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解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解析(1)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孔巢父①赴河南军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苦学,后辞官归隐,与李白、裴准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②陈琳,归附曹操后,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为陈琳所作。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么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
[唐]来鹄①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

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

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③屠苏:药酒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

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2)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
卢纶
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
苏轼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

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③。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④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⑤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⑥。

[注]①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

暾:太阳升起。

②至人:指释迦摩尼。

③鼋(yuán):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

④交柯:枝叶交叉。

⑤翮(hé),鸟翎的茎,即指鸟。

⑥间言:非议。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和形式上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起始四句交待吴、王二人画迹所在。

“吾观画品中”二句,紧接着对二人的成就作概要评断,肯定了他们在画苑中的崇高地位。

B.苏轼提倡诗画一体,曾说“诗不能尽,变而为画”,而诗中“摩诘本诗老”至“亦若其诗清且敦”四句即是此说较为明确的体现。

C.诗歌最后两句,苏轼赞画圣吴道子和王维之画,认为二子皆神俊,但对摩诘“敛衽无间言”,可见作者认为王维画艺更胜一筹。

D.全诗富有节奏感,开始似话家常,从容而谈;中间意象情调,盖出一辙;结尾余音袅袅,悠扬无尽,整体形成和谐优美之韵律。

(2)结合王维、吴道子绘画作品分析二人绘画的主要艺术特点?作者认为吴、王绘画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阁夜①
杜甫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

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

②击柝,敲梆子巡夜。

《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

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日暮景色,山雾缭绕;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雾”“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诗歌善用修辞,比如“白雾昏”“月侵门”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依然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疾苦。

(2)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
李白
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
(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董元达
谢逸
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

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顔。

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
大梁城里定相见,玉川①破屋应数间。

【注】①玉川:唐卢仝,号玉川子,家中贫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六句意即董元达归来之后,曾被先皇在延和殿召见,他在廷对的时候,议论慷慨,连天子也为之开颜。

B.九,十句写董元达南行之后,将越过浪涛滚滚、蛟龙怒吼的长江,乘舟而去,不知何时能归,深寓惜别之意。

C.诗歌最后两句表明将来一定会在大梁城中相见,到时董元达应该只有几间破屋,暗示董元达日后生活的穷迫。

D.全诗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磊落旷达之情,不作临别涕泣之语,也包含了对董元达遭遇的深切同情和惋惜之意。

(2)这首诗中的董元达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江上琴兴
常建①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②,可以徽黄金③。

【注释】①常建,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同榜进士,长期什室不得意,躺拜陶醉于山水名胜,过着漫游生活,②梧桐,可为琴木,③徽,琴系琴弦的绳,徽黄金,金琴徽,言琴的珍贵。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弹琴的地点和诗人对琴声的独特感受,琴声可以荡涤心灵,使人平静。

B.颔联用琴声的悠扬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澄明,突出表现了此地环境的静谧美好。

C.颈联与“唯见江心秋月白”都运用了侧面描写,来写琴声的美妙动人。

D.本诗清新素雅,既表现琴声的美妙,又描绘了一个清幽动人的意境。

(2)诗的最后两句表面写琴,实则另含人生深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
(唐)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①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

酴醿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

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释】①酴醿: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

②婉娩:天气温和。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嫩绿重重”,为所绘风光奠定底色。

“曲阑幽槛”,把画面展开,打破“嫩绿”的单调,增添了曲折回环、花木幽深的立体感。

B.第三、四句蜂儿忙着采蜜,是点上的特写;杨柳堆烟的路上,燕子轻盈地穿飞,乃线状的描述。

此二句承前两句而来,由静转动。

C.下阙开头以“春婉娩”总上,又以“客飘零”启下,形成反差。

词人在羁旅中面对残花,聊斟薄酒,以获得片时清赏。

D.“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词人借酒打消对明朝事情的念想,迎接新的一天,体现了词人胸襟的开阔和旷达。

(2)本词情感丰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赞公房①
杜甫
杖锡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注)①赞公:诗人旧友,原长安大云寺住持。

乾元年同,因宰相房琯案被牵连,两人都被贬秦州,僧人先到,诗人后至,诗人在此与赞公偶遇。

②杖锡:柱着锡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何来此”发问,表达了诗人在贬谪地见到老友时内心的惊讶。

B.颔联的景物描写既暗示了友人处境的凄凉,也赞美了友人品格的高洁。

C.尾联以“陇月”象征诗人和友人的团圆,也表达了对天下太平的祈愿。

D.诗歌借居所写友人,借友人说自己,达到友我统一、心境相通的程度
(2)诗歌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汴岸置酒赠黄十七①
[宋]黄庭坚
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

黄流不解涴②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初平群羊置莫问,叔度千顷醉即休。


谁倚舵楼吹玉笛?斗杓④寒挂屋山头。

注释:①此诗为诗人离京赴太和县任时告别友人之作。

黄十七:黄介,字几复。

②沈:污染。

③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曾记其牧羊成仙事。

叔度:即东汉黄宪,志向高洁,不应官府征辟,时人赞其气度“汪汪若千顷陂”。

④斗杓:指北斗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黄介心情极为烦闷,作者理解其愁虑繁深,因而邀他出游以消心忧。

B.颔联写明月倒映于浑黄的汴河却依然澄明,岸上碧树让人感到秋天的凉意。

C.颈联用典,写黄初平牧羊成仙之事虚诞渺茫,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

D.尾联勾画出一幅秋夜图,楼船笛声,北斗高挂,无限情愫融入静夜笛声里。

(2)本诗与《赠别几复》均运用了“月”这一意象,作者在两诗中运用该意象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赠别几复
[宋]黄庭坚
风惊鹿散豫章城,邂逅相逢食楚苹。

佳友在门忘燕寝,故人发药见平生。


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还月明。

契阔愁思已知处,西山影落暮江清。

注释:①发药:意为善言劝人以当药石。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从宏大处开篇,充分展示皇宫的景象。

“寒”“阑”二字暗示了春色将尽的凋零和作者内心略带凄凉之感。

B.颔联以景寓情,蕴藉深沉,“金阙”“玉阶”其辞藻富丽堂皇,写出了一派升平之景,反映了诗人渴望中兴之心境。

C.颈联着力渲染了上朝的景象,展现了一幅繁华的上朝盛况。

“迎”“拂”二字生动形象,描写细腻。

D.本诗以“早朝”为中心,对“早”与“朝”的关系处理得当,既巧妙结合春景,又写出了宫廷气象和上朝的威仪庄严。

(2)诗的尾联落笔不凡,感情复杂深刻。

请结合全诗分析其表现的情感和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安万善吹觱篥①中歌(节选)
李颀
枯桑老柏寒飕飑,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②,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③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注释】①觱篥(bìlì),簧管古乐器,似唢呐,以竹为主,上开八孔,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

汉代由西域传入,今巳失传。

②渔阳掺:渔阳一带的民间鼓曲名。

③杨柳:指古曲名《折杨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与《李凭箜篌引》一样都是古体诗,题目中的“歌”是诗体标志。

B.前四句用不同的喻体描写了吹奏觱篥的曲调特点,将抽象的乐音具体化。

C.诗人善于借曲写曲,用《渔阳掺》和《折杨柳》唤起读者对觱篥曲的联想。

D.除夕之夜,诗人听到美妙的觱篥曲,悲从中来,流露出借酒浇愁的情绪。

(2)安万善吹觱篥的乐曲旋律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辛弃疾
石壁虚云积渐高。

溪声绕屋几周遭。

自从一雨花零乱,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①,荐溪毛②。

殷勤野老苦相邀。

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注】①玉友:此处指酒;②溪毛:溪边的野菜。

(1)如果为这首词拟一个题目,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村居即事
B.早春喜雨
C.山居春雨
D.田园杂兴
(2)下列对本词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A.豪放雄阔
B.质朴清雅
C.含蓄隽永
D.绮丽飘逸
(3)下阕紧扣“野老相邀”展开描写,请加以赏析。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苏轼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①此诗作于元丰二年徐州任上。

②炯:光明,明亮。

③青蘋:一种生于浅水中的草本植物。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多次换韵,不符合律诗的一般要求。

B.本诗写初春之景,乍暖还寒,故言“春风恶”。

C.“明月入户寻幽人”是喻指友人夜访。

D.“争挽长条落香雪”道出雪中赏花的兴致。

(2)以下评析不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由首句观之,天上有明媚之月,花下有幽居之人,绮丽之中略带凄清之感。

B.最后两句写的不是月下之花,而是想象中的凋零之花,寄寓了人生命运的感慨。

C.本诗将写人、写花、写月、写酒四者揉为一体,又穿插写来,于统一中见错落之致。

D.本诗情景交融,人因物而情迁,物因人而生色,句句景语都或明或暗地透出忧愤之情。

(3)“炯如流水涵青蘋”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都是写月的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加以赏析。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宋)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释】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

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

长淮:即淮河。

颍:颍水,淮河支流。

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

B.“佳人”一句写欧公当年所做诗词几十年后仍被传唱,欧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C.“草头”一句承接上片,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写“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岁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1)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内容看,本诗属于思乡抒怀。

B.从体裁看,本诗属于七言律诗。

C.“残灯去焰”“炉香成灰”暗写时间的推移。

D.“芙蓉枕”“竹叶杯”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

(2)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哀婉悲凉
B.清幽质朴
C.凄楚含蓄
D.旷达闲适
(3)评论称“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为“妙想之辞”,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赏析。

19.阅读下面的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
纳兰性德
春云吹散湘帘雨①,絮黏蝴蝶飞还住。

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

柳烟丝一把,瞑色笼鸳瓦②。

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

(注)①湘帘:用湘妃竹编制的帘子。

②鸳瓦:即鸳鸯瓦,上刻有鸳鸯,故称。

唐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开头写春日傍晚,雨收云散,飞絮粘在蝴蝶的翅膀上,使它欲飞还住,渲染出幽婉凄迷的氛围。

B.“人在”两句,写主人公独立高楼之上,感受到从四面八方吹来的和煦春风,写出登楼赏春的雅兴。

C.“柳烟”两句,进一步写出杨柳青青,如烟似雾,暮色冥冥,烟笼鸳瓦,都如愁绪笼罩在楼中人心头。

D.这首词写景细腻生动,抒情含蓄委婉,末句以景语作结,不直接道破,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2)这首词结尾为什么要说“休近小阑干”?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看法。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杜荀鹤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散”“凝”二字准确凝练,将春雪“时散时凝”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B.颔联写春雪到来时的山中景色:岭梅似乎再次开放,岩石上融化的雪水也开始结冰。

C.颈联“鹿儿”“吟僧”可见诗人情趣的高雅,身处山中苦寒之地,却闲适宁静、恬淡自适。

D.诗歌尾联写春雪和春雨发挥了同样的作用,使得松间小路上的青苔又密密覆盖了一层。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诗歌鉴赏
1.(1)新秋时分,诗人独立江边,船只渐渐远去,惟余满江烟波,此时孤雁掠过长空,
诗句通过“江城”“烟波”“新秋”“孤雁”等意象,渲染了清冷凄迷的氛围,表达了送别时的愁怅和惜别之情。

(2)虚写,作者想
解析:(1)新秋时分,诗人独立江边,船只渐渐远去,惟余满江烟波,此时孤雁掠过长空,诗句通过“江城”“烟波”“新秋”“孤雁”等意象,渲染了清冷凄迷的氛围,表达了送别时的愁怅和惜别之情。

(2)虚写,作者想象边地的情景,预想孔巢父到河南后身边无同乡伴侣;反衬,“塞草青青战马多”,写塞上草青、马多,衬托出当地的荒凉寂寥。

此联极写边地的荒寒和友情的缺乏,表达作者对友人的关切。

【解析】【分析】(1)首联两句写相送。

“江城”点明送别之地。

“阻”既指相送之人视线为烟波所阻。

“烟波”二字给送行抹上一层凄迷的色彩。

送别本已令人心绪索然,何况又值新秋时分,孤雁掠过长空,更增人愁怅,下句翻进一层,借悲秋抒伤别之情。

颔联两句用了“闻道”“更言”,以含糊的语气说出朝廷已派大军出征,说明“北虏”强大。

“征北虏”“会南河”则表现了军威之壮。

(2)颈联是设想孔巢父到河南后的情景,“边心杳杳”写孔驻守边防心情复杂、难过,“乡人绝”,预想孔到彼处后无同乡伴侣,从反面写出为他送行的友人的情谊。

“塞草”句,极写塞上草青马多,衬托出当地的荒凉寂寥,此联写边地的荒寒和友情的缺乏,为下文埋下伏笔。

尾联意思是说:军中虽荒寒而少友,但一为国事,二为自己的功名,还是应义无反顾地前往,何况因才华出众,人们都把你比作工于奏记的陈琳呢,相信你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不曾潦倒蹉跎。

表现了诗人对朋友功业的期许与美好的祝愿。

故答案为:(1)新秋时分,诗人独立江边,船只渐渐远去,惟余满江烟波,此时孤雁掠过长空,诗句通过“江城”“烟波”“新秋”“孤雁”等意象,渲染了清冷凄迷的氛围,表达了送别时的愁怅和惜别之情。

(2)虚写,作者想象边地的情景,预想孔巢父到河南后身边无同乡伴侣;反衬,“塞草青青战马多”,写塞上草青、马多,衬托出当地的荒凉寂寥。

此联极写边地的荒寒和友情的缺乏,表达作者对友人的关切。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

首先,根据描述景物和场面以及人物活动等特点进行分层;接着,提取几个概括性词语分点概括几幅画面;最后,结合诗句分析各个画面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

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2.(1)A
(2)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不同点:“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春风”来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是以乐景写乐情,通过写新年
解析:(1)A
(2)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不同点:“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春风”来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是以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