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简史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六艺西周官学的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又有“大艺”和“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将《诗》、《书》、《礼》、《乐》、《易》、《春秋》也称为六艺学在官府西周教育制度特点。
学术和教育为朝廷及各级政府所把持,民间无学术。
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教师都是官吏。
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政事合一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从性质上说,稷下学宫虽系齐国官办,但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是私学联合体。
其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学士守则等。
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罕见的。
六学二馆:唐代的官学。
唐代在隋朝的基础上,中央设置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即六学。
六学之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属于大学性质,书学、算学、律学属于专科性质;二馆,即崇文馆、弘文馆,是集教学、藏书和校勘书籍三位一体的场所。
三舍法:宋代熙宁四年,在太学实施三舍法。
所谓“三舍法”,就是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
生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
三舍法的实行强化了学校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太学的学业与入士作官直接挂钩,从而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有利于加强学校教学,并使学校课业与考试更加规范化
监生历事:即监生到监外“历练政事”或称实习历事,这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
此制是洪武年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而创立的,规定凡是在监十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
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历部备案待选。
鸿都门学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在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
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
由三公推荐入学,其设置、招生、任官均与太学不同,是宦官集团培植私人势力的场所,有政治斗争的背景,但从中国教育发展史尤其是专科教育史上看,它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打破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大变革;其次,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为后代专科教育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42
文翁兴学西汉蜀郡太守文翁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选拔一些人才送到长安进行培养,而后返回蜀郡,兴办教育事业。
中国古代教育史称之为文翁兴学。
学田北宋在诸州设学田,解决了多年来州县学校经费不济的问题,为州县学校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宋仁宗即位初,即诏赐兖州学田,神宗熙宁四年,诏诸州给学田以赡士,从而为地方官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
苏湖教法胡瑗是北宋著名教育家,早年在苏州、湖州两地讲学20多年,主张“明体达用”,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
经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属于“明体”之学,以培养高级的统治人才;治事斋分为治民、讲武、历算等科,属于“达用”之学,主要培养各职能部门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
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讲会宋明理学家学术论辩的集会是
当时书院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
始于南宋吕祖谦主持的朱熹、陆九渊进行论战的"鹅湖之会"。
清朝中叶以后讲会制度逐渐消失。
明高攀龙《答袁节寰(袁可立)中丞》二:“弟腐儒一,无以报国,近风波生於讲会,邹冯二老行,弟亦从此去
矣。
” ---79
次相授业汉代私学大师教授弟子的一种教学方法或制度,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可以二传、三传乃至更多,这就是次相授受或转相传授
“三、百、千”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简称。
“三、百、千、千”是明清时社会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蒙学教材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选士制度,是一种由“中正”官评定士人品级,朝廷按品授官的选士制度。
中正官根据标准评定士人,将其分为九个品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即所谓“九品”,朝廷择“上品”任官。
八股文明清两代专门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有不少繁琐而苛刻的要求,专取《四书》、《五经》内容命题,内容诠释必须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标准,不得自由发挥,每篇文章由八个部分组成,即“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每一部分都有两股两相比偶的文字。
这种文体形式死板,内容空洞,陈陈相因,千篇一律。
京师同文馆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创建于1862年,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隶属于清政府建立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目的是培养政府所需要外事专业人才,1901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1898年百日维新时,京师大学堂正式建立,成为戊戌变法的重要成果之一。
由梁启超参照日本学规起草学堂章程,规定除大学外,兼有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设师范斋(实建于1902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是清政府主办的第一所新式普通学校,它以高等教育,附设小学。
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南洋公学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筹办南洋公学,先是设师范院一所,聘任梅溪书院主讲张焕伦为总教习,是中国师范教育的开始,是中国最早含大、中小学和师范学校教育的机构。
民国时改建为上海交通大学。
庚款兴学这是由列强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
民国元年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学部1905年底,清政府仿日本文部之成规,正式设立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原国子监并学部,教官一并裁撤,监生另行安排,只保留监丞一员负责孔庙管理及祭祀职能。
学部与政府各部并列,长官都称尚书,左、右侍郎为副长官。
设计教学法就是设想、创设一种问
题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去执行解决问题。
设计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实际活动的学习方式。
进行这种教学活动之时,一定要先设立一个实际的问题,然后由学生去拟定学习计划与内容,而后运用有关的具体材料,从实际活动当中去完成解决问题。
因此,整个的设计教学是包括实际的思考与各样的活动在内,一边思考,一面执行,既用脑,也用手。
----174
小先生制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方法,即采取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先学的教后学的,也即能者为师。
留法勤工俭学1915年6月,在法国的
蔡元培、李石增、吴玉章创立了“勤工俭学会”。
1916年春,中法两国人士在巴黎成立“华法教育会”,蔡元培任会长,李石增任书记,并在广东、上海设分会。
用勤工俭学的方法吸收有志青年到法国留学,同时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设立留法预备学校和预备班。
农民运动讲习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培养农运干部的学校。
讲习班采取短训班的形式,从1924年到1926年,在广州举办了六届,
国民政府迁到武汉后,又在武汉办了第七届。
在毛泽东主持的第六届、第七届讲习所中,全部理论课采取专题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共培养近1600名毕业生,为中国农民运动作出卓越贡献。
苏维埃文化教育建设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民办公助是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一种具体的办学形式和途径,就是由群众集资、出力自己办学,主要是家长和学生通过劳动来解决资金和人力问题,也采用集资、提取结余、开学田、组织文教合作社等方式来筹集办学资金,政府则给予方针上的指导、物质上的补助和师资上的支援。
“越名教而任自然”----242 《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
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与“五经”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246
求放心孟子认为,善端虽是人生来所
固有,但在人心中并不是很牢固,在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下,还有可能丧失。
〈告子上〉称此为“陷溺其心”、“失其本心”或“放其良心”,简称为“放心”。
孟子指出,“放心”并不可悲,可悲的是“放其心而不知求”,他认为应该像把放失的鸡犬再找回来一样,把放失的良心再求回来,恢复心中的善性。
孟子把这种方法称为“求放心”,他还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253
“教、养、取、任”---271
明人伦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标。
其具体内涵:“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也即后世所称的“五伦”。
三纲五常中国封建礼教(道德)的核心。
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反求诸己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
人,而应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
----297
三纲领八条目是《大学》这篇教育名著所提出的教育目标和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途径、步骤,朱熹将其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虚壹而静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荀子特别重视学习态度的培养,提出了这种观点。
他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特别强调专心有恒。
“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一心二用;“静”即静心,即不能用无根据的胡思乱想或感情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豫、时、孙、摩”我国古代教育名篇《学记》中所提出的教育规律。
这一规律包括四条原则,即“豫”是预防性原则、“时”是及时施教原则、“孙”是循序渐进原则、“摩”是学习观摩原则。
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孔子创办私学后,在招生对象上改变了西周时只教贵族官员子弟的传统,实行“有教无类”。
即在招生上,不分贵贱. 贫富. 地域.种族,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人,施以教育。
这一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
----334
距师-----337
万木草堂康有为1891年会试落第后,回到广州后,在长兴里设立万木草堂,兼受中学和西学。
《天演论》---349
“西学中源”说---360
大职业教育主义是我国现代教育家
黄言培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就是强调职业教育应该参加到改革社会的政治活动中去,不能只限于教育自身的范围,办职业教育也不能只从资本家愿望考虑,而应顾及到劳动人民的利益、需要和可
能。
---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