些天然成分,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混合气体环境。
(3)人造卵子分裂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期时,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
卵子受精后到胚胎形成________前,分裂形成的每一个细胞都属于全能细胞。
【答案】'
(1)
(去核)卵母细胞', '体细胞
(的细胞核)', '胚胎干细胞', '分化诱导因子
(2)血清、血浆', '95%空气和5%\ CO_2
(3)减数第二次分裂中', '桑椹胚'
【解答】解:
(1)女性不孕症患者获得人造卵子的过程:利用健康女性捐赠的
(去核)卵母细胞和不孕症女性体细胞
(的细胞核),通过核移植技术获得重组细胞,重组细胞经体外培养得到克隆胚胎,从中获得胚胎干细胞,在培养液中加入分化诱导因子,经过特定的诱导分化后即可得到人造卵子。
(2)获得人造卵子的过程必须经过动物细胞的体外培养。
培养时需要加入血清、血浆等一些天然成分,提供95%空气和5% CO_2的混合气体环境。
(3)人造卵子分裂达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
卵子受精后到胚胎形成桑椹胚前,分裂形成的每一个细胞都属于全能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