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生物试卷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下列关于显微镜成像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符号成像为“↓”B.“e”符号成像为“”
C. 标本细胞中细胞质顺时针流动,成像中细胞质逆时针流动
D.成像中“口”符号被放大的倍数是指长度或宽度放大的倍数
2. 水稻的茎里有气腔,北极熊具有白色体毛,这些现象说明生物具有()
A. 遗传性
B. 多样性
C. 应激性
D. 适应性
3. 下列描述中,属于可遗传变异的是()
A、割除公鸡和母鸡的生殖腺并且互相移植,因而部分改变的第二性征
B、果树修剪后所形成的树冠具有特定的形状
C、用生长素处理未经受粉的番茄雌蕊,得到的果实无子
D、开红花的一株豌豆自交,后代部分植株开白花
4.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若从细胞周期的时间考虑,实验材料最好选用下表中的
植物种(选项)细胞分裂周期(h)
分裂周期分裂期合计
A. 物种Ⅰ10.60.411
B. 物种Ⅱ180.518.5
C. 物种Ⅲ10.4212.4
D. 物种Ⅳ18.5 2.320.8
5. 以下关于反射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
B.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C. 排尿属于反射活动
D.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由自主神经控制,不属于反射。
6. 男性患病的机会比女性的多的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在()
A、常染色体上
B、X染色体上
C、Y染色体上
D、线粒体
7. 提取叶绿素时不采用的化学试剂是()
A.CaCO3
B.SiO2
C.50%酒精
D.丙酮
8. 二次免疫中能直接产生大量抗体的细胞是()
A.吞噬细胞
B.记忆细胞
C.细胞毒性T细胞
D.浆细胞
9. 下列有关减数分裂过程的顺序,正确的排序是( )
①形成四分体②同源染色体分离③四分体时期“交叉互换”④细胞质分裂
⑤联会⑥ DNA复制⑦姐妹染色单体分离⑧着丝点分裂⑨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A. ④⑥③②⑨⑧⑤⑦①④
B. ⑥⑤①③②⑨④⑧⑦④
C. ⑥⑤③⑧④⑦②⑨①③
D. ②⑨①③④⑤⑧⑥⑦④
10. 把左右手分别插入60℃和10℃水中一段时间后,同时把两手插入40℃的水中,这时左右手皮肤的温度感受器兴奋的分别是(),说明人体的温度感受器感受的是()①温觉感受器②冷觉感受器③温度④热量的得或失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①③D.②①④
11. 动物的行为按其形成来划分,可分为:()
A.先天性行为和后天获得性行为
B.趋性、本能、反射
C.模仿、印随、条件反射
D.判断、推理、反射
12. 由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
B.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
C.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D.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
13. 选取长度相同的幼苗,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给予光照,在不同时间测定胚芽鞘伸长的长度,结果如图乙。
能正确表示对照组、实验组光照侧和背光侧胚芽鞘伸长长度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②①③
14. 下列有关某生物体各细胞分裂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细胞内有2对姐妹染色单体
B.图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内有4条姐妹染色单体
C.图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8条
D.四幅图可排序为①③②④,出现在该动物体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
15. 人类遗传病中,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甲家庭中丈夫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妻子正常;乙家庭中,夫妇都表现正常,但妻子的弟弟患红绿色盲,从优生的角度考虑,甲、乙家庭应分别选择生育( )
A.男孩、男孩
B.男孩、女孩
C.女孩、女孩
D.女孩、男孩
二、主观题(共55分)
1. 回答种群相关问题
如图C表示某种鱼迁入一个生态系统后,其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A、B中能反映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
2.若种群增长曲线为B,则其K值出现在C图中_______时间(t0/t1/t2/t3/t4)。
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
(多选)
A.幼年个体多B.幼年个体少C.老年个体多D.老年个体少4.C图中t0 -t4时间段内,种群数量趋势为_______(增大/减小/先增大后减小)
5.影响t1和t3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_______(相同/不同)。
2. 如图1所示。
在神经纤维上分别取三个电位差测量点,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位于测量点的细胞膜外侧和内侧,FE=FG,均为5 cm,如图2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内K+的浓度(填“大于”或“小于”)膜外K+的浓度,从图1可知,膜内外的电位差为mV。
(2)图1中A点时膜外Na+浓度(填“大于”或“小于”)膜内Na+浓度。
AC段为产生动作电位,此时Na+内流方式为;CD段为恢复静息电位,此时K+外流方式为。
(3)图2中,受刺激后,F点处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状态变化是。
(4)兴奋在FE、FG段传导的时间依次为t1、t2,两者的大小是t1t2(填“=”“<”或“>”),原因是。
3. 为验证pH值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如下:
(1)操作步骤:
①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的淀粉液2mL
②加完淀粉液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mL,使各试管中反应液的pH值依次稳定在
5.00、
6.20、6.80、
7.40、
8.00。
③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唾液1mL,然后进行37℃恒温水浴。
④反应过程中,每隔1min从第3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一滴碘液显色,待呈橙黄色时,立即取出5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
(2)
“+',
请回答:
(1)实验过程为什么要选择都在37℃恒温?
(2)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什么?
(3)如果反应速度过快,应当对唾液做怎样的调整?
(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