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生起薪降低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应届毕业生起薪降低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1. 为什么大学生的起薪一再降低?
答:
劳动力作为商品在劳动力市场上也具有价值。
工资可以认为是反应这一商品价值的衡量体系。
当大学生刚毕业时,经验有限,而且由于大学扩招,大多数毕业生知识结构同质化,对于招聘市场的供给大于需求,自然价值就低,工资就低。
随着时间推移,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价值,同质化降低,对个别企业来说,某些经验还特别稀缺,自然价值就搞,工资就高。
这和商品的供给需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的理论是一样的道理。
问题2. 为什么尽管在毕业生起薪降低、毕业生对薪水的要求也一再降低的情况下,工作还是如此难找?
答:
(1)大学生综合素质缺乏
四年的大学生活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不是静心学习,而是混沌度过,专业知识基础不扎实,在求职中处于劣势地位。
四年,大部分学生都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不是电脑游戏,就是各种娱乐休闲,再不就是聚会旅游,年轻的美好时光基本上都是在颓废中虚度了。
对此,我是体会颇深,不过,这些现象只是出现其中某一部分,并不是说所有的大学生。
对于招聘单位在雇佣大学生时会考虑他们的社会实践经
验是否丰富,而有些学生不重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各种实习性质的活动不认真对待,以至于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2)大学毕业生观念性错误
在就业压力的不断增长中,有些大学毕业生心里仍旧不够成熟,不能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的向普通劳动者转变,是当代存在的最普遍的现象。
根据数据显示,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对自身不能正确认识,盲目自大,从而让一个个好机会、好工作从指缝中溜走。
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盲目自大、自信。
有的大学生在校时成绩优异、在外兼职、家庭条件良好、使得其自身感觉高人一等,不愿与普通劳动者、基层劳动者共同工作。
求职期间,不懂得放下身段,虚心学习不足,使得机会一次次错过。
二是频繁跳槽,并不是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因为工作遇到困难、上司的频频训导、最重要的还是对薪水的不满意。
总之由于各种原因,从而使得这群昔日的社会精英份子频繁跳槽、辞职、应聘。
这就导致了许多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印象下滑,甚至有些单位对待应届毕业生是不予录取,给予淘汰。
三是西部大开发问题,许多的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前往西部等偏远地区,而是把目标定在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省会大城市。
虽然人力资源最丰富,但是人才需求量却是很少。
一次次的简历筛选失败,一次次的面试无果,从心里上挫败了他们的自信,阻挠了这群刚要起飞的雏鸟,以至于对未来的道路走向产生了迷茫。
(3)大学毕业生对人才市场的了解不足
劳动力市场即人才市场,对高等毕业生的需求量取决于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产业结构状况及经济发展战略。
对于企业的需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首先,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力小。
在第一、二、三产业中,其中第三产业的吸纳人员量是最大的,国外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劳动已占总劳动的百分之六十五左右。
其中,美国更是其中代表占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之高,而在中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则是处于低下阶段,所以说经济的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并不大。
其次,就是私营企业吸纳大学生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是他们认为大学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没有技术特长,只懂得纸上谈兵,因此他们宁愿雇用一些有经验的下岗人员;另一方面,大学生的雇用酬劳相比较高出许多,所以他们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就变得更小了。
再次,就是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原因,不愿意前往西部等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由于经济落后,财政紧张,没有能力吸纳大学生。
从而使得发达地区发展越来越快,劳动力严重浪费,而经济落后地区由于极度缺乏高素质、高品质人才,发展相对缓慢很多。
两者长期如此下去,形成了恶性循环,至使很多大学生仍旧处于待业期。
问题3. 毕业生起薪的一再下降说明了什么经济学道理?
答:
(1)供需均衡问题
从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总体供给与需求量看,劳动力供大于求。
近几年来,我国的大学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相对于
企业和各级政府所需求的大学生显得过多了,也就是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相对过剩了。
从经济学理论来看,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上,大学生是劳动的供给方,用人单位是需求方。
就需求方面来看,主要是各类企业和政府各级部门。
作为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会根据自身的成本、收益和企业发展的情况,来决定所需要雇佣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
作为政府部门,在招聘公务员时,也要按照各个职能部门的人事结构和开展工作的需要,考虑不同职位的具体需要来招聘相关专业的大学生。
无论企业还是政府,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他们都要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考虑用人的数量与质量。
经济学理论认为,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供给方降低自己的价格就会相应引起需求量的增大。
最终,在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就会实现供求均衡。
这是从经济学理论上讲,那么作为供给方的大学毕业生是否在降低自身的工资期望时,企业或政府就会依照需求定理来扩大他们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呢?显然,现实情况不是这样。
对要素市场中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供给与需求分析,存在着相对的不均衡状态。
(2)"就业悖论"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存在一种"就业悖论"现象。
一是表现在就业的地域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和沿海地区成为大学生首选的工作区域,工作环境好,收入高,有社会地位的职业和企业成为他们首选的理想职业,从而导致这些地区和行业就业压力加大,存在人才供给过剩、过度竞争和过度集中的态势。
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西部边远地区和基层表现冷淡,不愿意选
择工作环境较差、待遇较低的职业。
尽管西部边远地区和基层工作大量需要大学毕业生,但他们宁可"失业",也不愿意选择这些地区和岗位就业,从而导致这些地区和行业面临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窘境,存在人才供给不足,缺乏竞争和过度稀缺的态势。
二是表现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性矛盾。
很多高校一味地强调培养人才与市场接轨,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开设什么专业。
但今年缺的专业人才,并不代表3年、4年以后也同样缺,等到毕业时,就业市场已经人满为患。
从这个层面上说,这几年大学生毕业就业市场的波动,与热门专业的转移是有直接关系的。
很多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是这个问题。
"就业悖论"问题显然还是一个结构性矛盾问题。
(3)微观组织问题
如果把人生看作一种经营,那么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经济个体。
作为经济组织的个体,人生经营也同样必须考虑三个基本问题,即经营什么、何处经营、怎样经营。
也就是在大学期间,甚至在高中阶段,就应该寻找、探索职业,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人生。
通过了解自己的生活目标、职业价值观、兴趣、能力以及个性特征,明确该经营什么;了解职业及职业环境,知道去何处经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及发展方向;通过不断修正与提升职业目标以形成怎样经营人生的基本模式。
高校有义务使每个学生个体的目标与企业、社会目标相吻合,使每个个体的资源与企业、社会资源充分、合理、有效地配置与利用,达到个人利益与企业、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取得更多就业机会和成功机会,获得更多的人生成就感和幸福感。
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和
模式,这个理念和思路是缺乏的。
即便是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也大都停留在"季节性快餐"式的就业指导。
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不了解自己的生活目标、价值观、职业兴趣和能力,以及个性特征,也不了解市场、企业等职业环境,在选择职业时所做出的决策往往是迷茫的、困惑的,有时是无奈和无助的。
这实际上是一个微观组织的问题。
(4)成本收益问题
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大学毕业生都有成本收益问题。
用人单位考虑的是用人成本,对于同一岗位能够招聘到更高学历,有工作经验的职工,他们就没有理由去招聘一个学历较低,又没有工作经验的职工。
企业的目标很明确,招来的职工马上能为企业所用,能为企业创造利润,不需要支付更多的培训费用和用人成本。
大学毕业生也要考虑投入产出的问题。
在大学期间,他们的家庭和本人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支付了比不上大学的人更高的成本。
这就使得他们在择业时需要获得较高收入、较好待遇的工作岗位。
但是事实上,根据最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抽样调查结果,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工资趋同于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这是由于大学生人力资本中的"无差异特征"比较突出。
同时,由于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很多岗位只需要熟练操作技能的劳动力。
大学毕业生的投入和产出比例失调,个人意愿和现实差距较大,出现了找不到较理想的工作的现象。
(5)宏观调控问题
在市场还没有能力进行自动调节和配置的条件下,政府应适当地进行宏观调控。
尽管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但力度还不够。
如一些地方的政策性障碍还没有完全破除,包括有些城市限制外地生源落户的问题难以彻底解决。
能否实现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还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打破地域限制,消除人为市场分割,疏通毕业生到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不同性质单位就业的渠道,构建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
对于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必须加大调控力度,要给予必要的资金、岗位和编制,尽快完善政策制度环境。
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应当把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开拓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
如果政府能够有效地进行引导与调控,通过制度设计或制度变更,让市场来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配置与利用,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