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2018部编)第六单元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页/共2页
①通读教材,能够独立自主正确完成填空;②能够发现疑点、难点,提出问题。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
2.爆发:日本以_____________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 _____________,炮轰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基本结束,
两岸结新欢?”这首诗是为纪念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而作( )
A.红军长征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3.1936 年,中共中央发电文称,“目前局势:南京右派与日本联盟正在夺取蒋系中派造成中国内乱,另
一方面南京与各地左派正进行调和,中派在动摇中,人民反对内战”。“我们方针:扶助左派、争取中派、
5.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从_____________出发,主张_________。党中央派________等到
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6.结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_______、_______的主张。
西安事变得到__________。
7 . 意 义 : 揭 开 了 国 共 两 党 由 内 战 到 联 合 抗 日 的 序 幕 , 成 为 _________ 的 关 键 ,
讨论:西安事变震惊全世界,引发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响。如何处置解决西安事变,当时 就有不同的看法,请分析各方态度。 练习题:1.抗日战争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在“十四年抗 战”中,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下列人物中最早进行抗战的民族英雄是( ) A.杨靖宇 B.佟麟阁 C.赵登禹 D.张自忠 2.“古都兵变冻天寒。化作长城碧血丹,国共缓攻矛与盾,军民披沥胆与肝……青史每篇常滴泪,何时
B.纠正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
C.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说:“我爱中国,我更爱东北,因为我的祖宗庐墓均在东北,如由余手失去东 北,余心永远不安。但余实在不愿以他人的生命财产,作余个人的牺牲,且不愿以多年相随、屡共患难的部 属的生命,博余一人民族英雄的头衔。” 材料二 1933 年张学良说:“只要有人能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出去,不论他是哪一个阶层的人,我都愿意把我 自己所有的力量给他,并且我愿意无条件的听命于他。” 材料三 1934 年 1 月,张学良说:“青年人‘何以无出路,还不是由于你的国家太弱了吗?’整个国家的苦闷与 无出路,是高于你个人问题的几千万倍……只有解决国家问题,才有个人的出路。”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张学良对东北问题的什么态度?结合材料分析他的这种态度出现的原因。
危险。
2.一二·九运动:
(1)时间:_____年 12 月 9 日。
(2)经过:北平学生示威游行,遭到反动军警镇压。
(3)性质:
运动。
(4)口号:


(5)意义: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_________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
了全国_____________新高潮的到来。
三、西安事变
第 18 课 从九一八事 变到西安事变
主备人:LQC
学习目标:1.知道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以及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2..知道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以及西安事变,认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3.通过回顾知识、动手建构知识体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学习重点: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学习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打倒右派、变内战为抗战。“根据这一方针,中共决定和平解决西安问题。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 )
A.蒋介石已放弃了内战的念头 B.为显示共产党的宽容大度
C.国共两党已消除了阶级矛盾 D.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4.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
A.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结果:只有四个多月,_____________沦陷。
3. 扩大:1932年,日本扶植 在长春建立
,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4.局部抗战
(1)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____________。
(2)中国共产党:派_________等在东北组织_________,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3)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张学良的哪一思想?
(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你发现张学良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2页/共2页
5.影响:中国人民的_________开始了,揭开了
序幕。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华北危机:
(1)背景:日本占领东北后,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2)表现:1935 年下半年,日本策动“_____________”。
(3)政策: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_______的妥协政策。
(4)影响: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
1.背景:(1)
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_______政策的感召,
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3)蒋介石亲赴西安威逼张、杨进攻
红军。
2.时间:_______________。3.人物:________、________。 4.目的: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