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郑氏小王朝为何三世而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成功“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郑氏小王朝为何三世而亡?
曾经,郑成功以无比的志气,推广教育,建立制度,锐意建设台湾,以海岛抗中原,但刚愎自用的领导性格、部属的谋权夺利、派系纷争和脱离现实的企图心,使得他的理想成空。
“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
”
这是沈葆桢挽郑成功的悲壮对联。
后世史家评价郑成功,多半认为“收复台湾”是他一生最大的功业。
郑氏入台,使台湾开始变成一个汉人社会。
德国学者魏斯便说:“对于台湾,中国血统和文化的进入是一件划时代的事件。
”
郑军登陆北线尾时,台湾有台湾少数民族十五万到二十万人,汉人则只有约五万人。
郑成功规定部下携带眷属,加上清廷实行“迁界”之后,许多沿海居民不愿内迁,反而渡海来台,于是短短几年内台湾汉人忽然增加了六万人。
郑成功死后才两年,金门、厦门便失守,郑氏基业整个转移到台湾来,在这片“洪荒之地”建立郡县制度,推广儒家教育,来台的汉人逐渐增多。
郑成功本是儒生,是明朝体制的维护者。
他的继任者郑经也深知儒家教育和科举考试的重要。
他接受辅政的陈永华建议,在宁南坊(今台南市南门路)兴建孔庙,又仿照明代制度,三年考试一次。
台湾处于草创时期,需要的人才多,读书人出路好,因此文风鼎盛。
台湾少数民族部落原本有荷兰人教读圣经的学校,郑经把所有教堂全部拆掉,改聘汉人教四书五经、中文写作。
一直到清军攻占台湾,来台湾视察的清朝官员还看到台湾学生勤读诗书,连台湾少数民族儿童也书声琅琅。
反清复明的历史使命
明郑时期的台湾,是反对清朝的汉族读书人寄托希望的地方。
从1661年郑成功入台到1683年郑克塽降清,这二十二年里,台湾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英国人便称郑经为“台湾国王”)。
这个小王国以反清复明为历史使命,又因为清朝的军事威胁从未消除,
行政常常以国防为首要考虑。
在对日本的贸易中,也是以台湾出产的糖和兽皮,来交换日本的铜,以制造枪炮。
这些都消耗了贸易所得的利润,增加了财政的负担。
最不利的变化是,郑氏赖以起家的贸易,开始面临极大的危机。
当郑氏立足大陆时,不管实际占领的土地多小,都可以以转口商的姿态,做大陆与外国的中介,而且是独门生意,坐拥暴利。
清廷实行“迁界”,坚壁清野,经济封锁之后,货物来源大成问题;等到郑经继位,金门、厦门失守,更是连一个贸易据点都没有了。
郑经虽派人“交通清人边将”,继续在厦门进行走私贸易,数量毕竟有限。
台湾本身能作为商品的物产大减。
郑氏据台,为的是“反清复明”,经济发展以足食足兵为最优先考虑;而人口剧增之后,粮食的需求也直线上升。
从郑成功围困热兰遮城时期开始,便实行军队屯田制度,这一大批军人种的都是稻子。
作为对外贸易主力产品的糖业不受鼓励,到郑经执政时,糖产量已下降为荷兰时代的五分之一;原本数以百万计的野鹿已因滥猎和生存空间缩小而数量大减,前来贸易的英国人发现这里已没什么生意可做。
商品经济的台湾,现在顿失竞争力。
往来东西两洋的庞大商船队伍,在金门、厦门撤退时损失了一半以上,到台湾以后,郑经也没有积极整修,很多船只都朽烂了。
郑氏的海上势力已经大大减弱。
1674年郑经大举出兵大陆,对他而言可能是致命的决定。
原本以为此举可以解决经济问题,结果却让问题恶化到不可挽救的地步。
那年,汉人军阀耿精忠(驻福建)和吴三桂(驻云南)邀郑经重返大陆,参与“三藩之乱”,联手合击清军。
郑经以为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耿、吴二人原本想利用台湾海军,由海路直取江南,甚至天津。
但闽粤是郑氏旧地,而台湾的海军,也早已不复当年盛况,郑经于是从厦门入手进攻。
他一占据厦门,立刻招来各国前来贸易,一时间商船云集,重现国际商场的盛况。
初期的军事行动也很顺利,依靠父亲留存的声望和汉人的民族情感,郑经在短时间内接连攻下漳、泉、潮等七府,这就与耿精忠和驻广东的另一藩王尚可喜的势力范围大起冲突。
同时,超出想象的庞大军费和战争所需的后继补给,也远非台湾所能支应,就连闽粤两省,也“民力已竭”。
努力抽税的结果是他更失民心。
六年之后郑氏部队败归台湾,几乎是全军覆没,财政也濒于破产。
清廷又加强对台经济封锁,郑经没有别的办法可想,只有向台湾的百姓索税。
诸种税目早已出尽,这时又有人想到乡村茅屋还没征税,便打算从屋檐算起,每平方丈征银五分。
乡民们听说后,竟纷纷把茅舍拆掉。
郑氏败亡的原因
台湾郑氏的败亡,仔细分析主要是内部因素,而不是外来压力。
郑成功时,“王即是法律”,治国与治军靠的是伦理道德与领袖魅力,继承者没有他的威望,便难以统治。
郑成功继承的是他父亲的海盗军,龙蛇混杂,不易统率。
因此他采用严刑峻法,有人批评他“诛杀细过”。
例如他早年的得力部将施琅,便因犯错逃走而全家被杀,施琅自此深恨郑成功,后投降清朝,不灭郑氏誓不罢休。
又如郑经据守厦门时婚外生子,正在台湾开疆拓土的郑成功得知后大怒,派人去杀郑经,还要杀自己的结发妻子董氏,惩罚她“治家不严”(“我欲成大事,乃不能治家,遑问天下!”)。
厦门部将接到命令后不敢执行,认为郑成功一定是病糊涂了。
这造成了郑氏内部的分裂。
郑成功当然是一位强有力的领袖。
台湾被日本占据初期,记者出身的美国驻台领事礼密臣也说:“国姓爷大约是东方近代史上最杰出的人物。
”
但是在他的刚正、无私、决断、坚定的性格背后,正如法国人于雅乐形容,他“骄傲而会记恨,专横而有时残酷”。
后人不能期望郑成功有现代民主法治观念,但是强人离世后,原本被他压制的各种势力纷纷起而争锋。
由于厦门诸将抗拒郑成功格杀之命而得以侥幸不死的郑经,在父亲逝世后与叔父郑袭争立,激化了内部派系之争,到后来竟然导致将领之间互相猜疑、攻讦。
郑经嗣位后,还扣押有意拥戴郑袭的户官(财政大臣)郑泰,结果郑泰自杀,其家族、部属全部降清。
这件事牵连极大,因为郑泰一家掌管五商,他们投降之后,五商的组织便被破坏了。
又因为内争暴露出争权夺利的本质,这一支队伍不再是“正义之师”,于是人心涣散,金门、厦门不到几个月便失守。
三年之内,降清的文武官员近四千人,正规军四万多人,船舰九百多艘,差不多是郑方四分之一的力量。
新任领导人郑经既不能以德服人,又不能以法治众,他的亲信部属纷纷各倚权势,横行肆虐。
郑经原本就贪玩,三藩之乱失败后,百姓已经民不聊生,他还要在洲仔尾大兴土木,金屋藏娇,显然对前途表示绝望。
于是郑军兴起又一波降清热潮,投降官兵总数在十万以上。
郑经败归台湾的第二年便死了,台湾再度因继承人问题而分裂。
长子郑克臧理应继位,但因他的个性方刚果决,“有乃祖遗风”,权臣与诸公子怕他掌权后对自己已有的特权不利,竟然将他谋害,拥立才十二岁的郑经次子郑克塽继位。
政治斗争,说明郑氏政权理想的光环已经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一个传统中国社会的具体缩影。
此岸与彼岸,这时候看起来只有发型的差别。
经济、政治皆不利,民众怨声载道、人心浮动。
清政府见时机成熟,便答应郑成功的叛将施琅领兵出征。
施琅在澎湖打败郑方主将刘国轩,还没准备继续东进台湾,年幼的郑克塽已经慌张害怕,自动送上降书了。
台湾人心惶惶,郑氏不战而降,其顺利程度出乎施琅意料。
郑军非不能战。
国姓爷的军队训练有素是国际知名的。
当他率师由海路北伐江南之时,意大利籍的利畸神父亲眼看见,他说:“在这帝国的海面上,我从未见过、以后也再没有见过比国姓爷的舰队更强有力的了……只要对这支船队看上一眼,就足以产生敬畏之感。
”
郑军的装备也很精良。
在鹿耳门的登陆战中,来台湾旅行的瑞士人赫尔·保特叙述:“敌人(郑军)的船很多,也有精良的大炮,他们用大炮和火箭猛轰我们,要烧掉我们的船。
”又说:“中国人(郑军)从头到膝穿着铠甲,头上戴着钢盔,只露出眼睛。
”
郑军的士气原是很高昂的。
撰写《台湾岛史》的德国人路德维希·利斯形容他们是“狂勇的步兵”,作战时“躲在一块小盾牌后面,不顾一切,像疯狗似的挥剑向敌人冲过去,好像他们每个人都还有一条性命留在家里的箱子里似的!”
郑氏降清后,台湾郑家军部分调往东北,军纪严明,战斗力极强,在整个大清帝国恐怕是首屈一指的。
因为在第二年(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中俄冲突中,是郑家军奉命参战,在雅克萨打败当时的陆上强国俄罗斯帝国,清廷才得以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也是清朝对外签订的唯一一个平等条约。
追根究底,郑氏之败,非战之罪,而是政治不修、经济破产的结果。
此外,还有一项与军事有关的不利因素,那就是情报网的此消彼长。
郑氏的五商,自从郑泰家族投降而遭到破坏之后,一直未能重建。
另一方面,康熙皇帝从三藩之乱起,设置专门传递情报,尤其是军事情报的“笔帖式”(本意为文书官,康熙用作情报官)系统,从北京算起,每四百里(大约台北到台中那么远)安排一名笔帖式侦察、报告,全由满人担任,每天合计传送三四百通军报入宫。
康熙因此可以直接指挥战局,并且随时修正战略。
平三藩、攻台湾,皆是如此。
这种“运筹于深宫之中,决胜于万里之外”的决策方法,相当有赖领导人的英明睿智,而康熙恰是这样的领袖。
远从法国来的传教士白晋形容他“思维敏捷”,又说他“感觉灵敏,判断正确”。
在决定对台湾用兵之前,他好几次召见熟悉福建、台湾情势的大臣和将领,当面询问,可见也不全然倚赖笔帖式的报告。
1683年的康熙皇帝刚刚满三十岁,正是精力旺盛、思虑纯熟的年纪,十来岁的郑克塽完全不是对手。
台湾四面环海,在进取者的眼中是四通八达;在退缩者看来则是与世隔绝。
而台湾郑氏基业传至郑克塽,已经丧失自信,不相信真能以海天一隅,抗衡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