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梁春尽落香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梁春尽落⾹尘 ——《红楼梦》第⼗三回赏析第⼗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秦可卿病故,托梦给凤姐,叮嘱“盛筵必散”,居安思危,并告知近⽇贾府将有⼤喜事。

宝⽟听说可卿⾝故,急⽕攻⼼⽽吐⾎,连夜赶去吊唁。

贾珍极其悲痛,愿为秦可卿的丧礼尽其所有,动⽤了原为义忠亲王⽼千岁准备的棺⽊。

秦可卿的丫鬟瑞珠也触柱⽽死,贾珍以孙⼥之礼葬之。

贾珍⼜为贾蓉捐了个龙禁尉的官职。

由于尤⽒旧疾发作,⽆⼈主事,宝⽟向贾珍推荐凤姐,贾珍遂请凤姐协理。

书中写道:“这⽇夜间,正和平⼉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睡下,屈指算⾏程该到何处,不知不觉已交三⿎。

平⼉已睡熟了。

凤姐⽅觉星眼微朦,恍惚只见秦⽒从外⾛来,含笑说道:’婶⼦好睡!我今⽇回去,你也不送我⼀程。

因娘⼉们素⽇相好,我舍不得婶⼦,故来别你⼀别。

还有⼀件⼼愿未了,⾮告诉婶⼦,别⼈未必中⽤。

’”秦⽒向凤姐声称⾃⼰“今⽇回去”,暗指她即将离开⼈世,⽽她之所以要把未了的“⼼愿”告诉凤姐,是因为凤姐是那“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也⾃愧弗如的⼥中豪杰,是贾府掌握⼤权
的“脂粉队⾥的英雄”,她相信凤姐凭借⾃⼰的地位、能⼒和才⼲完全能够实现⾃⼰“未了的⼼愿”。

⽽后,秦⽒向凤姐讲述了“⽉满则亏,⽔满则溢”的事物发展规律,她担忧赫赫扬扬的贾府⼀旦“乐极⽣悲”“树倒猢狲散”,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她希望凤姐能够“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以保⽇后之“永全”。

秦⽒希望凤姐办妥的两件⼼事就是“趁今⽇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庄房舍地亩”,以备将来祭祀祖宗与供给家塾之费⽤,其实也就暗指了贾府之衰败是必然的。

贾府现在活着的⼈要居安思危,为了贾府的长远利益须早作打算,这样才能⼀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后代⼦孙。

⽽秦可卿托梦凤姐最后赠⾔“三春去后诸芳尽,各⾃须寻各⾃门”,表⾯上说春光逝去后,众花都要落尽,实际上是预⾔后事,说待到元春、迎春、探春死去和远嫁,⼤观园姊妺们也都要死的死,散的散了,各⾃都得寻找各⾃的归宿。

秦可卿死了,整个宁国府哭声“摇⼭振岳”,贾府上下皆深为惋惜。

“那长⼀辈的想他素⽇孝顺,平⼀辈的想他素⽇和睦亲密,下⼀辈的想他素⽇慈爱,以及家中仆从⽼⼩想他素⽇怜贫惜贱、爱⽼慈幼之恩,莫不悲嚎痛苦者”,这也是为何贾母称她为“重孙媳妇中第⼀个得意之⼈”。

⽽秦⽒的丧仪安排也是极其奢华,贾珍先是要了原为义忠亲王⽼千岁准备的棺⽊,连贾政劝说:“此物恐⾮常⼈可享者,殓以上等杉⽊就是了”也听不进去。

再者想为丧礼上更风光些,竟通过宫中太监带权,花了⼀千⼆百两银⼦,为贾蓉捐了⼀个龙禁尉的虚衔。

“如此亲朋你来我去,也不能胜数。

只这四⼗九⽇,宁国府街上⼀条⽩漫漫⼈来⼈往,花簇簇官来官去。

”贾珍⼤办丧事,表现了贾府的铺张奢华,也为⽇后贾府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秦可卿死后,赶巧尤⽒偏⼜病倒,贾珍愁府⾥⽆⼈照管,恳请王夫⼈让风姐过来帮忙料理⼀个⽉。

“那凤姐素⽇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虽然当家妥当,也因未办过婚丧⼤事,恐⼈还不伏,巴不得遇见这事。

今见贾珍如此⼀来,他⼼中早已欢喜。

先见王夫⼈不允,后见贾珍说的情真,王夫⼈有活动之意,便向王夫⼈道:‘⼤哥哥说的这么恳切,太太就依了罢。

’王夫⼈悄悄的道:‘你可能么?’凤姐道:‘有什么不能的。

外⾯的⼤事已经⼤哥哥料理清了,不过是⾥头照管照管,便是我有不知道的,问问太太就是了。

’”凤姐的回答表现出⼀种充满⾃信的“表现欲”:她要表现⾃⼰的才能,她要展⽰⾃⼰⼱帼不让须眉的风采!在⼴⼤⼥性缺乏⼥性主体意识和独⽴⼈格的社会,在“男尊⼥卑”、“⼥⼦⽆才便是德”的时代,王熙凤敢于表现⾃⼰,敢于展⽰⾃⼰的才⼲和能⼒,这是⼀种⼗分了不起的⼥性主体意识和独⽴⼈格。

⽽王熙风,如果她没有才⼲,就不敢揽事,也不敢卖弄。

她在⾛马上任前就已挑出宁国府的五⼤弊端:即“头⼀件是⼈⼝混杂,遗失东西;第⼆件,事⽆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过费,滥⽀冒领;第四件,任⽆⼤⼩,苦乐不均;第五件,家⼈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脸者不能上进”。

此五种不仅是宁国府中风俗,⽽且是⼀切贵族⼤家的弊病,风姐迅速抓住了问题的症结,可见其在治家⽅⾯的才能与见识,也为她后来统领贾府作下铺垫。

“画梁春尽落⾹尘。

擅风情,秉⽉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介从敬,家事消亡⾸罪宁。

宿孽总因情。


虽然《红楼梦》原稿⾥,秦可卿是由于与公公贾珍的私情败露⽽⾃缢⾝亡,其后作者⼜依批书⼈脂砚斋之意改为病故,但⽂中仍有些地⽅改的不“彻底”,留下了许多蛛丝马迹,让秦可卿的死因笼上了⼀层迷雾。

不过从⼀个普通读者的⾓度来说,我还是尊重作者的意向,认可改动后的死因,不追究⽂中的疑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