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及针织布管理知识常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關於針織布的一些常識
一.織物之分類
根椐織物結構的的不儒家亽亽亽日饿死饿饿同﹐織物可以分為﹕針織和梭織
A.梭織(Woven)
梭織織物是由兩組互相垂直的紗線交織而成﹐一組叫經紗﹐一組叫緯紗。

B.針織(Knitting)
針織織物可分兩大類
a經編針織物(Warp Knit)
經編針織物如其名是經向(直向) (Wales)由一組或以上之經紗編織而成的﹐其線圈型狀如圖﹕常見布類有綱布(Mesh)及尼士布(Lace)
二.織機之分類及可織布類
本公司所織造之布類﹐全屬緯編針織布﹐而緯編針織機之分類如下﹕


↙↘
↙↘
↓↓
↓↓


緯編針織機主要分為以下兩類﹕扁機和圓筒機。

A.扁機(Flat Knit Machine )
扁機一般較圓筒機粗針﹐多用於毛衫織片上。

另外﹐在針織領及袖也常常使用扁機﹐因為它可以織出所需之尺碼﹐無須裁剪。

扁機領及袖其實是羅紋組織﹐常用有12G及14G兩種﹐領袖之長度極限是決定於扁機之長度﹐一般可織至三十來吋。

一般扁機可織兩色之橫間領袖﹐而間距則可隨意控制。

至於提花領則須要有提花設備之扁機方可織得到。

B.圓筒機(Circular Knit Machine )
圓筒機大致可分為單面機及雙面機兩種。

a.單面機(Cylinder Machine)
單面機只有下盤針及針葉進行織造﹐所以它的織物有著明顯底面之分。

由於所織之布類不同﹐單面機也可作以下分類。

1.平紋機
平紋機主要功能是織平紋類的織物﹐如平紋﹐排間平紋﹐特菲等。

如能配合紗咀之設計﹐則可織絲嵌棉平紋。

如配有含針棱角及針腳排列則織單珠地﹐雙珠地及單位衣。

新型之平紋機設有四級之棱角﹐可以排四種不同高低之針腳﹐再配合含針及收模棱角﹐便可織一些小提花之布類。

2.雙位衣機
雙位衣的結構較為特殊﹐棱角有特殊之設計﹐所以此種機只可織雙位衣及珠地雙位衣。

如將棱角及針葉環更換﹐是可織平紋等類。

3.毛巾布
毛巾機及剪毛巾機同屬一類﹐嚴格來說是有分別的。

毛巾機與普通平紋機分別在於針葉之設計及導紗器。

4.吊線機
吊線機是平紋機加上吊線設備后的新品種。

它也可以織普通的平紋布。

5.自動間平紋機
自動間機可分為電腦間﹐機械間兩種﹐它主要是用來織一些橫間布類﹐而其循環及每間之長度理論上是無限長的。

自動間機之所以能織出由模數所規定之間距﹐主要是由於每模紗嘴均設有四雙“手指”。

每雙手指是連接上不同顏色的紗支。

當配合上“手指”之選擇后﹐便能控制每行之顏色變化。

由於每模只有四雙手指﹐所以只能織上四色或以下之顏色組合﹐至於織四色以上則要視乎其間距之排列加上排紗之方法方可決定。

6.提花平紋機
這里所謂提花機是指用兩種或以上不同顏色之紗線所織造不同
圖案之機器。

一般之提花平紋機是以用花碟花鼓等送針為原理為大多數。

另外還有全電腦之提花機﹐所謂全電腦提花就是預先把圖案資料存在電腦磁盤中﹐再把磁盤放入織機之電腦﹐由電腦來控制遷針進行織造。

b.雙面機(Cylinder & Dial Machine )
雙面機泛指有上﹑下針盤之圓筒機。

並不是一般所指的互鎖機(Interlock )﹐它只是雙面機中的一種分類。

雙面機的分類如下﹕
1.互鎖機
由于互鎖組織(Interlock )是一種基本織織﹐互鎖機之結構是專為此種組織而設計的。

所以此機除可以織互鎖組織及一些排針組織外﹐則沒有多大之變化。

新出的一種配有含針應收模棱角﹐亦可織打雞或雙面珠地布。

2.羅紋機
羅紋機與互鎖機最大的分別在于前者之上下盤針槽是互相間著排列的﹐而后者則是對立排列的。

羅紋機所能織之布類比互鎖機為多﹐它可以織1×1羅紋﹐2×2燈芯﹐打雞布及珠地布﹐或兩者之混合及隨意之排針組織。

3.自動間機
自動間雙面機主要是一些自動間之互鎖組織﹐偶爾也會織一些排針之組織﹐它可分為電腦間及機械間兩種。

4. 提花雙面機
提花雙面機之品種繁多﹐其選針原理大致是相同的。

提花雙面布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用不同顏色之紗線所織成之有圖案提花布﹐稱為間色提花布﹐另一類則是以用胚紗﹐利用不同之線圈排列及結構所組成之提花布﹐稱為淨色提花布。

針織布是由無數之線圈縱橫交織而成﹐每一個線圈均經過織針之成圈過程始能完成。

織針一般分為﹕釵針(bearded needle),舌針(latch needle)及復針(compound needle)三種。

A.手織成圈過程
無論機織與手織之針織物﹐其成圈原理是完全相同的。

圖中之A 針是用來穿著一排舊線圈,而B針則穿過舊線圈,並把剛繞過進的毛線牽引出來,形成新線圈。

B.機織之成圈過程
圓筒針織機之織針﹐一般以舌針為主﹐其成圈過程大致如下﹕a.開始是線圈在針鉤之內﹐織針開始升起﹐線圈便把針舌打開﹐並滑入針杆內。

b.織針繼續上升﹐直至線圈完全脫離針舌。

c.織針上升至一定程度並開始下行時﹐紗線便喂進針鉤內。

d.當織針繼續下行﹐舊線圈相對地升起﹐並把針舌關上。

而把喂入之紗線拉成弧狀。

最后﹐由於針舌關上了﹐針鉤便從舊線圈滑出并把引進之紗線穿過舊線圈而形成新的線圈。

四.圓筒針織機之結構
A.紗棚﹕(Yarn creel)
紗棚是一金屬架﹐用來乘載紗支﹐並引出紗線往織機供織布之用。

紗棚之形式可分二種﹕第一種名為頂紗棚﹐它是坐立在織機之頂部﹐形式較為節省地方﹐但其弊端是駁紗困難﹐加上高速機模數多﹐紗只隨著增多﹐頂棚之負荷便出問題。

第二種是坐地紗棚﹐坐地紗棚佔地較多﹐但好處是駁紗方便﹐有足夠地方作駁紗之用。

注﹕每只紗之末端通常均幾吋紗線露出紙筒﹐是翻紗時故意做的。

所以一只紗在織完前﹐可將其尾駁在另一只新紗之紗頭﹐這樣便可以減少紗供應而引起之停機次數。

B.頂掣(Top stop motion)
頂掣位於織機紗棚之頂部﹐每一條紗由紗只引出后﹐均經過一個頂掣﹐當紗線張力過大時﹐紗線便拉動頂掣並立即把織機制停。

另當紗線漏駁(放飛機)或張力過輕時﹐頂掣奕能制停機器﹐以避免由於紗線張力過大而引至之爆孔或斷紗。

C.輸送(Yarn feeding)
可分為積極輸送和消極輸送兩種。

1. 積極輸送(Positive feed)
積極輸送是利用輸送帶來控制紗線喂入織機之速度﹐即是控制布身之重量﹐另一方面可達至各模之紗速均在控制之列﹐來提高產品之品質。

2. 消極輸送(Negative feed)
消極輸送是由織針自由地從紗只抽取紗線入機﹐對於一些不能用固定喂紗速度之布類﹐如間色提花布﹐則較為常見。

C.中途掣(Bottom stop motion)
紗線進入紗嘴前﹐必須經過中途掣。

當紗線張力過小或斷頭時﹐立刻發出訊號把織機制停。

D.紗咀(鋼梭子﹐導紗器)
紗線是穿地紗咀后才進入織針之針勾內﹐它是固定紗線入機之角度及位置﹐對於織針能否勾著紗線佔有一個重要的地位。

除了本港制造之土炮機外﹐紗咀還能防止針舌之跳動而封閉針勾﹐令織針不能勾著紗線。

E.針筒
針筒或針盤是有上針盤和下針筒之分﹐單面機之名由來就是因為只有下盤而沒有上盤。

下盤是一圖形之金屬筒﹐而上盤是一個圓形之金屬牒﹐兩者之直徑相同﹐而其直徑就是日常所謂之織機之吋數﹐如26G30”, 33”及34”等。

不論上或下針盤均刻有很多坑槽﹐每條坑槽可藏一支織針﹐而針腳則露出針筒外。

下盤針之排列是垂直地面﹐而上盤針則平行地面。

棱角是用來控制織針之上落位置﹐時間及動程的。

它位於針筒之外圈﹐幾乎與針筒接著﹐而在面對著針筒的一邊開有一條坑道可供針腳藏在里面﹐而這些坑道形狀就象小山峰﹐故又叫三角。

當針筒轉動時﹐針腳便沿著棱角之坑道而上下運動﹐從而達至勾紗及脫圈等必要過程。

在一臺圓筒機上﹐針之上落動程所佔距離只是整個圓周之數十份之一﹐如果一臺機只有一個梭角﹐則圓筒每轉一圈只能織上一行線圈。

如在第一個棱角旁加上一個棱角﹐這第二個棱角可承接著第一個棱角所織之線圈來過行另一個新線圈。

如是者﹐可以不斷增加棱角數目直
至把整個針筒圍住﹐如果可以圍至96個棱角並加上96個紗咀那麼針筒每轉一圈﹐便可以織上96行線圈。

而日常之所說模數就是指織機上可進行織造之棱角數目。

排間布類就是利用這個原理在各模上配上不同的顏色之紗支來織成橫間﹐間距是直接受著織機模數之限制﹐對於一些間距較窄的排列﹐可能要減模數才能達至要求之間距。

減模會直接影響生產速度﹐如96模機當收至64模時﹐產量只是正常之三分之二。

而減模的意思就是把一些棱角“收起”(即是當織針經過一些棱角時﹐是不會升起進行織造的)。

布之捲取是由兩條圓形之金屬棍(取布棍)把布夾下來送到捲布棍之上。

取布棍及捲布棍一般是隨機之運作而轉動﹐但有些機則設有自動馬達﹐它之轉動是決定於布疋之張力而自動調節。

當然﹐捲取速度是預先校定。

由於有取布棍﹐布疋便由一圓筒形變為扁平形﹐於是從筒至棍之距離上各處有不同之張力(棍尾處較松)﹐所以就需要一個裝在針筒下之布架﹐從布內把布撐開﹐使布之張力較為均勻﹐不致有“拋布”之情況出現。

所謂拋布是指新形成之紗圈不能順利形成布疋因而阻碍生產。

織造橫間布時﹐布架之設計及調節甚為重要﹐它直接影響橫間布之扭曲(skew)程度。

如情況嚴重﹐定型也不能令扭曲情況回復正常。

針數(Gauge)是指在針筒之圓周上﹐一吋可容納多少針﹐如果一
吋有18條針坑即是18針﹐或寫為18G。

當知道一臺機之針數后﹐便可以計算出整個圓周共有多少針﹐即是總針數。

舉例﹕計算18G30”機之總針數
圓周=直徑(30)xπ(3.1415926)
=94.248
總針數=圓周x針數
=94.248x18
=2638.94針
總針數在實際上沒可能有小數出現﹐所以剛才之計算純屬理論﹐但這個數字與實際數字相差無幾的。

實際之總針數為2640。

表﹕Terrot平紋機之總針數
同一針吋數及針數之織機﹐總針數未必相同﹐最常見的是18G30”平紋機有1740﹐1680﹐及1656之分﹐因為總針數最小要與2﹑3﹑4除盡才可以。

1.布封
布封是指布疋之闊度﹐圓筒布就是邊至邊之闊度﹐而開邊定型布則以定型機在布邊上形成之針孔距離為准﹐俗稱為“實用封度”。

至於“邊至邊”及“實用”距離之差別要視乎布疋之結構而定﹐卷邊性強的布疋如平紋布一般其差別較大。

正常差別在兩吋之內﹐否則就造成浪費。

在一合理之定型條件下﹐布封主要決定於以下幾個方面﹕
a.原料
由滌淪﹐等合成纖維可以熱定形﹐所以混合成纖維及其緄紡及緄織品可以被定型機拉闊一些而不會引起縮水率過大之情形。

b.支數
粗支紗較幼支紗布封會闊一點﹐因為粗支紗所佔的空間較為多一些。

J.總針數
在固定緯向密度WPC(Wales per cm)環境下﹐封度就是總針數除以WPC(總針數/WPC)總針數越大﹐封度就越闊。

所以同針數(Gauge)之織機而總針數不同﹐即會產生不同之布封﹐相反地﹐有些織機則不同針數﹐但總針數是相同的﹐如18G26”和
16G30”﹐總針數同為1500針﹐所以這些機偶然也會互為使用的。

但這並不表示在總針數相同之下﹐便可織出同樣之布疋。

如對於18G機之密布則不可能於16G機所做到﹐因為針數越大﹐所織之布就適宜“密”一點。

因此當轉換針數時﹐要首先確定此疏密對於另一針數之可織性。

如客戶有坑位效果要求﹐就不能隨便改動針數。

K.疏密(Tightness)
當疏密有變動時﹐緯向密度(WPC)便會隨之而變動﹐它的變化即是封度之改變。

疏布之WPC較密布之WPC為少﹐所以它的封度會闊一點﹐但差別只是在幾吋之內。

L.結構
布之結構對布封佔有一個重要之位置﹐不同之結構會形成不同之WPC值﹐如珠地布總是比平紋布闊很多。

M.克重
布重(Fabric weight)或單位重量是指在固定面積范圍內之布片重量,常見之單位有gm/m2,gm/yd,oz/yd及OZ/YD,
單位之換算
gm/m2 = oz/yd ÷0.00022 ÷(封度+2)
Oz/yd = gm/yd x 0.0352
Gm/m2 = oz/yd2 x 33.906
N.疏密及量度
疏密是指布身線圈之排列緊密程度。

排列越為緊密稱為“結”﹐反之則叫“疏”。

a.線圈長度
布之疏密即是線圈之大小﹐而線圈之大小就決定於形成線圈紗之長度﹐所以量度疏密最直接之方法就是量度線圈長度。

量度之方法是先從布辦上刻上50或100支針位距離﹐然后從刻線沿線剪下﹐並拆下二至三條完整之紗線來量度長度﹐得出之數值把它
除以線圈數目(即針位)就是線圈長度﹐此方法之優點是較為客觀及准確﹐缺點就是量度較為耗時﹐而且對於提花布數﹐量度較為因難。

b.拉支數
拉支數是把布辦橫向拉至極點﹐此時量度一時有多少個直行線圈﹐得出之數字就是所拉之支數。

線圈長度與拉支數是成反比的﹐所以所拉支數越大﹐則表示線圈長度越短﹐而布身線圈越為緊密。

用此方法量度疏密則較為方便﹑省時﹐但由於每個人拉支數時之力度並不相同﹐引至所拉支數亦有所分別﹐因此適宜於同一人來比較兩塊布之疏密﹐而便利於初步校機時使用。

調校疏密﹐目的就是控制成品布之布重﹐所以在沒有線圈長度及支數資料時﹐胚布之單位重量(胚重)便作為成品布重之依據。

用此方法其弊端是胚布在落機后會不斷收縮﹐所以其重量會隨時間而改變﹐直至達到約三天后之平衡狀態為止。

又由於紗線能吸收空氣中的水份﹐所以會影響胚重。

因此﹐胚重只能作為一個參考數據﹐要配合線圈長度才能有實際意義。

對於提花布﹐用線圈長度來控制重量較為復雜﹐用胚重控制較為容易。

當線圈長度(疏密)有所變化時﹐布封與單位重量便隨之而改變。

它們的變化關系﹐決定於很多因素﹐如原料﹐支數﹐捻度﹐結構及疏密等。

正由於影響因素太多﹐所以不可能用幾何方程式來計算它們之間的關系。

對於一些基本組織如平紋﹑羅紋﹑雙面等﹐一般來說有以下之關
系﹕
a.布封與線圈長度成正比例﹔
b.單位重量與線圈長度成反比例﹔
c.單位重量與布封成反比例
舉例來說﹐如果已知一布類之疏密及封度﹐重量﹐現把線圈長度增加5%﹐封度則隨之而增大5%﹐但單位重量只有原先重量之95%。

用此方法來計算封度重量﹐須要注意一點﹐就是已知之資料數據與要求之數據不能相差太遠才能有相當程度之准確性。

因為它們並非是真正的線性關系﹐所以一般不可超過5%。

A.針織布是由線圈組織而成。

線圈共分三種類形﹕
a.食紗圈(Knit stitch)
食線圈是所有針織布之最常見織法。

如平紋﹑羅紋及雙面﹐此幾類布全都由食紗圈織成﹐只是由於機械結構之組合產生不同之布類。

b.含線圈(Tuck stitch)
含紗圈不能象食紗圈一樣單獨而成布﹐但要配合食紗圈才能成布﹐最常見之布類有單珠及雙珠﹐含紗圈在雙面提布上佔有重要位置﹐含紗圈之用處在於增加重量﹐布紋效果與及在單面提花時減短浮紗之長度。

c.浮紗圈(Float stitch & miss stitch)
浮紗圈如含紗圈一樣﹐不能單獨而成布。

浮紗圈常見於位衣。

它與含紗圈組成位衣之“耳仔”。

在織花之提單面布上﹐必然可發現此種紗圈。

浮紗圈也有增加重量﹐制造布紋效果﹐但太長會鉤紗。

綜合以上三種紗圈就可以織出各種類形布種。

由於其排列千變萬化﹐所以須要用符號來表示各種線圈及其相對位置較為清楚及簡潔。

B.線圈的表示方法一般分為兩種﹕
(a)線圈示意圖(Thread path diagram)
這個方法除較復雜之間色提花布外﹐適用於各種布類。

它的好處是非常清楚地表示出針之位置及紗之軌道。

排針示意圖﹕
(b)方格示意圖(Square paper representation)
這方法適宜表示一些提花平紋及間色提花雙面及羅紋。

它的優點是從方格紙上已能清楚看出圖案之結構。

它是利用方格圖之每個方格來代表每一個線圈排列及織法﹐對於淨色雙面提花則少用﹐因為一般它只用來代表單一面之線圈排列。

表示方法﹕每個方格代表一個紗圈
食紗圈浮紗圈含紗圈

六.各布類之分析
1.平紋
平紋布由單面機用全食的方法織成的。

有底面之分如圖﹕
由於平紋布之線圈是上下左右對稱的﹐所以一般沒有上與下之分。

當剪下一小塊樣辦﹐可從上邊沿或下邊沿紗線拆下來﹐而其它布類﹐一般只能從上邊沿把紗線拆下來。

平紋布卷邊性非常明顯﹐布邊向布底內卷﹐而上﹑下則會向布面上卷。

平紋布之針路與粗幼紗起橫之問題較為明顯﹐因為每個線圈均是赤裸裸地顯現在布面上。

慣常之規格﹕
32S/1棉23G30” 68”X125g/m2 C.P.I=46
20S/1棉22G30” 70”X170g/m2 C.P.I=39
16S/1棉20G30” 63”X195g/m2 C.P.I=36
20S/2棉18G30” 78”X270g/m2 C.P.I=23
16S/2棉16G30” 78”X320g/m2 C.P.I=23
添紗組織(Plated fabric)
添紗組織俗稱絲蓋棉﹐它是由一根基本紗(Ground yarn),通常是棉紗﹐及一根附加紗線(Plated yarn),通常是特頭淪(Polyester), 人造絲(Rayon)或人造毛(Acrylic)等組合而成。

它的特點就是從織物正面看﹐基本紗是被附加紗線所覆蓋的。

添紗組織並非是一種新組織﹐而是一種技術﹐最早應用在平紋上﹐令織物外表富有光澤﹐而里面棉部分則能吸收體汗以達到舒適與外觀之雙重優點。

2.珠地(pique)
珠地屬單面組織﹐其特點是必有含紗線圈之織法。

珠地有單珠地與雙珠地之分﹐名稱雖然相似﹐但組織完全不同。

a.單珠地
單珠地是以織機上布面(Technical face)作為成衣之布面﹐其組織如下﹕
珠地之布面呈現凸起“V”字形可分布之上﹑下﹐所謂上與下是指布疋在織機上的上下方向﹐就是拆紗線出來之方向。

“V”字向上就是布之上方。

在織三色或以上之間色珠地時﹐要特別注意顏色之排列次序﹐因為單珠地是有明顯上與下之分別的。

布面起珠之程度是可以有限度控制的﹐過份凸起會導致織布時出現問題﹐而過份平坦則失去珠地之特色。

珠地常見規格﹕
32S/1棉28G30” 80”x150g/m2 C.P.I=56
20S/1棉20G26” 70”x200g/m2 C.P.I=63
16S/1棉18G30” 74”x240g/m2 C.P.I=58
珠地布之C.P.I比較大﹐所以織排間時﹐循環比較窄。

b.雙珠地
雙珠地是以織機上之布底(Technical back)作為成衣之布面﹐其組織如下﹕
雙珠地之布面類似平紋之布面﹐而布底則類似蜂巢。

常見的雙珠地規格﹕
32S/1棉24G30” 74”x170g/m2
20S/1棉18G30” 74”x220g/m2
不論單珠地或雙珠地﹐封度一般比較闊﹐原因是它的組織有含紗圈﹐而此紗圈會W.P.I值減少﹐即布封會增大。

3.位衣
a.單位衣
單位衣在布面上常顯得有不平滑的現象﹐甚至“毛圈”的紗也從布面上浮現出來。

這問題並不容易解決﹐但可從以下几點得到改善
1)布面之疏密要緊密一些﹐盡量縮小線圈之間的空隙﹔
2)“毛圈”的紗宜選擇較粗支數的紗線﹔
3)選擇捻度較低的紗線以減低其反捻之作用力。

常見單位衣規格
20S/1棉+20S/1棉22G30” 72”x210g/m2 C.P.I=36.5
b.雙位衣(French Terry)
雙位衣並不是雙紗單位衣﹐它的結構是截然不同的。

雙位衣是由三棋紗線組成一循環﹐第一組是“毛圈”﹐在織造過程中﹐它不需依靠針勾之作用而挂在布底上﹐所以此組紗可用較粗的紗支。

第三組是一
個全食的組織﹐它形成布身之基礎﹐一般稱為底紗(Ground yarn)。

而第二組紗則稱為“接結紗”(Binding yarn or Tie in yarn)﹐它是將耳仔與平紋連在一起的﹐“接結紗”也是一個全食組織﹐它與“平紋”的一組是同時退圈(cast off)的﹐所以在布面上﹐每個線圈均可見到兩條紗線的。

雙位衣有魚鱗及左右斜之分﹐這是由耳仔之含針位置而產生之變化﹐但其織造過程是沒有分別的。

雙位衣布之紗支搭配較少﹐因為一般流行之雙位衣機只有16G,18G 及20G三種﹐因而限制了其支數之變化及搭配。

常見的雙位衣規格﹕
32S/2棉+7S/1棉18G30” 72”x320g/m2
32S/2棉+10S/1棉18G30” 76” x280g/m2
32S/2棉+16S/1棉18G30” 77” x230g/m2
經抓毛后之雙位衣一般稱為Fleece或Brushed interloop
常見的抓毛雙位衣規格有﹕
32S/2棉+10S/1棉16G30” 68” x320g/m2
32S/2棉+16S/1棉18G30” 66” x250g/m2
4.毛巾(Terry)
毛巾屬單面組織﹐它是由兩條紗線直接喂入同一模內﹐一條名為底紗(Ground yarn)或基本紗﹐作為布身之基本結構﹐另一模則為毛圈紗(Pile yarn)﹐作為毛圈之用。

底紗一般以特頭綸或尼龍為多。

毛圈之長度是決定於針葉肚與針葉鼻之距離﹐常見有2.2mm,3.0mm及3.5mm。

一般針數有10G,20G及22G。

毛巾布常見規格﹕
18G30” 32S/1棉+100D Nylon 68”x230g/m2
18G30” 32S/1棉+150D Poly 70”x240g/m2
18G30” 20S/1棉+100D Poly 78”x270g/m2
18G30” 32S/1棉+75D Poly 68”x180g/m2
5.剪毛布(velour)
剪毛布在剪毛前(Pile cutting)與毛巾布大致相同﹐偶爾毛巾布也被作為剪毛之用﹐但當毛圈被剪斷后﹐所余之紗線便容易從布身脫落。

為了避免這個缺點﹐所以用作剪毛用之布一般要求組織須要緊密一些。

而且底紗宜用特頭綸或尼龍﹐好讓在染色受熱后而收縮﹐加強鎖著被剪之毛圈。

有些專用為剪毛布而設之織機﹐均有“絲蓋棉”織法之設計﹐使底紗覆蓋著被剪之毛圈﹐所以一般之磨擦並不容易把被蓋著之毛圈拉出來。

剪毛布常見的規格﹕
30S/1棉+100D Polyester 20G26” 66”x280g/m2
32S/1棉+100D Polyester 20G26” 66”x260g/m2
30S/1棉+100D Polyester 20G26” 66”x230g/m2
30S/1棉+100D Nylon 20G26” 66”x260g/m2
互鎖組織(interlock)
互鎖布屬於雙面組織﹐是一種基本結構﹐故一般稱為雙面布。

雙面布之織法如下﹕
由於雙面布的織法是采用interlock gating,即上下針是相對地排着的。

所以在織造時是不可能在同一位置上﹐上下盤兩支針同時進行織造。

只能在上下盤﹐各自間針織造﹐以避免撞針的情況。

余下未進行織造的織針將會下一模織造﹐而先前的一組則保持不動。

所以雙面布之每一橫行線圈是經過兩模后才能織造的。

在織造雙面橫間布時要把橫行數乘以二才織造所需之模數。

慣常之規格
40S/1棉24G30” 58"×190g/m2 C.P.I in face=41.5
32S/1棉22G30” 60”×220g/m2 C.P.I in face=38.5
20S/1棉20G30” 68”×290g/m2 C.P.I in face=34
16S/1棉18G30” 68”×320g/m2
羅紋(Rib)
羅紋布屬雙面組織﹐它是采用rib gating來織造﹐即上下針互相間著織造。

因此它可讓上下針同時進行織造。

羅紋布當配合排針(Drop needle)的方法便能產生多種不同之布類。

1x1羅紋﹐2x2燈芯﹐抽針羅紋﹐胸間燈芯等。

a.1x1羅紋
1x1羅紋是上下盤針用全食的方法織成的。

它有相當高的橫向彈性﹐並且不容易卷邊﹐多被用在成衣之袖咀﹑腳等地方。

b.2x2燈芯
2x2燈芯是抽針羅紋的一種﹐它的穩定性比1x1羅紋差﹐有卷邊的情況出現﹐由於燈芯有三分之一的針是抽起不用的﹐所以布封度比1x1羅紋窄很多。

燈芯的橫向延伸性很強。

但它的回復力很弱。

一般燈芯縮水率較差﹐而且不易控制。

c. 拉架羅紋
拉架1x1羅紋或2x2燈芯與其本身組織設計沒有多大的分別﹐主要是加上一組拉架(Spandex)配合織成。

拉架羅紋或燈芯有疏根與密根之分﹐疏根即是每三模或四模加入拉架一模﹐而密根是二模加入拉架一模。

拉架布有布面與布底之分﹐織機之布面比較光滑﹐但當拉伸時會出現拉架﹐特別是染深色后﹐更易覺察﹐而布底則不現拉架﹐所以多被用作布之布面﹐但較為粗糙。

d.慣常之規格
1)1×1 RIB
32S/1棉15G34” 58”×160g/m2 C.P.I =36
20S/1棉15G34” 64”×250g/m2 C.P.I=38
16S/1棉15G34” 76”×280g/m2 C.P.I=33
32S/1棉+70D SPANDEX 15G34” 25”(TUB)×250g/m2
20S/1 棉+70D SPANDEX 15G34” 31”(TUB)×345g/m2
2)2×2 RIB
20S/1棉15G34” 45”×220g/m2 C.P.I=33
16S/1棉15G34 “50”×230g/m2 C.P.I=34.5
32S/1棉+70D SPANDEX 15G34” 17”(TUB) ×250g/m2
20S/1棉+70D SPANDEX 15G34 19”(TUB)×380g/m2
16S/1棉+70D SPANDEX 15G34 21”(TUB)×410g/m2
樣辦布之分析
分析樣辦布﹐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從辦布中得出所有織造時所須的資料。

從而估計織造之可行性。

分析樣辦布一般可循以下幾點著手﹕
A.布類
首先要確認布辦是否一些基本組織如平紋﹑雙面﹑羅紋等。

這類布不論淨色或間色﹐其以后之分析方法是沒有分別的﹐只是間色要加上間法模數之資料。

如果不是基本組織就要決定其所屬之布類﹐如用色紗所織的圖案花紋及淨色提花布等。

提花布類在分析過程中﹐首先要畫出每一個線圈織造的示意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