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其情,随其意]情意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其情,随其意]情意调
我所理解的课堂调控至少包括“调情式调控”和“随意式调控”两方面。

前者是有意为之,调动情感;后者则是随时生成,借题发挥。

一、调情
人文学科重“情”,科学学科重“理”。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极需情感的投入。

一节犹如一潭死水的课,一篇看似平淡无奇的课文,一旦有了学生的情感投入,就会变得活灵活现。

因此,不要让“源头活水”流成“一潭死水”,要想方设法“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一石”就是情感,这一“激”即为“调情”。

例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内容不难理解,个中情感却不易把握到位。

要从学生相关的生活体验入手,调调情。

于是,导入时,我说。

“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调查,这个问题可能比较难答,可能在你小时候也曾经有人这样问过你――你更喜欢爸爸,还是妈妈。

先好好思考一下,不忙回答,待会再举手表决。


大家炸开了锅。

我想。

思考的过程,就是审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的过程。

一定会有许多亲情故事在学生脑海中涌现。

表决的结果是,“更喜欢妈妈”的占绝对优势。

我说。

“的确,作为父亲,他也许会沾染上男人的不少缺点,诸如粗暴、易怒、好赌、吸烟、吹牛、自大等等,甚至有时还会觉得爸爸根本不爱我。

――姑且不谈这些,让我们来看看台湾作家林海音的爸爸又是
一位怎样的父亲。

”接下来,让学生概括地复述文中所写之事,由事论人,讨论爸爸的为人。

如此“调情”,可让学生思己父,而读人父。

到了尾声,我再次“调情”。

我说:“这样一位爱花的父亲,他的花儿落了,他已经去世了。

也许,由于他的离去,我们更深深地感受到他曾经的好,曾经的严厉与爱意――我想:那些对自己的爸爸颇有成见的同学,不妨做做这样的假设(说出来,有的同学可能会骂我):假如你的爸爸永远离开了你……”大家有的忍俊不禁,有的若有所思。

停了片刻,我继续说:“也许,失去了,更会想起他的种种好处。

我这种假设,是有来由的:老师我大概在读初中时曾做过一个梦,竟梦见自己的父亲去世了。

我在梦中哭出声来,哭醒时眼角还挂着眼泪。

心想:幸亏是做梦。

那天再看眼前的父亲时,突然觉得父亲真好,有这样的父亲真是难得――总之,都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但我还想说一声‘世上还有爸爸好’。

你们同意吗。


不少同学应声回答。

“同意。


让学生于无情处调情,于有惑处调情,是为调控之要义之一。

又如,学《最后一课》时,为了讲明环境描写的妙处,我说:“小弗郎士决定逃学,天气顿时晴朗。

”为“调情”,我几乎想让班里两个曾经逃学的同学谈谈体会。

之后为了更好地理解“我”变化之因,我还让大家想象一下:“当你踏进教室时,发现后边正坐着乡里的大叔大爷们,而且大家都显得忧愁,你能不受到感
染吗。


设身处地,乃“调情”之道也。

二、随意
语文课堂具有很强的生成性、随意性。

我喜欢将之比作一篇散文:神聚形散,挥洒自如。

在这过程中,你要随时接过学生的“突然袭击”,随时抓住大家(包括教师自己)的“灵光一现”,随其意,借其题,挥洒之,提升之。

例如,学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让大家带着问题阅读并圈划有关语句时,却见两个学生在边看课文插图边讨论着什么。

我有点明白了:她们在对照课文寻找插图人物所对应的是谁。

我顺势说:“我刚才发现有两位同学在玩一个有趣的游戏。

大家一起来玩吧。

请看插图,图中有五个人,他们分别是谁呢。

请从文中找出根据来。

”――学生课堂分神之小动作,倒让我点化成有助于掌握肖像描写的游戏来。

可谓“随他意,而遂我意”也。

又如,学丰子恺的《竹影》时,读到“朱竹”,有学生在嘟喃:“青竹也能画成红色的,这叫什么画。

”我听出其意,索性接过问题,向大家发问:“画家画竹,为何要画‘朱竹’,把竹画成红色的。

请作出你合理的解释。

”大家自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我也没底,暗中急思。

接着,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答者寥寥。

只有两位说:“竹也是有血有肉的,有生命的,所以画成血红的。

”最后我讲了自己的理解:“在中国文化中,竹象征着有气节、有骨气。

画家或许认为竹是有一颗丹心的,像文天祥说的‘留取丹
心照汗青’,所以才把竹画成丹色,即红色的。

”我暗为自己的急智叫好,但不知是否符合事实,便请学生课后再留意这方面的解释。

再如,在分析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精彩“三拳”时,有学生听得兴奋处,不由得小声叫:“降龙十八掌。

”我知道这是“武侠迷”听课分神了。

但是我也从他这一声“降龙十八掌”中,想到了一个备课时未备的问题,遂让学生根据课外阅读武侠小说的积累,比较一下《水浒传》中的武打场面与武侠小说中的描述有何异同。

学生大多兴致勃勃。

还如,错别字的频频出现本是头疼之事,但若能巧妙分析,则一个汉字也能点化成语文魅力的展示。

我曾如此分析《出师表》中的“佞”字:右上角的“二”字即是“怀有二心”之意;“女”呢。

这简直是重男轻女的观念在造字上的体现,如“奸”“奴”“妖”等字无不是“女”字旁。

还有学生把“炙”字上方写成“夕”字,我说:“它上方实际上是‘月’字的变体。

在汉字中,‘月’字旁大多跟‘肉’有关,如‘肝胆肺’等。

而‘炙’字,即是在火上烤肉。

”当此时,看学生表情,颇有豁然开朗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