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册期中测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娄底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5小题70分)
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
特点是
A.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 用牛力耕田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C.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D.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
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
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

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4. 北魏至唐朝初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A.土地公有制
B.井田制
C. 租佃制
D. 均田制
5. 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铸造方面能超过古代中国人。

中国青铜
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在
A.原始社会末期
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6.明代有谚语称:“买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

说明了
A.明代的丝织业发达,以松江为盛
B. 明代的松江是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C.棉布已经取代丝绸而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D. 丝织技术日益落后
7.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8. 商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

与这种繁荣景象相关因素是
A. 产生职业商人
B. 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C. 集镇夜市兴旺
D. 形成大的商帮
9.假如你是一位宋代商人,在经商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是
A.贩卖斗彩和五彩瓷 B.玉米等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
C.在开封城中见到整齐划一的东、西二市 D.在四川地区使用纸币
10.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集结地和辐射中心的都城,承载着深邃的历史底蕴,而从西汉、唐和北宋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这突出反映了
A.工商皆本的主流思想
B.学术文化的活跃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11.宋代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竞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

这说明
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的地位得以提高
C.政府奉行“农工商皆本”思想 D.商业已经由“末”变“本”
12.明朝的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龙亩,夕贸市廛”。

这反映当时农村A.农民生活日趋贫困 B.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
13.明清之际的中国,在经济领域已显露出一些新旧冲突的征兆,从农耕经济中分离出了新的经济因素。

这种新的经济因素是指
A.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B.资本主义萌芽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综合国力空前强大
14. 某历史网站上讨论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下面四个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A.大批航海冒险家的涌现
B.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天文航海知识的进步
D.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15. 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当时美洲印第安人后裔也用
一种另类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以下几条标语,你认为哪一条最能表现他们的感悟
A.“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B.“感谢哥伦布将光明带给我们”
C.“新大陆的伟大发现者”
D.“美洲近代化的开创者”
16.16~18世纪,在美洲出现了新西班牙、新阿姆斯特丹、新法兰西、新英格兰等新地名。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 美洲社会的进步B.美洲国家的独立
C.工业革命的扩展 D.欧洲的殖民扩张
17. 一个地处边远的小国,在18世纪下半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着
世界的中心,这个国家是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英国 D.荷兰
18.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飞梭的发明B.珍妮机的发明
C.水力织布机的发明D.蒸汽机的改良
19.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繅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中国第一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于
A.19世纪四五十年代B.19世纪六七十年代
C.19世纪末20世纪初D.20世纪三四十年代
20.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许多民用工业。

下列哪项是此时创办的A.江南制造总局B.轮船招商局C.发昌机器厂D.京师同文馆
21.下列为早期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的是
A.轮船招商局B.汉阳铁厂C.发昌机器厂D.江南制造商
22.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A.诞生B.得到初步发展C.迎来发展的春天D.迅速萧条
23.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最终未能繁盛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资产阶级未能成为统治阶级B.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制约
C.中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D.受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制约
24.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实现国家工业化B.完成三大改造
C.实行单一的公有制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5.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的时间是
A.1952年B.1953年C.1954年D.1956年
26.1958年,某领导到江苏视察中稻丰产试验田.他问:“亩产可以打多少?”回答说:“可以打1万斤。

”领导说:“1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土地改革B.三大改造C.“大跃进运动”D.改革开放
2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是
A.“以阶级斗争为纲”B.重返联合国
C.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D.实行改革开放
28.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中心环节是A.增强企业活力B.包产到户
C.发展外向型经济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9.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说:“浦东是我过的地方中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之一,想象不到的成功。

”浦东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A.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B.经济特区的设立
C.浦东的开发开放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30.“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句歌词表达了广大华人热爱祖国的共同心声。

“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是在
A.鸦片战争以后B.辛亥革命以后
C.新文化运动以后D.新中国成立以后
3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首映成功。

这部影片不论对中国电影史,还是对中国京剧史来讲,都是弥足珍贵的资料。

它是
A.《定军山》B.《歌女红牡丹》C.《渔光曲》D.《风云儿女》
32.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新风貌中,促进了信息传播的是
A.穿洋装B.西洋建筑C.新的通讯工具D.开通商口岸
33.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标志着
A.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B.中国电视开始走向世界
C.中国电视走向成熟D.世界电视事业进入新阶段
34.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这场危机首先爆发在A.日本B.法国C.德国D.美国
35.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对美国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金融危机B.工农业危机C.政治危机D.走上扩张道路
第Ⅱ卷(30分)
二、非选择题(36题13分、37题17 分,共30分)
36. (13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80%。

——《田制》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3分)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或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土地问题,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述有关
措施及其作用。

(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土地经营方式?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7.(17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

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

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表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现象?(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这种经济现象的特点是什么? (3分)
(2)材料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工商业关系的?(2分)这体现了古代统治者的哪项经济政策?(2分)该政策的推行有何影响?(4分)
(3)材料三实际上反映的是清朝的什么政策?(2分)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5DBADB6~10BCADD11~15BDBBA16~20DCBBB
21~25CBBDB26~30CDACA31~35ACADD
36.(13分)
(1)井田制。

(1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

(2分)
(2) 战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2分)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分)
(3)方式:租佃经营方式。

(2分)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的提高。

(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37.(17分)
(1)自然经济(小农经济)(2分)
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分散性、稳定性、脆弱性、落后性。

(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3分)
(2)农业为本,商业为末(2分)重农抑商政策(2分)
影响:“重农抑商”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维护政治的稳定,加强中央集权。

(2分)但这一政策的实施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发展,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2分)
(3)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2分)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