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必修一 9.2新兴力量的崛起学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年级1、2部
历史导学案使用日期:2019年9月4日编号2019023
一知识导学
主题1:欧洲人的欧洲
欧共体的形成过程、目标、性质。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1)、欧洲处于美苏两极控制之下,既面临着来自苏联的威胁,又受到美国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
(2)西欧土地面积狭小,资源又相对贫乏,欧洲联合,有利于欧洲的稳定和发展。
(3)相同或相近的经济水平,历史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
▲2、欧洲共同体的成立过程
1951年,欧洲六国成立欧洲煤钢联营;
1958年,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
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欧共体的总部在布鲁塞尔。
3、欧共体的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4、欧共体的性质:是西欧国家推行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并具有一定超国家机制和职能的国际组织。
西欧经济一体化促进和带动政治一体化。
(1)、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的主张,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联合的欧洲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控制。
(2)、1973年欧共体提出在国际舞台上“用同一个声音说话”。
(3)、1975年成立共同体立法机构“欧洲议会”。
(4)、80年代之后,欧洲的防务合作也加快了步伐。
知识链接: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欧洲联盟成立。
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5。
欧洲的联合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联合的西欧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共同体,使它能与美国、苏联相对抗,并挑战美国。
这对维持欧洲均势与世界和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欧洲的联合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随着力量的增强,欧共体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主题2:迅速兴起的日本日本兴起的原因和表现。
2、表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高速发展;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大国;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居资本主义国家之首,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在海外的纯资产占世界第一位;还是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出口大国和对外援助大国。
知识链接:冷战形成与加剧,美国出于遏制苏联和中国的战略考虑,改变对日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
主题3:东方巨龙的腾飞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
1、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6年后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进行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但也出现了重大失误,尤其是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给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1978年改革开放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和战略平衡中,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
主题4:发展中国家的呼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不结盟运动。
1 原因战后亚非拉许多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2、倡导者:铁托、尼赫鲁、纳赛尔。
▲3、标志:1961年在南斯拉夫召开第一个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4、原则和宗旨:独立、自主和非集团。
5、任务支持捍卫坚持主张
▲6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崛起的意义
(1)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2)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3)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为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重难点
主备人
校对人
审核人课题专题九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4.欧洲联合趋势——经济一体化带动政治一体化
了解:戴高乐主义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
1) 撤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改变法国在联盟中对美国的从属地位,维护民族独立;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威慑力量,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2) 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缓和、谅解、合作”的关系,在东西方关系中发挥作用,积极推动中法建交;
3) 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
欧洲联合
日本崛起中国腾飞
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戴高乐主义的两大核心:
坚持独立自主、推动欧洲联合
①日本采取了“倾斜生产方式”、“倾斜减税”、“倾斜金融”等对策,即在日本政府主导下,将有限的资源向煤炭、钢铁、电力等产业集中,优先发展能源和重工业。
②50年代,日本25岁以上人口中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
③日本积极引进外国最新的研究开发成果,科研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90年代为3.0%左右,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④从朝鲜战争爆发起,美国军队就向日本企业发出了大量军用物质约36亿美元的订货单。
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
原因有哪些?
①要制定了一系列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欧洲联合
日本崛起
中国腾飞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对当今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何启示?
②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③要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
④要抓住发展机遇。
日本经济崛起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⑤启示:要与时俱进对生产关系适时进行改革和调整;⑥要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
1、思考: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哪些?
(1)战后日本一系列民主改革;(2)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时美国的特需订货及援助;(3)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4)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5)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人才培养;(6)利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
2为什么中国改革成功了,而苏联、东欧的改革相继受挫呢?
(1)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是一场崭新的复杂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影响它的进程有国内外诸多因素。
但是,最主要是由于指导思想与路线不同。
(2)我们党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党的基本路线,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而苏联、东欧的改革没有能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经济理论;没能完全把握本国的国情;苏联热衷于霸权主义,搞军备竞赛,干涉别国内政;东欧则没有完全摆脱苏联的干涉、控制。
(4)因而它们都相继遭受挫折,而我国取得了成功。
3 163页自我测评答案
(1)“相对稳定性”及其作用:157页最后一段A 美苏两国彼此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也掩盖了一些地区冲突、局部战争和民族矛盾。
B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并存,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并用于自身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世界整体发展C 亚、非、拉国家利用美苏争霸的形势,设法从西方及东方获取最大的援助。
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兴起和发展,第三世界崛起。
D 雅尔塔体制在原则上提倡和平、民主。
联合国安理会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
(2)“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因素:A 西欧、日本经济崛起,经济上与美国竞争,政治上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美国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B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举足轻重。
C 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崛起,也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D 苏联政治、经济弊端严重,国家日益陷入困境。
E 美苏对峙、称霸,双方力量相对削弱
4、阅读1974年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的由“七十七国集团”起草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有关内容:┅┅我们一致决心紧急地为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努力,这种秩序将建立在所有国家的公正、主权平等、互相依靠、共同利益和合作的基础上,而不管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如何,这种秩序将纠正不平等和现存的非正义,并且目前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在和平和正义中稳步地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
根据材料和有关史实分析,第三世界崛起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有何表现?第三世界的形成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1)原因:战后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引起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刚刚独立的亚非拉国家,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以维护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
(2)表现:不结盟运动兴起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使联合国不再是超级大国为所欲为的舞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七十七国集团”成立,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3)影响:政治上提高了第三世界的影响,成为国际社会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经济上通过联合与斗争,加快了自身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