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汉中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3分)
1. (1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

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了。

B . 重阳节一过,天气就突然变凉了,上个星期天来不及回家的同学衣衫单薄,一个个噤若寒蝉。

C . 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它从陌生的地方来,降临在我们身上,使我们乘上了从天国吹来的清新柔风,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

D . 王教授对网络语言不仅不赞一词,反而苛评有加,他认为这不仅无助于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而且对汉语的规范发展也极为不利。

2. (1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音输入、太阳能供电,具有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B . 依据欧洲银行已完成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各国接受测试的九十一家大小银行,只有七家未能符合规定的6%的一级资本比率。

C . 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天子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在形制、格局方面难免会有些千篇一律,显得呆板而缺乏创意。

D . 大型情景音舞诗画剧《天安门》,一开场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出远古“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们跑来。

3. (1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比先前没什么大的改变,________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

②但是他觉得在官方的批准或默许里面,老是着使人怀疑的成分。

③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________地去想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④现在有人讥讽我有农民的________,我并不羞耻,我就是农民的儿子。

A . 但是包藏放纵品行
B . 单是饱藏放肆品性
C . 单是包藏放肆品性
D . 但是饱藏放纵品行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9分)
4. (3分) (2018高三上·永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今世界,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危险正在加剧,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都在寻求人类文明免于毁灭之道。

199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通过了《世界伦理宣言》;1997年,联合国科教组织成立了“普遍伦理计划”,孔汉思继而起草了《人的责任之世界宣言》。

在这些跨文化的对话中,我们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宗教间的冲突、促进世界和谐会有一定帮助。

②首先,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

恕道就是仁道或者是仁的实现之道,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

《世界伦理宣言》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通用于生活的所有领域一一家庭与社区、种族、国家与宗教的不可取消的、无条件的规范”又被称“金律”。

“金律”就是孔子的恕道。

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强势文明或宗教借助国家强权不顾他国人民的意愿,强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等所致,即“己所欲,施于人”所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对治此种症结的良药。

③其次,“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

和同之辨是中国哲学的古老辨题,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并赋予和同之辨以价值意义和人文精神。

“和而不同”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并存是必然的,合理的,世界因不同事物的存在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事物了,这种事物也不能存在了,世界也就枯寂了。

对世界和平的最大挑战不是因为文明与宗教的多样性,而是文明或宗教背后强烈的“求同”而不“存异”的独断主义或排他主义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在“己所愿,可施于人”这种根深蒂固的理念的支配下必然导致政治的单边主义乃至强权政治,走向文化帝国主义或曰文化殖民主义。

④站在和而不同的角度审视,文化普遍主义不仅是危险的,而且是不道德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果世界完全附和了某一种文明,就是陷全人类于不义。

任何一种经人类伟大的心灵创造的、并经过长期历史演进证明能与时俱进的文明或文化,都具有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

这些文化或文明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着人类某一特定区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和价值。

对伟大文化的持守,既是人类文化发展之必然,也是人类道德所应然。

当然,和而不同决不意味着文化部落主义,更不等同于固步自封,相反,和而不同是一开放、生生不息的文化观念。

这一观念是人类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实现和平共存之良方。

⑤最后,“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

推己及人的“恕道”,“和而不同”处世之法是人类文明多样存在之保障,而人类多样文明的共育并存,充量发展,才应是人类不同文明实体的共同追求。

这就是儒家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
(摘编自《文明冲突与化解之道》,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它适用于人类的所有领域。

B . “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在于它强调“存异”而不是“求同”。

C . “和而不同”也是一种开放的文观念,主张和而不同,绝不意味着文化部落主义。

D . “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是人类多样文明存在的保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以世界跨文化对话为背景,论述了儒家思想对化解人类文明冲突的影响与作用。

B . 文章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文明冲突、促进和谐有一定帮助,并从三个方面阐述理由。

C . 文章由现实背景引出观点,再逐层深入分析,各层环环相扣,层次清楚。

D . 文章以事实为依据,注重理性分析,条分缕析,有理有据,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任何一种文明或文化都有其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和价值,都应予以持守。

B . 推己及人的“恕道”、“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是应对文明冲突、避免宗教战争频繁发生的良方。

C . 今天任何一种文明独步天下、称霸世界都将成为不可能,人类文明的多样并行不悖、和谐共存是未来世界的应有之局。

D . “一带一路”战略提倡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正是对“和而不同”思想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

5. (3分) (2019高三上·南通期中)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走过黑夜
史小溪
①那是许多年前的一次夜行,我还是个十三岁的孩子。

②西边如血河般涌动的晚霞,开始凝作一片绛紫,又凝作苍茫,黛黑,黑森森的帷幕立刻遮盖了大地。

③我踽踽地走着,心上压着的悲哀、疲乏和沮丧,逐渐被一种恐惧全面掩盖。

真后悔为什么不投宿前面经过的那个村子,现在落得进退维谷,晚了┅┅
④夏夜散布着燠热、干燥,恐怖在急剧漶漫着。

四野的庄稼黑洞洞的,密不透风。

模模糊糊的高空闪烁几点星星,遥远,幽暗。

我开始逡逡巡巡——愈临近故乡,愈熟悉那些隐患地带及那些神秘传说,心也愈发地惶怵紧张起来。

⑤我觉得山坳平谷都似坟墓一般升腾着阴森、沉闷窒息,那每一刻孤寂都似乎在无尽长地延宕。

大山的褶皱在苍穹下变得更深了,似倒竖起来的深不可测的孔穴。

树林子、野蒿,黑森森的长厚了许多,那草丛刊中会潜伏狼么?狼!我顿时记起老奶奶们说的大苍狼叼走村里小孩的事,我的心呼呼地狂跳,全身置于一种极度紧张的威慑惊骇中┅┅
⑥离村子不远。

现在,可怕的夜风吹过,荒草掀起一片起伏不断的飒飒声响,树叶也轧轧地碰撞着发出不绝的回应,连那往日淙淙的音乐一般好听的小河流水声也听起来骇骇的,惨惨的。

突然,那突兀的红崖上传来呲怪子鸟的怪叫:“呵呵呵呵┅┅”那声音似哭似笑,在黑暗中刺耳地令人不堪忍受地回荡。

我感到一阵毛骨悚然,同时,就看到一团黑糊糊的东西向我扑来┅┅啊呀!我差点叫出声来,但定定神,黑影消失了,一切归于消隐,只有恐怖的印象和令人窒息的无边黑夜。

我屏着气呼吸,战战兢兢循着黑夜的路,一边高度警觉四周的动静。

转过那个小峁,是那棵黑森森的老树,我记起那棵黑森森的树上曾吊死过一个女人。

头顶一颗流星陨落,恍惚中,我看到前面有亮点红红的一闪,陷现出一团黑影,接着,又暗淡下去。

鬼火!一刹那,我的心又腾地瑟抖起来,仿佛大地陡然裂开了一道长长的缝隙,就要将我无情地吞噬进去。

远处重又出现了那团黑影,蠕蠕地,和一明一暗的鬼炎重叠在一起。

我屏着气,惊悸的瞪大眼睛凝视,不像幻觉;再定定神,是人,是吸烟的夜行人。

我的心倏地感到一种软软绵绵的无力的松弛,人啊人┅┅
⑦那人在前面孤孤地走着,我在后面寂寂尾随。

我们老是保持一节距离。

我不敢拉得太远,也不敢向前靠去,我怕。

父亲叮嘱过我:“路上千万小心!这年代,人┅┅”人,那持枪的看守,对一个孩子都那么冷酷狰狞;那佩红袖标的人,竟恶狠狠地给瘦弱的父亲背上驮那么重的石头。

父亲所以遭折磨,还不全坏在人!他上茅厕,不小心将衣袋里的红语录本掉下去了,人,检举了他┅┅
⑧苍穹的星星依然遥远幽暗。

我们就这样走着。

他一定察觉到他的后面有动静了,中途有好几次停下来,肯定是朝后面观望;此时,我也就立刻高度警觉地停下来。

我想好了,这黑洞洞的青纱帐将到处是我的隐匿之地,若有
不测,我立刻就会钻进去逃跑掉的。

而当他重新起程时,我也赶快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

就这样,一对夜行人,冷漠僵滞,彼此防范。

他走,我也走;他停,我也停┅┅
⑨最后,大概是他终于捺不住了,停下来,向后大声召唤:“是人嘛?”
⑩而我,一下听清了,那是同村宽厚和善的干爷的声音。

我不由自己地喊了一声:“是我┅┅唔唔┅┅”我不顾一切跑起来,再也忍不住地哽咽起来┅┅村里,传来狗汪汪的咬叫。

(1)“我的心倏地感到一种软软绵绵的无力的松弛,人啊人┅┅”这里,“我”为什么会感到松弛?又为什么松弛是“软绵无力”的,并感叹“人啊人┅┅”?
(2)阅读文章第②段,回答问题:这里写晚霞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句中对晚霞的色彩的描写有何作用?这段与下文有何关系?
(3)精读文章⑦⑧两段,回答问题:文题中的“黑夜”除了指其本义“夜晚”外,还指文化大革命。

请根据原文简要分析这一时代的某一特征。

6. (3分) (2017高一上·汕头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

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
《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

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

”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

”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

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

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

“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

”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
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

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

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

”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4月5日)
材料二: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

当下,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类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

“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

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

”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
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

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

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中国青年报》2017年2月14日)
材料三:
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

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

“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摘自光明网《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2017年4月26日)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诗词大会》在制作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其他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B . 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

C . 冯骥才认为,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人孩子们的精神与心灵,才会得到有效传承。

D . 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地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 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

B . 材料二引用《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的原话,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走红的原因,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

C . 对《中国诗词大会》大获成功的原因,材料一的揭示更为全面,材料二则侧重从人的精神需要和文化时尚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D . 材料三中,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相对于叙述事件本身,可以使新闻的内容更丰富,更细腻和真实,更有说服力。

E . 三段材料都来自专业报纸,都关注了古诗词,但各自的写作目的不同,侧重点不同,读者从中获得的信息也不同。

(3)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4分)
7. (4分) (2016高二下·桂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承矩字正则。

幼为棣州衙内指挥使,从继筠讨刘崇,擒其将胡澄以献,论功授闲厩副使。

太平兴国五年,知河南府。

时调丁男百十辈转送上供纲,承矩以为横役,奏罢其事。

徙知潭州,疏为政之害民者数十事上之,悉被容
纳。

凡六年,囹圄屡空,诏嘉奖之。

米信知沧州,以其不习吏事,命承矩知节度副使,实专郡治。

时契丹挠边,承矩上疏曰:“若于顺安砦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

其无水田处,亦望选兵戍之,简其精锐,去其冗缪。

”太宗嘉纳之。

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

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

乃以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俾董其役。

由是自顺安以东濒海,广袤数百里,悉为稻田,民赖其利。

淳化四年,擢知雄州。

契丹精骑数千夜袭城下,伐鼓纵火,以逼楼堞。

承矩整兵出拒,迟明,列阵酣战久之,斩馘甚众,契丹遁去。

秩满,召还,拜引进史。

州民百余谒阙贡马,乞借留承矩,赐金紫,诏许再任。

真宗嗣位,以事有缓急,难于匀济,命承矩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

丁内艰,时以边兵稍息,农政未修,起复授置缘边安托使,且诏边民诱其复业。

承矩曰:“契丹闻之,必谓诱其部属也。

”乃易诏文为水旱流民之意。

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景德元年,入朝,进领英州团练使。

时议防秋北鄙,承矩犹屡表请行,上以其老闵之,不许。

三年卒,年六十一。

特赠相州观察使,赙钱五十万,绢五百匹,中使护葬。

(选自《宋史·列传三十四》,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B . 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C . 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D . 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太平兴国”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 . “秩”的本意是根据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为俸禄。

“秩满”是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获得了最高等级。

C . “金紫”,指“金印紫绶”,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借指高官显爵。

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
唐宋的佩饰和官服。

D . “转运使”,是封建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官职。

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都转运使”一般由官高位重者担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何承矩作战勇敢。

年轻时他担任棣州衙内指挥使,跟随着何继筠讨伐刘崇,捉住了他们的将领胡澄来进献,论功被提拔了官职。

B . 何承矩爱惜百姓。

做河南府知府,上奏停止征调壮丁转送上交朝廷的货物的差役;做潭州知州,上奏施政中危害百姓的事达数十件。

C . 何承矩善于谋划。

为了增加水田,增收农业收成,他建议掘开河道;他率军打退契丹数千骑兵;并为恢复边塞农业做过贡献。

D . 何承矩熟习政务。

太宗曾多次采纳他的建议,并下诏褒奖;真宗时,王钦若用汉虫达、周仲居的例子,弹劾何承矩私自改动诏书,真宗也不予追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

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

②时议防秋北鄙,承矩犹屡表请行,上以其老闵之,不许。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2分)
8. (2分) (2017高二上·河北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唐多令
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②。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③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④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

南宋爱国词人,与辛弃疾多有交往唱和。

②安远楼:在今武昌黄鹄山上,又称南楼。

③黄鹤矶:在武昌城西,上有黄鹤楼。

④浑是:全是。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开头两句写楼外之景。

一泓寒水,满目荒芦,“满”、“寒”把萧疏的外景同低徊的心境交融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黯淡的画面。

B . 本词运用对比手法,将眼前凄冷的景象与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进行对比。

C . “未稳”可见行色匆匆,“又”字更给人以时序催人的忧心、烈士暮年的悲感和无可奈何的叹喟。

D . “浑是新愁”,含义丰富:本有旧愁;添了新愁;愁到了“浑是”的程度,极言分量之重。

E . 买花载酒,是想要重温少年冶游放荡之乐,然而,“不似”一转,毕竟时过境迁,徒增岁月,无复当年乐趣矣。

(2)此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联系全词作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4分)
9. (4分) (2019高二上·温州期末) 根据课文,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 ________,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3) ________,________。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
(4)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

(《论语》)
(5)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

(《论语》)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2分)
10. (1分) (2019高三上·青岛期中)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2019年10月19日,全国首台5G网络智能无人驾驶矿用车亮相于在江西南昌举办的2019世界VR产业大会上。

该车由中国航天重工、江铜集团城门山铜矿、青岛慧拓智能机器有限公司和航天系统公司联合研制。

据航天重工董事长虢劲松介绍,与无人驾驶汽车应用相比,矿区采矿道路条件较差,无固定清晰路标,还可能出现某些不可预测的障碍物,因此路面循迹避障的算法设计是无人矿车驾驶系统的重难点。

11. (1分) (2016高二上·银川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词,仿照示例创作一则倡导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广告。

要求主旨鲜明、语言简洁,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