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
目标
(一)知识点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
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
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
的得失。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
同样是
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
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
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三、学习第一段
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
六王毕:完了、结束
北构而西折:动词,架木做屋
不霁何虹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一“一”数→动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名→状向北、向西“骊山”名→状从骊山
未云何龙“云”名→动出现云彩“龙”名→动出现龙
未霁何虹“虹”名→动出现虹
歌台暖响“响”动→名歌声
5、段意理解。
本断可分四层: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
“兀”“出”
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
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
”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
“覆压”言其广,“隔离”言其高。
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
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
”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
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
“五步”“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
廊腰缦回
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
“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
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
“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
人的无限悲戚。
“—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6、小结“赋”的特点。
7、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预习下几段。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二段
1、学生读。
2、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指点,明确重点、难点。
(1)补充注释。
a.绿云扰扰:“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
这里用“互文”修辞格:本应合在一块儿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
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
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
”
(2)重点掌握的词。
a.杳不知其所之也“杳”,深远;“之”,动词,去。
b.尽态极妍“妍”,美丽。
c.缦立“缦”通“曼”,久。
d.“逦迤”连绵词,接连不断的样子。
(3)特殊用法。
a.辇采于秦“辇”,名→状,乘辇。
c.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名→状“铛”“石”“块”“砾”,名→动
(4)段意理解。
b.写宫人:“妃嫔媵嫱……三十六年。
”
c.写宫藏:本段余下的部分。
二、研读第三段
学生读、背第三段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明确重点。
(1)补充注释
a.纷奢:繁华奢侈
b.直栏横槛槛:栏杆
(2)重点实词
a.函谷举举:被攻取
b.可怜焦土可怜:可惜
2、段意理解
这一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
(1)第一层:“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
以常理和反问斥秦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2)第二层:“使负栋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
摆出秦皇罪证,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紧扣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秦始皇“劳民伤财”的怵目惊心的图画。
接下去顺势写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
民怨积深,“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
(3)第三层:这部分用14个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过程,民众的反抗从“怒”到“叫”“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
“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三、研读第四段
1、学生齐读。
2、理解内容。
3、学生反复读、背第3、4两段。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五题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走进杜牧,了解写作背景;
2、了解“赋”这种文体;
3、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4、概括各段段意并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依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加强朗读。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同时体会课文精彩的描写艺术和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最后能够基本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批判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劳民伤财的罪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
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让我们再回唐朝,看杜牧是怎样对秦的灭亡加以评述的?今天,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
(一)解题:
1、阿房宫:“阿房宫”的“阿房”旧读为ēpáng。
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
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
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
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
这一巨大工程,
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
2、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
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
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
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至于赋的作用,班
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也就是说,赋的作
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
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
文也。
”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在《史记》记
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
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
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
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就大兴
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溺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
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3、杜牧,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
在诗歌
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
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
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
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
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
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4、结合注释1了解其写作背景。
《阿房宫》的写作缘由:“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杜牧做此文的目的是希望对当时的皇帝提出劝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