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
实践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花季,是美丽的。
但美丽的花季里除了有灿烂的阳光,纯真的笑脸,也会有迷离的细雨,成长的困惑。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广泛的关注。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突出地强调了在学科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科教学活动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建立宽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氛围。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在教学中,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认可、相互补充,在课堂上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交融中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活动,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学境界。
以朋友的身份,真诚面对学生,消除顾虑情绪。
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全班学生完全平等,没有"好生"、"差生"之说,因为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短,不能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
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中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
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
我经常和学生这样说:你们既然承认我是你们的朋友,那我们之间就没有
隔阂了。
朋友间是不必心中翼翼地相处的,有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有道理就行。
我做得不够的,你帮我指出;你做得不好的,我帮你纠正,以诚相待才是关键。
错了有何妨?在朋友面前出点错不害羞,反而有益,因为朋友会真心帮助你。
我们班的学生与我关系特好,下课时有事没事总爱来找我聊天。
当然他们也敢"顶撞"我,有时,几个"吃了豹子胆"的学生还会给我捎来纸条向我提意见。
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营造了一个积极的、互相帮助的、关怀的环境,不管你以何种身份去接近学生,相信学生的心理负担也就不存在了,各种学习活动也能顺利开展了,并且,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坚持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因材施教,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心理教育领域,还是不得不强调的一个基本法则。
面对一个个存在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学生,搞一刀切和平均教育是不可取的。
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爱护和发展个性。
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找到他们在生活和职业上最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获得生命的乐趣。
尊重个性,在教学中主要是尊重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创新精神。
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
因此,我在课堂教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