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管沉淀池计算例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沉淀
3.3.1 介绍
给水处理的沉淀工艺是指在重力作用下,悬浮固体从水中分离的过程,原水经过投药,混合与反应过程,水中悬浮物存在形式变为较大的絮凝体,要在沉淀池中分离出来,以完成澄清的作用,混凝沉淀后出水浊度一般在10 度以下。
(1)沉淀池类型的选择
本设计采用斜管沉淀池,斜管沉淀池是根据浅池理论发展而来的,是一种在沉淀池内装置许多直径较小的平行的倾斜管的沉淀池。
斜管沉淀池的特点:沉淀效率高,池子容积小和占地面积小;斜管沉淀池沉淀时间短,故在运行中遇到水质、水量的变化时,应注意加强管理, 以保证达到要求的水质。
从改善沉淀池水力条件的角度分析,由于斜管的放入,沉淀池水力半径大大减小,从而使雷诺数大为降低,而弗劳德数则大大提高,因此,斜管沉淀池也满足水流的稳定性和层流的要求。
从而提高沉淀效果。
(2)斜管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本设计采用两组沉淀池,水流用上向流。
异向流斜管沉淀池宜用于浑浊度长期低于1000 度的原水。
斜管沉淀区液面负荷,应按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一般可采用9.0~11.0)/(23h m m •。
斜管设计一般可采用下列数据:管径为25~35 毫米;斜长为1.0 米;倾角为60°。
斜管沉淀池的清水区保护高度一般不宜小于1.0 米;底部配水区高度不宜小于1.5 米。
3.3.2 设计计算
(1)设计参数
处理水量Q =0.425 m/s ,斜管沉淀池与反应池合建,池有效宽度B =8.8m ,混凝处理后颗粒沉降速度u 0=0.4mm/s ,清水区上升速度v =3.0mm/s ,采用塑料片热压六边形蜂窝管,管厚0.4mm ,边距d =30mm ,水平倾角60度。
采用后倾式,以利于均匀配水。
斜管长1m ,管径一般为25~35mm (即管的内切圆直径),取为30mm 。
(2)清水面积
A=Q/v
1
=0.425/0.003=142m2
其中斜管结构占用面积按照5%计算,人孔所占面积为1 m2,则:实际清
水区所需面积为:A
1
=142×1.05+1=149.75m2,
进水方式:进水区沿8.8m长的一边布置。
为了配水均匀设计尺寸:B×L=8.8m×14.3m
(3)斜管长度L
斜管内水流速度v
2
=v/sin60°=3.0/0.866=3.5mm/s,
L=(1.33×v
2-0.35×sin60°)d/(u
×cos60°)
=(1.33×3.5-0.35×0.866)×30/(0.35×0.5)
=746mm
考虑到管端紊流,积泥等因素,过渡区采用200mm,斜管总长为以上两者之和,取946mm,按照1000mm计。
(4)沉淀池高度
清水区高1.2m,布水区高1.5m,斜管高1000×sin60°=0.87m,穿孔排泥斗槽高0.8m,超高0.3m,池子总高H =0.3+1.2+1.5+0.87+0.8=4.7m。
斜管安装长度
2
L=L×cos60°=1×0.5=0.5m
(5)沉淀池进口穿孔花墙
穿孔墙上的孔洞流速v
3采用v
3
=0.15 m/s,洞口的总面积:
A
2=Q/ v
3
=0.425/0.15=2.8 m2,
每个洞口尺寸定为15cm×8cm,
则洞口数为:2.8/(0.15×0.08)=240孔。
穿孔墙布于布水区1.5m的范围内,孔共分为4层,每层60个。
(6)集水系统
采用两侧淹没孔口集水槽集水。
中间设1条集水渠,沿池长方向两边各布置10条穿孔集水槽,为施工方便槽底平坡,
集水槽中心距:L’=L/n=14.3/10=1.43m,
每条集水槽长(8.8-0.6)/2=4.1m,
每槽集水量q=0.425/(10×2)=0.02125 m3/s,
考虑池子的超载系数为20%,故槽中流量
q 0=1.2q =1.2×0.02125=0.0255 m 3/s
集水槽双侧开孔,孔径d =25mm ,
又q =uf gh 2,则:
孔数n =Q/q = 2gh uf Q =
12
.08.92025.0462.002125.02⨯⨯⨯⨯⨯π
=45.55, 取n =46个,每边23个孔眼。
孔距:23
1.4=0.18m ,孔眼从中心向两边排列。
集水槽宽b =0.9Q 4.0=0.9×(0.0255)4.0=0.207m ,为便于施工取为0.2m 起点槽中水深H 1=0.75b =0.75×0.2=0.15m
终点槽中水深H 2=1.25b =1.25×0.2=0.25m
淹没深度取12cm ,跌落高度取5cm ,超高0.15m
槽的高度H 3=H 2+0.12+0.05+0.15=0.57m
(7)集水渠
集水渠:集水渠的流量为0.425m 3/s ,
假定集水渠起端的水流截面为正方形,则渠宽度为:
b =0.9×(0.425)4.0=0.64m 。
起端水深0.66m ,考虑到集水槽的水流进入集水渠时应自由跌水,跌落高度取0.08m ,即集水槽底应高于集水渠起端水面0.08m ,同时考虑到集水槽顶与集水渠相平,则集水渠的总高度为:
H 1=0.66+0.08+0.54=1.28m
出水管流速v 4=1.2m/s ,则直径为:D =(0.425×4/1.2π)5.0=672mm ,取D =700mm 。
(8)沉淀池的排泥
采用穿孔排泥管,穿孔排泥管横向布置,沿与水流垂直方向共设10根,单侧排泥至集泥渠,集泥渠尺寸L ×B ×H =25.7m ×1.0m ×2.5m ,
孔眼采用等距布置,穿孔管长11m ,首末端集泥比为0.5,查得K w =0.72, 取孔径d =25mm ,
孔口面积f =4.9×10-4,取孔距s =0.4m ,孔眼数目:
m =L/s-1=11/0.4-1=27个。
孔眼总面积:∑w 0=27×4.9×10-4=0.01323m 2,
穿孔管断面面积为:w =∑w 0/w k =0.01323/0.72=0.0184 m 2,
穿孔管直径为:D 0=(4×0.0184/π) 5.0=0.153m 。
取直径为200mm ,孔眼向下与中垂线成45度角,并排排列,采用启动快开式排泥阀。
(9)复算管内雷诺数及沉淀时间
Re=R v 2 /μ
式中:
R ——水力半径,R =d/4=30/4=7.5mm =0.75cm
v 2——管内流速v 2=v/sin60°=3.0/0.866=3.5mm/s ,
μ——运动粘度0.01cm2/s(t =20℃)
Re =(0.75×0.35)/0.01=26.25<100
所以水流在沉淀池内是层流状态
沉淀时间:T=L`/ v 2 =1000/3.5=285s =4.75min
符合沉淀时间一般为2-5min 之间的要求。
第四节 平流沉淀池的设计:
1.计算水量Q=300000m 3/d=12500m 3/h=3.472 m 3/s ,沉淀时间t=2h ,面积负荷u 0‘=40m 3/(m
2.d ),沉淀池个数 n=6个。
2.设计计算
(1)池容积W
W=Qt=12500⨯2=25000m 3
(2)单池容积W
W 1=7.41666
25000==n W m 3 (3)单池池面积F F=12504050000'0
==u Q m 2
(4)池深H
33.31250
7.41661===F W H m (5)池长L
水平流速取v=10mm/s ,则池长
L=3.6vt=3.6⨯10⨯2=72m
(6)池宽B
B 1=4.1772
1250==L F m 采用17.8m 。
沉淀池的池壁厚采用300mm ,则沉淀池宽度为18.4m,与絮凝池吻合。
(7)校核长宽比
4045.48
.1772>==B L (8)校核长深比
106.2133
.372>==H L (9)进水穿孔花墙设计
①沉淀池进口处用砖砌穿孔墙布水,墙长17.8m ,超高取0.3m ,积泥高度取0.1m ,则墙高3.73m.
②穿孔花墙孔洞总面积A
孔洞处流速采用v 0=0.24m/s ,则 A=41.224
.036003.208336000=⨯=v Q m 2
③孔洞个数N
孔洞采用矩形,尺寸为15cm ⨯18cm ,则 N=903.8918
.015.041.218.015.0≈=⨯=⨯A 个。
则孔洞实际流速为:
238.018
.015.09036003.208318.015.0'0=⨯⨯⨯=⨯⨯=N Q v m/s ④孔洞布置
1.孔孔布置成6排,每排孔洞数为90÷6=15个
2.水平方向孔洞间净距取1m,即4块砖的长度,则所占的宽度为:
0.18⨯15+1⨯15=17.7m ,剩余宽度17.8-17.6=0.2m ,均分在各灰缝中。
3.垂直方向孔洞净距取0.378m ,即6块砖厚。
最上一排孔洞的淹没水深为162mm ,则孔洞的分布高度为:
H=6⨯0.15+6⨯0.378+162=3.33mm
(10)出水渠
①采用矩形薄壁堰出水
②堰上溢流负荷q 0=3003m /d.m
则溢流长度 l=02.1q Q =400
500002.1⨯=150m 出水支渠采用20条,则Q 1=035.020
579.02.12.1=⨯=n Q m/s 则渠宽为B 1=0.94.01Q =0.235m
每条出水渠长度l 0=
3.32028.171502=⨯-=⨯-n B l m 每条出水渠宽度B 0=1B n 1B 17.8210.2350.64n 20
-+-⨯==()m 出水总渠宽为B 2 =0.94.0Q =1.48m
出水渠起端水深为:
2.0235
.0235.08.91)2036003.2083(73.11)3600(73.132322=⨯⨯⨯==gb n Q h m 保护高取0.3m ,渠道高度为0.5m 。
(11)排泥设施
采用机械排泥。
排泥设施采用SXH 型多口虹吸式吸泥机。
排泥水位差3.3m.轨距l=18400mm.
管间距采用1.5m ,虹吸管管径取d=75mm 。
扁口吸泥口采用200⨯20。
则吸泥管根数n=9.115
.18.17=,取12根,每边各分布6根。
吸泥口之间采用八字形刮泥板。
积泥高度为0.1m ,池底坡度为1.5‰,坡向末端集泥坑,坑的尺寸采用50 cm ⨯50 cm ⨯50cm 。
排泥管直径为:
391.03600
34.3728.177.0360037.05
.05.00=⨯⨯⨯⨯=⨯=BLH d m ,采用DN400mm 。
H 0—池内平均水深,为3.3+0.1=3.4m
t —放空时间,取3h 。
(12)水力条件复核
①水力半径R
m B H BH R 89.12
.10632.102=+⨯=+==ρω=189cm ②弗洛德常数F r
52
2109.1980
1896.0-⨯=⨯==Rg v F r 在规定范围内.
斜板斜管沉淀池的设计参数:
(1) 斜板(管)之间间距一般不小于50mm,斜板(管)长一般在1.0-1.2m 左右;
(2) 斜板的上层应有0.5-1.0m的水深,底部缓冲层高度为1.0m。
斜板(管)下为废水分布区,一般高度不小于0.5m,布水区下部为污泥区;
(3) 池出水一般采用多排孔管集水,孔眼应在水面以下2cm处,防止漂浮物被带走;
(4) 废水在斜管内流速视不同废水而定,如处理生活污水,流速为
0.5-0.7mm/s。
(5)斜板(管)与水平面呈60°角,斜板净距(或斜管孔径)一般为80~100mm。
异向流斜板(管)沉淀池的设计计算式可由如下分析求的。
假定有一个异向流沉淀单元,倾斜角为a,长度为l,断面高度为d,宽度为w,单元内平均水流速度v,所去除颗粒的沉速为u0,如下图所示。
当颗粒由a移动到b被去除,可理解为颗粒以v的速度上升l+l1的同时以u0的速度下沉l2的距离,两者在时间上相等,即
沉淀单元长度
沉淀单元的断面面积为dw,则单元所通过的流量为:
式中lw实际上即为沉淀单元的长与宽方向的面积,lwcosα即为斜板在水平方向投影的面积,可用a f代替。
dw代表沉淀单元的断面积,dw/sinα即为沉淀池水面在水平方向的面积,可用a表示,这样即可得
q=u0(a f+a)
如果池内有n个沉淀池,并且考虑斜板(管)有一定的壁厚度,池内进出口影响及板管内采用平均流速计算时,上式可修正得沉淀池设计流量:
Q=ηu0(A f+A)
式中:η——系数0.7,一般范围0.75-0.85;
A f——斜板(管)沉淀池所有斜壁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面积,A=na f;
A——沉淀池水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
即异向流斜板(管)沉淀池的截留速度:
一个斜板单元的理论流量:
q=u0(a f-a)
斜板沉淀池设计流量:
Q=ηu0(A f-A)
即同向流斜板(管)沉淀池的截留速度:
横向流斜板(管)沉淀池的沉淀情况如下图,
由相似定律得:
式中af为沉淀单元的表面积。
沉淀池的设计流量:
Q=A f u0η横向流沉淀池截留速度:
式中A f为沉淀区所有斜板的水平投影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