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冠心病研究进展回顾

合集下载

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双源CT相关性研究进展

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双源CT相关性研究进展

・338・CHINESEJOURNALOFINTEGRATIVEMEDICINEONCARDIO一/cEREBROVAscuLARDISEASEMarch2010V01.8Nc.3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双源CT相关性研究进展D孙建春,潘涛中圈分类号:R541.4R2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349(2010J03—0338一03冠心病(CHD)为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由于疾病导致人类死亡的首要病因[1]。

因此,对该病的早期诊断与防治尤为重要,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并改善生存质量。

目前冠状动脉造影仍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然而双源CT的问世与普遍应用,将冠心病的筛选与无创性、准确性诊断提升至一个新的阶段。

近年冠心病的治疗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并驾齐驱的局面。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裸金属支架置人技术、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技术成为箍心病介入治疗的兰个里程碑。

然而介入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还在进展,术后的再狭窄事件和血栓事件发生率仍然较高,使得冠心病介入治疗只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命质量,却不能有效降低远剪J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冠脉介入治疗属于后6汹治疗,而整体治疗始终是中医的特色之一,术后用中药调理阴阳,畅气血,使阴平阳秘、气血调和则可以弥补介入治疗的不足[z]。

中医药辨证论治与整体调节的特色优势及在介入术后再狭窄和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则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大量的临床研究评实[3“],.中药能够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中医药研究在易损斑块[6]、缺血再灌注[7j、血管新生曲1以及微循环[9]等热点领域广泛开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弥补了西医治疗冠心病上药物的耐受性、耐药性及不良反应,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以及搭桥手术的普及性等的诸多不足[2]。

冠心病危险因素研究新进展

冠心病危险因素研究新进展

冠心病危险因素研究新进展一、简述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冠心病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危险因素既包括传统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也涵盖了一些新兴的非传统因素,如缺乏运动、饮食不健康、心理压力等。

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还能为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也在不断更新和深化。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一些非传统危险因素,如脂肪组织分泌的内脂素、脂蛋白a等生物标志物,以及基因多态性、睡眠呼吸暂停等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

这些新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冠心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也为冠心病的个性化治疗和精准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涉及到多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因此难以用单一因素来解释其发病过程。

不同人群对危险因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存在差异,这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探索更加全面、深入的发病机制,为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策略。

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新进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也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理解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 冠心病的定义与流行病学现状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进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

其核心机制在于冠状动脉内皮损伤、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增生以及胶原纤维增多等病理过程,这些病理改变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得血管狭窄或闭塞,严重影响心脏的正常供血功能。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堵塞引起的。

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医学和科技的发展,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冠心病的诊断冠心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胸痛、心悸、气短和乏力等,但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

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冠心病非常重要。

1. 临床症状在冠心病的诊断中,患者的临床症状是非常重要的线索。

胸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胸闷、憋闷或压榨感,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可伴随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但有的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不典型症状,如颈部或下巴疼痛、上腹不适等,这就增加了冠心病的诊断难度。

2. 心电图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心电图可以判断心脏的节律和传导情况,对冠心病的诊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有时心电图可能并不具有特异性,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3.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测定一些生化指标,如心肌肌钙蛋白、心肌肌酸激酶等,这些指标的升高可以提示心肌受损,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

4. 影像学检查除了临床表现和常规检查外,影像学检查在冠心病的诊断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如冠状动脉造影、CT血管成像、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等,这些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情况,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更为直观的依据。

二、冠心病的治疗冠心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搭桥手术等,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相关检查结果来确定。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冠心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扩血管药、降脂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冠心病的症状,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胆固醇水平,减轻心脏负担,延缓疾病的进展。

2.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利用导管技术在血管内部进行治疗的方法,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直接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血流通畅,减轻心肌的缺血程度,缓解冠心病的症状。

刘梅林:冠心病治疗进展回顾与思考

刘梅林:冠心病治疗进展回顾与思考

刘梅林:冠心病治疗进展回顾与思考医脉通2014-07-01发表评论分享在第三届中国基层心血管病大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主任刘梅林教授做了题为《冠心病治疗进展》的精彩报告。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之外,我们首先要强调生活方式改变和控制危险因素。

在药物治疗方面我们首先要区分哪些药物是改善预后的,哪些药物能够缓解心绞痛症状。

根据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我们知道前者包括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等;后者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其中硝酸酯类用的最多,近年来钙拮抗剂也是常用的药物。

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是我们在患者管理过程中非常关注的话题,但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是我们在现实当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介入治疗技术不断发展以后,我们有进行了一定的理性思考。

在2008年,COURAGE 研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发表给我们带来的反思是巨大的。

哪些患者需要做长线管理?哪些患者需要急诊立即干预?首先要做一个界定。

稳定型冠心病的药物治疗关于稳定型心绞痛的处理,我们在思考,介入治疗和药物到底应该改怎样去选择?在COURAGE研究中,我们看到了介入治疗与优化药物治疗在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远期生活质量(三年之后)方面没有差别,而远期死亡、心肌梗死及其他心血管事件方面也无显著差异。

当然,这个研究中有一部分患者后期由于顽固的心绞痛,又进行了介入或者搭桥治疗。

这个研究让我们反省,强化药物治疗和控制危险因素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基石;>75岁的患者治疗应该高度个体化,充分评估获益/风险,慎重选择治疗策略。

在经过这些年的反思之后,在2013年我们有很多的收获,其中之一是欧洲心脏病学会发布的稳定型冠心病治疗的指南,该指南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在心绞痛的分级方面,稳定的患者一定要区分患者的缺血状态,而加拿大心绞痛分级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

加拿大分级在3-4级,或者经过评估存在严重缺血超过10%的情况下,介入治疗肯定是我们重要的选择;但是对于中到重度的心绞痛,这种上述分级评判之下,药物治疗是我们的首选,或者在某些病人,可以考虑进行介入评价病情再决定是否治疗;对于劳力性心绞痛1级的患者,首选的仍然是药物治疗。

冠心病的研究探索

冠心病的研究探索

冠心病的研究探索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脏缺血病变。

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十分普遍,并且与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密切相关。

对于冠心病和其相关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其发病机理,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近年来,冠心病的研究探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临床观察,逐渐揭开了冠心病形成的一些奥秘。

首先,冠心病的主要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当血液中的脂质物质沉积在冠状动脉壁上形成斑块,进而导致血管狭窄,影响心脏供血。

这一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寻找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突破口。

其次,冠心病的发病和发展与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

科学家们通过大规模的基因研究发现,一些遗传突变与冠心病的易感性有明显的关联。

比如,一些与脂质代谢调节有关的基因变异会增加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

这个发现对于筛查高危人群和进行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此外,冠心病与炎症也有密切的关系。

炎症可能是冠心病的早期病理变化,而针对炎症的治疗可能具有预防冠心病发展的潜力。

一些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方向。

除了传统的治疗手段,现代科技的进展也为冠心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例如,心脏影像学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患者的冠状动脉状况,及时诊断冠心病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同时,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手段,使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冠心病的发生机制。

此外,临床研究的开展也是冠心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科学家们可以评估各种预防和治疗手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一些重要的临床试验如 COURAGE 和 ORBITA 研究在指导临床实践和改进治疗方案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冠心病的研究探索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涉及多个学科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不仅需要有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还需要专业的科研机构和严格的科学规范。

冠心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冠心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冠心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病变,是目前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分子机制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策略和药物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的主要机制涉及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两个方面。

动脉粥样硬化是指血管内膜发生炎症反应,导致胆固醇和脂蛋白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斑块。

血凝块是由血小板聚集和血液凝固反应引起的。

这两个机制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冠心病的研究中,炎症反应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研究发现,炎症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破裂中起着重要作用。

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可导致斑块内的炎症反应,从而加速斑块的破裂。

炎症反应不仅可以促进斑块的形成,还可以影响血栓的形成和破裂。

髓过氧化物酶(MPO)也是冠心病研究的热点。

研究发现,MPO是冠心病患者血液中含量升高的一种酶。

MPO可以形成氯离子和其他氧化物,对脂蛋白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氧化应激。

这种氧化应激可能导致斑块破裂,并参与血管内膜炎症反应的发生。

因此,抑制MPO的活性可能是冠心病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除了炎症反应,一氧化氮(NO)合成和释放也是冠心病研究的重要方向。

NO是一种强效的血管扩张剂,可以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

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的NO合成能力降低。

这可能是由于内皮细胞损伤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功能受损。

因此,促进NO合成和释放可能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策略。

另一个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是遗传学。

研究发现,一些基因突变可能会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例如,几个与脂质代谢有关的基因被发现与冠心病的发病率有关。

通过研究这些基因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

总之,冠心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是当前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研究者们通过研究炎症反应、MPO、一氧化氮和遗传学等方面,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还可以为冠心病的治疗策略和药物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冠心病的护理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冠心病的护理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冠心病的护理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近年来,对于冠心病的护理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

首先,随着冠心病临床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药物、介入及药物与介入治疗联合应用等都取得了显著疗效,使得冠心病的护理也变得更加规范化。

其次,感染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护理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临床研究显示,感染是引发冠心病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做好患者的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至关重要。

此外,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护理的研究也备受关注。

心脏康复护理包括康复治疗、氧疗、药物治疗等,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心脏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最后,对于冠心病的护理,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近年来一些新的护理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心电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营养支持等,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脏状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冠心病的护理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提高冠心病的护理水平。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1. 引言1.1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概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而导致的一系列心血管症状,包括胸痛、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等。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压力的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疾病之一。

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方法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近年来,肿瘤标志物、心肌损伤标志物、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显像等检测方法的发展,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冠心病的诊断更加准确、及时。

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心血管病防治工作的加强也为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手段。

本文将对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能为冠心病患者及医护人员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帮助。

2. 正文2.1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而引起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冠心病是全球范围内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之一。

对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研究表明,冠心病的发病率与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有关。

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冠心病的发病率也会逐渐增加,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

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要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更容易受到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有关。

遗传因素也是影响冠心病患病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明显增加。

生活方式因素也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都会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

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冠心病至关重要。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的发病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指导性意义。

冠心病的新药研发与治疗进展

冠心病的新药研发与治疗进展

冠心病的新药研发与治疗进展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引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与改进。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新药研发的最新进展以及治疗方案的变化。

1. 新药研发1.1 抗血小板药物的突破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的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近,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该药物与传统的阿司匹林相比,具有更高的抗凝效果,并且更少出现不良反应。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新药物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显著提高。

1.2. 靶向炎症因子的药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往往伴随有炎症反应。

因此,靶向炎症因子的药物成为了新的研究方向。

一种名为“干预素”的新型药物被发现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并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功能。

干预素的研究正朝着临床应用的方向不断前进。

2. 治疗进展2.1. 综合治疗策略的出现以往的冠心病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扩血管药物和心脏支持治疗等。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单一治疗手段效果有限。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科学家们提出了综合治疗策略,结合多种治疗手段进行个体化治疗。

这种综合治疗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2. 心脏介入治疗的进步心脏介入治疗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等。

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和器械设备的不断改进,心脏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不断提高。

新型的支架材料和导管技术的应用使得治疗更加精确和安全。

2.3. 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发展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个体化药物治疗成为了可能。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信息,可以针对性地选择最适合的药物进行治疗。

这种个体化治疗策略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 结论随着冠心病新药研发的不断进展以及治疗方案的创新,冠心病的治疗前景日益看好。

抗血小板药物的突破和炎症因子的靶向治疗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同时,综合治疗策略、心脏介入治疗和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应用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

冠心病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冠心病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冠心病的病因学研究进展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

冠心病造成的心肌缺血和缺氧可以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等严重后果。

近年来,冠心病的病因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冠心病的病因进行探讨。

首先,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内壁发生黏附、脂质沉积和纤维组织增生,形成斑块并逐渐形成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等病变。

研究发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多个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例如,高脂血症可以促进脂质在动脉壁内蓄积,形成斑块,并通过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进而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

此外,遗传因素也在冠心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显示,家族史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某些基因变异可以增加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

例如,研究发现,基因突变可以导致胆固醇代谢异常、血小板活性增强等,进而增加冠心病的患病风险。

此外,某些人体免疫系统基因的改变也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

心理因素在冠心病的病因学研究中也逐渐受到重视。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冠心病与压力、紧张、抑郁等负性情绪有关。

心理因素可能通过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多种途径,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和进展。

研究发现,心理压力可以引起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和炎症反应,进而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此外,生活方式也是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例如高脂高糖的饮食习惯、缺乏体力活动、长期暴露在环境污染中等,都极大地增加了人们患冠心病的风险。

研究显示,在冠心病高发区,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

综上所述,冠心病的病因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因素都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深入探索冠心病的病因,为预防与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策略。

冠心病的病因研究进展

冠心病的病因研究进展

冠心病的病因研究进展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对其病因进行深入研究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冠心病病因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以中心病病因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基础,全面介绍冠心病的病因研究进展。

一、遗传因素的研究冠心病具有显著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其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通过对大量冠心病家系的研究,鉴定出许多与冠心病相关的基因变异。

例如,研究发现,一些与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突变会导致胆固醇代谢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而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此外,一些与炎症反应和凝血功能相关的基因变异也被证明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因此,深入研究遗传因素在冠心病发生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其发病机制,并为该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二、环境因素的研究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是冠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不良的生活习惯、环境污染、长期接触毒物等都可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目前,科学家们对环境因素与冠心病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并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结论。

例如,长期吸烟会导致心脏血管损伤,诱发冠心病的发生;不良的饮食结构,如高盐、高脂饮食,也会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长期暴露在噪音和空气污染环境中也会导致冠心病的发病率增加。

因此,改善环境质量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和控制冠心病发病具有重要意义。

三、炎症反应与冠心病的关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冠心病患者的动脉壁通常存在轻度炎症反应,研究发现,炎症反应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增加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从而导致心肌缺血和冠心病的发生。

一些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C-反应蛋白等,也被证明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深入研究炎症反应对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寻找干预炎症反应的新靶点和方法,有望成为未来治疗冠心病的新突破口。

冠心病高危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研究进展

冠心病高危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研究进展
158
虫懑缓竖苤盍垄Q螋望垒昱墓烈滥筻!翅f。遂箍!堑塑2曼楚!塑!垦i璺型璺照鲤鱼!里逊:纯逊:!垒堕:∑亟怨塑垒釜f墅趟盥垒!堑2
・综述・ 冠心病高危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研究进展
贾新来综述,傅向华审校
摘要随着冠状动脉介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疗的普及,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冠心瘸高危患者介入 治疗后抗斑小板治疗蛉应用现状、存在闻题及处理策略,分绍近年来抗血,l、板药物的研发博况及应用羲豢。 关键词冠获动脉介入治疗;盎筲成形术;抗盘,j、板药物
万方数据
160
虫灏德丕盘壶垫嫂垒兰旦筮旌鲞筮兰题(照墓!堑翅》曼楚塾塑!曼鎏垡燃逾』塑些型t盎翘!t!Q塑:!馘塑奠垒!f墅照丛垒!堑2
b㈣ontrolled
[11]Bhatt
pirin
治疗的重簧性。2007年AHAVACC指南推荐对所有ACS患者 都应从急性期到长期持续使用氯吡格雷。而对指南的遵循的 稷度与瞧臻结暴壹接樱美,因此,霉要进一步加强对医生酶培 谢。对不嗣患者对抗_魍小板治疗反瘦性的差异,研究新的抗斑 小板治疗策略和新的抗m小板药物的工作正在进行。 6参考文献
侄翥墼馋:Q10009趔趣省保定点,河北大学附阈隈院心内科(贾新宋);河jE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干部病房(傅向华) 馋书饰介i霁新未主仟医师博士上要从,弘磁心病的临眯和荩础研究。Entail:jxwl967@yahoo.corn。cn通计t作者:贾新未
中l冬1分凳峙:R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哮:1000-3614(2009)02.0158.03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09.02.023
采3
在非sT抬高心肌梗死或PCI患者中的应厢:对非卵抬高

冠心病存活心肌研究进展

冠心病存活心肌研究进展
十 年 的 研 究 取 得 了 很 大 的 进 展 ,过 去 我 说 、 能量利 用学说 、 中性粒细胞 累积学说 、 巴酚 丁胺 具有相 对 的 1 受体 选择性 . 3 。 对
们认为 心肌在 缺血后会 出现不 可逆 的损 钙超载学说 、 原组 织异常学说等等 。 胶 p 及 O受 体 作 用 较 弱 , 剂 量 f 1  ̄ / t 小 < 0 g 伤 , 至 心 肌 坏 死 、 致 心 脏 的 收 缩 功 能 1 冬眠心肌 及其 发生机制 心肌在长 (g ri) 主要 表 现 为 正 性 肌 力 作 用 。 乃 导 . 2 k・ n1 a 对
( 稿 :0 9 1— 9 编 辑 : 宁 ) 收 20—0 1 袁
[ ]Mut c r 20 ,1 ( )5 7 5 6 J . lS l , 0 7 3 4 :1 - 2 . e
冠 心 病 存 活 心 肌研 究 进 展
祖磊 综 述 包宗明 审校
冠心病患 者的心肌 存活 经过最 近数 机制 目前存 在多种 学说 ,如氧 自由基 学 211 多 巴酚丁胺 负 荷实验 ( S ) 多 .. D E
塞 医  ̄ 一
一O 2 laplt td ee ca imu ecags i u y i l os
8 75
a . e c i i a e p n e t n e c i e i 1 Th l c lr s o s o mi o y ln n n mu i l s lr s s i a c mp n e b h p e c e o i s c o a i d y
作用 、 ’ 腺素能受 体 的作 用 、 肾上 钙离 子与 的预测效 果。综合 19 — 0 6年间 的 2 9820 0 钙调蛋 白的作用 等。

冠心病的研究进展与新治疗方向

冠心病的研究进展与新治疗方向

冠心病的研究进展与新治疗方向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也是导致心脏病和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冠心病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本文将以综述的形式,介绍冠心病的研究进展以及新的治疗方向。

一、冠心病的病因研究1. 关于冠心病的遗传因素的研究冠心病在一定程度上与遗传因素有关。

目前,许多研究已发现了多个与冠心病相关的基因,如APOE、IL6和MTHFR等。

通过逐渐解析这些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实现个性化的冠心病预防和治疗。

2. 冠心病的环境因素研究除了遗传因素,冠心病的发生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研究表明,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加强锻炼、戒烟等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患冠心病的风险。

二、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1. 冠脉造影技术的进展冠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通过揭示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和部位,帮助医生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冠脉造影技术在影像质量、放射剂量和便利性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了更好的工具。

2. 介入治疗的新进展介入治疗是目前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对于合适的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等技术可以快速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缓解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微创技术的应用使得介入治疗更加安全和有效,同时也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 新型药物治疗的突破药物治疗在冠心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的研发为冠心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

例如,针对冠心病的抗凝血药物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此外,一些针对冠心病的代谢调节药物也逐渐进入临床应用,对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谢和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4. 基因治疗的前景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基因治疗成为冠心病治疗领域的一个新方向。

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针对冠心病相关基因的基因治疗方法,通过修复或替代异常基因,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

冠心病疾病研究报告

冠心病疾病研究报告

冠心病疾病研究报告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在过去几十年里不断上升。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冠心病的研究进展、病因和治疗方法,以及与该疾病相关的健康问题。

一、冠心病的定义和病因冠心病,即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脏病变。

它通常是由于动脉硬化导致动脉壁厚度增加,导致冠状动脉内腔狭窄或闭塞。

这种情况下,心肌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养分,从而导致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冠心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

遗传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某些基因突变可能会增加个体患冠心病的风险。

此外,生活方式也是冠心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高胆固醇饮食、缺乏体力活动、吸烟和酗酒等习惯都会增加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

二、冠心病的研究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关于冠心病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近年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方法的兴起为研究冠心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许多研究集中在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从而早期发现和诊断冠心病。

这些生物标志物可以是基因、蛋白质或代谢物,通过对它们的检测,可以预测冠心病的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此外,一些研究还尝试利用新的影像学技术,如心脏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来评估冠心病的病情。

除了病因的研究,冠心病的治疗也在不断进步。

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例如抗血小板药物和降脂药物可以有效预防冠心病的进展。

此外,冠脉血管成形术和搭桥手术等介入治疗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中。

三、冠心病与其他健康问题的关联冠心病与许多其他健康问题有关联,包括高血压、高血糖和肥胖等。

冠心病和这些疾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共同促进了心血管疾病发展。

因此,预防和管理这些健康问题对于降低冠心病的风险至关重要。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动脉硬化和心脏负荷过重,进而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

因此,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心脏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和坏死的疾病。

它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类型之一,也是造成心脏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压力增加,冠心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给医疗健康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一、冠心病的诊断方法冠心病的诊断是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三个方面来进行判定。

临床症状:冠心病的典型症状是胸痛,表现为压榨样、闷憋感,甚至向左肩、臂放射。

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心悸、气促、乏力等症状。

但并非所有患者都出现典型症状,尤其是老年患者,症状可能较为隐匿,甚至没有明显的症状。

体征:冠心病的体征往往并不突出,只有在心电图或心脏彩超等检查中才能观察到明显的异常。

辅助检查:冠心病的辅助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冠脉CT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

心电图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能够判断心肌是否存在缺血性改变。

而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冠心病最可靠的手段,但是操作复杂且有一定的风险。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抗心绞痛药物、降压药物等。

抗血小板药物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降脂药物可以降低血脂,抗心绞痛药物可以缓解心绞痛症状,降压药物可以控制血压,从而减轻心脏负担。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通过在冠状动脉狭窄部位植入支架,扩大血管腔,恢复血流通畅。

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则是通过在狭窄血管位置放置球囊,通过充气扩张球囊,使血管腔得到扩张。

这两种手术均是微创手术,恢复较快,对一些急性冠脉综合征、心绞痛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和冠状动脉内膜剥离术。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将健康的血管移植到心脏冠状动脉上,以绕过狭窄的部位,恢复心脏的血流。

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的研究进展冠心病的研究进展1、引言1.1 定义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

1.2 目的本文旨在总结冠心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2、病因研究进展2.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一些基因突变与冠心病的易感性和进展相关。

2.2 环境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也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2.3 免疫和炎症反应免疫和炎症反应在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3、发病机制研究进展3.1 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狭窄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其形成机制涉及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和纤维斑块形成等。

3.2 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是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重要机制。

4、诊断方法研究进展4.1 临床表现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胸痛、心电图改变和心肌酶学指标的升高等。

4.2 影像学检查放射性核素显像、超声心动图和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5、治疗策略研究进展5.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冠心病的基础,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血脂药物和抗心绞痛药物等。

5.2 心脏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等心脏介入治疗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6、结论本文总结了冠心病的研究进展,包括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等方面的内容,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参考。

附件:1、冠心病患者病历样本2、相关研究论文摘要法律名词及注释:1、冠心病: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

2、心绞痛:由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胸痛。

3、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流阻塞导致的心肌坏死。

4、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的病变。

5、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在血管内壁聚集成血栓。

6、放射性核素显像:使用放射性示踪剂观察心肌血液供应情况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老年人冠心病治疗研究进展

老年人冠心病治疗研究进展

出的结 论 为 , 入 D S者 的 临 床 预 后 明 显 较 B 置 E MS 为好 , 且 出血并 发症 或脑 卒 中没 有增 加 , 一优 势 并 这

内血栓形 成 和相应 的病 死 率增 加 的报 道 , 起 人 们 引
的广泛重 视 。美 国卫生 健康 研究 与质量பைடு நூலகம்机构 和美 国
vni r g ttg) 究 共 纳人 了 中到重 度 的 高 etnTi eSr ey 研 o a a 危 N T —C S EA S患者 1 1 389例 , 察 不 同治 疗 的临 床 观
不 良预后 J 。患 者 随机 接受 3种 不 同的 抗 栓治 疗 : 肝素加 糖 蛋 白 Ⅱb m a G Ⅱb m a 抑 制 剂 组 、 / ( P / ) 比
患 者纳入 研究分 析并 行预 后 随访 。预后 的观 察包括
2 老年 患者 的抗栓 治疗 和 出血并 发症研 究 老年 患者 发生 非 s T段 抬 高 的 急性 冠 脉 综 合 征 ( S E A S 在 临床 常 见。这 是 再 发血 栓 形 成 和死 N T —C )
亡 的高危 人群 。在 这 一 人 群 中 , 栓 治疗 对 减 少 缺 抗
( . % 比 8 9 ,5 C :. 2~0 8 , <0 0 1 ; 75 . % 9 % I0 7 . 1P . 0 )
病领域 , 心病 是一 个 重 要 的 研 究课 题 。基 于老 年 冠 人 的病 理 生理学 特性 , 临床 上 冠 心 病也 有 其 一 定 在
的特殊 性 。2 0 0 9年所 发 表 的 一 系 列 有 关 老 年 人 冠
人 群尤 为重要 。 A U T ( ct C te r a o n re t ne— C IY A ue a t i t na d U gn Itr h ezi

冠心病的研究报告

冠心病的研究报告

冠心病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冠心病的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冠心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策略。

通过对冠心病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将从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学、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

全球范围内,冠心病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因之一。

冠心病的发病率与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性、年龄较大、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二、冠心病的病因学冠心病的病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

遗传因素通过基因突变或多基因相互作用等方式,增加了个体患冠心病的风险。

环境因素如污染物、饮食结构、工作环境等都可能对冠心病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生活方式因素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也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三、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聚集和炎症反应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最主要的病理基础,其过程涉及到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和纤维斑块形成等。

血小板聚集可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阻塞,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

炎症反应在冠心病的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冠心病的预防策略冠心病的预防主要包括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此外,心理健康的维护也对冠心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危人群中,定期体检和相关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冠心病的风险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五、冠心病的治疗策略冠心病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降低血压、改善血脂代谢、抗血小板聚集等方式,减轻心肌缺血症状,预防心肌梗死等并发症。

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扩张术、支架植入等可恢复冠状动脉血流通畅。

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适用于严重冠心病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冠心病研究进展回顾李为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心内科,哈尔滨 150001)2009年在冠心病领域,无论是基础还是临床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分述如下:1 基础研究进展1.1 microRNA microRNA是一类小的非编码RNA,通过对靶mRNAs降解或转录抑制负性调节基因转录表达。

研究发现,miR-145是一种新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标志和调节者,能够控制病理性血管新生内膜的形成[1,2]。

miR-145在正常动脉和血管平滑肌中数量最多,在分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粥样硬化和球囊损伤动脉中则表达下调。

鼠心脏祖细胞在定位于平滑肌细胞(包括神经嵴细胞衍生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之前,miR-145和miR-143共同转录。

miR-145和miR-143是血清反应因子、心肌素(myocardin)和Nkx2-5的直接转录靶。

miR-145对于心肌素诱导的成纤维细胞程序重排到平滑肌细胞是必须的,足以诱导多能神经嵴干细胞分化成血管平滑肌。

此外,miR-145和miR-143共同作用的转录因子网络包括Klf4、myocardin和Elk-1,可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分化和增殖。

miR-145能直接决定平滑肌细胞的命运,与miR-143共同调节平滑肌细胞在静止和增殖表型间的转换[3]。

心肌梗死后鼠和人心脏中microRNA调节紊乱[4]。

miR-29能负向调节梗死后重构中编码各种胶原和细胞外基质蛋白的mRNAs,参与心肌纤维化的过程,梗死后纤维变性瘢痕处miR-29明显下调,促进miR-29表达是逆转纤维化的一个靶点。

心脏保护性热休克能促进miR-1、miR-21和miR-24的表达,这些miRNAs能减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的面积,是具有心脏保护作用的内源性miRNAs。

此外,缺血再灌注试验中,miR-21通过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系物途径调节梗死区域MMP-2的表达。

miR-92a可控制新生血管生长,在体内外内皮细胞中过表达miR-92a可阻止血管新生[5]。

在鼠心肌梗死模型中注射miR-92a抑制剂可促进血管新生和损伤组织恢复。

在鼠在体和离体缺血再灌注模型中miR-320表达明显下降,过表达miR-320可促进心肌细胞坏死和凋亡。

miR-320通过反向调节Hsp20参与缺血再灌注相关的心脏损伤[6]。

用H2O2处理血管平滑肌细胞后miR-21表达上调,应用miR-21抑制剂后H2O2诱导的平滑肌细胞凋亡和坏死增加,上调miR-21后凋亡和坏死下降。

miR-21通过PDCD4和活化剂蛋白1途径参与H2O2介导的基因转录和细胞损伤[7]。

1.2 自噬 大量证据显示,在氧化脂蛋白、炎症、代谢应激状态下,进展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自噬被激活[8,9]。

自噬多通过降解受损的细胞内物质来保护斑块免受损伤,特别是在氧化损伤时。

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内膜的炎症病变,可通过诱导巨噬细胞自噬性死亡来稳定易损斑块。

体内外大量试验显示,基础水平的自噬对于维持细胞内稳态和保护细胞免受过量和功能失调的细胞器损伤十分重要。

在比较弱的刺激如短暂缺氧、低水平氧化应激下,自噬通过清除受损和有害的细胞器、重复利用大分子来维持代谢水平和蛋白合成,能促进生存。

相反,在严重应激状态下如持续缺氧和继发的再灌注,导致过度和长通讯作者:李为民 Email:lwm@时间的自噬增加,过度自身消化基本细胞器和蛋白质而促进细胞死亡。

因此,缺血再灌注后大量心肌细胞因自噬而死亡可导致收缩功能失调和心力衰竭[10]。

1.3 缺血再灌注损伤 抑制Ser16-Hsp20磷酸化减弱了Hsp20保护心脏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应,这归咎于抑制了自噬和增加了细胞死亡,在丝氨酸16处磷酸化Hsp20对缺血性心脏病而言是潜在的治疗靶点。

活化蛋白磷酸酶抑制剂1可维持钙循环,研究表明,增加心脏中活化蛋白磷酸酶抑制剂1能够增加钙循环,促进心脏机械力的恢复和缺血损伤后细胞的生存,有助于心肌梗死的治疗[11]。

细胞内PH在再灌注后延迟恢复参与了后适应保护,而calpain的活性是PH依赖的。

后适应保护通过延迟细胞内酸中毒的发生,抑制calpain的活性来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12]。

糖尿病中存在AMP激活性蛋白激酶(AMPK)和脂联素的缺陷,但AMPK是否具有心脏保护作用或脂联素是否是心脏保护作用的中心介质尚不得知。

Wang Y等[13]证实AMPK明显增加体内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却对脂联素抗氧化、抗硝基化的保护作用影响很小。

1.4 免疫和炎症 许多研究已经证实T淋巴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炎症,引起病变进展和重构。

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限制致动脉粥样硬化性T淋巴细胞反应中十分重要[14]。

抗原依赖性激活T淋巴细胞,导致克隆扩增和效应T淋巴细胞分化,效应和记忆T淋巴细胞被抗原递呈细胞所提供的信号所激活。

2个主要的共刺激分子包括B7和TNF家族。

T淋巴细胞上与这些分子结合的受体属于CD28或TNF受体家族。

确定的共抑制剂和其受体属于B7和CD28家族。

T淋巴细胞共刺激和共抑制途径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效应主要集中于B7/ CD28(B7-1/2,ICOS和PDL-1/2)和TNF/TNF受体(CD40,OX40和CD137)家族。

致病性的效应T细胞反应和调节性T细胞受到共刺激和共抑制的重叠影响。

CD40/CD40配体(CD40L)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的角色已被广泛认同[15],CD40/CD40配体系统与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相结合的确切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CD40L和sCD40L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均具有双重的促炎性反应和促血栓特性,sCD40L具有多重的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作用,能促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故sCD40L能参与和促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并具有预警作用。

1.5 内质网应激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诱发细胞的内质网应激(ERS),同型半胱氨酸扰乱了内质网内的蛋白折叠,导致未折叠蛋白反应激活。

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经同型半胱氨酸处理可以上调GRP78/BiP、ATF4、CHOP/GADD153、TDAG51等ERS分子表达。

严重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通过IRE1途径调节ERS,并通过激活JNK和ATF3介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

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ERS还可促进胆固醇合成,而且CHOP、TDAG51的表达和胆固醇的聚集可促进巨噬细胞凋亡,使巨噬细胞碎片在血管壁堆积形成粥样硬化。

最近发现胰岛素抵抗可使巨噬细胞对ERS介导的凋亡更加敏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和损伤。

研究发现肥胖型糖尿病小鼠中可诱发ERS,过表达内质网分子伴侣ORP150可以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

在经皮腔内斑块旋切术所取得的样本中发现了内质网分子伴侣的大量表达,并且发现在不稳定斑块内CHOP凋亡途径被激活。

综上所述,ERS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 临床研究:介入治疗进展2.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策略进展2.1.1 血流储备分数(FFR)对多支病变PCI的指导意义 多支病变PCI策略的选择一直存有争议,解剖性和功能性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孰优孰劣尚无定论。

FFR是指某狭窄冠状动脉所供心肌的最大血流灌注与假设该冠状动脉正常时所供心肌的最大血流灌注的比值,是判断罪犯血管最精确、最特异的方法,对多支病变PCI策略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9年初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FFR与血管造影术引导PCI的比较性研究(FAME)[16]入选1005例多支病变患者,随机分为FFR-PCI组[509例,仅对FFR≤0.8的病变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和常规PCI组(496例,根据造影结果常规置入DES)。

结果表明:与常规PCI组相比,FFR-PCI 组平均支架置入数量、造影剂用量、耗材费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减少;随访1年,主要终点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及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显著降低(13.2%vs.18.3%,P=0.02)。

2009年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术年会(Transcatheter Cardiovascular Therapeutics,TCT)公布的该研究2年随访结果再次验证了上述结论[17],并证实FFR-PCI组的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降低(9.7%vs.6.1%,P=0.03)。

FAME研究结果支持多支病变PCI在FFR指导下采用“功能性完全血运重建”的策略,该策略有利于合理使用支架,能更大程度发挥PCI的优势。

2.1.2 三支病变及左主干病变:PCI还是冠状动脉外科搭桥术(CABG)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手术器械的改良以及辅助药物的日臻完善,尤其是DES和心脏外科微创手术的出现,近年PCI和CABG在各自领域内发展迅速。

因此,再次评价2种血运重建方式在三支病变及左主干病变中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心脏外科与介入治疗狭窄冠状动脉(SYNTAX)研究[18]入选1800例适合PCI和CABG的三支病变及左主干病变患者,随机分为PCI组(Taxus支架组,903例)和CABG组(897例)。

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2009年公布的该研究2年随访结果[19]显示,与CABG组相比,PCI 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明显增高(23.4%vs.16.3%,P<0.001),其中,再次血运重建率较高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2组联合安全性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卒中及心肌梗死)发生率无显著差别,其中PCI组心肌梗死发生率较高(5.9%vs.3.3%,P=0.01),而CABG组卒中发生率较高(2.8%vs.1.4%,P=0.03)。

亚组分析显示:左主干病变患者PCI组和CABG组MACCE发生率无明显差别,而三支病变患者CABG组MACCE发生率显著低于PCI组(14.4%vs.23.8%,P=0.0001);对SYNTAX积分较低患者(0~22),PCI组和CABG组MACCE发生率无显著差别;SYNTAX积分中等患者(23~32),PCI组MACCE发生率有升高的趋势(22.8%vs.16.4%,P=0.06);SYNTAX 积分≥33的患者,PCI组MACCE发生率明显增高(28.2%vs.15.4%,P<0.001)。

SYNTAX研究结果提示,对于复杂三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SYNTAX 积分≥33)的患者,CABG仍是首选策略。

对于低、中危三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SYNTAX积分≤32)患者,PCI是可以接受的替代选择。

此外,该研究提出的SYNTAX积分有望成为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的有效工具,其对复杂冠状动脉病变PCI策略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