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上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
近几年,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逐渐得到重视,上信息技术课所需要的各种硬件设施也有了令人可喜的改观,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使得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然而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究竟怎样才能上好信息技术课,我有以下陋识,请各位同仁指正.
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
关于信息素养,国内外很多专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普遍达成共识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信息素养表现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广大家长的期盼.
首先,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使其具有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例如,机房中的计算机是供大家共享的,每个人都有使用的权利,但没有权利去删除和破坏,这是大家必须遵守的;机房是大家共同学习的环境,而不是类似网吧之类的娱乐环境,大家应该共同营造这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保持机房的干净、整洁.
其次,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对青少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在这个
脱离了现实的虚拟空间里,许多青少年迷失了方向,也使他们丢掉了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甚至打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底线.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给他们以约束,使他们学会自律,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把网络看作现实的虚拟.在其中,大家真诚对待别人,有效保护自己,远离网络侵害,做真正的“网络绅士”.
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方式方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否则只会引起“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潘多拉效应”.比如对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教育,不要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宙斯不让侍女潘多拉打开装满人类全部罪恶的盒子一样硬性规定学生不准玩游戏,生硬地告诫学生游戏的危害性有多大,那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相反,采用小品或辩论《网络游戏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类似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各抒己见的平台,让学生的情感在交流中形成,让学生的观点在观看小品和参与辩论中形成,学生受益匪浅,自然教育效果要好于严令禁止学生玩网络游戏.
二、备课时教师要精心设疑
对教师而言,设疑是根据教学内容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对农村中小学的学生而言,因为经济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对电脑知识的接触仅限于上信息技术课或偶尔去网吧上网,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精心设疑尤为重要,用问题激发学生灵感的火花,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的.不少教师在设疑时,问题过于简单,即使在课堂上有少数提问,学生也多为被动回答,而不是启发式
地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的情境,并很少给学生提供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有的教师在使用问题引导后,依然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和思考的积极性,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疑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呢?
1、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在这样的基础上设计好每一个问题.
2、问题的设计要能启发学生按照教师提问的思路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3、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尽可能涵盖本课的全部知识点,能够以点及面.
4、教师设计问题时需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问题设计过易或过难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5、人的认知过程往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学生也不例外,因此,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
6、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发散思维,设计的问题尽量避免单一答案,要有几种结论的可能,可让学生去自由讨论,从而得出结论.
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和立足点,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钥匙,所以设疑是教师必须掌握的课堂教学技巧.只有精心设疑,才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真正把自己融入到课堂中,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取得良好效果.
三、教师要激励学生主动质疑
教师提出的问题固然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但总是被动的,只有当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思考,并产生疑问,提出的问题才是最积极有效的.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学生掌握的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问题,则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怎样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提出问题呢?这一点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一开始实施的时候,许多学生很不习惯,即使有问题也不愿意当面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去激发学生主动提问,发表见解.有些教学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多数觉得没有什么问题或不值得发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无中生有”的发现问题最基本的方法是通过问题让学生在“不疑处”多想想,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行不行?还有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师生互动提问产生的“头脑风暴”
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也会出现不少学生“为问而问”的现象,或者提出一些在教师看来十分可笑或怪异的问题,教师当然不能因此泼冷水,应及时引导学生不仅敢问,而且善问.提倡学生对所学知识养成“四问”的习惯:①今天学了什么?②这些方法有什么用?③那些情况下适用?④还有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了?一旦学生把问题意识内化成个人学习习惯,那么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能力的提高便成为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培养
现在的学生很容易“感情用事”.与教师关系融洽的学生,偏爱你所教的学科,好象是与老师的一种感情交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亲近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当
学生把你当做朋友的时候,就自然喜欢你所教的学科,高兴的接受教师的管理和教育,从而易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和蔼可亲、民主、公正,了解学生,给予学生帮助和鼓励,并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精通教学艺术,以老师的人格和威信,对学生产生影响.
在农村中小学,学生普遍感情比较内敛,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情感,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就更为困难一些.那么教师怎样与学生之间沟通呢?除了课下多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