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交流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
2. 能够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3. 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4. 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文章的背诵和理解。
2. 重要词汇和句式的掌握。
3. 文章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教学难点:2. 文章中的文言文表达和特殊句式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文本。
2.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3. 准备课后习题答案和教学反思的模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相关知识,为本文的学习做铺垫。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2. 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2. 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的问题。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写作练习。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课文的背诵和理解。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课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课堂讲解中,我特别注重对文言文句式的解释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
2. 能够掌握并运用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3. 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并能够进行相关的讨论和思考。
教学重点:1. 文章的背诵和理解。
2. 文章中重要词汇和句型的掌握。
3. 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准备:1. 准备《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的文本。
2.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材料。
3.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的背景和内容。
2. 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进行思考。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阅读文章,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2.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进行理解和掌握。
三、文章讲解(20分钟)1. 对文章进行详细的讲解,解释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
2. 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四、课堂活动(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和收获。
2. 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反思和思考。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比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并能够运用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
但是在课堂活动中,我发现部分学生比较内向,不愿意主动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思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课后习题答案:1. A2. B3. C4. D5. A教案:唐雎不辱使命(续)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
2. 能够掌握并运用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3. 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并能够进行相关的讨论和思考。
教学重点:1. 文章的背诵和理解。
2. 文章中重要词汇和句型的掌握。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10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国,由此而展开了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
唐雎便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他的外交风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
(重点)2.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体会唐雎有胆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难点)一、文本导入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想吞并一个弱小的国家,便假惺惺地提出要以10倍的土地来换取弱国的疆土。
如果你是这个小国的使者,你能用什么办法保住自己国家的疆土和尊严呢?距今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一个叫唐雎的人,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使自己弱小的国家免遭强大秦国的吞并。
那么,他是怎样做的呢?好,让我们来学习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二、预习交流1走近作者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
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2相关知识《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策。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成为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标志,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
3背景探源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4文言知识梳理(1)生字注音唐雎.(jū) 怫.然(fú) 徒跣.(xiǎn)抢.地(qiāng) 休祲.(jìn) 缟.素(ɡǎo)韩傀.(guī) 色挠.(náo) 谕.(yù)(2)词语解释加惠:给予恩惠。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优秀9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优秀9篇)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1知识与能力目标: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2.多种方式诵读文章,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
3.学习在同一情境和事件中对比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4.学习文章在对比冲突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读一读,议一议,练一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培养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完璧归赵”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成语故事的主人公蔺相如以自己的机智和勇敢识破并粉碎了秦王的阴谋,保护了赵国的利益,并在后来的渑池会中进一步维护了赵王和赵国的尊严。
其实在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像蔺相如这样的谋士能臣还有很多,如墨子、烛之武、毛遂、唐雎等,他们以非凡的智慧和胆略维护和平,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看看弱国使臣唐雎在面对狡诈蛮横的秦王时是怎样处乱不惊,机智勇敢地挫败强秦的阴谋,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
二、读一读,积累字词,整体感知:一)教师范读,提示朗读要点二)学生自读,然后指名接力朗读,师生共同点评纠误。
三)疏通文意,辨析疑难。
四)重点词语总结归类:1、通假字2、词类活用3、一词多义五)复述唐睢不辱使命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三、议一议,深入探究:1、文章怎样来塑造唐睢和秦王的形象?安陵君的形象如何?他对表现唐睢形象有何作用?2、本文在塑造形象,表现主题上有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四、课堂小结:本文记叙的是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
文章用对话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
五、作业(练一练,拓展延伸):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魏,……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反思(精选6篇)

唐雎不辱使命反思(精选6篇)唐雎不辱使命反思篇1教学过程拟定了合理科学的学习目标,教学中能放手发动学生自己学习,学生学习状态比较好,重视了对课文的朗读训练,体现了新课程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不足之处,对于学生回答问题时普通话问题没有及时纠正;对课文的字词强调、落实的不够突出;译讲环节应发动学生开展互学互帮,不能仅局限到同桌之间交流。
这节曾让我短暂拥有愉快和满足的语文课就这样以另外一种形式留在了我的记忆中,它不仅让我明白了教学相长,相辅相成的道理,同时,也为我进一步探索课程改革的奥秘提供了一个鲜活的示例。
范例七我通过观察课堂展示后学生表现,认为本节课是比较成功的。
这得益于我能够在实现本节课教学重点的基础上,不忘为学生创建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自学、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充分展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学生乐学、会学、能学。
唐雎不辱使命反思篇2自己执教后整体感觉基本达到了教学设计目标,实现了教学意图!但是缺憾还是比较明显的,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佳,多次强调的字词学生还读不准音;译讲课文出现的错误较多;学生普通话把握的不够好,发音不规范;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安排自读课文时,学生不够投入!分析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原因一是自己对学生的情况了解的不够透彻,对学生课前的预习能力和效果估计偏高,导致课堂上表现略显冷场,学生思路没有预先相像的顺畅!二是教学设计中没有体现中考的导向,对字词重视的不到位!没有切实体现“怎样考,怎样教”的教学思路;三是教学环节中对新课程理解的还不够深,没有从“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高度入手!鉴于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自己还需要继续学习,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教改模式,把新课程的理念学实用活!唐雎不辱使命反思篇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一堂热闹的语文课结束了,同学们以空前的热情全员参与了这节语文课,下课后我沾沾自喜地品味着今天“成功”的原因:一、改变了以往小组竞赛的方式,而变成了一对一的个人较量,是一些原本依靠心理较重的同学也不敢怠慢。
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唐雎不辱使命》;(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唐雎的性格特点和使命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3)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唐雎的忠诚、勇敢和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学习唐雎不畏强敌、勇于担当的精神,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唐雎不辱使命》;(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唐雎的性格特点和使命精神。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2)分析唐雎的忠诚、勇敢和智慧,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唐雎的性格特点和使命精神。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唐雎的忠诚、勇敢和智慧;(2)引导学生从唐雎的行为中,提炼出现代社会所需的品质和精神。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2)分析唐雎的性格特点和使命精神,阐述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5.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唐雎不辱使命》;(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唐雎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与反思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2. 理解文中人物说话的技巧。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简介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人物形象及个性化的语言。
四、学会一点说话技巧
1.秦王是怎样“辱”唐雎的?
2. 唐雎是怎样折服秦王的?
3.说话技巧小结。
学生交流、发言
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会与人交流。
五、认识一群特殊的历史人物
1.出示关于“士阶层”的资料。
2.请说学生几个“士人”的故事。
1.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关于“士”这个特殊的阶层。
二、了解一段历史故事
1.速读课文,感知情节。
2.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互动交流。
2.学生读文思考、概述故事情节
整体感知,把握内容,是深入研读课文的基础。
三、点评两个文中人物
1.融入角色,想像对话。
2.点评人物,理解形象。
1. 学生合作探讨,对人物进行个性点评。
2.同桌合作对话。并当堂演示。其他同学点评。
思考能力差,缺乏创造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我这样评价自己:
伙伴眼里的我:
老师的话:
八、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故事开端)秦王不悦(生气了)——唐雎使秦之因(受命)
(故事发展)秦王施压(冒火了)——唐雎坚定回绝(力争)
(故事高潮)天子之怒(愤怒了)——唐雎布衣之怒(拼命)
(故事结局)秦王色挠(道歉了)——唐雎不辱使命(不辱)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重要知识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唐雎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礼仪和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考。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简要介绍唐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发布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读课文,理解大意,找出学习中遇到的疑问。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唐雎的形象特点。
2. 分享成果: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课文重点内容:分析唐雎的言行举止,阐述其不辱使命的精神品质。
2. 解析课文中的古代礼仪和文化背景。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唐雎的形象特点。
但在课堂上,对于古代礼仪和文化背景的讲解还不够深入,今后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课后习题答案:1. 唐雎是谁?他有什么历史背景?答:唐雎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外交家。
他曾出使秦国,成功地说服秦王放弃了侵略魏国的计划,被后人称为“不辱使命”。
2. 唐雎在课文中展现了哪些品质?答:唐雎展现了机智勇敢、临危不惧、忠诚爱国等品质。
3. 课文中的唐雎是如何说服秦王的?答:唐雎运用了智慧与勇气,先是自残以示忠诚,以理服人,最终说服秦王放弃了侵略魏国的计划。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领悟到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唐雎不辱使命》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人公唐雎及其使命。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在课堂上分享。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讨唐雎完成使命的过程和原因。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朗读感悟(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唐雎的忠诚、勇敢和智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唐雎的品质和价值观。
二、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与唐雎类似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完成使命的。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反思(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反思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后习题答案解析(10分钟)1. 教师给出课后习题的答案,并引导学生理解答案的依据和意义。
2.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
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文章的大意。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与分析。
3.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的探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文章的大意。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对课文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课文内容。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作者、背景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理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大意。
4.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5. 情节发展: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引导学生理解故事脉络和主题思想。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唐雎不辱使命》与其他相关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如《荆轲刺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背景及人物形象。
(2)能够把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理解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3)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并体会唐雎不辱使命的精神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通过朗读、复述、讨论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学会从文中提炼观点,进行论证和阐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性。
(2)培养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激发爱国情怀。
(3)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有勇气和智慧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理解句子的含义,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3. 体会唐雎不辱使命的精神内涵,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比、衬托等。
3. 将课文中的精神内涵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情感态度的引导和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人物介绍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使命”,激发学生对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子。
(2)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比、衬托等。
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反思(通用12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反思(通用12篇)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反思(通用12篇)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反思篇1一、满意之处:1、课上得比较本色,虽有预设,但更多的是生成。
学生在预习中思考了不少问题,课堂上呈现出来,自然生动,多姿多彩。
2、古文教学经常因着眼于字、词、句的落实而沉闷死板,但本课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为主,既让学生提出了疑难字词,也让学生提出了篇章写作、人物塑造等问题,探究意味较浓。
如有一位同学提问:“唐雎既然想刺杀秦王,为什么不直接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却绕圈子说了三个刺客的事?”本文的研究点达到教学预想。
3、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精当。
现在学术界鄙薄语文课堂上的多媒体运用,仿佛用了多媒体,就是哗众取宠。
其实诟病不在多媒体本身,而在于运用是否得当。
过犹不及,但投鼠忌器也不对。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就有意识地将准备好了的PPT雪藏,当用时才出示,在学生对“秦灭韩亡魏”质疑时,我出示“战国形势图”,补充介绍了魏国的附庸国安陵国与强大的秦国对峙的情况,恰当地解决了学生的疑惑,可谓点眼之用,效果良好。
二、遗憾之处:1、学生的层次不同,质疑时层次低的学生因听课教师多而不好意思就字词句的疑难提问,部分丧失了话语权,学得相对被动。
2、分角色朗读不够充分,学生未能读出秦王的语言特点。
3、教师朗读的处理也值得商榷。
我在读唐雎的对话时过于强硬,表现出了唐雎与秦王针锋相对的一面,而未能表现出唐雎有礼有节,有勇有谋的一面。
课后的评课中有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深有同感。
说明我的备课还不够细致。
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反思篇2《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文章以记言为主,言辞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优秀12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优秀12篇)《唐雎不辱使命》人教九上1教学目标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二、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三、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设想一、以“说”为主学习课文。
二、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主要教学板块通读──说读──评读。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介绍《战国策》。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说内容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雎(jū)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 祲(jìn) 缟(gǎo) 傀(guī) 挠(náo)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加惠(给予恩惠。
) 怫然(盛怒的样子。
)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
冠,帽子。
跣,赤脚。
) 抢地(撞地。
抢,碰、撞。
) 休祲(吉凶的征兆。
休,吉祥。
祲,不祥。
) 色挠(指变了脸色。
挠,屈服。
) 谢(道歉。
) 谕(明白,懂得。
)4.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课文。
(生散读,师巡视。
)5.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生思考后师提问。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在准确的前提下,能复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
生稍作准备后回答。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唐雎的使命感和忠诚精神,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唐雎的使命感和忠诚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孟子》中的故事,提醒学生注意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2. 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的故事《唐雎不辱使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在小组内交流。
三、合作学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唐雎的使命感和忠诚精神。
2.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2. 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五、课后习题答案(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习题。
2. 教师讲解课后习题答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全面理解了《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后习题的解答中,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技巧仍需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案:唐雎不辱使命(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唐雎的使命感和忠诚精神,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反思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反思教案整体把握1.主旨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
篇幅不长,却绘声绘形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
文中虽然只有他的两段话,却不难看出他对秦王的阴险狡诈是有认识的,如何应付也早已成竹在胸,因此,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
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在文中,秦王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的形象也被刻画得很鲜明。
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正义无畏、忠于使命的爱国精神,表现了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同时也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从而揭示出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本质原因。
2.结构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
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
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
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
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对此,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进行反击,用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表示自己要效法的决心。
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三篇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的】1、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2、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3、学习唐雎不畏*的精神。
【教学重点】字词及人物形象【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明确教学目标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四、讲解字、词、句五、归纳重点词语的用法1、因2、其3、以六、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七、由学生复述课文八、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九、思考、讨论问题1、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前后不同态度的句子,想想秦王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2、文中的“三怒”各有什么具体表现?你觉得在当时的环境下,谁的“怒”更厉害?3、秦王如果不改变主意,唐雎会怎么做?为什么?4、秦王和唐雎的性格怎样?十、课堂练习篇二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复述、翻译、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战国策》的语言风格。
3.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气,体味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重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
3.外交辞令中委婉含蓄,隐藏着的“潜台词”的准确理解。
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本课时重点:1.熟悉课文、能自由诵。
2.理解课文大意,勾划出重点词句。
一、激趣导入:中国历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说法。
战国最后十多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消灭了各诸侯国。
公元前3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属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被消灭之后,一度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这一次,秦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
出小饵以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
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六百里地,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楚怀王上了当。
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文王交换和氏璧,结果*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准确理解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o梳理故事情节,理解文章结构,把握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o分析文章中的对话和细节,学习如何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o感受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理解国家利益和个人尊严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准确翻译课文。
o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难点:o深入理解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以及他如何运用智慧维护国家尊严。
o分析文章中的对话和细节,学习如何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古代英雄不畏强敌、勇于斗争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唐雎不辱使命》。
2.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简要介绍《战国策》及其背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1.朗读课文:教师先范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发音和断句。
2.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翻译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3.概括大意: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大意,教师总结归纳,梳理故事情节。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25分钟)1.分析文章结构:o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局,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o分析文章中的对话和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形象:o分析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点,通过对比来突出唐雎的勇敢和智慧。
o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唐雎语言和行动的句子,分析他是如何运用智慧维护国家尊严的。
3.探讨文章主题:o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理解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以及他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交流
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选择《战国策·魏策四》。
课文记叙的是布衣之士唐雎在强秦向安陵国以“易地”为名,行吞并之实的危难情况下临危受命,出使秦国,与盛气凌人的秦王展开的弱国与强国之间一场唇枪舌剑的外交斗争。
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以自己的过人胆识、凛然正气维护了自己国土的严正立场,谱写出一曲正义战胜非正义的外交史歌。
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习古人的智慧、胆识和节操,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对文言实词、虚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语法现象及常见的文言句式有了初步的认识,积累和掌握,形成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能力。
并通过前一段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文言实词、虚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及常见的文言句式的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都能用已掌握的词,句式来阅读、理解新学的文言文,热情高,动手能力强。
因此,教学本文时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讲解课文内容,教师只需对本课中的重点词句略
加点拨。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爱国品质和能言巧辩的口才,激励学生为祖国的富强努力学习,树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
知识与能力
1、根据自己已学过的文言词和借助课本注释,疏通课本,能讲清课文内容。
2、能准确读出“也”“哉”“乎”“矣”在文中的语气,从而正确揣摩人物的心理,进而把握人物的性格。
3、能从坚锐的矛盾冲突中凭借人物的说话语气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应用对话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和互为衬托来丰富人物形象的方法并用之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层次阅读,教师做好每个教学环节的“导”,学生成为每个教学环节的主体。
2、运用情景教学法,在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的情景渲染中,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加深学生对文中的文言词语,句式的理解、积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把握人物的对话描写,读准人物说话的语气,正确分析人物的形象。
2、学会运用语言描写揭示人物性格,互为衬托丰富人物形象的方法,用于自己的作文写作。
突破方法:人物语言的理解和人物说话语气的把握,仍然得益于多读,使学生进入故事情境,进入人物角色。
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学生乐学。
因此,采用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让学生在切身感受中体会人物形象,学习并掌握塑造人物的方法。
难点:本课教学的难点是“也”“哉”“乎”“矣”在文中表达的语气,教会学生读准这些语气词在句中的语气并知道它们各自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对于准确揣摩人物心理,正确分析人物性格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揣摩人物在特定语境中的说话语气,培养语感能力,教师从理性上给学生讲解这些词在句中表达什么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什么词,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打下知识基础。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