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主旋律报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主旋律报道
浅谈“主旋律报道”
摘要:我国的许多新闻报道多是以“主旋律报道”为主,缺乏一些人物或事件背后社会现实或弊端的深度报道。

本文认为,“主旋律报道”仅以歌颂赞扬为主,缺乏一种媒体应该有的质疑与揭露的精神,对监督社会、推动时代进步起不到大的作用,也未能尽到作为媒体应尽的义务。

因此,作为媒体应多做些质疑与批判的“揭露式报道”,从而促进现行制度的完善与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主旋律报道揭露式报道价值取向新闻
一、国内“主旋律报道”现状
“主旋律”通常是指一些以弘扬真善美或爱国主义为主旨的影视或文艺作品,“主旋律报道”即指媒体对社会中的一些体现真善美的好人好事等的事迹报道。

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给予了许多观众足以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虽说不是新闻报道,但其当选的人物事迹也可看作是一种报道的体现。

作为《感到中国》中曾经感动过无数中国人的当选者,白芳礼老人可以说是最著名的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从被评为当年感动中国候选人时起,到终于被评为“感动中国度十大人物”,老人靠蹬三轮车捡破烂供养了300多个大学生的事迹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他也一直作为一个精神象征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老人的事迹固然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也令我个人十分钦佩,但媒体在报道时却忽略了其他一些值得报道的内容。

300多个大学生需要靠一个老人起早贪黑蹬三轮车来供学费与生活费,这是否一个现代化国家应该发生的现象?当地政府与民政部门是否尽
到了自己应有的责任?我们的社会保障与救助体系是否完善?这些更应该让媒体深入报道与思考的内容被忽略了,从电视上《感动中国》节目的播出到各个报刊杂志的报道,无一不集中在老人的辛苦上,让人在对老人的善举潸然泪下的同时又不禁对我们的媒体感到无可奈何。

仔细对比不难发现,我们的新闻媒体的很多报道中类似白芳礼老人的报道还有很多,比如丛飞、李春燕,都是清一色的只注重报道了人物的好人好事,而对背后的一些社会现象熟视无睹,这不得不让我对我们的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的价值取向产生异议。

与国内主旋律报道的现状相比较,美国的新闻报道通常是以“揭露式报道”为主,受众也更乐于接受此类报道。

在美国新闻报道中,无论是电视还是报刊杂志,它们通常是直击国家与社会的问题与弊端,以揭露社会丑陋行为的负面报道占了绝大多数,这也使得受众能够更多更真实的认识这个社会与时代,能够更近的了解事实真相,同样也更有力的推动了时代与社会的进步。

正如在的普利策奖中,获得地方报道奖的拉奎尔·鲁特莱奇就是曝光了低工资双职工家庭儿童保健计划中的欺诈与虐待现象,迫使威斯康星州及联邦政府修改了计划。

这样一起事件倘若发生在国内,受众看到的恐怕又是一个含辛茹苦的母亲如何在艰苦环境下节衣缩食抚养自己的孩子,而对所谓感人事件背后的原因与黑幕只字不提,最后真相也在我们的眼泪中不了了之。

的确,我们的媒体在对一些社会事件或人物报道时只注重强调“弘扬时代主旋律”“以正面报道为主”,而忽略了事件背后那些更为尖锐深刻的社会问题,这已经成为了许多媒体的一个共性问题。

二、主旋律报道的特点
(一)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同时也是主旋律报道的生命,报道的精神力量能否击响最广大受众的心弦,要看其是否有针对性。

针对现实生活的真实状态和存在的问题,针对受众的所思所想,只有这样,典型宣传才能有的放矢、不放空炮。

在这些基础上,主旋律报道往往多举例我们身边的一些好人好事,在受众减少了与报道之间的距离感的同时也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

(二)主旋律报道通常以正面报道为主
主旋律报道通常是报道生活中一些感人至深的好人好事,以传播中华优秀道德与文化传统,体现人文关爱,弘扬人文精神,歌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是其重要的主题内涵。

比如说主角通常是如白芳礼、丛飞、李春燕等这些在生活中并不是很起眼的普通人,他们往往在社会中担任着看似不重要的职务或角色,却又做出我们许多人做不到的高尚事迹,通过一桩桩鲜活的事例使受众感受到报道贴近我们的生活,更能够针对受众的所思所想,为受众树立起榜样的作用,从而达到节目所预期的传播效果。

(三)主旋律报道通常有一定的说教性
在主旋律报道中,媒体在对事件报道的同时,通常都会有一些道德至上、国家至上等说教性的内容,从而起到对受众的一种引导作用。

三、主旋律报道的影响
(一)对受众的影响
正如我们所感受到的,“主旋律报道”通常能够给予受众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一些弘扬真善美的事迹可以让我们在这个浮
躁功利的社会中看到希望,体会到人间的真情所在。

正如白芳礼老人靠蹬三轮车来供养300多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大学生,不仅让我们对老人的善举为之动容,也会不由自主的反思自己的一些所作所为,是否对周围的人太过冷漠?面对这些报道,当我们回想自己平时的一些对人生的抱怨之词时,也不禁会感到惭愧。

这些都是“主旋律报道”无可厚非的正面力量。

“揭露式报道”通常会将一些社会问题展示在受众眼前,虽说面对一些现象会令人感到无奈,但同时揭露问题的坚定立场也会使受众对媒体更加信任。

其中的一些深度报道也会对受众起到引导的作用,使受众知道面对一些问题时应该如何去做,而不是像我们中的许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所受到的待遇是不公正的,争取自己应有的权益更是无从谈起。

(二)对社会的影响
我个人认为“主旋律报道”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不大。

虽说会使受众感受到温暖,但对促进社会进步与完善制度的帮助并不大,一些已经有了问题并出现恶果的制度或现象如果不被摆在台面上,永远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与反思,进步与完善从何而来?
“揭露式报道”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与时代进步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

即使是在美国社会最动荡不安的19世纪末期与20世纪中期,也曾掀起了两次规模十分巨大的揭露浪潮,并对促进当时社会制度的改革与进步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就当下而言,比如《费城每日新闻》的芭芭拉·雷克和温迪·鲁德曼就利用丰富的资源,曝光了“流氓警察”事件,导致美国联邦调查局挖出数百例警察犯罪丑闻。

这样的报道不仅让公众了解到了一些事件的真相,而且非但没有因为是所谓的“负面新闻”导致社会不稳定,相反的是促进了现有制度的完善,让时代在反思中进步。

在抨击与揭露社会弊端的同时,又让社会进步与完善,正是“揭露式报道”的力量所在。

四、“主旋律报道”的发展方向
除了现行体制的一些要求与束缚之外,我认为我们流行“主旋律报道”与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传统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也有很大关系。

我们从小就耳濡目染的儒家思想中和谐统一、中庸调和的观念,使得我们产生了顺从顺应不质疑不怀疑的一种习惯,于是很多媒体天生缺乏一种挖掘与质疑的精神,我们也不会像国外受众那样去对一些报道产生质疑与反思。

针对当下一些现有的情况,我认为我们在报道中应该将“主旋律报道”与“揭露式报道”相结合,即在对一些好人好事报道的同时也应该对其背后所体现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弊端进行深度报道。

譬如白芳礼老人,将感人事迹展示给受众之后,也应该问责当地民政与教育部门是否失职渎职,对于国家的补助救助政策是否落实到位,而我们现行的资助大学生的制度又是否完善。

如果仅有“讴歌”而没有质疑与批判,那么再多的好人好事也不过是一场场感人的悲剧而已。

新闻报道毕竟不是安徒生童话,传媒人更不是只负责讲童话的安徒生。

受众有了解真相的权力,媒体也有告知真相的义务,更应有挖掘真相的敏锐嗅觉与勇气。

正如约瑟夫·普利策的一个著名比喻:“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了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

”与展示海上惬意的风景相比,审视暗礁与发出警报才是一个媒体从业人员更应该做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