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心一片家国情——《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这两首词均以城市为表现对象。

词这一文体的繁盛与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柳永的《望海潮》虽为投赠、干谒之作,但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北宋中期世道太平、市井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现实。

然而盛衰无常,人类发展史上,许多繁华一时的大都市都曾遭遇严重的破坏乃至毁灭。

姜夔的《扬州慢》就将一座同样“自古繁华”的城市屡遭兵燹后的惨状呈现出来,并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自己的“黍离之悲”。

这是关于城市的不同书写和记忆,相互映照,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

学情分析
主要讲解内容是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疏通词意、把握情感与主要艺术手法,如点染、铺排、用典、对比和虚实结合等。

前两课的铺垫给学生搭建起比较阅读的平台,降低比较阅读的难度,让学生真正能够有效表达。

教学目标
1.比较赏析两首词,揣摩意象,体察意境,把握情感。

2.明确城市荣衰兴败折射历史的兴亡之情和词人的爱国情怀。

3.加强对诗意的探寻,厚植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语:谈及宋朝,现代人的态度很明显地分为两类。

一类人认为,宋朝积贫积弱;另一类人则大爱宋朝,最想穿越回去的朝代就是宋朝。

原因很简单,你可以在通宵达旦的夜市里走进美食一条街、在勾栏瓦肆里风花雪月,你也可以有“琴棋书画诗酒茶”的生活美学。

我们知道,从唐到宋,是“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

投射到文学上,文学重心逐渐下移,市井文化勃兴,表现城市文化的诗词不绝如缕,柳永的《望海潮》更是成为文学史上第一篇直接以城市为写作对象的词。

南宋姜夔自度曲《扬州慢》也是直接以城市为标题和题材的词,尽管风格情感和柳词截然相反,但却成为怀古伤时的城市主题佳作。

今天,我们就将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做比较阅读,一起来探究词作背后的城市文化与家国情怀。

情境设置:近日,我校邀请了北京大学的葛教授,来到我们学校与同学们交流学习,并在我们年级开设“城市文化——诗意的探寻”专题研讨会,围绕课文《望海潮》《扬州慢》展开探讨。

由此我们班设计了因声求气读诗歌、揣摩意象品诗境、思辨表达悟诗情三项活动帮助大家理解诗歌。

请同学们完成活动,与专家共同探讨。

01任务一:因声求气读诗歌
先自由朗读两首词,随后在全班展示。

学生活动:
①多种朗读方式,主要采用自由地读、结合背景材料读、个性化地读;②两名同学示范朗读。

③一名同学针对前面两位同学的示范朗读,从“情感”“创意”“表现”三个角度做出等级评价并说出评价理由。

明确:①从情感基调来看,《望海潮》主要写杭州城的热闹繁华,读起来身心快愉,声调高昂;《扬州慢》在今昔对比中突出今日扬州的荒凉破败,读起来沉重哀痛,声调低沉。

②从朗读语速来看,两首词都属于慢词长调,朗读时可以适当放缓语速。

③从韵脚音律来看,《望海潮》韵脚为ua,读起来气脉无阻,轻快自如;《扬州慢》韵脚为ing,读起来气脉阻滞,哽咽哀婉。

02任务二:揣摩意象品诗境
《望海潮》《扬州慢》都以城市为表现对象,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选取的意象不同,内容不同,意趣也相异。

葛教授说,通过意象的揣摩和意境的体察,把握诗歌的主旨,是鉴赏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完成下表,课堂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①讨论交流两首词在意象、手法、层次、意境、情感方面的特点;②学生代表分享展示讨论成果。

明确:这部分内容学生在梳理时,极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将《望海潮》中的“西湖”与“城市生活”使用的意象混淆,一是赏析艺术手法时考虑不全面,可能只是找出了其中某一种或两种手法就作罢。

这时候要耐心细致地引导并帮助学生建构起依据文本具体分析的意识,逐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

03任务三:思辨表达悟诗情
谈及《望海潮》《扬州慢》表达的情感,葛教授说,“一颂升平,一伤离乱;一欢歌,一悲吟。

”你更喜欢哪首词的情感表达?
明确:(1)喜欢柳永的表达。

柳永以如椽之笔,描绘的杭州城自然人文之景俱佳展示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对杭州城的讴歌、赞美,体现了承平盛世的气象,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读来令人愉悦。

(2)喜欢姜夔的表达。

灾难文学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态,灾难主题是中国文学的恒久母题。

在灾难的视野里,人类不自觉地以文学的方式抒发郁积的情感,慰藉受伤的心灵。

虽然一向清空骚雅的姜夔不习惯在诗词中与现实对接,但其中对衰亡时局的伤悼和战争劫难的泣诉,还是让人历历在目。

读《扬州慢》,我分明看到姜夔用文字在言说两个时空中的扬州故事,在对立的城市记忆中,我感受到了他的悲凉诗心。

(3)这是两种不同的演绎,无论从历史的真实反映还是从文学的审美表达,都各有其价值。

从历史的真实来看,繁华和灾难是人类进程中的花开花落,城市就是在这样的起起落落中向前发展的。

从文学的表达来说,讴歌太平与反映灾难都是文学的责任。

《望海潮》和《扬州慢》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内容不同意趣亦相异、共同构成了历史的真实,体现了文学的价值。

(说明:此为思辨性阅读,对所持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
教师寄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当宋词遇到江南,真可谓诗情词意满江南,更胜旅游宣传片。

宋词中有杭州如烈火烹油的兴盛喧闹,也有南宋末期站在扬州古桥如泣如诉的亡国悲音。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追寻宋朝,那是士与器的黄金时代,那有风雅世界里的世俗之乐,那有浅斟低唱的都市创作。

通过两首词的比较,我们发现城市的繁华没落折射出时代的兴亡更替,无论是积极用世还是关怀国家志意,都是生命感发的力量,都是城市文化的一份注入。

我们也会发现文学地图与政治地图、经济地图基本一致。

城市引领着时代的潮流,相信在新时代,是都市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友好时代。

04作业布置
1.“初见惊鸿再见倾城”,央视财经频道的《魅力中国城第二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为我们展示了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厚重的人文历史、昂扬的城市精神和独特的城市魅力。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请结合所学,查阅相关资料,为扬州或者杭州写一篇“城市推介”词,要求引用古诗词,150字左右。

2.整理《优化设计》22页“虚实相生”笔记。

3.背诵并默写《望海潮》《扬州慢》两首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