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课后练习新人教版必修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随堂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王夫之认为:“气者,理之依也。
”朱熹认为:“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这两种观点体现了
的分歧。
( )
A.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审读材料可知,王夫之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朱熹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因此,这两种观点体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故选C项。
2.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下列哲学命题中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是( )
①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②万物皆是一理③一天一地,并生万物。
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④气之所以能动静者,理为之宰也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符合题意;②④皆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相同点是( )
①都具有其时代的合理性②都没有科学依据,具有局限性③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④都用
辩证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世界是物质的,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二者
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都有其时代的合理性,①③说法正确;“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错误,②
不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④说法错误。
4.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下列选项中与上述
“两个对子”相对应的是( )
①指鹿为马乐极生悲②形谢神灭理生万物③盲人摸象削足适履④沧海桑田断章取
义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形谢神灭属于唯物主义观点;乐极生悲、沧海桑田都属于辩证法观点,盲人摸象、断章取义都属于形而上学观点。
②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的对立,④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故答案选D项。
二、非选择题
5.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说:“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
”我国古代哲
学家王守仁一次同朋友去郊外春游时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
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1)泰勒斯和王守仁的观点分别属于哪两种哲学阵营?它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2)请简要评析泰勒斯和王守仁的观点。
泰勒斯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王守仁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2)①泰勒斯否认了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由具体物质——水构成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是,这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他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水,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②王守仁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在本质上是错误的。
但就人类认识的发展看,这一观点毕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能力素养拓展
一、选择题
1.在人类认识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同时存在的根本对立的两种世界观。
下列说法能体现二者根本分歧的是( )
A.“舍卒保车”与“坐井观天”
B.“望梅止渴”与“心灵手巧”
C.“因地制宜”与“画饼充饥”
D.“掩耳盗铃”与“理在事先”
,寻求最优目标,是唯物辩证法观点,“坐井观天”体现把部分当作整体,是形而上学片面的观点,A项不符合题意;“望梅止渴”与“心灵手巧”都反映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B项不符合题意;“因地制宜”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观点;“画饼充饥”体现了意识决定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C项符合题意;“掩耳盗铃”体现了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理在事先”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项不符合题意。
2.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五行”,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
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五行”之间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
这种观点( )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②具有机械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③把物质归结为具
体的物质形态④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这种观点把物质归
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①③符合题
意;“‘五行’之间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②指
的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符合题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
的问题简单化了,④说法错误。
3.法国哲学家伽森狄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变的,世界上形形色色不同性质
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置的变化所造成的。
这一观点( )
①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②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③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质
④认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这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因而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①②说法正确;③④与题意不符。
4.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下列选项符合唯物主义发展顺序的是( )
①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②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③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
若从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A.①→②→③
B.②→①→④
C.③→①→④
D.④→②→①
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这属于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②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这把具体物质形态归结为哲学上的物质,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理与气即意识与物质,③认为“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物质观,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历史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故答案选B项。
5.人的认识离不开感觉,但是如果把人们认识世界离不开感觉夸大为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受,
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思维离不开概念,如果把概念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神话了的绝对,就
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由此可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在于( ) ①二者都把意识看成世界的本原②对意识的理解不同③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当成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④二者都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并且都夸大了思维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6.哲学家们在围绕着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特别是物质和精神何者为本原问题进行争论的同时,还对这个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因此产生了(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D.旧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斗争
,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始终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故选C项。
7.孟子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下列与孟子的哲学立场相同的有( )
①心生法生,心灭法灭。
心染则国土染,心净则国土净②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③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④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认为仁义礼智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①④认为客观事物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与孟子的哲学立场相同;②③把客观精神(道、理)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与孟子哲学立场相反,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8.哲学史上存在着“两个对子”。
下列选项中能正确体现“两个对子”的是( )
①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而万物生②形存则神存——存在就是被感知③擒贼先擒王——牵一发而动全身④沧海变桑田——天不变道亦不变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②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④体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符合题意;①中两个观点同属唯物主义,③中两个观点同属唯物辩证法,与题意不符。
二、非选择题
9.材料一西汉时期的著名哲学家董仲舒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
材料二西晋时期的思想家傅玄认为:“心者,神明之主,万物之统也。
”
材料三春秋时期的哲学家管子认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二者的共同本质是什么?
(2)材料三中的观点属于什么哲学思想?它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观点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①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最高主宰,是世界的本原,这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傅玄主张以心去统率万物,也就是认为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②二者在形式上有所区别,但在本质上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都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2)①管子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就是把水看作世界的本原,这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②其与材料一、材料二中的观点有根本分歧,也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分歧。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