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拉与子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引言:主要介绍两部作品 (1)
一:分析两者异中之同 (2)
二:分析两者同中之异 (3)
三:分析原因 (4)
结语 (5)
娜拉与子君
————试比较《玩偶之家》与《伤逝》
马胜
摘要:娜拉与子君是易卜生、鲁迅两位作家于两个不同国度中、不同背景下塑造的具有鲜
明的个性、勇敢追求幸福的妇女形象。
娜拉与子君都有着善良而诚挚的心,对生活充满着热爱,但是在爱情面临抉择的时候,她们的丈夫都暴露出了自私、冷漠的真面目。
娜拉与子君也都愤然出走,以此反对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
本文对娜拉与子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比较,通过分析她们所选择的道路,剖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她们的命运对当代人的有关启示。
关键词:娜拉子君比较
Nora and Zijun
Comparing ---- "A
Doll's House" and "Regret for the Past"
MA Sheng
Abstract:Nora Ibsen and is Zijun, Luxun two writers in two
different countries, different background shape with a distinctive personality, brave image of women in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Zijun Nora and have good and sincere heart, full of love for life, but a choice in love, they have exposed the selfish husband, the true face of indifference. Nora and Zijun also angrily away, as opposed to the traditional family ethics. In this paper, Nora and the same Zijun and differences were compared by analysis of their chosen path, to analyze the underlying causes behind, and their fate on the inspir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people.
Key words: Nora Zijun comparison
很多人把子君比做中国的娜拉,的确,在易卜生完成《玩偶之家》的40多年后,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让子君出现在《伤逝》之中,以表达对妇女解放运动的关注和探索。
虽然两部作品身处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
景下,但是两者都成功地塑造出了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解放的妇女形象。
娜拉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资本主义慢慢渗透的的阶段,地处北欧的挪威也受其影响,从娜拉的影子中可以看出有资产阶级追求自由、追求个性的倾向在里面,她抨击了旧的传统观念,被称作是“妇女独立宣言”的代言人。
而子君则是中国“五四”运动后,被这场文化革命的浪潮冲醒的新女性,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不向封建伦理纲常低头,即使最后以死来捍卫自由。
娜拉与子君身上有着太多的相似和不同,等着我们去探究,以了解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反思人性的另一面。
一
娜拉与子君都是向传统封建礼教做出抗争的思想解放的新女性,她们都渴望自由的爱情,并为之付出自己最诚挚的情感,在当时的环境下,却只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她们身上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深究。
首先,她们都是勤劳善良的女性,一心一意地对待自己的丈夫,而自己却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艰辛。
娜拉在丈夫当上银行经理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家用,只能靠自己辛勤持家、节俭度日。
当丈夫海尔茂因患病而不得不去南方疗养时,娜拉伪造了父亲的签名向银行职员柯洛克斯泰借了一笔钱,让丈夫得以顺利的疗养。
之后,娜拉从家用中省吃俭用,却没有让丈夫和孩子“穿得太不像样”。
除此之外,娜拉“还用别的法子去弄钱”,例如抄写的工作,每天一直抄到后半夜。
娜拉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却从没有一句怨言,还向她的好友林丹太太无不骄傲的宣示:“我几乎觉得自己像一个男人”。
子君与涓生私奔后,在吉兆胡同的一个小官家暂居,仅靠涓生在某局工作的微薄薪水艰难度日,除此之外,饲养家中的狗和油鸡也都成了子君的工作,而因为油鸡导致的与官太太的暗斗,让子君“包藏着不快活的颜色”,面对涓生却又“装作勉强的笑容”,独自承受着以前没遇到过的生活的琐碎。
其次,娜拉与子君的丈夫都露出了自私、虚伪的真面目,娜拉与子君面对残酷的事实,都选择了离开。
娜拉曾经为了丈夫的疗养而伪造父亲的签名,这也成为让娜拉看清丈夫真面目的重要线索。
在事情未被公开之前,丈夫海尔茂总是“小鸟儿”、“小松鼠”的叫她,但柯洛克斯泰揭露这件事情并发出威胁之后,海尔茂大骂娜拉是“伪君子”、“撒谎的人”、“犯罪的人”、“下贱女人”、“真是可恶极了”
①。
并把自己幸福的葬送、前途的断送都归咎于娜拉。
但当柯洛克斯泰发来夹有借据的求和信时,海尔茂的名誉、地位又不再受到威胁。
这时,海尔茂对娜拉的称呼又变回了“小鸟儿”、“小鸽子”、“小宝贝”。
此时,娜拉已经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自己只不过是他手中的玩偶,想怎么摆布就怎么摆布。
于是娜拉离开了这个“玩偶之家”,去寻找她“理想中的幸福”去了。
子君全然没有在乎过涓生的经济收入微薄,她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不顾与家人撕破脸皮,甚至连叔叔都不认她这个侄女了。
和涓生同居让她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传统的旧观念、旧思想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她仍积极地投入到与涓生的新生活中,把她自己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卖掉来添置家具,以表明她已经摆脱了从前的身份、从前的思想的束缚,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但是,当涓生被辞退后,面对生活的窘迫,涓生开始动摇了,时不时的对她冷淡起来,最后甚至说出“因为我不再爱你了”的话。
这让子君对爱情的憧憬完全破灭,无路可走的她最终跟着父亲回到那座封建大牢笼,心灰意冷的她,最后选择用死
亡这种终极的方式来了结。
她们之间最大的相同之处在于,娜拉与子君都是反对封建旧思想的斗士。
面对爱情的不贞,社会舆论的压力,她们没有选择逆来顺受。
而是反抗,哪怕是无声的反抗。
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下,能做出违背封建伦理的事情本身就需要一种勇气,虽然她们最后一个出走、一个选择死亡,但是却惊醒了世人,让人们看到了这种旧观念、旧思想是多么不可理喻。
无怪乎《玩偶之家》在欧洲上演之初就引起巨大的反响,这种旧的道德最终要被人们所唾弃。
所以鲁迅先生也写下《伤逝》来唤起中国妇女思想的觉醒,也是对整个封建思想的强烈冲击。
娜拉与子君都有着类似的“口号”来表达自己追求幸福、自由的愿望:娜拉在认清丈夫的真面目后,冷静地思考了自己的处境,发出了“首先我自己是一个人”的感慨,在读者听来就像是对旧传统观念的讽刺。
在当时的挪威,妇女仍生活在最下层,做任何事情都没有自由,从娜拉与林丹太太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来,没有得到丈夫的允许就向外借钱是违反传统伦理的,妇女没有这个资格!以至于娜拉发出“法律我要想想是不是正确,难道法律不允许女儿爱父亲,妻子救丈夫”②的感叹。
子君所处的年代,封建思想很浓,包办婚姻才被视为“合法”,而在被现在都看作不道德的“同居”在她看来只不过是追求爱情的一种方式。
为了能与涓生同居,她甘愿忍受其他人的奚落、白眼,与家人断绝关系,都只是为了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在面对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的时候,子君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③这是对自由的捍卫,对封建伦理的蔑视。
在当时的中国,最先需要解放的是大众的思想,而子君则是唤醒妇女的思想、摆脱精神桎梏的代表人物。
她不求涓生的飞黄腾达,不求名誉地位,只求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为此她向封建纲常挑战,不得不说在当时是起了多么大的震撼的作用。
二
虽然娜拉与子君都是反抗封建礼教的斗士,她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做出了常人不敢做的事情,但是她们之间还是有很多的不同。
首先,她们所处的国度不同,年代也不同,所以她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因而作品中所能感受到的文化氛围也不同。
娜拉所处的挪威地处北欧,受到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较晚,在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时候,正是挪威受到资本主义影响的时候。
从娜拉的性格中可以看出她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较深,渴望相互平等、互相关爱的夫妻生活。
因此她才会瞒着丈夫做些她力所能及的事,并为此感到骄傲。
可是她的丈夫海尔茂却只顾自己的名誉、地位、金钱,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拜金浪潮的产物。
他心里只有自己的前途,把自己的妻子当成“玩偶”,高兴的时候就亲热地叫个不停,好象真的会为她付出一切。
而善良的娜拉也相信丈夫会保护她不受到伤害,因此她努力地为这个家庭做她该做的一切。
然而当海尔茂的地位、名誉受到威胁的时候,他就凶相毕露了,不但毫不领妻子的救命之情,反而责怪她毁了自己的前途,全然没有往日“真诚“的样子。
当危机一解除,他又开始对妻子甜言蜜语说个不停,这让娜拉真正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前途与地位才是丈夫唯一的追求,自己只不过是他任意摆布的玩偶。
于是娜拉觉醒了,愤而离开了这个毫无自由可言的家。
娜拉追求的是自由、平等的爱情,与资本主义的拜金思想的自私、虚伪是不可能相融的。
子君是一个从旧思想的枷锁中解脱出来的女性形象,可是,在她身上的习惯已久的某些传统思想仍旧存在,比如她认为男主外、女主内仍是天经地义的,把
持家视作自己的份内事,这是子君表现出来的两面性,也是当时女性解放会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
子君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表现出对追求自由、幸福的一种热情,但是这种热情缺乏长远的目光,只看到了眼前,跟着涓生离家出走并同居,确实是子君追求幸福的一种勇敢的表现。
但是生活一但安静下来,他们缺少了维持这种热情的基础。
以至于当涓生失业,生活陷入窘境,他们的爱情则开始动摇。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娜拉的出走比子君更为彻底,她已经彻底看清了丈夫虚伪的真面目,对资本主义拜金思想深恶痛绝,且不论她出走将会有怎样的后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她出走的那一刻是义无返顾的。
子君与娜拉不同,她的出走是因为涓生不再爱她了,她当初离家出走的唯一的信念已不存在,无路可走的她只好跟着父亲回去。
其次,很难说涓生是海尔茂那种虚伪、自私的人,我始终认为涓生对子君的感情是认真的,从文章前后涓生对子君的思念可以看出他是个有感情的人。
此外,我认为所谓的爱情是一定要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超越物质的爱情,我觉得只是空想。
当生活需要而又无法满足起码的生存条件时,会有人饿着肚子展望未来的生活吗?而他们当时正是面对着这种情况,不然他们不会不得已杀掉油鸡,不会放走阿随。
在这个时候涓生开始对子君冷淡起来,时不时地到图书馆去,一待就是一天,到最后他说出了“因为我不再爱你了”的话,让子君感到绝望。
与其说娜拉与子君面对的是不同的丈夫、不同的爱情,其实还不如说她们面对的是不同的社会难题,娜拉面对的是整个资本主义的崇尚金钱、地位的思想,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也是作者想要批判的东西,而海尔茂则是代表这种思想的人物。
子君面对的除了社会的舆论压力,还有无法逾越的经济问题。
设想,如果涓生没有丢掉工作,他们的爱情会不会长久?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涓生丢掉工作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同居的事情传到了局长的耳中。
所以我认为涓生不能代表作者批判的对象,他批判的是当时整个社会的腐朽的封建思想。
最后,还需要提一下两位作者的身份背景,来分析他们创作的原因。
易卜生出生于挪威海滨一个小城斯基恩。
少年时期,因父亲破产,家道中落,没有上成大学,不满十六岁就到一家药店当学徒。
社会的势利,生活的艰辛,培养了他的愤世嫉俗的性格和个人奋斗的意志,在繁重而琐碎的学徒工作之余,他刻苦读书求知,并学习文艺写作。
1848年欧洲的革命浪潮和挪威国内的民族解放运动,激发了青年易卜生的政治热情和民族意识,他开始写了一些歌颂历史英雄的富有浪漫色彩的剧作。
接着,他先后在卑尔根和奥斯陆被剧院聘为导演和经理,达十余年之久。
这段经历加深了他的了解和认识,有关事件亦使他对当局政治深感失望,于是他愤而出国,在意大利和德国度过二十七年的侨居生活,同时在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晚年才回奥斯陆。
所以,虽然易卜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感到不满,但是他无法改变他小资产阶级的身份,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本身就是历史的进步,作者虽感到不满,去无法立刻改变现状。
因此,作者写这部剧作的目的,倒不如看作他对资本主义改革的幻想成分居多。
而鲁迅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严重动荡不安的时期,旧的观念和思想急需改变,作者写这篇小说是向整个社会封建思想发起了挑战。
而鲁迅先生正是这场文学思想革命立场坚定的革命者。
三
尽管她们都成为了叛逆女性的代表,但是在最后的道路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娜拉出走后会怎样,是作者留给读者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娜拉出走,是为了她的自尊还是只是一时冲动。
鲁迅先生曾作《娜拉走后怎样》,认为娜拉不是沦为娼妓就是客死街头,又或者像林丹太太一样过着孤苦伶仃的日子。
作者写出这样的结局,是给人们一个想像的空间,让人们多去关注妇女问题,关注整个社会的问题,娜拉的这种结局并不是个例,而是由整个社会造成的。
因此,作者想让妇女的独立、自由问题得到重视,只能从根本出发,就是找到问题的根源,资本主义崇拜地位、金钱,而女性只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玩偶”。
娜拉的出走,的确需要勇气,可是整个社会已经如此,光靠她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整个社会吗?显然是不能的。
子君与涓生在达到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目的之后,却无法面对平淡的生活。
他们只停留在物质阶段,并没有提出更高层次的目标和追求,从而导致相爱时的热情渐渐被冷却。
虽然我认为爱情是以物质为基础的,但若只停留在对物质的依赖阶段而无法获得感情上的升华,那么这份爱情也没有长存的可能。
我认为导致子君自杀的错并不在涓生,如果说把他们爱情的失败归因于物质和情感两个方面的话,我们可以发现,涓生工作的不保是导致他们经济拮据的直接原因,而涓生的工作正是因为“雪花膏”的告密才丢掉的。
那么该批判的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迂腐思想。
这一点从他们开始同居时就应该会料到。
其次,情感的问题,涓生丢掉工作后,生活的拮据让子君开始变得庸俗、麻木,我想涓生所爱的绝不会是这样一个人。
我并不是说为生活操劳不好,只是两个人整天为生计而担忧,却毫无感情上的交流,这和陌生人有什么区别?这样的感情又如何能长久?所以,说到情感,分不清谁对谁错,非要说有错,那么就是两个人的错,毕竟感情不是一个人的事。
子君的悲哀在于,她从封建牢笼中逃了出来,却没有摆脱在她头脑中固有的精神枷锁。
她离家出走,与涓生同居,固然是追求解放的一种表现,可当面对自己的生活,她又回归到了封建家庭的生活模式中了,她仍然无法摆脱旧的观念的束缚,在她眼里,女人就应该默默地站在丈夫身后,为家庭操劳,只有这样她才对得起自己的身份。
这不正是传统封建家庭中女人的习性吗?鲁迅先生写这篇小说的目的,我想并不只是为了批判社会的迂腐、顽固,还想从中找到妇女解放道路的新途径:妇女应该从思想上彻底摆脱原有的习惯性束缚,把自己的命运操纵在自己手中。
娜拉与子君是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两个具有叛逆精神的代表人物。
虽然时隔多年,但对当今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仍有启示的作用,妇女的解放并不能靠单独的奋斗而取得成功,也不能只为爱情而活着。
要想获得真正的解放,必须自尊、自强,依靠团结的力量,改变社会的旧观念,从里到外彻底解放自己。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已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
”子君的死、娜拉的结局,最真切的告诉我们,妇女解放不能仅仅着眼于个人的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
如果不去变革那压抑人性、阻碍女性解放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社会环境,妇女解放必然只是一句空洞无力的社会口号。
那么,所有的女性解放就只停留在“自恋与自虐”的概念上。
女性解放除了要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外,女性还应该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有自己的原则和追求,做生活的奋斗者和强者。
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
女性解放不管到什么程度。
首先女人要把自己当人,并以人的尊严活着,那样女性解
放才叫真正的女性解放。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男女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世界上
的男和女共同营造和推动这个世界的进步,女人没有必要把男人当成自己的敌
人,女人需要的更多是勇气、奋斗、宽容、付出,最重要的就是热爱她周围的世
界,以一个平常心态去面对生活。
我想女性解放真正的含义也莫过于如此。
①引自《易卜生戏剧集》.第2卷81页/(挪威)易卜生著;潘家洵译-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2006.4
②引自《易卜生戏剧集》.第2卷.第36页/(挪威)易卜生著;潘家洵译-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2006.4
③引自《鲁迅文集》.《伤逝》.第165页/鲁迅著-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4
参考文献:
[1]张弘.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2]刘萍.比较文学论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3]易卜生.潘家洵译.易卜生戏剧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4
[4]鲁迅.鲁迅文集[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4
[5]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6]王福和.比较文学原理的实践阐释[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
[7]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8]乐黛云,陈惇.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2
[9]四川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东方与西方[M]-四川大学出
版社,2006.4
[10]唐建清.中国比较文学百年书目[M]-群言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