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二课时 发展中的工农业教案 粤教版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南亚》学案(第2课时)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南亚》学案(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81c9e7ec850ad02de8041f4.png)
《南亚》学案(第2课时)【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地形图、气候图、矿产资源分布图等分析得出地形与农业,资源与工业生产的关系,了解南亚的宗教社会特征学习过程【拓展阅读】南亚宗教与社会南亚各国人民主要信奉佛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宗教对各国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1.印度教: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吠陀教,是印度最重要的宗教,吠陀教信仰多神,崇拜种种神化了的自然力和祖先等.凡日月星辰、雷雨闪电、山河草木及动物都被幻化为神.公元前1000年左右吠陀教演化为婆罗门教,该教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祭司)至上,把人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并另有贱民.种姓的职位世袭,永世不能改变.公元前6-5世纪时,因佛教的广泛传播,婆罗门教开始衰落.后来开始吸收佛教内容,到8-9世纪时经改革形成了印度教.它宣称人们能按"法"生活,死后灵魂可以转生为高级种姓,反之则转生为低级种姓.现实不平等是由前生注定而不能改变的.印度教分为三个主要教派:毗湿奴教、湿婆教、性力教.印度教的崇拜对象非常多,据印度史书记载不计其数.许多动物都是崇拜对象,如老鼠、蛇.崇拜湿婆神的人则将牛奉为神牛,因为牛是湿婆最为心爱的,是丰收的象征,且湿婆的坐骑就是一头大白牛,因而特别受到崇敬.2.佛教:南亚虽然现在信仰佛教的人不多,但仍然有许多佛教圣地、寺庙、节日等供崇敬与瞻仰.例如,在尼泊尔的兰毗尼,建有摩诃摩耶夫人(释迦牟尼之母)庙,是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被奉为佛教圣地.此外,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斯里兰卡的密兴多列山、阿努达普拉等地也都有著名的佛教景观.3.伊斯兰教:除巴基斯坦97%以上人口信奉伊斯兰教外,南亚其他国家中还有一些人也信奉该教,因而南亚各国或多或少都有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一方面伊斯兰教与其他宗教有相互排斥的现象,造成一些宗教冲突;另一方面也在各国留下许多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等宗教建筑和文化艺术景观.例如,在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其巴德夏希清真寺为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在白沙瓦市郊区有莫卧儿王朝时代建造的希萨城堡、16世纪的大清真寺、具地方特色的白沙瓦清真寺等古迹和古建筑,成为当地人们游览的胜地.在印度的马德拉斯、海德拉巴等城市也有许多著名的清真寺和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物。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a548216f1aff00bfd51eb4.png)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阔凭你跃,天高任你飞。
愿你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
自学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自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带来的粤教版七年级地理提供更多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粤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人文环境、范围和主要国家。
2.本区是黑色人种的故乡,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拉丁美洲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外来移民的关系。
3.运用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基础知识的能力。
4.知道本区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特征,掌握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理解本乡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及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难题。
(二)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撒哈拉以南的西非的位置、范围,统计分析总结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讨论会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分析,综合评价撒哈拉对的非洲以南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的情况危急情况以及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3.在收集、运用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非洲大陆的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尽相同地区的现代文化和传统。
4.分析非洲人口增长过快与粮食的增长不相适应,而引致人们的乱砍乱垦,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养成发展观念。
(三)德育目标1.通过对非洲黑人的了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繁荣的教育。
2.通过本地区单一的商品交换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教育。
3.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西岸的环境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本区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格和居民状况。
2.主要的地形、气候原产及特征与农业的关系。
3.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
4.本区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环境问题。
(二)教学难点1.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2.单一商品经济对本区约束经济的制约作用。
粤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4篇
![粤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290bdd88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0a.png)
粤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4篇粤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1教材分析本节是全章的基础,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是由七大洲和四大洋组成的,学会在地图上确认七大洲和四大洋。
教学方法一、授课思路与方法1.首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比较海陆面积大小,让学生计算海陆面积和比例,通过对世界地图(东西两半球图)的阅读,引出大陆、大洲、半岛、岛屿的概念,教师可提出一些思考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通过图片、录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述大洲的概念后,重点要求学生熟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轮廓和位置,可利用投影片或空白图,让学生当堂填写。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让学生在浩瀚的宇宙空间望望蔚蓝色的星球,镜头放大后让学生计算海陆面积的比例,用饼状图展现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
在大屏幕上用文字、声音和音乐匹配,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二、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是有七大洲、四大洋组成;2. 学会在地图上确认七大洲、四大洋;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形状。
2.教学难点:大陆、大洲、半岛、岛屿的概念及大洲的分界线,帮助学生记忆三个世界之最(第一大陆、第一岛屿、第一半岛)。
三、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投影片(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白令海峡、麦哲伦海峡图片,陆地和海洋面积比较图)四、教学过程:(含板书设计)(一)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1、陆地表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占全球面积的29%;2、海洋表面积:3.61亿平方千米,占全球面积的71%。
(二)七大洲:1.陆地: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分大陆、岛屿、半岛。
(全球共6块大陆)(1) 亚欧大陆是世界上的大陆;(2) 格陵兰岛为世界岛屿;(3) 阿拉伯半岛为世界半岛。
2.大洲:大陆与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
(1) 亚细亚洲(日出处):S=4400万平方千米,第一大洲,位于东半球;(2) 阿非利加洲(灼热的阳光):S=3000万平方千米,第二大洲,位于东半球;(3) 欧罗巴洲(日没处):S=1000万平方千米,第六大洲,位于东半球;(4) 北亚美利加洲(新大陆):S=2400万平方千米,第三大洲,位于西半球;(5) 南亚美利加洲:S=1800万平方千米,第四大洲,位于西半球;(6) 南极洲:(冰雪大陆):S=1400万平方千米,第五大洲,位于东西半球;(7) 大洋洲:(海洋中的陆地)S=900万平方千米,第七大洲,位于东西半球。
初中地理工业农业教案
![初中地理工业农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935567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6.png)
初中地理工业农业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工业和农业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掌握我国工业和农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3. 能够分析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工业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2. 农业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3. 我国工业和农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4. 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工业和农业吗?它们在国民经济中有什么地位和作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自主学习1.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工业和农业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2.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工业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2. 讲解农业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3. 讲解我国工业和农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4. 讲解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四、课堂讨论1.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我国工业和农业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案例分析1. 分析我国某地区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分析,教师点评。
六、课堂小结1. 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总结,教师点评。
七、课后作业1.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思考我国工业和农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工业和农业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了解了我国工业和农业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了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部分学生对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七年级地理下册《巴西发展中的工农业》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下册《巴西发展中的工农业》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5706c80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eb.png)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堂测试、作业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巴西工农业发展知识的掌握程度。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鼓励学生发挥潜能,提高地理素养。
4.教学策略:
(1)分层教学: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提供难易适度的学习任务。
(2)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重点:巴西工农业发展的基本概况、特点、优势与问题。
2.难点:分析巴西工农业发展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巴西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主动探究巴西工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2)运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3)结合实地考察、访谈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巴西工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巴西风光、文化等图片,激发学生对巴西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堂讲解:对巴西工农业发展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4.通过以上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巴西基本概况:介绍巴西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分布等,为学生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背景提供基础信息。
粤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
![粤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817acc82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c4.png)
粤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
地理教材《粤教版七年级下册》是七年级学生研究地理的重要
教材之一。
本教材以广东省的地理特点为基础,全面介绍了地理学
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了解和认识它们所生活的地方。
本教材的主要特点如下:
1. 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教材以广东省为例,系统介绍了广东省
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通过研究教材,学生可深入
了解广东省的地理特点和区域发展。
2. 多层次的内容编排:教材内容编排分为不同的章节和单元,
每个单元都围绕特定的主题展开。
例如,教材中的第一章以“地理
与我”为主题,介绍了地理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基
本知识。
3. 生活实例的引入:为了使地理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教
材中引入了丰富的生活实例和案例分析。
学生可以从身边的事物中
研究地理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4. 问题探究的引导:教材中设置了一些问题和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这种探究式研究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粤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内容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广东省的地理特点。
这对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以及全球地理知识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字数:250)。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欧洲西部》教学设计1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欧洲西部》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bc0bea55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2f.png)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欧洲西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欧洲西部》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主要旅游资源等。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欧洲西部的地理特点,掌握其自然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欧洲西部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逐步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掌握其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2.使学生了解欧洲西部的经济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3.引导学生认识欧洲西部的旅游资源,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及其自然地理特征。
2.欧洲西部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主要旅游资源。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欧洲西部的地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
2.案例分析法:以欧洲西部的具体国家为例,分析其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欧洲西部旅游资源的了解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欧洲西部的地图、图片和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相关案例分析题目,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3.准备板书提纲,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欧洲西部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欧洲西部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
接着,通过PPT呈现欧洲西部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河流、城市、旅游资源等。
3.操练(10分钟)针对欧洲西部的地理特征,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就欧洲西部的旅游资源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了解和看法。
讨论结束后,邀请部分学生进行汇报,总结欧洲西部的旅游资源特点。
《农业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粤人版》
![《农业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粤人版》](https://img.taocdn.com/s3/m/7431376a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7e.png)
《农业》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定义和历史进步;2.精通农业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3.了解农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进步现状;4.精通农业生产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二、导学内容:1.农业的定义和历史进步:农业是指人类利用土地、水资源和气候条件,通过种植农作物和养殖畜禽等方式生产食物、纤维和其他农产品的生产活动。
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农业也不息进步和演变。
2.农业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农业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基础,是维持人类生存的重要产业。
农业生产的食物、纤维和其他农产品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支柱。
3.农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进步现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进步水平宁方式各有不同。
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进步中国家的农业进步相对滞后,存在着生产技术落后、产能不足等问题;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业进步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4.农业生产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农业生产涉及种植、养殖、浇灌、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种植技术包括选种、播种、管理、收获等环节;养殖技术包括饲养、疫病防治、环境控制等方面。
精通这些基本技术和方法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三、导学问题:1.什么是农业?它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2.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进步状况有何不同?存在哪些问题和挑战?3.农业生产的基本技术和方法有哪些?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四、拓展沉思:1.你认为农业在将来的进步中将面临哪些挑战?2.你觉得农业生产中哪些技术和方法可以进一步改进和创新?3.你对将来农业进步有何等候和建议?五、课外拓展:1.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了解农业的进步历史和现状;2.参观当地的农业生产基地,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状况;3.参与农业实践活动,进修和精通农业生产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六、总结反思:通过本次导学,你对农业的定义、历史进步、重要性、进步现状以及基本技术和方法有了更深度的了解。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案(全套)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案(全套)](https://img.taocdn.com/s3/m/bc886caa25c52cc58ad6bebc.png)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案(全套)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套)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七章知识要点第一节、亚洲地理位置:(1)亚洲位于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濒地中海。
亚洲所跨的纬度约90度,经度约164度。
(2)亚洲西部以乌拉尔山脉、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部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连,东部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3)亚洲的面积为440万平方千米,是大洋洲面积的4.8倍,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
2、亚洲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1)亚洲陆地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大、最低最悬殊的大洲,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低平辽阔——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
(2)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死海(海拔-400米)。
(3)亚洲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4)亚洲的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高耸,四周较低,受地形影响,河流呈放射状流向。
3、亚洲的气候:(1)亚洲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季风气候典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2)亚洲受地形因素影响,近海洋降水量多,陆较少。
(3)东南亚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地,与夏季风密切相关。
(4)上海冬、夏季节的盛行风向改变影响气候:冬季,盛行西北风,气候寒冷干燥。
夏季,盛行东南风,气候高温多雨。
4、亚洲分区:按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俄罗斯的亚洲部分)。
5、亚洲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总数超过35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0.5%。
全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10个国家中,亚洲就有6个(东亚—中国、日本;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印度尼西亚)。
6、人口众多加剧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成为亚洲部分国家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地理农业工业初中教案
![地理农业工业初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a30128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75.png)
地理农业工业初中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业和工业的基本概念、作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 使学生掌握农业和工业的分类、特点及其分布规律。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农业和工业的基本概念、作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 农业和工业的分类、特点及其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1. 农业和工业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 农业和工业的发展策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农业和工业的相关地图、图片、资料。
2. 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农业一、导入新课1. 展示农业相关图片,如农作物、畜牧业、林业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反映了什么产业?它们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如何?二、探究农业的基本概念、作用及其分类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业的定义、作用及其分类。
2. 讨论:农业劳动对象是什么?农业产品的特点是什么?三、分析农业的分布规律1. 展示我国农业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农业分布特点。
2. 分析农业分布的影响因素,如地形、气候、市场需求等。
四、探究农业的发展策略1. 讨论:如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2. 分析: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二课时:工业一、导入新课1. 展示工业相关图片,如工厂、交通工具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反映了什么产业?它们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如何?二、探究工业的基本概念、作用及其分类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工业的定义、作用及其分类。
2. 讨论:工业产品有哪些特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三、分析工业的分布规律1. 展示我国工业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工业分布特点。
2. 分析工业分布的影响因素,如资源、市场、交通等。
四、探究工业的发展策略1. 讨论:如何优化工业布局?2. 分析: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农业和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二课时 发展中的工农业教案 粤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二课时 发展中的工农业教案 粤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aea963159eef8c75fbfb3b2.png)
第二课时发展中的工农业一、复习上节内容导入。
二、三大地形区与两大河流(一)提问1、南亚地形可分为哪三个部分?2、南亚的中部有何特点,是由哪两条大河总和而成?这两条大河的发源地和河口各在哪里?学生读图作答,教师补充讲解地形区的特征。
答案见教材教师笔记。
(二)不同地形、气候和资源条件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有所不同。
学生读“农产品与降水量分布图”,结合南亚地形图讨论完成“地形对农业生产影响”,完成表格“气候与农业生产”,完成问题“资源条件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南亚的麻纺织工业和棉纺织工业其他的分布受农产品原料分布的影响,南亚的主要工业区的分布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学生读“工业及矿产分布图”,找出印度有哪些工业区?主要的矿产资源分布在哪里?这些工业区与矿产资源的分布有什么关系?答案见教材教师笔记。
讲述:南亚七国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主要家产品有黄麻、茶叶、花生、棉花。
指导学生读21页第一、二段内容。
观察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印度的核工业、航天工业、软件产业,知道某些领域位于世界先进水平。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二)南亚的范围(三)三大地形区与两大河流1、三山:北部——高大狭长的喜马拉雅山中部——广阔的恒河平湖南部——起伏和缓的德干高原2、两河:恒河、印度河四、发展中的工农业1、经济以农业为主3、先进技术行业:核技术、航天技术、软件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天气和天气预报》word教案 (公开课)2020年粤教版地理 (3)
![《天气和天气预报》word教案 (公开课)2020年粤教版地理 (3)](https://img.taocdn.com/s3/m/c8fa9fd7376baf1ffd4fad20.png)
七年级地理?天气和天气预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3.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1.能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粗略地判断天气的根本状况。
3.能收看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学会比拟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在天气预报中出现的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等天气预报符号及课后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认识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标准自身的行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天气符号的识别。
3.通过卫星云图或天气预报图分析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1.利用教材中的气候知识分析和判断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2.认识和理解灾害性天气符号及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以求趋利避害,效劳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教学准备:天气预报的相关符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报天气预报,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注,了解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前热身让学生谈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举例说明天气对日常生活或生产造成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1〕观看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台风、寒潮〕的录像,加深对天气的理解〔2〕观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录像,了解天气预报的根本过程,认识根本的天气符号。
互动1:师:有哪些同学喜欢收看?天气预报?呢?生:踊跃举手,热情很高。
师:为什么要收看?天气预报?呢?生: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的很多方面都受天气的影响……师:为什么要天天收看天气预报呢?生:因为每天的天气都在变。
师:?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生:气温、降水、风、雪、雾、霜……师:大家能发布学校所在地当天的天气信息吗?〔或模拟进行第二天的天气预报〕生:踊跃发言,用各自的语言描述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状况。
明确:通过大家以上的讨论及理解,我们便可以给天气下一个具体的定义,即: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它处在时刻变化中。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地理七年级下粤教版9.2世界经济大国--美国(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地理七年级下粤教版9.2世界经济大国--美国(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d6aae21e53a580217fcfe1d.png)
粤教版七年级下册全套教案第九章美洲第二节世界经济大国--美国(共2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3、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二)能力目标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
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三)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一)教学重点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难点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突破1、利用地图说明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状况。
2、利用图表等资料,说明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种族的构成。
3、使用美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图,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4、利用数字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5、使用柱状图和有关数字资料,引导学生讨论、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世界政区图、美国的地形图、美国的气候图、美国的农业带(区)图、美国的工业区与主要城市图、美国的矿产资源图、相关图片、课件等。
(二)学生准备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收集华人对美国的贡献的材料和美国工业品的品牌等。
四、教学步骤第二课时(二)、工业1.导入: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产品是美国生产的?请列举一些产品或品牌。
初中地理《发展中的工农业》说课稿
![初中地理《发展中的工农业》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ce9124f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77.png)
初中地理《发展中的工农业》说课稿各位考官下午好!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发展中的工农业。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发展中的工农业选自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亚洲》第三节《喜马拉雅山之南——南亚》的一部分。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三大工业区和工业部门以及工业区与矿产资源分布的联系,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分布以及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本节是在学习了上节南亚地区的位置、地形与政区之后,进一步学习农业与地形、工业与矿产资源的联系与工业区等相关知识,是对人文地理部分的深入认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对南亚的认识,提高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情【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经过半年地理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能够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但是对地理信息加以分析处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且本节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对学生来说难以掌握,因此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结合多种教学媒体,加深学生的直观感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说出南亚主要农作物的种类与分布及印度主要工业区与工业部门;能根据分布图分析农业分布与降水量的关系及工业区与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
2.通过观察分布图,掌握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交流能力与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农业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初步认识人地关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重点】南亚主要农作物的种类与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及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部门。
七年级地理下册《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下册《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f8ffa8a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35.png)
2.自然资源的丰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3.重工业是如何依托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分布特点,让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
2.结合地图,分析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让学生认识到重工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关注国家发展的热情。
4.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达到教学目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介绍重工业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让学生了解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4.通过案例分析,讲解自然资源对重工业发展的影响,如矿产资源的开发、能源的利用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自然资源与重工业发展的关系,展开组内讨论。
2.汇报交流: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本组的观点和看法。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共同探讨自然资源与重工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自然资源的丰富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资源的关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农业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粤人版》
![《农业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粤人版》](https://img.taocdn.com/s3/m/e0dca83e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4d.png)
《农业》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农业的定义、历史和重要性;2. 掌握农业的基本分类和特点;3. 了解农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4. 探讨农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1. 农业的定义和历史:农业是指人类利用土地、水资源和气候条件,通过种植作物、养殖动物等方式生产食物、纤维和能源的生产活动。
农业起源于人类社会的早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之一。
2. 农业的基本分类和特点:根据生产方式和经营规模的不同,农业可以分为传统农业、摩登农业和有机农业等。
传统农业以人力、畜力为主要生产力,生产方式较为落后;摩登农业则借助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有机农业则注重生态环境珍爱和可持续发展。
3. 农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经过加快,农业生产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劳动力不足等挑战。
同时,举世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
4. 农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就业和国民生活水平都有重要影响。
同时,农业生产也会对水资源、土壤质量、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需要加强环境珍爱和可持续发展。
三、导学问题:1. 什么是农业?它的历史起源是什么?2. 农业的基本分类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3. 农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如何应对?4. 农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有哪些影响?如何平衡发展?四、拓展阅读:1. 《农业摩登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2. 《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与未来发展趋势》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措施》五、课外作业:1. 就农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撰写一篇短文;2. 调查身边的农业生产方式,了解当地农业发展情况;3. 就农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展开讨论并提出建议。
六、总结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我们了解了农业的定义、历史和重要性,掌握了农业的基本分类和特点,了解了农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农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发展中的工农业
一、复习上节内容导入。
二、三大地形区与两大河流
(一)提问1、南亚地形可分为哪三个部分?
2、南亚的中部有何特点,是由哪两条大河总和而成?这两条大河的发源地和河口各在哪里?
学生读图作答,教师补充讲解地形区的特征。
答案见教材教师笔记。
(二)不同地形、气候和资源条件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有所不同。
学生读“农产品与降水量分布图”,结合南亚地形图讨论完成“地形对农业生产影响”,完成表格“气候与农业生产”,完成问题“资源条件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南亚的麻纺织工业和棉纺织工业其他的分布受农产品原料分布的影响,南亚的主要工业区的分布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学生读“工业及矿产分布图”,找出印度有哪些工业区?主要的矿产资源分布在哪里?这些工业区与矿产资源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答案见教材教师笔记。
讲述:南亚七国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主要家产品有黄麻、茶叶、花生、棉花。
指导学生读21页第一、二段内容。
观察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印度的核工业、航天工业、软件产业,知道某些领域位于世界先进水平。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
(二)南亚的范围
(三)三大地形区与两大河流
1、三山:
北部——高大狭长的喜马拉雅山
中部——广阔的恒河平湖
南部——起伏和缓的德干高原
2、两河:恒河、印度河
四、发展中的工农业
1、经济以农业为主
3、先进技术行业:核技术、航天技术、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