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静女》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课教案设计
静女“静”否?——从《静女》探究诗经时代女性的爱情观【教材分析】
《静女》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古诗词诵读部分。

这是一首古老的爱情诗,开篇先以男子之口,引出一位美丽可人的女子。

接着叙述他们二人约会,女子却“爱而不见”,令男子独自徘徊,这样的逆转,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和欢乐,女子活泼可爱、调皮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接下来女子主动赠送信物“彤管”给男子。

学习时应注意思考“彤管”这类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在初中学生们已经学习过《关雎》《蒹葭》,他们对《诗经》中的爱情诗很感兴趣。

高中阶段是青春期学生们对爱情懵懂认识的关键时期,更需要通过品鉴本诗了解和探究诗经时代女性的爱情观,并且引导他们树立健康正确的爱情观。

同时,通过向学生提问了解到,大部分的学生对于“静女”中的“静”字的意思存疑:如果理解为娴静的女子是否与她调皮活泼、天真可爱的形象存在矛盾呢?因此,本堂课也将重点聚焦在该问题上。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品味诗歌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互联网搜索及查找工具书的方式,结合诗歌内容探究“静女”的“静”字的内涵。

理解“彤管”这一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揣摩凝练的诗歌语言,培养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对纯真爱恋的赞美之情,探究诗经时代女性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探究“静女”的“静”字的内涵。

体会作者对纯真爱恋的赞美之情,探究诗经时代女性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诗经·邶风》中的《静女》这首诗是一首情痴意真、妙趣横生
的爱情诗。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认识到诗中的静女是一位提前到达约会地点,却故意隐藏起来考验男子的天真烂漫、率真活泼的女孩,也是一位主动赠送爱情的信物彤管的热情大方、淳朴真诚的女孩。

但在品读完这首诗之后,很多同学对于“静女”中的“静”字存在疑惑:如果理解为娴静的女子,那么是否与她调皮活泼、天真可爱的形象存在矛盾呢?
在本堂微课中,让我们带着疑惑开启一场解开“静”字内涵的“烧脑”旅程吧!
二、学习任务一:静女“静”否?——探究“静”字内涵
学生疑惑:静女的行为举止看起来并不“娴静”,存在矛盾之处,那么“静”字到底为何意?
(一)学习活动:通过使用互联网和工具书,查找“静”字多种解释。

●工具书:许慎《说文解字》、王力《古代汉语》、《汉语大字典》、
《康熙字典》等。

●互联网:知网、维普、百度文库等。

(二)学习活动:你认为《静女》中的“静”字解释为“娴雅”是否矛盾?如果你认为存在矛盾,请指出更贴合诗歌情境的一种释义。

●矛盾。

通过辨析“静”字的这几种意思,我们认为此“静”当属品德而言,是更偏向于内在方面的真诚善良,而不属性情而言,亦不属容貌而言。

而这里的“静”可以理解为“善”,“静女”即“淑女”。

马瑞辰《通释》:“此诗静女,亦当读靖。

谓善女,犹云淑女。


“靖”确含“善”义。

例如《尚书·盘庚上》:“则惟汝众,自作弗靖。

”【翻译:这是因为你们众人自己做的事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善、祸害。

惟:因为。

弗靖:不善。

】又如王引之《经义述闻》:“家大人曰:‘靖,善也。

’言是自作不善所致也。

”【翻译:自己的父亲曾说:“靖”即“善”也。

说的就是自己做的事从而导致了给自己带来不善。


因此,如果我们把“静”字理解为“善良”之后,题目的意思为“善良的女子”。

而“静女其姝”则理解为“善良的姑娘真漂亮”,“静女其娈”则理解为“善良的姑娘真美好”。

结合诗歌内容,我们会发现静女的所赠之物并非贵重的礼品,而是自己所采的最新鲜彤管罢了,也许女子只是单纯觉得这红色有光亮的彤管很美,想采之与恋人分享,并没有考虑过多因素,这足以见得女子的淳朴善良。

所以,“静”字解释为“善良”是比较贴合静女形象的。

由此观之,在男子眼中这位静女真是一个内外兼修的姑娘,既有
漂亮的容貌又有善良真诚的内心。

不矛盾。

其实,把“静”解释成“贞静娴雅”与诗中女子的活泼也并不矛盾:静女之“静”是女孩子在男子心中的总体印象,而她的活泼则是在特殊情境下的另一性格侧面的表露。

男女交往之初,面对陌生人,女孩子往往是矜持的;但是眼前人一旦变得熟悉,进而由“眼前人”变成“心上人”,女孩子的性格和心态就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心理上轻松了,那么再庄重的女孩也会有撒娇、卖萌的一面。

面对自己心仪而信赖的人,她才能“爱(通“薆”,隐藏)而不见”,和恋人开开玩笑,甚至戏谑般地以“荑”(嫩茅草)相赠。

——这正说明,她已以心相托了。

总之,在“静女”的“静”、“动”之间,就形成了很大的张力,进而刻画人物更加生动、有力。

总结:
正所谓“诗无达诂”,对于《诗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解说,而种种解说,都又受制于诠解人时代的影响,想要还原成《诗经》那个时代本初的样子的确存在难度。

无论“静”字矛盾与否,本诗在“一静一动”中都以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天真活泼、顽皮多情、真诚善良的女子。

三、学习任务二:独特的爱情意象——思考“彤管”(即“荑”)这类美好事物的象征作用
(一)意象分析及象征意义【图示】
彤管:红色的管状物。

一说指初生时呈现红色的管状的草,即下一章所说的“荑”。

炜:色红而光亮。

象征作用:
①红色的彤管象征着红火的爱情。

②初生时的红色的管状的草也象征着生命力的旺盛。

因此,彤管也象征着二人的爱情必将这初生的彤管一样茁壮成长,长久且甜蜜。

③就《诗经》常用的比兴手法来说,以香草喻美人,荑草(彤管)在这里也不仅是爱情的简单点缀。

我们既有“手如柔荑”的依凭,也不妨把荑草看作多情女子的另一面。

这个女子就如同这株柔嫩的荑草,带着生活的泥土气息,他们的爱情因荑草而愈显朴实健康。

(二)总结归纳:探究诗经时代女性的爱情观
男子反馈: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喜爱、喜悦,并且认为美好而且与众不同。

总结归纳诗经时代女性的爱情观:
大胆主动、敢于示爱、
自由开放、朴素纯粹。

四、联系生活,勤于思考
《非诚勿扰》节目组中的一女孩曾说:“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

”这一哭一笑,真实地反映了当下一些年轻女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代世俗的爱情观和《静女》中的爱情观有何不同?你更愿意接受哪种爱情观?请谈谈你的想法。

五、教师小结
学习这首诗,我们为静女的天真浪漫、真诚善良、活泼可爱而打动,我们更为诗经时代重情轻利的朴素纯粹的爱情观而打动。

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静女》这首书写在历史里的纯真浪漫的爱情,给了我们最好的答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