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韩愈《送高阳齐皥下第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愈《送高阳齐睥下第序》
(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所谓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惟其宜可焉。
其下之视上也,亦惟视其举黜之当否,不以亲疏远迩疑乎其上之人。
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
是故为君不劳,而为臣甚易:见一善焉,可得详而举也;见一不善焉,可得明而去也。
及道三袁上工交凝土夏受举色举注要懑立传上面画送之。
见一善焉,若亲与迩不敢举也,见一不善焉,若疏与远不敢去也。
众之所同好焉,矫而黜之乃公也;众之所同恶焉,激而举之乃忠也。
于是乎有违心之行,有怫志之言,有内愧之名;若然者,俗所谓良有司也。
肤受之诉不行于君,巧言之诬不起于人矣。
呜呼!今之君天下者,不亦劳乎!为有司者,不亦难乎!为人回道者,不亦勤乎!是故端居而念焉,非君人者之过也;则日有司焉,则非有司之过也;则日今举天下人焉,则非今举天下人之过也。
盖其渐有因,其本有根,生于乎其亲,成于私其身。
以己之不直,而谓人皆然。
其植之也固久,其除之也实难,非百年必世不可得而化也;非知命不惑不可得而改也。
已矣乎,其终能复古乎!
若高阳齐生者,其起予者乎?齐生之兄为时名相,出落于南,朝之硕臣皆其旧交。
齐生举进土,有司用是连枉齐生,齐生不以云,乃日:“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我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J抱负其业,东用于家。
吾观于人,有不得志则非其上者众矣,亦莫计其身之短长也。
若齐生者既至矣,而日:“我未也J不以闵于有司,其不亦鲜乎哉!吾用是知齐生后日诚良有司也,能复古者也,公无私者也,知命不惑者也。
(节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第四卷》)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道之A衰B上C下D交疑E于是乎F举仇G举子之事H载之I传中J而称美之。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可得明而去也”与“相去四十里”(《鸿门宴》)两句中“去”字含义不同。
B.“为人向道者”与“夫妻向隅,茅舍无烟”(《促织》)两句中“向”字含义相同。
C.“生于私其亲”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私”字含义相同。
D.“东归于家”与“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两句中“归”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称赞古代所说的用人不分关系亲疏远近、唯“宜”是举、公而无私的人,希望复兴古代用人的风尚。
B.作者批评道义衰微时推举官员避嫌不举做法,并指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君主、
臣子和天下人的过错。
C.作者认为因自己不正直就认为别人都这样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想根除它实在困难,除非能知命不惑才能改变。
D.作者从齐生因避嫌不被任用后的表现推断齐生今后一定是个好官,能复兴古道,希望世人能从中得到启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众之所同好焉,矫而黜之乃公也。
译文:
(2)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我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
译文:
14.韩愈认为齐生是一个能改变时风、复兴古风的人,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分)
【答案】
10.BEH
11.B
12.B
13.(1)(遇到)众人共同喜欢的人,就违心取消他(的任命)(或译为“矫正过错并罢黜他”),认为这样是公正的。
(2)我(的学问)还没有达到,官员怎么会使我受委屈呢?(或译为“官员难道会冤枉我吗”)我将精进我的学业来等待时机罢了。
14.①不恃才自傲,②不怨天尤人,③善于反省。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道义衰微的时候,上司与下属互相猜疑。
在这种情况下,举荐仇人、举荐儿子的事情,只能被记载在书传中被称道赞美。
“及道之衰”,是后文“上下交疑”的时间状语,其后B处要断开;
“上下交疑”,是主谓句,结构完整,其后E断开;
“于是乎”是连词,放在后一句的句首,“举仇举子之事”是句子的主语,其后
H断开,表示强调;“载之传中而称美之”是“举仇举子之事”的谓语部分,其中的“之”,指代的是“举仇举子之事”。
故选BEH o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
“去”:舍去,不任用。
句意:能够弄清楚后就不任用他。
/“去”:距离。
句意:相距四十里。
可见,两句中“去”字含义不同。
B.“含义相同”错误。
“向”:仰慕、奔向。
句意:做仰慕道义的人。
/“向”:面向。
句意: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
可见,两句中“向”字含义不同。
C.正确。
“私”:偏爱。
句意:产生于对自己亲人的偏爱。
/“私”:偏爱。
句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可见,两句中“私”字含义相同。
D.正确。
“归”:回归,回家。
句意:东归还家。
/“归”:女子出嫁。
句意: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
可见,两句中“归”字含义不同。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8.“并指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君主、臣子和天下人的过错”错误。
原文解释为“因此坐下来好好地想一想这种情况,不是主宰天下的人的过错;如果说是做官的人的过错,那么也不是他们的过错;如果说是当今全天下人的过错,那么也不是全天下人的过错”。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矫”,违心;“黜工罢黜,取消任命;“矫而黜之乃公也”,判断句。
⑵“其”,怎么;“枉”,使……受委屈;“利吾器”,精进我的学业;“俟”,等待。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齐生举进土,有司用是连枉齐生,齐生不以云”可知,他不恃才自傲;
从“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可知,他不怨天尤人;
从“我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可知,他善于反省。
【参考译文】
古代所说的公而无私的人,他选取、舍弃、举荐、辞退官员,不把亲疏远近作为选择的标准,只要他适合就可以了。
那些下属看待上司,也只看他举荐与罢黜人员是否得当,不因此人与上司关系的亲疏远近对上司产生怀疑。
所以上司选择合理的标准实施自己的想法,内心坦荡不用担心下属猜疑:下面的人员约束自己谨慎行事,对上司确信无疑。
所以,做君主的不用辛劳,做臣子的非常容易;看见一个好的人,能够详细了解后加以举荐;看见一个不好的人,能够弄清楚后就不任用他。
等到道义衰微的时候,上司与下属互相猜疑。
在这种情况下,举荐仇人、举荐儿子的事情,只能被记载在书传中被称道赞美。
看见一个好的人,如果此人是自己的亲戚或者和自己关系很近,也不敢推荐了;看见一个不好的人,如果此人不是自己的亲戚或与自己关系疏远,也不敢不用了。
(遇到)众人共同喜欢的人,就违心取消他(的任命),认为这样是公正;(遇到)大家共同讨厌的人,就迅疾举荐他,认为这样做是忠诚。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违背自己内心的行为,有违反心意的言语,有让内心惭愧的名声。
像这样的人,是世俗所说的好官。
在君主那里没有切肤之痛般的直接诽谤,在民间没有巧言令色般的间接诬陷。
唉!现在统治天下之人,不也很辛劳吗!做官的人,不也很艰难吗!做仰慕道义的人,不也很劳累吗!因此坐下来好好地想一想这种情况,不是主宰天下的人的过错;如果说是做官的人的过错,那么也不是他们的过错;如果说是当今全天下人的过错,那么也不是全天下人的过错。
因为它的发展是有原因的,它的来源是有根源的,产生于对自己亲人的偏爱,形成于对自身的偏爱。
因自己不正直,就认为别人都这样。
这种思想的确立原本长久,想根除它实在困难,不是百年,必定永远是不能改变的;不能做到了解命、不迷惑是不能改正的。
算了吧,难道最终还能复兴古
道吗!
像高阳的齐生,他难道不能启迪我们吗?齐生的兄长,是当时有名的丞相,到南方出任地方官了,朝廷中的重臣都是他的老朋友,齐生在考进士的时候,官员因为这个原因多次委屈齐生,齐生不这样认为,竟然说:“我的学问还没有达到,官员怎么会委屈
我?我将精进我的学业来等待时机吧J他对自己的学业有远大志向,东归还家。
我观察当时的人,有不得志就怪罪上司的人是很多的,却不考虑自身的不足。
像齐生,已经达到标准了,却说:“我还没有达到标准。
”他不因为自己受委屈而向有司博取同情,这不也太少见了吗!我因此知道齐生今后一定是个好官,是能够复兴古道的人,是大公无私的人,是了解命运、不迷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