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2016级研究生开始使用)
一、专业学位类别、学制、学习方式
一级学科名称:工程硕士(代码:0852 )
二级学科名称:电子与通信工程(代码:085208 )
学制:3年学习方式:全日制
二、本学科情况介绍
本学科研究领域集中在通信与信息系统、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等方向。
通信与信息系统方向的研究领域为无线和移动通信技术及其系统设计和应用,主要包括:多天线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终端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信息网络理论与技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智能天线等,本方向的特色在于将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及协议与嵌入式系统、射频通信芯片、传感器网络芯片相结合,设计实际的通信终端及系统;电路与系统方向主要以DSP、ARM、FPGA等为技术手段,以现代通信、现代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现代传感器技术等为基础,开展可实现信号检测、处理、识别和控制的智能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本方向的特色在于以人脸/语音/指纹等信息为研究对象,研究开发能应用于公安/防恐等领域进行身份确认和跟踪的智能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的研究领域为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的相关技术应用和产品开发工作,主要包括语音信号处理、通信声学、音效处理、音视频工程、电声器件应用与开发等,本方向的特色在于将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与声学、通信等相结合,实现应用性强的信号和信息处理的方法和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方向的研究领域为传感器及现代控制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主要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终端设计、感知网组网技术、感知网与广域网融合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本方向的特色在于利用最新的传感器、无线单片机、嵌入式系统设计实际的物联网应用系统。
本学科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12人,其中博士学位占85%以上,正高职称占30%以上,副高职称占45%。
近五年来本学科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多篇,SCI、EI收录9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出版专著20余部,获发明专利18件。
近三年承担国家级课题16项,项目经费1600余万元;承担省级项目20项,经费900余万元。
三、培养目标
培养在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物联网工程等学科,光纤通信、计算机与数据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声技术、通信网设计与管理等领域从事管理、设计开发和运营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要求掌握本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管理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了解本领域国内外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品行。
四、培养方式
学习年限一般3年,实行学分制。
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出培养计划。
本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类。
课程学习结束后,安排实践学习、课题研究、学术活动等环节。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学位论文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
本领域工程硕士采取全日制课程学习、实践教学等环节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具体要求如下:
(1)课程学习实行全日制在校学习,执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修满学分方可毕业和获得学位。
(2)实践教学是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产学研相结合,采用集中实践与分
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3)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内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
在第二学期进行预开题,第三学期进行正式开题,第四学期进行中期考核,第六学期初进行预答辩。
(4)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要发挥导师作用,采用导师与指导小组相结合的方式,按专题研究方向成立由学术水平较高的教授或副教授负责的指导小组。
根据培养方案每学期安排3-5次讲座,每次讲座1-2学时。
安排课程设计、期中测试、期末考试等形式来考察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
(5)工程硕士研究生每学年至少参加一次学术活动,并提交学习报告,由导师审查、签字。
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提交文献综述报告。
结合研究方向进行工程实践活动,提交工程实践报告。
对于研究生阅读最新进展的形式,原则上中期考核要有专利申请或论文投稿,采用小型答辩类型进行考察。
五、专业内容介绍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要求掌握本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管理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有三个学科方向:通信与信息系统方向,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电路与系统方向。
六、课程设置与要求
本学科硕士生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学位课、一级学科学位课、选修课和论文环节。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研究生须修读不低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不低于19学分(含实践学习6学分,学位论文开题与中期报告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
16学时计1学分。
未获学士学位(学历)考取的研究生及跨学科考取的研究生,或在招生考试时被认为在基础理论或专业知识方面有缺陷、需要在入学后进行适当补课的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本专业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不少于二门),并通过相应的考核,方能申请参加论文答辩。
补修课程填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登记成绩,不计学分。
具体参见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七、课程教学大纲
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见附件。
八、实践学习规划
实践教学是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习的重要环节。
通过工程实践环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的关系,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学生在工程硕士学习期间,应认真做好实践学习规划,在理论课学习阶段,根据专业方向的要求,安排至少2次与专业方向相关的专业实践活动,认真做好实践活动的规划,包括实践项目、实践地点、实践内容、实践活动安排等,之后撰写实践调研报告,成绩计入相关课程考核。
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因此,学生在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应面向企业的工程实际和应用需求,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和工程应用研究,撰写相关实践调研报告,并完成学位论文。
实践学习分为调研阶段和开题阶段、中期考核三个阶段,其中前3个月为调研阶段,应结合导师的课题,面向企业的工程实际应用开展调研,重点了解企业的工程应用研究的需求,熟悉企业的运作方式、业务范围、生产模式,了解企业科技发展规划和研发团队工作重心;第3至第6个月为开题阶段,面向企业的需求确定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第7至12个月中期考核阶段,为课题理论研究和工程实验以及撰写论
文阶段,由研究生向检查小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并获得指导与帮助,确定通过与不通过,对不通过者作出处理意见。
九、学位论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或研究论文。
论文应由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正、副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工作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实际工作量一般应不少于一年(从开题到申请答辩)。
论文篇幅一般2-3万字左右。
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文字图表清晰整齐,标点符号正确。
论文中引用他人材料的,要引证原著;利用合著的思想和研究成果时,要加附注。
凡需保密的论文应写明密级。
科研工作和论文内容应充分体现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
1.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要求应有较高科技含量,能反映本学科理论与技术最新发展动向,并尽可能结合应用需求,能够做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2.论文开题
硕士研究生应通过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对选题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后撰写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应至少包含三大部分内容:选题背景和意义;前人已做过的工作和已取得的成果,本人学位论文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及预期研究成果;研究进度安排。
开题报告考核包括预开题和正式开题两部分,通常分别在第二、三学期进行,由3位本学科高级技术职称人员组成专家组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给出考核意见,提出优化建议。
除上述基本要求外,针对不同类型的论文还有以下具体要求:
(1)工程设计类
①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准确,符合规范。
②论文成果应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2)技术研究类
①能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理论推导、分析严密完整,实验方法科学,数据可信。
②能应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
③论文成果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或适用性。
(3)应用软件类
①需求分析合理,总体设计正确。
②程序编制及文档规范。
③应有调试、测试乃至应用结果和评价。
(4)工程管理类
①应有明确的生产与工程应用背景和一定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②收集与统计的数据充分、可靠。
③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3、开题与考核要求:
(1)开题报告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论文工作开始的标志,是整个学位论文顺利进行的必要基础。
一般在入学后第二学期到校作预开题报告,第三学期作开题报告并提交论文工作计划,第四学期完成中期考核。
由导师所在单位组织专家小组进行审查和把关。
(2)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应着重强调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学位论文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注重考察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考察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考察其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创造这些效益的可能性。
(3)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十、答辩与学位授予
(一)答辩申请:
工程硕士研究生按期完成全部课程学习计划,并修满规定学分后,经导师同意,方可申请答辩。
鼓励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工程硕士研究生应于拟答辩前三周提出答辩申请,经学位办公室或所在学院教务部门初审同意后,填写相关材料。
(二)论文评阅
答辩前,由导师会同学院分学位评定委员会聘请2~3名相关领域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评阅论文,其中至少有1~2名来自于校外且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其中一人来自申请人所在单位之外)。
申请人的导师不能被聘为评阅人。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评阅人的评阅意见全部返回后,且对论文答辩无异议时方可组织答辩。
(三)论文答辩
由导师所在学院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确定聘请不少于5名相关领域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至少有1-2人来自于校外。
正、副导师及评阅人不可以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同时确定答辩委员会秘书一人,协助答辩委员会工作。
答辩秘书应是我校正式教师,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答辩要发扬学术民主,以公开方式举行(须保密的除外)。
答辩过程中,工程硕士研究生应能正确回答与论文有关的问题,以及本领域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问题。
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按评分标准对学位论文予以成绩评定,并以不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表决分"通过"和"不通过"两种。
当"通过"票数超过三分之二以上时,方可建议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并报送学院分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四)学位授予
学院分学位评定委员会对所申报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员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对其中得到出席会议的2/3(含2/3)以上成员同意的申请人,由学院分委员会报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
十一、必读、选读书目及重要学术期刊参考书目
1.《现代信号处理》,张贤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2.《Computer Networks, Rev.IV》, Andrew S.Tanenbau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3.《Wireless Communications》,Andrea Goldsmith,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
4.《Java Network Programming》,Merlin Hughes等,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
5.《Principles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2nd Edition)》,G. Stuber,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2001年
6.《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rinciples & Practice》,Theodore S. Pappaport ,蔡涛等译,电子
工业出版社,1999年
7.《UMTS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莱赫等,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
8.《宽带无线数字通信》,许希斌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
9.《无线资源管理与3G网络规划优化》,彭木根、王文博,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
10.《电声技术基础:修订版》,管善群,人民邮电出版社.1988年
11.《数字语音处理及Matlab仿真》,张雪英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
12.《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刘海龙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
13.《概率论随机过程与数理统计》,王玉孝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14.《头相关传输函数与虚拟听觉》,谢菠荪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15.《无线与移动通信中的信号处理新技术第1册:信道估计与均衡(英文版)》,Georgios b,giannakis
yingbo hu,petre stoica lang tong,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
16.《现代数字信号处理与噪声降低(第3版)》,Saeed V.Vaseghi(瓦塞),邱天爽等译,电子工业出版
社,2007年
17.《数字图像处理(MATLAB版)》,冈萨雷斯,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
18.《人脸识别--原理、方法与技术》,王映辉,科学出版社,2010年
19.《Video Processing and Communication》,Yao Wang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20.《数字视频图像处理》,门爱东,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
21.《模式识别》,张学工,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重要学术期刊
1.电子学报
2.通信学报
3.信号处理
4.电子技术应用
5.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6.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工程硕士)
二级学科负责人确认(签字): 2016年4月
一级学科负责人确认(签字): 2016年4月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意见:
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审核通过该培养方案。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字:2016年4月
(单位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