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体特征,在阅读中习得表达——以《桥》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辑
教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教师要着力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聚焦文体的表达特征,直面文本的语言形式,锁定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将阅读教学的重心转向寻找、品味语言表达之精妙,迁移、运用语言表达之图式。
《桥》是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一篇微型小说,文章仅600多字,但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一应俱全。
《桥》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形象”,这就启发教师应从文体入手,关照文中的环境描写与情节安排,体悟人物鲜明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体会小说文本的表达秘妙。
而《桥》正好塑造了一位沉着冷静、指挥有方、一心为民的老共产党员形象,因此,解读时,教师不妨着重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成功塑造人物形象呢?
一、聚焦环境描写,体悟烘托魅力
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这篇微型小说重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作者巧妙地将描写雨、洪水、桥的语句穿插在行文中,有力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了紧张、危险的氛围,刻画了一位“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伟大共产党员形象。
环境为情节而设,为人物而设,为表达主旨而设,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环境的紧张与危险,更要让他们明白作者是如何写出环境的紧张与危险的。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悟作者语言表达之妥帖,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直接展开了营造环境的描写,一下子就定下了紧张、危险的文本氛围。
“像泼。
像倒。
”两字成句,两句平铺,短促有力,给人以极强的画面感:瓢泼大雨,来势凶猛,犹如天空破了
道口子,雨水倾注而下。
这样一来,读者的心立刻贴近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一起被揪着、悬着,感同身受。
再纵观全文,这样的短句、短段比比皆是。
句子结构简单明了,段落简短有力,均没有华丽造作的修饰,紧凑的节奏极具感染力,营造了一股紧张、紧迫的感觉,与全文的情感基调搭配得极其精准妥帖。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品析“像泼。
像倒”,可以使其更好地体会雨之大、雨之猛;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促进学生体会语言节奏短促,进而体会那份紧张与危险。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本文的环境描写还有另一个鲜明的特征——
—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使用修辞格的目的是为了更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让语言更加优美生动。
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却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反讽”的功能。
“跳舞”一词原本是多么美好,多么令人神往,可文中是谁在跳舞?是洪水!舔着人们的腰、爬上人们胸膛的洪水!这样的洪水来回波动,如跳舞一般。
这样的“跳舞”跳得越美,危险就越大,也就越令人心惊胆寒!教学时,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雨势的“大”与“猛”后,可以课后习题“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为引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什么样的表达让我们感受到雨之大、猛”。
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想象画面,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就能进一步感受到洪水的疯狂与肆虐,充分体会作者用美好写恐怖的精妙的表达方式,为感悟老汉的光辉形象做好铺垫。
二、聚焦情节冲突,体会谋篇精巧
小说的情节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构成,是文本的立体支架,记叙了主人公的人生历程和
福州市茶园山中心小学/%周性勇
聚焦文体特征,在阅读中习得表达
———以《桥》为例
44
专辑教学
情感变化。
从整体看,行文讲究的是情节的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从局部看,行文讲究的是情节的对比、矛盾、映衬、呼应。
《桥》的情节,从整体上来说,是随着洪水的迅猛增长和形势的不断危急而紧张地推进,在结尾处设置悬念,让对比与矛盾潜藏文中,从而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小说往往通过设置对比与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为表达小说的主旨服务。
首先,老汉与村民的对比:一样的危险,不一样的表现。
当势不可当的洪水侵袭而来时,村民们极度恐惧、慌乱不堪,具体体现在“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等词语中;而老汉则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站着”“不说话”“盯着”“像一座山”。
作者对比着写,教师自然可以对比着教,学生更可以对比着发现、对比着学习。
村民惊慌与老汉镇定的对比,既将故事情节推向纵深,又反衬了老汉的光辉形象。
其次,老汉与个别党员的对比:一样的身份,不一样的选择。
同样是共产党员,在面对群众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在老汉的心中,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他的身上闪耀着无私的党性光辉。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个别党员只想着自身的安危,却没有想到极度惊慌、极度混乱的村民需要党员先锋者极有力的组织和引领。
在这样的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更加扣人心弦,老汉的形象也被塑造得更加伟大。
再次,老汉与老汉自身对比:一样的对象,不一样的态度。
那个“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虽然对读者而言,读到最后才知道他们的关系,但老汉及文中的所有人却始终知道他们的父子关系。
在行文中,作者极力地凸显前后不一样的抉择——
—群众未完全撤离时,老汉“揪”儿子;只剩下他和小伙子时,老汉“推”儿子。
这一“揪”,彰显的是无私的党性;而这一“推”,彰显的则是浑厚的父性!在这样看似矛盾冲突的强烈对比中,成功塑造了一位讲党性、更讲父性(人性)的老支部书记形象。
中国共产党中涌现出来的先锋英模人物从来都不是“神”,他们只是一群始终实践着“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信的普
通人。
一揪一推,老支部书记的形象塑造得立体而丰满。
最后,洪水的前后描写对比:一样的洪水,不一样的写法。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当老汉与小伙子被洪水吞没后,文章用这样质朴得近乎白描的文字来写洪水,与前文中大量的渐进式的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写洪水的表达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洪水归于平静,村民归于平静,周遭的一切都归于平静。
而此时此刻,不平静的是什么呢?这样的一句追问即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原来,用这样质朴得近乎白描的文字来写洪水,折射出的是在场所有村民与普通党员内心世界的不平静——
—我们那个可敬的村支书就这样被洪水卷走了吗?刚才还掷地有声地指挥大家逃生的老书记连同他的儿子到哪儿去呢?老支书本可以先安全撤离,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我们……当学生勾连文本中的环境描写,对比发现,引发追问时,老汉先前所做的、所说的,又一一浮现,从而读出老汉光辉形象,读出对老汉深深的敬意。
可以说,对比既是一种写法,也是一种阅读方法。
设置悬念,文末揭疑,这种欧·亨利式的结尾是本文情节安排上的新颖别致之处。
对于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行文中一直点而不破,而随着情节的发展,学生心中疑窦层层加深。
直到写老太太来祭奠,才婉转地点明两人的父子关系。
因为有了预习,学生读到这种欧·亨利式的结尾而产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已趋于平静,这似乎是遗憾之处。
但在教学中,我们也许可以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欧·亨利式结尾的表达张力。
首先,把“父亲”“儿子”放入句中对比诵读,感受其温情而悲壮;其次,扣住一“揪”一“推”练写父亲的心声,感受他无私的党性和浑厚的父性;最后,在追问中进行对比: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刚才读的那样直接点明他们之间的关系,而在文章结尾最后一句才点明他们的关系呢?从而引领学生在“先破后立”中感受:这样的巧妙构思令人读来更加揪心,更加震撼。
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紧扣“对比”和“悬念”来展开对语言表达的深究与感悟,学生所得到的,不仅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对人物形象的品悟,还有对“对比”和“悬念”表达魅力的深度感知,以及在习作中运用“对比”和“悬念”进行表达迁移与运用的内在动力。
45
专辑教学
三、聚焦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精妙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
除了悬念、对比、衬托、呼应等常见手法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外貌、语言、心理等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明确文章是用什么手法、从什么角度来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捕捉细节,品味细节,感受人物丰满的形象特征,既是小说文体教学的秘妙,又是潜移默化地渗透表达的有效途径。
在《桥》一文中,作者对老汉的细节描写仅有7处,特别是4处语言描写,短促有力,掷地有声。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又是短句,并连用三个感叹号,极有力地体现老汉在危难时刻的领导力、果断力、决策力,以及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无私精神。
“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这里彰显的是共产党人的党性——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老汉立场坚定,是全村的主心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个别党员同志上了一堂党性之课。
随后,文章中老汉两次对小伙子“吼道”的语言描写,更是将情节推向了高潮。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这是对身为党员的儿子的强烈不满,更是对每一个村民的郑重承诺:在生死一刻,他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大公无私,不徇私情!“少废话,快走。
”五个字,却道出了一位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在党性与父性冲突的细节描写中,丰厚了人物形象。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
教师应引领学生探索并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准妥帖,迁移并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图式,将文本阅读引向语言运用,让阅读与表达有机相融。
附:《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品词析句和多层次的有感情朗读中,体会作者运用环境描写及对比、悬念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感悟老汉的高尚品质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初步认识小说的三要素,感受表情达意的秘妙。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2)听写两组词语,让学生对照屏幕自行订正。
第一组:咆哮、狞笑、放肆
第二组:疯了似的、盯着、揪出
(3)师:两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分别写了什么?
(1)设问:文中是怎样写老汉与村民在洪水面前不一样的表现呢?请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自由读第3~8自然段,画出关键词句。
(2)师生交流,出示词语。
村民: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疯了似的、乱哄哄
老汉:站着、不说话、盯着、像一座山
(3)对比感悟、朗读体会两组词的作用。
(4)设问:面对一样的危险,却有着不一样的表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1)让学生自由读第9~23自然段,找出对比描写的地方,并作批注。
(2)比读体会课文中对比着写的语句。
(3)重点品读体会老汉对待小伙子的动作:“揪”“推”。
(4)比读体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5)设问:作者在文中描写老汉“揪”“推”小伙子时,为什么不直接点明老汉与小伙子之间的父子关系,而在文章结尾最后一句才点明?引导学生体会“悬念”及其作用。
(1)设问:同学们,桥真消失了吗?请读读下面这段文字:
①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②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2)追问: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3)板书大大的“桥”字,让学生齐读课题。
[本文系福州市市级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探索与研究》(
编号:FZ2017GH052)的阶段研究成果。
]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