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纪录片叙事角度的差异性——两部艾滋题材电视纪录片之比较
论纪录片的纪实性与艺术手法 叶畅

《颍州的孩子》艺术手法运用分析
《颍州的孩子》这部作品在主题选择上就表现出独特性。
纪录片中不乏艾滋病题材,然而,关注艾滋病群体的题材并不多见。
纪录片中的主人公们代表一个弱势群体,它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简单弱小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艾滋病患者,呼吁社会不要对他们产生歧视,应该以温暖和关怀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善意。
纪录片中叙事线索往往起到贯穿故事的支柱作用,该纪录片采用多重线索叙事,这是纪录片独特之处,并且三条线索条理清晰、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三条线索分别是,高俊在父母去世之后,其叔叔并不愿意收养他。
更多详情请到绵阳装修三新装饰官网了解。
第二天是黄家三个兄妹的父母去世之后,三个孩子在村中受到孤立和歧视。
第三天线索是任楠楠回到了一年之前自己上过的学校。
三条线索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更多的是靠观众自己对画面理解和处理,但是并不阻碍观众对主题的深刻理解。
画面与声音的“脱离”给观众极大的想象空间,这是新颖独特的艺术手法。
纪录片中有几个画面是拍摄的患艾滋病家庭破败的生存环境的,画面中就不见其人,只闻其声。
在耳朵悚然而立的同时又能极大地唤起受众的想象力,更加渲染该纪录片的主题——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偏见以及歧视意味。
还有一个画面令人印象深刻,是后来得到救助的艾滋病感染孩童群在协会里面过春节吃饺子的场景,画面同期声同样也是只闻其声,是一位片中主角清唱的“少年是祖国的花朵……”而这由于片头这一群体受歧视、排挤的画面形成强烈对比,留给观众深思的空间:同样是祖国的花朵,为什么会受到歧视与排挤?。
艾滋病题材影片观后感(5篇)

艾滋病题材影片观后感(5篇)艾滋病题材影片观后感篇1始终以来都对人类健康及病毒之类的东西很关注,坚信“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我们在欢乐生活、工作的同时也不行对身体健康掉以轻心。
有幸选上了杨老师的《艾滋病毒与人类健康》这门课程,短短的几节课的课程而已,我就已了解到病毒对人类的侵害的威力是很大的,假如不留意的话在日常生活中很简单就会染上对人类危害极大的病毒。
观看了老师播放的艾滋病宣扬片《在一起》,我受到的触动很大。
这部纪录片描写的是影片《在一起》的拍摄过程,以此作为主线,围围着三名志愿者在剧组的生活绽开,同时也通过专家和志愿者的讲解并描述,普及有关防治艾滋病的学问,在剧组这一小型社会中呈现了反卑视艾滋病的宣扬。
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大家由可怕、恐惊到了解到熟识,渐渐的消退对他们的恐惊和卑视,然后对他们伸出友情的双手,和他们成为伴侣,当他们离开剧组的时候,给他们强烈的掌声和拥抱,让老夏、小泽涛、刘老师感到大家的关爱和暖和。
特别感动于那些敢于直面镜头的生病的人,以自己的心声唤醒整个社会和一般群众的关切。
记得剧中老夏由于对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不得不离开剧组回去换药,剧组全部的人向他道别,在将要离开之际,他的一句“感谢大家,和你们在一起很快乐,由于你们没有卑视我……”让大家动容。
他们的要求真的很简洁,就像纪录片最终描写的那样,一位年轻生病的人举着“我是艾滋病生病的人”的标语,恳求人们赐予一个简洁的拥抱,或是一个公平的眼神,当一位80多岁的老妈妈这样做的时候,他竟然会感动的声泪俱下。
以前就知道艾滋病会给生病的人带来很大的损害,但是总觉得那是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认为自己是健康的就好了。
没想到艾滋病还是会在不经意间来到我们生活当中,它可以离我们很近很近,然而一旦患上那将是多么令人无望的悲剧。
我们会或多或少的对艾滋病生病的人用有色的目光看待他们,总认为性生活不检点的人才会患上,殊不知在非正规的医院输血、对艾滋感染的男友身体健康不了解与其发生了关系,最终会损害到自己,这样的苦痛将会如阴霾一般覆盖在自己的天空上,失去了五光十色的颜色。
观《生命的断层》艾滋病宣传片有感

观《生命的断层》艾滋病宣传片有感最近跟舍友看了一个关于艾滋病的宣传片,刚开始大家都把它当作是学校安排的任务,尤其是在接近考试的期末,大家并不是很愿意观看。
但是在点开视频之后却都不自觉的看了下去,甚至回头重新看了第二遍。
看完之后,大家都有深深的感触。
在宣传片中,有一位父亲感染了艾滋病,他还有年迈的母亲跟年幼的女儿,本来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因为感染了艾滋病,生命时刻受着威胁,他的家毁了,他都不知道他自己能不能活到给他的母亲养老送终。
剧中还有一个婴儿因为艾滋病失去了生命,他才那么小,还不知道这个世界的美丽,还没有真正开始他的生命,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就因为母婴传播的艾滋病离开了他的父母,离开了这个世界。
还有因为同性之间或异性之间不正当的性行为而感了染艾滋病的也有不少人,这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
我们都知道艾滋病是通过母婴,性行为和血液传播的。
它会破坏人类的免疫系统,攻击人类身体里面的T细胞。
目前为止并没有能够治愈这种病的医疗技术。
这也就意味着在感染之后只能隔离和通过药物控制病情,而且艾滋病的潜伏期是不确定性的。
有可能是几年也有可能一辈子。
对于那些患者来说,就像有一把死神的镰刀架在他们的脖子上面,不懂什么时候就会落下来。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觉得它离我们很远就放松警惕,觉得不以为然,到最后感染了却已然为时已晚。
所以情侣之间应该特别注意预防婚前性行为,这种行为是对自己以及家人和你爱人最好的保证。
我们对爱滋病,对同性恋往往是抱着有色的眼光来看待,往往是恐惧惊慌,也许更多的是歧视。
但从人性的角度讲,爱滋病者,同性恋他们都享有与常人一样的权利。
对于有些人认为是同性恋就会感染的这种思想,我们认为之所以会感染是个人行为问题,无论是异性还是同性,只要个人私生活紊乱,都会有被感染的可能。
所以,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不要让问题有一个严重性大小的比较,从自身做起,关爱他人。
对于艾滋病患者,我们应该一视同仁。
对于他们正常的生活行为,我们应该给予关爱和鼓励。
艾滋病观后感

艾滋病观后感在繁华的都市中,我们常常被浩瀚的信息所包围,人们的眼睛仿佛已经麻木不仁。
然而,当我无意间观看了一部关于艾滋病的纪录片后,我的视野被一股强大的冲击所打开。
艾滋病,这个曾经遥远而神秘的名字,如今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亟需面对和关注的一个严峻问题。
这部纪录片并没有用夸张的手法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它以真实的镜头和生动的讲述展现了艾滋病病毒所带来的可怕疫情。
我被里面的故事所触动,被其中所展现的人性的温暖和无奈所震撼。
艾滋病是一种可怕的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最终导致患者的死亡。
在固有的偏见中,人们将艾滋病与行为风险、道德败坏等等联系在一起。
然而,这部纪录片告诉我们,在每一个被病毒感染的人身上,都隐藏着一个真实而微弱的声音,需要我们用宽容和理解去倾听。
我还记得片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艾滋病患者的生活。
他没有被家人接纳,没有朋友,甚至失去了工作。
他被孤立在社会的边缘,与世隔绝。
看着他孤独地生活在一个破败不堪的小屋子里,我心生悲痛。
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排斥,使得他们在生活中失去了最基本的尊严和权益。
这个患者的故事让我意识到,在面对艾滋病这个全球性的危机时,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而需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开始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艾滋病患者呢?答案并不复杂,我们只需要做到两点:拓宽视野和主动参与。
拓宽视野意味着我们要重新思考和审视自己对艾滋病患者的看法。
艾滋病并不是一种可怕的标签,它是一个疾病,而患者需要我们的理解和关爱。
我们要用心去理解他们的处境,不要将病毒和道德联系在一起,更不要给予他们冷漠和歧视。
只有当我们拥有宽容和善意的心态,才能与艾滋病患者建立互信的关系,给予他们被尊重的权益。
而主动参与,是我们要积极地参与到支持艾滋病患者的行动中去。
这包括向更多的人传播防艾知识,推动公众对艾滋病的关注,以及支持相关的医疗和慈善机构。
我们可以参与志愿者活动,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帮助和陪伴,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好死不如赖活着》艾滋病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观后感——艾滋病及其相关行为方式周四晚上,老师带领我们观看了《好死不如赖活着》,一开始听到这个名字我还以为是部比较轻松的片子,没想到这是有关于艾滋病的一个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镜头很真实,拍摄了一个艾滋病家庭的日常生活,从2001年的春末夏初开始,历经盛夏、深秋、严冬,一直到春节,近距离地拍摄了马深义一家面对艾滋病和死亡的人生经历。
镜头一开始就看见一个农村妇女在床上翻滚哭叫。
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家庭,但是这个家庭又是特殊的。
因为这个家庭,5口人,只有大女儿没有染上艾滋病,那就意味着其余所有人都患有艾滋病,最小的儿子甚至还不太会走路。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个家庭的妈妈,绝望地躺在木板上,蚊子在她周围飞来飞去,而孩子就在地上向她爬去。
她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但是她说她还有唯一的一个愿望:“我就希望能把儿子的病治好。
”可怜天下父母心,她已经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唯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孩子。
霜秋,孩子的妈妈去世了。
面对妻子痛苦的死亡过程,马深义恐惧到了极点,他忍不住对着镜头诉说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孩子的哭闹更加让人心疼。
看完以后,不管是亲情方面还是疾病方面都让我感触很深,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的。
在这儿主要谈一下疾病方面的感受。
到底这个家庭为什么会染上艾滋病?关于艾滋病我们又知道多少?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夫妻卖血,最后不幸染上艾滋病,连孩子也不能幸免。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懂得太少,文化普及的不够,如果他们都知道艾滋病会通过血液、母婴、性生活传播,他们就不会这样,孩子是多么的无辜,直到最后大女儿才懵懂的知道母亲得的是艾滋病,但其实她还是不知道这种病是有多么的可怕。
认识艾滋病又称HIV,HIV感染者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因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念珠菌、肺孢子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中西方纪录片纪实性艺术性倾向性的比较

1、八部纪录片:《中国力量》《迁徒鸟》《动物世界》《神秘的北朝鲜》《走遍中国》《一部电影的诞》《大国崛起》《沙漠之狐隆美尔》学专业班级:姓名:学号:2、中西方纪录片纪实性、艺术性、倾向性的比较电视纪录片创作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 以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的观点看,纪录片通过多种的纪实手段可以深刻地达到解释历史、分析现在、导向未来的作用。
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被赋予更多的历史使命,大到政治、经济、文化,小到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纪录片和专题片的审视再现了华夏社会的各个方面,它无疑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重要传播手段。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世界,电视作为一种廉价的娱乐消费手段,可以很轻而易举地为政府提供宣传平台,为社会描述主流价值取向。
可以说真实性和纪实性的特点使纪录片成为众多类型片中的贵族,我们相信,一部拥有真实画面语言的纪录片,对人心灵深处的震撼是超过同样分量的报告文学或其他纪实文学体裁的。
纪实性自打纪录片诞生之日起, 便有流派与定义之争, 经常可以在英国和西方的专业杂志上看到不同大学的纪录片研究学者,为了某一部作品是否划入纪录片范畴,或者到底划入那一类纪录片范畴而争论的头破血流。
其实这些并不奇怪,从争论的源头上讲,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北方那努克》,就是一部完全摆拍、导拍的片子。
如果其不是仅仅纪录了爱斯基摩人的生存状态,而是具备一定的戏剧化矛盾冲突, 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原始的电影故事片。
纪录片形式传入中国之后又在流派定义之争的基础上,附加了“纪录片与专题片”的界定之争, 大大小小的纪录片学术研讨会上,许多唇舌之战似乎也都是停留在这个层次上。
其实,西方电视传媒本是没有专题片一说的, 专题片可以说是中国国情下的特殊产物, 讨论其界定的意义似乎微乎其微。
相比之下,如果集中精力对比讨论一下中西方纪录片的几种特殊形式及其特点,也许会对我们今后的创作给予更多的启示。
我国的新闻性专题,是国内新闻综合频道的主流宣传片种, 一般是按宣传口径行事,主题先行,它的最主要两个特点就是时效性强和主题鲜明。
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艺 术 性 又 能鲜 明地 体 现 思想 性 。
就 纪 录 片 的思 想 而 言 ,表 现 什 么 主 要 源 于 选 题 。选 题 在某 种 程 度 上 决
浅 含 混 、 面拖 沓 、 作 粗 糙 的 纪 录 片 画 制 充 斥 荧 屏 ,这 种 现 象 不 能 不 引 起 我 们 的 注 意 。 追 求 纪 实 风 格 的 同 时 , 录 在 纪
版 社 等 传 统 媒 体 。 近 几 年 大 学 二 级 学 院或职业技术学 院 , 对互联 网 、 针 电信
增 值 、 机 等 新 媒 体 发展 设 置 的 动 漫 、 手 动 画 、 戏 、 视 等 传 媒 专 业 , 毕 业 游 影 其
创 作 者 头 脑 中反 映 的 产 物 。从 这 个 意
义上说 . 录片所反映 的社会生 活 . 纪 已
映生 活 、表现 主题 的技能 。没有运用
好 艺 术 技 巧 ,纪 录 片 就 没 有 艺 术 性 可 言 ;缺 少 艺 术 性 的 作 品 ,往 往 给 人 拖
百姓不 寻常 的事 ,即百姓身上 的闪光
< < Co < mmu i ain nc t o
纪录片 的思想性 和艺 术性
◎ 尹 旭
纪 录 片 是 一 种 选 择 的 艺 术 。选 择 体 现 了 编 导 者 把 握 事 物 本 质 的 能 力 和 运 用 纪 实 手 法 的技 巧 。
性 也 由此 渗 透 在 其 中 了 。
于广播 电台 、 视 台、 社 、 志 社 、 电 报 杂 出
群体 提 供 最 佳 的媒 体 服 务 。一 个 强 势 的媒 体其本 身也 是一个 强势 品牌 , 在
品牌 名 称 、 象 的 打 造 上 , 形 电信 传 媒 还
《艾滋村十年》作品分析

《艾滋村十年》作品分析本作品开篇便通过解说词与采访原声相结合的方式,明确提出了作品的主线。
艾滋病村的人们所有的共同心愿就是从孩子读书,可以走出村子,摆脱贫困,为此不惜卖血维持生计,甚至因此而感染上艾滋病。
从内容上来说,《艾滋村十年》就是通过深入接触熊桥村的四个家庭,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坚持供孩子上学),并且将十年来多次走访的内容相结合,通过不同时期的生活对比,发现和点明艾滋村近十年来的变化。
其中以熊四民与熊自成一家为主,表现出了艾滋村一代代历史的相似性,都是为了让下一代过得更好而不断在病魔与劳作中挣扎。
从镜头上来说,大部分是以跟拍为主,通过主人公的口和日常生活的画面进行叙事性的内容,而更深层次的采访则是选择了坐下来使用固定镜用才记录,拍摄角度多为斜前侧,可以让受访者最大程度上的忽略摄影机的存在,从而更加自然与真实的说出内心想法。
从叙事方式上来讲就是主要就是四个家庭的故事,从家庭的现状开始,引出近年来所发省的故事。
为了强调主线,每个家庭结束的落脚点都在孩子的现状或者父母为孩子所做的未来准备上。
故事与故事之间的承接转换是使用了熊桥村的一间教堂里,村民一起唱着圣歌的场景,这样能够体现出面对家庭的现状与未来命运的不安,这些村民只能将神明作为自己精神的依托,,这是对自身现状的悲哀与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
还有的转换是通过演播室的补充来进行的,本作品几乎所有的演播室镜头都是以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目的的。
对于一些具体镜头的分析,以熊自成的部分为例子,这是本片唯一用到前期影像资料的部分,在十年前的对熊自成儿子熊长东的采访,放在了熊自成将医疗票卷换成现金供儿子之后,熊自成接受采访说一定要供出儿子之前。
这样更能突出熊自成不惜一切要让孩子读大学的意志。
同时也选择了在熊自成发病过世后的一段熊长东的专访视频,与之前的部分相对应,通过熊长东的语言和形象上的转变表现出了这个家庭在这两年中的变化,使作品的内容和层次更加丰富。
作品的结尾部分,首先是通过演播厅的解说来对整个艾滋村的苦难进行概念上的解释,同时又说明这些村民别无选择的默默的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深埋了自己的苦难与伤口。
疾病电影的叙事选择与社会功能——以《我不是药神》与《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比较为视角

近年来,中国的疾病题材电影在数量及质量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出现了《少女穆然》(2004)、《滚蛋吧!肿瘤君》(2015)、《送我上青云》(2019)、《送你一朵小红花》(2020)、《小伟》(2021)等一系列作品。
医学社会人类学认为,个体化的疾病发生于人体—社会—文化的关系系统中。
因此,在临床医学的病理呈现及科学意义之外,这类电影往往具有更开阔的阐释空间,以意近旨远的多重指向性建构出疾病实体的隐喻性“构型”,通过“衍生领域”及“‘比喻’背后的更深层次”[1],表达出对社会现实、文化意蕴的追问。
鲁迅也说过:“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疾病题材电影的创作正是如此,即通过艺术创作实现知识话语的言说、意义载体的生成,并借助艺术载体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互文,指向电影喻指的深层。
那么,基于不同的思考角度及转化逻辑,《我不是药神》(2018)与《达拉斯买家俱乐部》(2013)选择了极具相似性的疾病题材,却呈现出“和而不同”的叙事选择及社会功能。
《我不是药神》是以世界性医疗难题的现实困境为背景展开的叙事,这种微言大义的时代面向使我们得以联想起另一部杰作:在第86届奥斯卡上荣获三项大奖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The Dallas Buyers Club)。
医疗难题的现实改编、医学困境的社会争议、无奈悲情的现实质感……从题材的选择到表征的观照,从范式的观念到主题表达,《我不是药神》与《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在各个方面均具有极强的可比性。
以这两部相似的电影为起点,我们立足于电影本体,以异质文化间的对话为目的,在本土案例与国际视野语义的关联和表达的差异中,对这两者的不同呈现及深层根源进行透彻的追问与探究。
毕竟,“我们之所以要把一个关于电影‘被表达面’的设问转换为一个关于电影‘表达面’的设问,是因为我们历来认为任何艺术作品的表述方式都比其表述的对象更为重要”[3]。
疾病电影的叙事选择与社会功能——以《我不是药神》与《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比较为视角左亚男 曹 双作为整体的叙事体系,电影能够为自身的全部意义提供潜在的效应结构,因而,我们尝试从现实的题材、人物的塑造、立意的选择等三个方面对《我不是药神》与《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两者叙事选择及社会功能的“和”与“不同”。
中外纪录片比较

中外记录片比较系别:政法传媒系班级:影编094:孙璐学号:200902313402大型电视记录片《敦煌》赏析------被遗忘的文明1900年,一把芨芨草,捅开了一个沉睡近千年的藏经洞。
匈牙利,法国,日本,俄国等的探险队纷至沓来,揭开了这被遗忘文明的神秘面纱。
纪录片《敦煌》是中央电视台继《故宫》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大型纪录片,历史6年完成制作。
旨在记录敦煌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入揭示敦煌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内涵。
虎年春节假期,当各地电视台上演明星抢夺战,纷纷炮制自己的娱乐晚会争抢收视群体是,央视新闻频道却在晚间9点半的“黄金时段”播放了一部人文记录片《敦煌》。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10集得《敦煌》从敦煌的传奇发现讲起,描摹了敦煌莫高窟迷人的艺术杰作和文化宝藏,诉说了敦煌从繁盛到浩劫的曲折历史,也记叙了几代中国人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这部底蕴深刻,内涵厚重的纪录片让热闹的春节电视荧幕上多了一份文化与历史的重量,也让人们通过影像感知着敦煌这一民族文化宝库。
这样的题目可以从很多角度入手,比方奇情的,比方悲叹的。
就仿佛在片中无法回避而再一次用影像的方式引用的那句话: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然而纪录片在这一点上,并没有走得更远,而是在轻轻一点之后,用一种更带欣赏的、浸入的方式,“展示”敦煌。
虽然十集内容间,出现了无数位研究者、批评家,或者是再现的历史人物,但是这一部敦煌的气质,在片中出现的一位敦煌研究院的雕塑家身上,表达得最为深切,这就是淡定。
全片不急不缓,在节奏和速度上,以臻于成熟的控制力,铺陈故事,串联所有关于敦煌这个地方,以及这个主题之下的全部历史与经验。
总共10集,每集从一个不同切入点入手,全方位的记录并且展示了敦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其令人称叹的艺术造诣。
第一集:探险者来了,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敦煌获得文书,此后,法国伯希和、日本橘瑞超、俄国奥登堡等探险队纷至沓来……中国学者虽然姗姗来迟,但终于展开了对敦煌文书的拯救,1909年,由于罗振玉等人的奔波呼吁,清政府命人将剩余的敦煌文书运送北京,但这些文书仍旧面临着一场浩劫……本集将为观众展现一部中国近代的伤心史。
艾滋病观后感

艾滋病观后感《艾滋病》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纪录片,观后让我有很深的触动和思考。
影片通过展现不同国家的艾滋病患者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困境和挑战,深入地揭示了艾滋病这一全球性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
体现出艾滋病对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社会对患者的偏见和歧视。
影片中的许多场景都让我痛心和心痛,同时也让我思考起自己对艾滋病患者和疾病认知的局限性。
首先,影片中让我深感震撼的是艾滋病对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和精神打击。
看到那些患者艰难而无助的生活状态,特别是那些年轻的艾滋病患者,他们原本充满希望和梦想的未来却受到了夭折的威胁。
他们不得不忍受病痛的折磨,接受各种药物的治疗,同时还要面对社会上的歧视和偏见。
他们的生活变得非常艰难,很多人面临着贫困、孤独和自尊心的折磨。
看到这些情景,我不禁感到一种无力和同情之情,也让我反思了生活中对于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和关心不够。
其次,影片中展现的社会对艾滋病的偏见和歧视也让我深感震惊。
许多患者因为艾滋病的身份而受到社会的排斥和隔离,他们失去了工作和家庭的支持,被迫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
尽管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但对于艾滋病的认知和了解却仍然十分有限。
许多人对艾滋病仍然存在着误解和恐惧,从而导致对患者的偏见和歧视。
他们的孤立和边缘化使得他们更加困难地融入社会,也加重了他们本身的心理负担。
通过影片展示的这些真实情景,让我对于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和观念产生了很大的质疑。
最后,影片中反映的艾滋病的普遍性和全球性问题也让我深感担忧。
艾滋病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问题,而是一个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问题。
许多患者因为医疗资源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病情。
艾滋病的传播也呈现出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差异,贫困地区和性工作者是艾滋病传播的高风险群体。
这也让我想到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艾滋病预防和保护的重要性,我们应该要关注这些群体,加强宣传与教育,共同努力为艾滋病的防控做出贡献。
真情世界观后感关于艾滋病

真情世界观后感关于艾滋病真情世界观后感:关于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寄生在人类免疫系统上的病毒,它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生理上的痛苦和困扰,还常常以社会歧视的形式加重了患者的痛苦。
通过观看纪录片《真情世界观》,我对艾滋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部纪录片以真实的故事和个体为基础,揭示了艾滋病这一全球性挑战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和困境,同时也启发了我对于人性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首先,纪录片中描绘的一个个经历和故事让我意识到,艾滋病不仅仅是一种病毒,更是一种社会问题。
影片中的患者们在得知自己感染病毒后,面临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疾病,还有来自家人、朋友甚至整个社会的歧视和排斥。
他们往往被冠以“病毒携带者”、“不幸者”等带有负面意义的标签,无论他们是因血液传染、母婴传播还是因性接触感染的。
这种歧视的态度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痛苦,也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通过影片,我还了解到尽管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却存在着不同的观念和态度。
比如,影片中记述了荷兰、南非和印度等国家在对待艾滋病方面的不同做法。
荷兰秉持着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提供全面的医疗保健和艾滋病病毒阻断药物,同时通过宣传教育来减少病毒传播。
南非和印度则是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一些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些国家的艾滋病患者常常陷入边缘化和贫困之中,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和社会支持。
这样的对比让我深刻认识到艾滋病问题的复杂性。
不仅需要医疗措施,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改变。
人们对艾滋病的观念和态度影响着病毒的传播和防治。
而只有建立一个开放、包容和教育化的社会环境,才能真正解决这一全球性健康挑战。
此外,贫困和社会不平等也是加剧疾病传播和影响患者健康的重要原因,想要解决艾滋病问题,必须解决贫困问题。
此外,《真情世界观》还展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特别让我印象深刻。
影片中,一位感染病毒的母亲生下了一名健康的女儿,但她的亲戚和邻居对她和她的女儿充满了恐惧和排斥。
纪录片的诗性与戏剧性互补——《被遗忘的春天》与《金银潭实拍80天》比较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至今仍然是世界瞩目的焦点话题。
近两年,该话题也成为中国纪录片创作的热门题材。
几乎所有重要制播机构都从不同角度制作了疫情纪录片。
[1]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国内以新冠肺炎疫情为题材创作的具有相对传播影响力的纪录片达38部之多,创作主体包括以央视和各省级电视台为代表的官方媒体,以二更、梨视频等为代表的自媒体,以及独立纪录片导演等。
这些纪录片从不同的立场、视角和切入点,以不同的语态和叙事方式记录了中国疫情不同时间段、不同层面的真实情况,并完成各自的主题表达。
其中由澎湃新闻联合独立纪录片导演范俭制作的纪录片《被遗忘的春天》,和湖北广播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金银潭实拍80天》,这两部作品之间的差异性和共通性,引起了笔者对纪录片诗性与戏剧性话题的思考。
一、纪录片的真实性、诗性与戏剧性真实性常常被认为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
而随着纪录片创作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判断也被不断深化。
如学者吕新雨认为,真实,只是纪录片的前提,它的目的应该是反映社会现实和事件中人的心态和人性。
纪录片是人类的生存之镜。
[2]诗性和戏剧性,作为纪录片这一艺术载体从文学和戏剧中汲取的艺术手法,似乎与真实性这一前提相矛盾。
事实上,诗性和戏剧性本身也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客观存在,是对生活某一侧面的如实反映或投射。
如果纪录片忽视或舍弃诗性和戏剧性,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客观的,同时也是纪录片艺术价值的极大损失。
纪录片的诗性表达,指利用真实影像、剪辑技巧和诗味的解说词或同期声,在反映外在事件的同时,侧重于表现人物的主观心态、情感和意志,并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从而达到对客观现实更深层次的真实反映。
纪录片的戏剧性,是指借鉴故事片和叙事文学的叙事技巧,在不违背真实原则的前提下,更注重故事的讲述技巧,注重典型人物的塑造、人物关系的变化、矛盾冲突的集中、故事线的起承转合以及细节的挖掘,从而大大增强纪录片的观赏性和对本质真实的表现能力。
纪实影像主体的沉默与他者化--国内艾滋病纪录片浅析

纪实影像主体的沉默与他者化--国内艾滋病纪录片浅析
聂明秀;赵燕磊
【期刊名称】《艺术科技》
【年(卷),期】2015(0)4
【摘要】近年来,国内以艾滋病为题材的纪录片开始大量出现,这些纪录片对弱
势群体的关注值得赞许,但是在制作上仅仅追求影像质量绝非目的,亦不能是此类题材纪录片的意义所在。
在该题材领域,虽已有如《颍州的孩子》等优秀作品出现,且在国际享有盛誉,但不能忽视的是:记录影像如果不能明确自己对艾滋病群体的某种责任,以及如何更加将艾滋病群体立体而公正的表现,让他们的生活自动“发声”,而非仅仅被借用,陷入影像的某种沉默,并被边缘化解读,这是此类纪录片应该解决的问题。
【总页数】2页(P79-79,212)
【作者】聂明秀;赵燕磊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上海 200241;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上
海 20024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北京国际纪实影像创意产业基地(BIDC)揭牌,打造国内首个纪录片生产基地[J],
2.纪实影像的美学表现--浅析纪录片《美丽西江》拍摄手法 [J], 韩玉文
3.浅析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中的"他者化"表征与"主位"表达 [J], 岳美娟
4.影像纪实本性视角下纪录片的主观性表达与呈现——以纪录片《幼儿园》为例[J], 张扬洋
5.浅析国内纪录片影像的力量——以《生门》《人间世》为例 [J], 冯欣;陈红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艾滋病的观后感

关于艾滋病的观后感艾滋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令人担忧的一种传染病。
最近,我观看了一部关于艾滋病的纪录片,让我对这个疾病产生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带来了一些观后感。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艾滋病的观点,探讨该疾病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应对它。
首先,这部纪录片通过生动的叙事手法,揭示了艾滋病对患者和他们家庭的生活造成的重大影响。
我深深被患者的坚强和勇气所打动。
他们必须面对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困境,还有社会偏见和歧视。
然而,尽管他们身患绝症,许多患者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并以积极的行动影响他人。
纪录片还提到了许多人对艾滋病的误解和对感染者的歧视。
这让我深感忧虑,因为这种偏见和歧视只会加剧患者的痛苦和孤独感。
我们应该鼓励社会对艾滋病持有更加开放和宽容的态度,消除对感染者的歧视,营造一个让每个人都能够被尊重和接纳的环境。
此外,纪录片还向观众展示了世界各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为应对艾滋病采取的行动。
我为这些组织的努力和奉献精神所震撼。
然而,我也认识到解决艾滋病问题需要更多的全球合作。
艾滋病并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它影响着整个世界。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并最终消除这一威胁。
对于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纪录片提到了一些国家和组织为加强艾滋病预防教育所做的努力。
这激发了我的思考,教育资源的充足和普及是预防这一疾病传播的关键。
我们必须教育人们如何正确使用避孕方法、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和意识,以及消除错误的传统观念和偏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遏制艾滋病的传播,并保护人们的健康。
此外,艾滋病的治疗和疫苗研发也是非常重要的领域。
纪录片中介绍了一些治疗方法和疫苗的研究进展。
虽然目前还没有找到完全有效的治愈艾滋病的方法,但科学家们正在付出巨大努力。
对于这些科学家和医疗工作者的付出,我深表敬佩。
我们应该继续支持他们的研究,并通过投资和政策支持,加速疫苗和治疗方法的研发进程。
总而言之,观看这部关于艾滋病的纪录片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中国纪实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异同--作者:总有骄阳

浅析中国纪实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异同--作者:总有骄阳近日来,一部用纪实手法拍摄的故事片——《可可西里》在各大电影节上大放异彩,也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在看过影片之后曾说,这部电影可能会改变中国电影的美学意义。
是的,在靠画面,音响,剧情取胜的好莱坞大片及所谓的"中国大片"中,〈可可西里〉无疑如一阵清风,用真实残酷的生活,唤醒沉迷于视听感官享受中的观众,让我们沉睡的大脑也接受一次强烈的冲击。
其实,这样以纪实手法拍摄的电影在中国有很多,只是由于将太过真实,将现实展现得太过残酷,而被禁止公映,如贾樟柯的〈站台〉〈小武〉〈任逍遥〉,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李扬的〈盲井〉等等,他们在用电影表现"真实"道路上走得更远,也更具典型性。
我们依稀可以从中看到许多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子,现以〈站台》《小武》为例比较两者的异同。
一、纪实美学的延续。
1895年,电影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纪实和表现两种不同风格类型影片的探索。
从卢米埃尔兄弟建立电影写实传统,到维尔托夫提出明确的理论观点,到威尔斯开创纪实电影语言先河,再到"二战"后兴起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巴赞和克拉考尔对纪实电影的创作原则作了理论上的提升和概括。
纪实美学不仅仅作为一种运动和浪潮改变着世界电影的发展轨迹,而且作为一种倾向和风格深深地渗透于创作人员的头脑中。
可以说近来兴起的中国的纪实电影也是西方电影纪实美学在现代中国的延续,特别是在第六代导演作品中。
他们对第五代史诗性的,乌托邦式的情结避之惟恐不及,通过对社会边缘人物的记录片式的不动情感的白描来对其美学进行解构。
〈〈站台〉〈小武〉〈任逍遥〉,〈十七岁的单车〉,〈盲井〉,《北京杂种》,《卡拉是条狗》......,纪实美学在这里得到很好的演绎。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作为纪实美学最浩大的一场实践运动,对中国纪实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榜样。
“真实”与“直接”:纪录片创作方法的对弈——《杀戮演绎》和《疯爱》的个案分析

“真实”与“直接”:纪录片创作方法的对弈——《杀戮演
绎》和《疯爱》的个案分析
开寅
【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年(卷),期】2014(028)003
【摘要】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与真实电影(Cinema de Verite)在1950年代末相伴而生,很多情况下被认为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随着纪录片制作观念和理论的不断更新,它们在形式、内在含义和观念表达上都逐渐产生了不小差异,使分别遵循这两个原则而创作的影片走入了迥异的方向.本文以对2013年在世界范围内上映的两部有广泛影响的纪录片《杀戮演绎》(The Act of Killing)和《疯爱》之个案分析为基础,结合纪录片发展史上的经典作品与实践理论,尝试揭示在处理“预设立场”问题上这二者截然相反的态度,以及它们在电影实践手段上所采用的不同原则和在题材选择上各自所倾向的不同重点.全文旨在揭示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异同,从而对纪录片创作基本原则进行重新定义和再认识.
【总页数】5页(P20-24)
【作者】开寅
【作者单位】Green Ground Productions, Canada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52
【相关文献】
1.浅析纪录片《杀戮演绎》的创作手法 [J], 李成;赵鑫
2.纪录片纪实拍摄的真实表达——浅谈“直接电影”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传承 [J], 刘博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赏析

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赏析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赏析一、简介片名:《好死不如赖活着》外文名:To Live Is Better Than to Die导演:陈为军主演:马深义、雷梅、马宁宁、马荣、马占槽上映时间:2003获取奖项:2003年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纪录片提名2003年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最高竞赛单元提名2004年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PEABODY AWARD)2004年英国国家最佳纪录片奖马深义一家住在中国河南上蔡县文楼村,他的家庭是艾滋病的受害者。
他们一家五口人,有四人感染了艾滋病,只有9岁的大女儿是健康的。
《好死不如赖活着》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背景音乐、没有字正腔圆的叙述、没有宏大的场面,整部影片就是在纪录这个家庭的日常生活。
影片的镜头从2001年的春末夏初开始,历经盛夏、深秋、严冬,一直到春节,近距离地拍摄了马深义一家面对艾滋病和死亡的人生经历。
二、特点1、真实《好死不如赖活着》是纪录片导演陈为军自己一个人用DV拍下的,它用纪实的手法描写了马深义一家的生活。
这部86分钟的记录片,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背景音乐,没有字正腔圆的叙述,没有宏大的场面,整部影片就在一家艾滋病人的小院,反映一个贫穷的艾滋病患者家庭的日常生活。
2、主题深刻中国纪录片学会名誉会长陈汉元先生说:“精品应该是好看的,好看第一,深刻在其中。
”“深刻在其中”就是说要注意纪录片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和人文价值。
《好死不如赖活着》记录了一户艾滋病家庭的生活,这样题材的纪录片主题似乎是固定的或者是明确的。
从表面上看这部片子只是把生活的过程记录下来如实再现,并分明地标示出,节气的更替和季节的变换,但这种再现却能够深刻地引起人的某种心理、思想和情感上的触动。
在这部片子里耐人寻味和引人深思之处太多了,如:生命的脆弱与顽强、生命的轻薄与沉重、人生的痛苦与欢乐以及人的知命与乐天……3、拍摄过程和技术手段导演陈为军之前并没有打算拍摄艾滋病这类题材的片子,因为那时候国内还没有一个艾滋病人敢把自己的脸放在屏幕上,要全打上马赛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尾 。开头与结尾在本片只是一种叙事 的需要 , 它为 故事营造 了一个开放的空间 , 在这里故事不再依赖
时间上的延 续和因果 的承接关 系 , 它所依据的更 多
俊展开 , 但影 片向我们叙述 的视 角是 3 0 的。在 6度 这 里人 物是立 体 的 , 件是 多重结 合 的。在传 达 事 患者所受 的歧视 同时 ,拯救行动” “ 成为影片主题 。 当高俊相依 为命 的父母“ 离开” , 后 叔叔 因怕别
不 同的叙事方式表达了对现实社会语境的理解 , 呈
绪 。 城市 1 《 时间》 这一手法 大量地移植 到《 说 将 再 农 民工》 的报道中 , 向观众传达一种 比画面本 身更 加深刻 的意蕴 。贾石头的讨钱路》 《 中的主人公贾石
头是一位边远贫 困山村的农 民, 眼看快过年 了 , 他 辛辛苦苦 的打工钱历经周折一直没有着落 , 家里人
一
《 在一起 》 采取 平行剪接 的手 法 , 最简单 、 用 直 接 的叙事 方式 , 说 了艾 滋病 患者 的孤独 、 叙 无奈 , 以及对艾滋病的恐惧 。 《 颍州 的孩子》 在结构上采取 的是多线 索交叉 渐进 的方 式。它在叙事上借 助闪 回、 白等手法 , 黑 借助场景 的转换叙述故事 、 调整节奏 。全片没有很 强的故事性 , 几条线索 出现了多个叙述视角 , 既没有
剥夺那些 真正 为基层 百姓排忧 解难 , 映他们 呼 反
为此焦急万分 , 对他疼爱有加的老奶奶 临终前牵挂 着这件事 。贾石 头伤感而又无奈地讲述 着 自己的 遭遇 , 在讲到奶奶这一节 时 , 再也讲 不下去的他无 言地低 下了头 。栏 目组在这里组接 了“ 只鸟从空 一
中快速下坠” 一片枯枝在寒风中摇摆不定” 与“ 的两
刘 老师 、 老夏 和年仅 l 岁 的涛涛决定 去除遮挡参 2
《 在一起》 颍州的孩子》 与《 是两部纪 录人类 如
何 直 面 A D ( I S 指艾 滋 病病 毒 感染 者 和 病 IS AD 是
人) 的纪 录片 。虽然两 片在纪录 AD I S中的表 现手
法不 同, 助 AD 拓展 了影像多义的空 间 , 但借 IS 通过
纪 录片分别从 不 同视角关 注中国民族文化精神 的 传承 、 改革开放 中人们价值观 的碰撞 、 现代化进程 中社会深层矛盾的揭示等 。而《 在一起》 颍州的 和《 孩子》 以洗练 的笔触 、 精致 的影像化风格 , 中国电 使 视纪录片的创作达 到了新 的高度 , 中很多艺术手 其 段颠覆 了以往人们 对纪 录片 的认识。
叙事 视角 的差异
中国早期 传统形态纪 录片 的叙 事大多数 由解
说词 和采访 等 串联 起来 , 加上叙 事段落 自然贯 再
穿 。但是随着影像艺术 的发展 , 纪录片也越来越注 重视听语言 , 而尽量减少解说词甚至干脆没有解说
词 。然 而 ,在一起》 《 《 、颍州的孩子》 使得 电视纪录 片的叙事方法又拓展 了新的表达形式 和空间 。 首先 , 在一起》 《 采用的是“ 民” 的视 角 , 平 式 通 过寻找合适的艾滋病感染者开始 , 记录了剧组通过 网络聊天 、 国寻访和征集选定感染者进入剧组参 全 与拍摄的全过程。最后 , 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病毒 的
栏 目一样 , 主要 来源于新 闻热线 和观众 投诉 , 线索
内容或者是打热线 的市 民 自身的纠纷琐事 , 或者集 中在交通事故 、 水停电 、 停 环境卫生 、 上当受骗 、 假 冒伪劣及文娱小活动等方 面 , 甚至邻里 纠纷 、 夫妻 吵架等 日常生活 中的私事 , 没有新 闻价值 , 既 又显 得庸 俗无聊 。如果我们满足 于“ 闻必 录” 那么 , 有 , 必然会让这些生活琐事 占满 民生新闻的播 出时段 ,
市1 时间》 在筛选新 闻热线 和观众报料 时 , 把握新
闻价值 的尺度 , 尽量挑选那些 具有普遍意义的 , 或 者是市民个人无法解决 、 找相关部门能解决又不予
解决 的问题进 行报道 , 有效地 提升 了媒 体 的公信
力、 影响力。 深度报道 、 独来自视角 和遴选 有价值的新 闻, 让
声、 感受他 们生活 、 听他们 诉说 的新 闻, 倾 长此 以
往, 就成了“ 张家长李家短” 长舌妇” 的“ 。对此 ,城 《
幅 画面 , 观众借助联想 就可以领悟 , 这两幅画面都
带有明显的隐喻意味 。之所以能实现 隐喻功能 , 就 在于下 坠的鸟儿 与摇摆 的枯枝所具 有的不稳定性
与人物 汹涌澎湃 的内心世界具 有某种 内在 的相似
性 , 片子在前面对贾石 头的遭遇进行了详 细的叙 且
述, 构成 了一个独特的语 境。
电视民生新闻节 目不能“ 有闻必录”
《 市1 城 时间》 目和许多地方 台的民生新 闻 栏
我们看到电视 民生新闻的生命力依然旺盛 。 ( 作者单位 : 河南平顶 山市广电总台)
蠢擐暴 , 蕤
一
个对 中 国艾 滋病现状 的“ 民间 ” 调查 , 录了从 记
明星 、 普通 工作人员与艾 滋病感染者 的相处过程 , 在相处过程 中记录下或接受或排斥的真实态度 。 而《 颍州 的孩子》 的叙事视 角相对就显 得有些
全知, 它虽 然 同样 以一个人 物—— 艾滋患 者小 高
种 明确 意义上 的 开头 , 也没 有通 常意 义上 的结
与拍摄 , 成为反歧视宣传 的志愿者。纪录片通过f仃 也] 的讲述 、 曾经的 日常生活及在剧组里 的新的生活 , 更 直观地展现了中国艾滋病感染者真实 的生存现状。 全 片没有很强的故事性与情节渲染 , 没有字正 腔 圆的解说 , 只有客 观真 实的纪 录 。在 完全个 性 化 的叙 事视 角下 , 寻访 的过程 中用镜 头完 成 了 在
音视界面 鬟
新闻实践 0 1 1- 8
浅 议纪 录片叙事角度 的差异性
— —
两部 艾滋题材 电视 纪录片之 比较
中国“ 纪录片 ” 新 产生 于上世纪 9 年代 , 0 包括
现 出了不同艺术特征 。
口 许 钦 锤
《 望长城》《 、沙与海》《 、远在北京 的家》《 、 龙脊》 等一 批作品 , 了中国电视 纪录片创作的热潮。这些 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