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广东省佛山市罗行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复习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广东省佛山市罗行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复习试卷
一、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题复习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少年毛泽东发奋读书
少年毛泽东是个学习异常勤奋刻苦的孩子。

8岁时他就被父亲送到私塾读书。

当时流行一种教学生练字的方法叫“填红蒙字”,就是先生写出字样来,蒙上纸,再让学生用毛笔在上面写。

但毛泽东不愿简单地照着填,他要自己放手写,一遍写不好,就多写几遍。

有的字,他要练写几百遍。

除了手写,他还用心写,走路、吃饭,甚至梦里还想着练写的字的结构、笔画特点,所以,他写的字比一般同学照着填的字还要好。

从懂事开始,毛泽东就承担了家中的一些家务活和农活。

劳动的时候,他也不忘读书。

一天,父亲让他往田里挑粪,过了一会儿,父亲看田里没人干活了,就到处找,后来,在一座古坟后的老柏树下找到了他。

他两手捧着书,正看得津津有味。

父亲火冒三丈,质问他为什么不好好干活。

毛泽东指着扁担两头的大粪桶说:“爹,我只是歇会儿,从天亮起我已挑了好几担了。


在读书过程中,少年毛泽东还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他读的书中,许多地方打着问号,或写上批语,重要的问题,他都记了下来。

他阅读了大量的旧小说,尤其喜欢那些反抗统治阶级欺凌压迫的故事。

但是读着读着,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主人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唯独没有种田的农民。

这是为什么? 后来他终于发现,旧小说里的人物都是一些剥削者、压迫者,他们占有土地,高高在上;而农民终年劳累,吃不饱、穿不暖,没有条件读书写字,更谈不上著书立说。

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少年毛泽东愈加发愤读书了,同时他小小的心中燃起了反抗黑暗、改造社会的熊熊火焰。

(1)“津津有味”的意思是________。

仿写词语(AABC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段说到少年毛泽东读书的时候,不仅从中发现问题,找出答案,而且还感悟到其中的道理,这体现了少年毛泽东具有________的好习惯。

(3)什么是“填红蒙字”?请在文中找出来。

(4)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5)少年毛泽东是怎样发奋读书的?
2.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feì fù),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欢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zú zhú)渐拉长,变粗,(横卧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bìng bìn)进,浩浩荡荡地飞奔(bēn bèn)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tàn chàn)动起来。

(1)我会在文段括号内选出合适的拼音和词语。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渐渐________ 抖动________ 好像________ 飞跑________
(3)照样子写词语。

浩浩荡荡(AAB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越来越近(ABA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两段文字,是作者通过由________而________地观察,描写的是(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________的景象。

(5)短文第一段话既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好像________,又写了潮来时的形状像________。

从第一段话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可以看出观潮人群的热情之高。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它具体形象地描述了近看钱塘江大潮________。

(只填序号)
①所看到的景象。

②所听到的声音。

③所看到的景象和所听到的声音。

3.课内阅读。

有一天,盘古醒来了,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见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一______缝,一______微光透了进来。

巨人见身边有一______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

只听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1)按原文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的量词。

(2)这段话中有很多意思相反的词,找出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形容速度很慢的词语有很多,文中就有两个,你能够找出来吗?
4.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但是,一个小朋友非常确信地说:“她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

当天下雨时,她们就急忙跑到家里去啦!”不过她们的家在哪里呢?人家的屋宇里从来没见过有蝴蝶来避雨;麦田里呢,也不能避雨;松林里呢,到处是水珠滚坠;园里的花是她们的家吗?花儿自己就被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怎能容它们藏身呢?就连老树干的底面,也是顺下水来,湿漉漉的。

蝴蝶的家到底是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它们的家会不会是在桥下面呢这也未可知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这里从没见有蝴蝶落到石头上的呀那它们会不会藏在树叶下面这倒有些说得过去但我也从没见过蝴蝶在树叶下面避雨呀,而且树叶也经常被风吹得翻转不定,被雨冲刷得透湿,也不像是蝴蝶的家呀!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怀疑——________ 沉重——________ 刚强——________
(2)给第二自然段加标点。

(3)照样子,写词语。

湿漉漉(AB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花儿自己就被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怎能容它们藏身呢?
(5)仿写:园里的花是她们的家吗?花儿自己就被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怎能容它们藏身呢?
(6)作者猜想蝴蝶的家会在哪些地方?概括起来说说。

5.课内阅读。

有一个豆荚,里面有五粒豌豆。

豆荚和豌豆都是绿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

豆荚在生长,豌豆也在生长。

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

太阳在外边照着,把豆荚晒得暖洋洋的。

这里既温暖,又舒适;白天明亮,夜间黑暗。

豌豆坐在那儿越长越大,它们想,我们得做点儿事情啊。

“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它们中的一个问,“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

我似乎觉得外面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有这种预感!”
(1)这一部分写了豌豆的________和________。

(2)“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改为陈述句)
6.课内阅读。

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

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拒绝了。

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下登台演出。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
(3)“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下登台演出。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梅兰芳是一个________的人。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

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

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柿子园里的景色更是迷人。

走进柿子园,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

黄澄澄的柿子,晶莹透明,令人垂涎欲滴。

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

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能歌善舞,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载歌载舞,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

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

这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如春蚕的咀嚼声,似清风拂过杨柳,又似草原上的野马在奔
驰……
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

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

柳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

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

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修饰词语。

________的月光 ________的翡翠 ________的交响曲
________的山野 ________的柿子 ________的水墨画
(2)根据下列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①不愿意显得比别人差。

________
②馋得口水都快要流下来。

形容非常馋或眼红。

________
③指边唱歌,边跳舞。

形容尽情欢乐。

________
④一眼望不到边。

形容十分辽阔。

________
(3)按要求从文中摘抄句子。

(各一句)
①比喻句:________
②拟人句:________
③排比句:________
(4)缩写下面的句子。

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

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巨伞下的城市(节选)
如果说,有一座城市要用一把伞盖起来,你一定会觉得这是无稽之谈而付之一笑。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随着建筑科技、材料工业的飞速进展,这个“神话”已成现实。

威努斯基市是美国佛蒙特州的一座小城,地处美国东北部与加拿大交界的地方,人口不足两万,每年入冬,风紧雪骤,奇冷刺骨。

可是在1980年,小城上空高高撑起一顶擎天巨伞,市区约3600万平方米的建筑、房屋、街道、桥梁、广场、绿地等,全在伞下。

居民们有了这顶巨伞的庇护,再也不怕严寒的袭扰了。

举世罕见的巨伞是怎样撑开的呢?原来这把巨伞的伞柄是全市最高的一座11层的塔楼,楼顶上架起中心钢轴,在市区周围地面,深埋了60根合金钢的桩柱,从中轴纵拉60根高强度尼龙绳索与桩柱连起来,绳索之间串着许多支索,并把透光的有机玻璃塑料膜覆盖在上面加以固定。

全部装置由电机控制,像伞一样可张可收,全城犹如一座巨大的玻璃亭子。

寒冬腊月,阳光射入,聚热不散,温暖如春。

伞面上还分组设置了轻巧的太阳能收集器,充分利用日光为全城供应热水。

太阳能收集器可发挥聚热功能,虽然整个建“伞”的工程费用高达350万美元,但只要一个冬天,全城节省下来的取暖费用就可以补偿。

伞下的威努斯基市因此闻名全球,成为美国一处新的观光胜地。

每到隆冬,各地游人络绎不绝,会聚于“巨伞”之下。

(选自《海外华人散文精粹下》)
(1)根据意思写出选文中的四字词语。

①无法考查,没有根据的说法。

________
②什么奇怪的事物都有。

________
③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

________
(2)“这个‘神话’已成现实”中的“神话”是指:________。

(3)文中用数字来说明巨伞,请写出一例,并说说它的作用。

(4)巨伞给居民带来的好处有()(可多选)
A. 整个建“伞”的工程费用高达350万美元。

B. 巨伞下的小城居民,从此不受气候剧变之苦。

C. 全城节省下了很多取暖的费用。

(5)用一句话概括建伞的原因、时间、地点。

9.课内阅读。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千里眼”“顺风耳”在旧小说中分别指________的人和________的人。

在课文中指人们想象中的________的能力。

(2)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边塞诗人________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形容________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

短文中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给人们带来了________。

10.课外阅读。

红蚂蚁(节选)
法布尔
红蚂蚁的山寨建在那些废墟上。

它是一种既不会抚育儿女也不会出去寻找食物的蚂蚁。

夏日的午后,红蚂蚁出征的队伍常映入我的眼帘,这支队伍大约有五六米长。

当它们确信附近有黑蚂蚁的巢穴时,几只间谍似的蚂蚁先离开了队伍往前走,一队的蚂蚁仍旧列着队伍蜿蜒不停地前进,有时候有条不紊地穿过小径,有时候若隐若现地出现在荒草的枯叶中。

终于,它们找到了黑蚂蚁的巢穴。

在巢内,红蚂蚁和黑蚂蚁有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最终黑蚂蚁败下阵来,无可奈何地将自己的儿女送给了强盜。

我再讲一下它们一路上回去的情形。

一次,我看见一队出征的蚂蚁沿着池塘边前进。

那时天刮着大风,许多蚂蚁被吹落了,成了鱼的果腹美味。

这一次,鱼又多吃了一批意外的食物——黑蚂蚁的婴儿。

显然蚂蚁不会像蜜蜂那样,会选择另一条路回家,它们回家的路只有一条。

有一天,我监视到红蚂蚁出征,进入了黑蚂蚁的家。

我在红蚂蚁走过的路旁撒小石子做了记号,红蚂蚁战胜黑蚂蚁之后,便沿着那条白色的石子路凯旋了。

我用叶子阻断了它们的路,截走几只蚂蚁,放到别处。

这几只就这样迷了路,其他的凭着它们的记忆力顺着原路回去了。

这证明它们与蜜蜂区别很大,它们不能直接辨认回家的方向,而是凭着对沿途景物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的。

所以,即使它们出征的路程很长,需要几天几夜,但只要沿途不发生变化,它们依然可以回到原来的家。

(选自《钓星星的小老鼠》)(1)“山寨”的本义是指________。

文中的“山寨”是指________。

(2)根据下面的解释找出文中词语。

①没有一点办法,只好这样了。

________
②有条理,有次序,一点儿不乱。

________
③好像没有了,又好像出现了。

形容隐隐约约,依稀可见的状态。

________
(3)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 红蚂蚁出征的队伍。

B. 红蚂蚁掠夺之后回巢的情形。

C. 红蚂蚁和黑蚂蚁的厮杀过程。

D. 红蚂蚁列队向黑蚂蚁巢穴行进时的情形。

(4)为什么红蚂蚁回家的路只有一条?
(5)红蚂蚁每次出征后是怎么回家的?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海上生明月
四周都静寂了。

太阳也收敛了它最后的光芒。

炎热的空气中开始有了凉意。

微风掠过了万顷烟波。

船像一只大鱼在这汪洋的海上游泳。

突然间,一轮红黄色大圆镜似的满月从海上升了起来。

这里并没有万丈光芒来护卫它。

它只是一面明亮的宝镜,而且并没有夺目的光辉。

但是青天的一角却被染成了杏红的颜色。

看!天公画出了一幅何等优美的图画!它给人们的印象,要超过所有人间句作。

这面大圆镜愈往上升便愈缩小,红色愈淡,不久它到了半天,就成了一轮皓月。

这时上面有无际青天,下面有无涯的碧海,我们这小小的孤舟真可以比作沧海的一粟。

不消说,悬挂在天空的月轮月月依然,年年如此,而我们这些旅客,在这海上却只是暂时的过客罢了。

与晚风、明月为友,这种趣味是不能用文字描写的。

可是真正能够与晚风、明月为友的,就只有那些以海为家的人!我虽不能以海为家,但做了一个海上的过客,也是幸事。

上船以来见过几次海上的明月。

最难忘的就是最近的一夜。

我们吃过午餐后在舱面散步,忽然看见远远的一盏红灯挂在一个石壁上面。

这红灯并不亮。

后来这个闷葫芦终于给打破了。

红灯渐渐大起来,成了一面圆镜,腰间绕着一根黑带。

它不断地向上升,突破了黑云,到了半天,我才知道这是一轮明月,先前被我认为石壁的,乃是层层的黑云。

(1)从中找出与下面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光芒——________ 皓月——________ 无际——________
(2)按文章内容填空。

①突然间,一轮________满月从海上升了来。

②这时上面有________青天。

③下面有________碧海,我们这小小的孤舟真可以比作沧海一粟。

(3)作者几处描述的海上升起的明月,你最喜欢哪一处,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

(4)按课文内容填空,有感情地读两遍。

与晚风、________为友,这种趣味是不能用________描写的。

可是________能够做到与晚风、________为友的,就只是那些________的人!我虽不能以海为家,但做一个________,也是幸事。

(5)作者从________和________方面对月亮进行了描绘。

(6)你能把古今人有关写月亮的诗句写出几句吗?
12.阅读《纪昌学射》,完成问题。

纪昌学箭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

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

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

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死死盯住织布机的踏板。

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锋利的锥尖要刺到眼角了,他的眼睛也不能眨一下。

纪昌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以为练得差不多了,就再次去拜见飞卫。

飞卫对他说:“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

你要练到把极小的东西,看得很大,把模糊难辨的东西看得很清楚,那时候再来见我。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

他用一根牛尾毛拴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纪昌赶紧跑到飞卫那里,报告了这个好消息。

飞卫高兴地拍拍他的肩头,说:“你就要成功了!”于是,飞卫开始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1)写出词语的近义词。

牢牢—________ 聚精会神—________
(2)依照词语“百发百中”的结构形式,写出两个词语。

________ ________。

(3)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纪昌学射的过程,这个词语是________,跟这个词意相反的词语是________。

(4)飞卫为什么先要纪昌练习眼力呢?
(5)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13.课外阅读。

钱塘潮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秋分前后,许多人来到海宁观潮……潮水奔腾而来,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9米。

潮汐是一种自然现象。

潮水的涨落是海水受月球、太阳的引潮力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共同作用引起的。

每年的春分和秋分,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和太阳对海水的引潮力特别大,水涨得特别高,落得也最低。

钱塘江潮如此壮观除上述原因外,还因钱塘江河口有特定的地理形势和气象水文条件。

钱塘江口的入海处即杭州湾。

它在地形上是个典型的喇叭河口,越近东海越宽,最宽处达100公里,从杭州湾口的南汇嘴开始,向西大幅度收缩,到澉浦附近窄到30公里,到海宁
盐官,江面只有3公里。

河口宽,潮水大量涌进,往里,江面突然束狭,潮水相叠,水面升高。

加之,在钱塘江澉浦附近的河床底部又有一道南北相连的沙坎,像门槛一样,起着进一步抬高水面的作用。

农历七、八月正是钱塘江洪季,水量丰富。

江水滚滚东流入海,恰受东南季风推拥上溯的海潮顶托,风起潮涌,潮水和江水叠加,使得本来因江面束狭和沙坎的阻拦而抬高的潮水更加汹涌,形成钱塘潮的奇观。

(1)“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9米”一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

(2)“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引潮力特别大”是因为________。

(3)“澉浦附近的河床底部又有一道南北相连的沙坎,像门槛一样”这一句中,用“南北”的根据是________。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4)文末“潮水更加汹涌”的原因是()。

A. 江面束狭,沙坎阻拦
B. 水量丰富,海潮顶托
C. 江面束狭,海潮顶托
D. 水量丰富,沙坎阻拦
(5)这段文字主要写()。

A. 壮观的钱塘潮汹涌奔腾的景象
B. 壮观的钱塘潮给人的深刻印象
C. 壮观的钱塘潮与气象天文的关系
D. 壮观的钱塘潮形成的原因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动物的睡眠
动物的睡眠是为了休息,但,不全是为了休息。

夏天的夜晚,蝙蝠在院子里,在旷野上空,忽东忽西,忽高忽低地飞翔,它们边飞变捉虫子、夜蛾等飞虫吃。

可是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就用“睡眠”的办法来对付绝粮。

冬天来临之前,蝙蝠成群地找个昏暗的山洞、屋檐集体睡觉。

他们睡觉的方法很特别,双脚抓住岩石、木棍等东西,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

它昏昏沉沉一睡就是四五个月。

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时,蚊子、夜蛾活跃了,蝙蝠才伸伸懒腰,打打哈欠,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蝙蝠睡大觉是在冬天,所以管它叫“冬眠”。

海参也有睡大觉的本市,不过,海参睡眠的季节不是冬天,而是夏天。

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海参靠海底的虫子生活。

夏天到了,海面上风和日丽,气候炎热,在海底过冬的虫子都浮到海面上来了。

只会在海底蠕动的海参无法浮上海面追逐虫子,唯一的办法就是睡大觉。

海参要睡多长时间呢?一般地说,要睡四五个月。

夏天过去了,冬天来临了,原来热烘烘的海面变得寒气袭人,虫子们受不了,又回到海底过冬了。

“粮食”来了,海参也醒过来了。

因为海参睡眠的季节在夏天,所以叫“夏眠”。

蜗牛这动物更有意思,它动不动就关起门来睡大觉。

冬天,它要“冬眠”;夏天不下雨,它要“夏眠”。

要是碰上了干旱的念头,二十个月不下雨,蜗牛就睡它二十个月。

等到天气暖了又要下雨了,蜗牛才推开门,缓慢地伸出身子,背着“房子”,痛痛快快地逛一逛,饱
饱地吃一顿。

蜗牛真可称得上“瞌睡大王”了。

(1)照样子写词语。

忽高忽低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热烘烘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根据文章第二自然段内容,用“之所以……是因为……”写句子。

(3)短文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睡眠特点,分别是________。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一只猫,它总是把自己吹嘘得有多了不起,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

它捕捉老鼠时,不小心,老鼠逃掉了。

它掩饰说:“我看它太瘦了,只好放走它,等以后养肥了再说。


它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劈脸打了一下。

它装出笑容说:“我是不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

刚才到阁楼上玩,把我的脸搞得多脏啊!”
一次,它掉进泥坑里,浑身都是污泥。

看到同伴们诧异的目光,它解释到:“身上的跳蚤太多了,用这种方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


后来,它掉进河里。

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们以为我会遇到危险吗?不,我在游泳……”话没说完,就沉没了。

“走吧!”同伴们说,“现在,它大概又在表演潜水了。


(1)给短文加个题目。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吹捧——________ 惊异——________
掩盖——________ 可能——________
(3)文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

(4)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6.课外阅读。

蝴蝶花儿(节选)
冯喆
春天到了,花园里的花开了。

辛勤的小蜜蜂和美丽的蝴蝶们,扇动着翅膀飞过来了。

它们唱着,跳着,在这朵花上停一停,在那朵花上落一落,将花儿的生命一年年地传下去。

我仿佛听见了蝴蝶妈妈的声音:“孩子,我们的生命很短暂,我希望你们能在短暂的时间里让没有花的地方变成花园。

”小蝴蝶们齐声回答:“妈妈,您放心吧,我们会做到的。


第一天,大女儿彩蝶来到花园里,_____着说:“你们愿意跟我去别的地方生活吗?”小草高兴地说:“我愿意去。

”彩蝶_____地说:“你只是棵小草,又不是花儿。

”花儿们听到这话,心想:你也太看不起人了。

便说:“我们都不去了。

”彩蝶非常失望地走了……
第二天,二女儿凤蝶来到花园里,用很_____的口气命令花儿和小草:“你们立刻跟随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生活。

”小草和花儿谁也不理它,凤蝶非常生气地走了……
第三天,小女儿粉蝶来到花园里,用触角轻轻地摸着小草的叶子和花儿的花瓣儿,_____地说:“花儿、小草,我想请你们帮助我把光秃秃的地方变成美丽的花园,你们愿意吗?”花儿和小草都非常高兴地说:“我们愿意,我们愿意!”粉蝶很_____地说:“太好啦,让我们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