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良心”与“仁爱”为内涵的全球化刍议
对仁爱的感悟

对仁爱的感悟仁爱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它超越了亲情、友情和爱情,是人类最高尚的品质之一。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感悟仁爱,用它来温暖人心、化解矛盾。
本文将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仁爱的感悟。
一、仁爱的内涵仁爱,顾名思义,就是以仁为本,关爱他人。
它包含了宽容、理解、尊重、关爱等元素,是一种无私奉献的情感。
仁爱不仅仅是对亲朋好友的关心,更是对陌生人的善意和帮助。
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友善,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仁爱的表现1.在家庭中,仁爱表现为对家人的关爱和照顾。
关心父母的健康,照顾孩子的成长,体贴伴侣的辛劳,这些都是仁爱的体现。
2.在学校里,仁爱表现为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
老师关心学生的成长,学生尊敬老师的教诲,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3.在社会中,仁爱表现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传递正能量。
4.在国家层面,仁爱表现为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关心国家大事,为民族复兴而努力,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三、仁爱的意义1.仁爱使人心灵富足。
当我们付出仁爱时,内心会充满喜悦和满足,这种情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2.仁爱促进社会和谐。
仁爱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减少矛盾和冲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3.仁爱传承优良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仁爱在家庭中的传承,有助于培养下一代的品德和责任感。
4.仁爱提升国家形象。
一个充满仁爱的国家,会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有利于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四、如何践行仁爱1.从小事做起。
关爱身边的人,关注身边的事,以身作则,传递仁爱。
2.学会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尊重他人的选择。
3.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投身于慈善事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4.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影响他人。
总结:仁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它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选择。
仁爱德治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中的仁爱和德治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本意是亲和、友爱的意思。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爱被视为最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
孔子认为,仁爱不仅是内心的情感,更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它要求人们以仁慈、爱心和同情心去对待人和社会。
德治则是儒家文化中关于政治治理的理念。
儒家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强调君主的道德责任和表率作用。
德治的核心思想是以德治国,即通过道德教化来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从而建立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
儒家认为,君主的道德品质对于国家的治理至关重要,君主应以身作则,行仁政、施德政,以达到国家的繁荣和长治久安。
在实践中,儒家文化中的仁爱和德治理念相互融合,互为补充。
仁爱思想为德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德治则将仁爱思想应用于政治治理中。
这种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强调了道德在政治、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鼓励人们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同时,儒家文化中的仁爱和德治理念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人文关怀和道德引导,有助于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浅谈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浅谈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优秀文化资源,对后世影响深远。
今天,我们学习孔子德育思想的精髓,实现现代德育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对接,对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素质,加强高校思想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1(一)以“仁”为内核,礼乐结合的德育内容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集中体现在“仁、义、礼、孝、忠、信”六个方面。
他提出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以“礼”为道德规范,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必须以“仁”的道德准则作为指导。
因此,“仁”“礼”思想成为其道德教育中最核心、最根本和最主要的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解释众多。
归纳起来,可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仁”的基本内涵,“为仁”的方法、途径以及“为仁”的成就等。
关于“仁”的基本内涵,孔子认为,“仁”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并强调亲子之爱是最真实的情感,这里面渗透着孔子力图使人类的血缘因素融汇于社会关系之中的道德构想,也是孔子以人类血缘之爱的品行修养重构社会道德秩序思想的体现。
但真情实感、血缘之爱、孝悌之德等只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只是倡导“为仁”的思想前提,要想真正达到“仁”的境界,还必须学会“忠恕之道”。
“忠”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忠恕之道本身就强调关爱、理解、尊重和包容他人。
另外,经过“礼”与“乐”外在道德规范的塑造,人才能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认为,礼乐结合的道德教育是实现“仁”的境界的最主要途径。
(二)正人君子,培养理想人格的德育目标“正”是执政者和从政者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仁”与“礼”恰如其分的表现,也是社会各个阶层生活中的道德标杆。
仁与礼的结合、统一与和谐最终要落实到“正”上。
中国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变动趋势

文化共生 既具有深 厚的历史 基础 , 又具有 迫切 的现实需 要 。 以文化 自觉来促进 中 国——东盟 的文 化发展 , 尊 重差异 、 相 互包容 、 共同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 在经济全球化 、 文化多元 化的大 背景下 , 以文化 自觉 的
文化观来促进 中国——东盟 的文化 共生有 着重 大 的现 实意
我们对 于教育哲学 存在方 式的考察 即将 结束 , 然而, 这
对进一步 的思考来 说仅仅是 一个开 始。许多 问题需要 历史 的间 隔形成 以后方 能 客观 地评 论 。中 国教 育哲 学 近 3 O年 来, 教育哲学从一门课程 到一个研 究领域 , 教育哲 学研 究者 也有相 当的规模 。我们需 要思考 我们在 教育哲 学领域 做 了 什么 , 正 在做 什么。只有这样 , 才 能够对 于未来需 做什 么做
出理性的选择 。再者 , 当一个研 究领域 发展 到一定 阶段 时 ,
资源配置效率 ; 尤为重要 的是 , 要进 一步提 高欠发 达地 区劳
动力市场 开放 和发 育程 度 , 健全和完善欠发达地 区劳动力 市
场制度建设 , 这是 中西部欠发达地 区吸引优质人力资源不 可
或缺 的制度条件 。 摘 自: 北京 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0 1 3年第 5期
全球 化是 一个 复 杂交 织 的 问题 , 可 以说 是 瞬息 万 变 , 它正 在 改变整个 世界 。由于现 代传 播媒 体 的推 波助 澜 , 资讯 科
技 的 日新 月异 , 可 预 期 的全 球 化必 然 会 改变 人 类 的行 为 ,
文化 发展 、 社会 价值与 生活模 式 也分 别受 到不 同程 度 的影 响。全球化可 以增加 不 同文化 之 间的交 流 , 但是 也 可 能带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与人生哲理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与人生哲理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观和人生哲学的探讨是非常深刻的,它影响了几千年中国人的生活和思考方式。
本文将从“仁爱”、“诚信”、“廉洁”、“和谐”、“忠诚”五个方面来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和人生哲学。
一、仁爱道家思想将慈悲慷慨视为人的基本本性。
《道德经》中有“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之说,指导人们慈善养德,对待他人仁爱待人。
孔子提倡仁爱之道,把“仁”作为治理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尊重和关爱,对人的忍耐力和宽容心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因为仁爱的价值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慈悲、慷慨等价值观念被视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观和人生哲学的核心。
二、诚信中华传统文化中诚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礼记》中有“小人善假于物,不善假于人。
夙兴夜寐,恭敬节俭,不入恶门,不饮恶酒,故能成其事。
”之说,指导人们在交往中应诚信待人,注重信誉,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诚意传》中提倡诚实守信,认为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同时,诚信也代表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良心和道德水平。
中华传统文化中诚信是对人生哲学的一个重要探讨,也成为商业交往中的文化习惯,人们把诚信看作为商业交往的基础。
三、廉洁“廉”在中文里指正直、不贪欲,而“洁”是指清白、干净。
廉洁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道德价值观。
从古至今,廉洁之风被誉为正义、公正之风,思想家、教育家们强调了人的良知、正义感和担负社会责任的义务。
古代有“贪污浸粪”,“居人之上,无过己之不可”,“羡七步之才,不知其姓”,“以受贿易正义”等反贪污和提倡廉耻的文字,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和人生哲学。
四、和谐和谐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之一,早在古代就得到了大力的弘扬。
《尚书》中有“政者,正也,道者,和也”之说,这大大强调了人们在相处、构建关系时应注重互信、共存、和谐相处等方面。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的理解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的理解1. 引言1.1 概述在当今社会,仁爱之心被认为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和价值观。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指人们乐意付出、积极关怀他人、愿意为他人做出牺牲并把幸福分享给别人的一种情感和态度。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对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将阐述乐教、爱生和甘于奉献的概念与内涵。
接着,我们将论述理解仁爱之心的重要性,包括其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对世界和谐发展的作用。
最后,我们将探讨培养和培育仁爱之心的方法和途径,并得出结论。
1.3 目的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加深对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这一主题的理解。
通过探究其定义、意义以及相关方法与途径,旨在启发读者思考如何培养和实践这种美德,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通过对仁爱之心的深入理解与探讨,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善良、分享和奉献的力量,共同构建一个更加温暖和谐的世界。
2.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的理解2.1 什么是乐教?乐教是一种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开朗快乐的心态和品质。
它强调通过快乐与幸福的学习过程来滋养学生的心灵,并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态度和积极向善的行为举止。
在乐教中,教育者通过营造愉悦和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2.2 什么是爱生?爱生指对人类及其生命具有深厚情感并将其付诸行动表达出来。
它是一种温暖、关怀、呵护和尊重生命的态度,体现了对他人福祉和幸福的关心。
爱生不仅包含个人之间相互关怀,也涉及到对环境、自然界以及所有生命形式的保护和尊重。
2.3 什么是甘于奉献?甘于奉献意味着以无私无畏的精神将自己的力量和资源贡献给他人和社会。
它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关注社会公益和共同福祉的态度和行为。
甘于奉献的人愿意付出努力、时间、智慧及其他资源,为他人提供帮助并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结合了乐教、爱生和甘于奉献这三个要素。
它强调培养学生积极开朗快乐的心态,并通过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来表达爱生之情。
刍议中国传统仁学的内涵与演变

木不仁 ” 。在 中国古代 思想家们 的心 中,不仅 植物 、动物等有生命 的东西是这样 的,即使 瓦 石 土 快 也 不 能 说 是 纯 粹 死 寂 的 东 西 , 它 们 之 中都含 有一种 生之 意。仁作为一 种道 德原 则 ,就 是 要 顺着 天 地 的这 种 “ 生物之心 ” ,顺 着人 的 良心,去待人 处事,使人免 除痛 苦、 乐其生活 ,使物长养茂 盛,. 生 生不息 。 宋代这样 一种思想 ,可 以说是 大大 发展 了先秦 的仁学 。它把人 之道与天地之道 连为 体,赋予仁本 身以深刻 的生态伦理的意义, 应 该 说 , 这 是 一 种 很 深 刻 的 思 想 。但 是 , 宋 儒 在 讲 仁 之 道 、生 之 德 的 同 时 ,却 又 极 力 鼓 吹 “ 存天 理,灭人欲 ”的说教 ,反而扼制 了 人 的正 常的生命发展和 生活幸福 ,使他们 的 仁 学 思 想 的 积 极 性 大大 地 打 了折 扣 。 清代 的思想家戴震克服了宋儒 “ 灭人欲 ” 的消极思想, 提 出: “ 仁者 , 生生之道也 … … 所 以生生者,一人遂其 生 ,推之而 与天 下共 遂其生 , 仁也 。 ” ( 《 孟子字义疏证 。 仁义礼信》 ) 这样一种 思想 ,不是个 人利 己主义 的只遂个 人之生 ,知求个人生活 的幸福 ,而 是主 张救 助他人 ,使人人都能遂 其生 ,人人 都能生活 幸福 ;不是只求人类遂 其生 ,而是 要推 之天 下 之 物 , 使 天 下 之 物 共 遂 其 生 。赞 助 天 地 的 生生之德 ,使万事万物 都能生育发展 ,这也 就是崇高的 “ 生生之德 ” ,这 也就是仁 。 综上可见 , 中国的传 统仁德 ,宋代 以前 是人与人 相处 的道德原 则,而有着一定 的生 态伦理 意义。在宋代 以后,在保持其人 际道 德 原则意义的基础上 ,又发展为一 个生态伦 理 原则。保持 自然 的生命力和完满状态 ,使 万物都 能不断地化育 生长 ,在尊重 自然 的生 生规律 的基础上与 自然 和谐共处 ,乃是中国 传统仁学的基本 内涵。
对于儒家仁爱思想的总结

对于儒家仁爱思想的总结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仁者爱人”,将仁爱看作是人的最高境界和道德实践的真谛。
儒家仁爱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和人际关系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后世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提供了积极的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仁爱的概念、仁爱的内涵、仁爱实践的途径以及仁爱思想的现代意义四个方面来总结儒家仁爱思想。
首先,仁是儒家仁爱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儒家将仁理解为人的本性和根源,是人类普遍共有的道德与伦理品质。
仁即仁人,指的是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爱心的人。
儒家认为,每一个人都具备了仁的本性,但需要通过修养与教育来发扬光大。
仁就是在爱护他人、关怀社会、推行公正的基础上,追求和谐、和平和合理的人际关系。
其次,仁爱的内涵包括尊重和体贴他人、关心社会和公平正义等方面。
儒家注重社会伦理道德,要求人们言行合一,以礼为准绳,以仁为核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和谐社会。
尊重和体贴他人是对人性的尊重,也是建立真实、平等和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关心社会是追求共同利益、共同发展的重要前提,体现了儒家的世界观和社会伦理观。
公平正义是指儒家重视公平、正义和道德准则,实现社会正义和人际关系的公正。
第三,儒家强调仁爱实践的途径,主要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
修身即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身作则影响身边的人。
齐家则要求个人在家庭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关注家人的需求,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治国意味着为了公共利益而服务,重视社会公正,推行民主法治。
平天下即处理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与和平。
最后,儒家仁爱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仁爱思想提供了一种人类共通的价值观,能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促进和谐与尊重。
其次,仁爱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第三,仁爱思想倡导公正和正义,对于解决社会矛盾和不公平现象具有积极的意义。
最后,仁爱思想强调德治,能够为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人格培养提供参考。
以“良心”与“仁爱”为内涵的全球化刍议

个真诚 的人 生, 并 以虔敬的心迎 向未来, 进 而揭示全球化应有的意 义。
关键词 : 全球 化 ; 文化 ; 良心 ; 仁爱 ; 慎独 ; 团体 ; 位格 ; 主 体性 ; 互 为 主 体 际性
中图分类号 : B 2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5 0 9 9 ( 2 0 1 3 ) 0 6— 0 0 0 1 一 o 6
m o r a l e 的用法。它不仅强调意志的抉择与行动能 力, 同时也 着重 理 性 的认 识 与 判 断 力 , 因 为道 德 行
为必 定是 “ 出于理智 的认 识与 意 志 同意 的活动 。 ” 而且 亦应 兼 及 情 感 的体 验 , 盖 因“ 道德是整体的 , 道德 主体 亦是 整体 的 。基此 , 理论 上虽 然可 以分述 道德 心之 知情 意 , 及分 别 予 以不 同 的命 名 ; 但 是 难
识 与判 断 ?意 志 如何 作 抉 择 ? 自我 的情 绪 如何 反
应 ?进 而如 何行 动 以及 行 动后 所 产 生 的心理 状 态
为何?在反观 自省的过程中, 居于生命 中主导地位 的 良心 就会 自然 呈显 。而 面对 自我 , 通过 主体 良心 的 自我 开显 , 以实 现 自我 向上提 升之 道 。并能 诚 实 面对 自己 , 能倾 听 良心 的呼 唤 , 灵 性 生 命 方 能得 以 净 化 与升华 。 1 . 良心 的意义 中文“良心 ” 一 词 的英 文 是 c o n s c i e n c e , 拉 丁文 是c o n s c i e n t i a , 希腊 文是 s y n d e r e s i s 。c o n s c i e n t i a由 c o n 一 与一 s c i e n t i a 组成 , c o n . 为“ 共 同” 或“ 同一 ” 之意 ; 而. s c i e n t i a 是“ 知觉” 或“ 知识 ” 之意 ; c o n s c i e n t i a即 为 同知或共 知 之意 ; 一般用以“ 泛指 人 在 生 活 中 的
儒家人文精神与全球化

儒家人文精神与全球化儒家人文精神指的是儒家思想中包含的强调人的尊严、道德、礼仪、仁爱等重要概念,这些概念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的今天,儒家人文精神依然有着广泛的适用性。
首先,儒家人文精神具有宽广的包容性。
儒家思想历来强调“天下为公”,倡导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在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各种文化之间的对话也变得尤为重要。
儒家人文精神能够为这样的对话提供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环境。
其次,儒家人文精神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尤其是“治国、平天下”这两项,已经成为现代治理的重要指导思想,哲学界也已经将其延伸到全球治理领域。
儒家人文精神提供了一个关于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在全球化的时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再次,儒家人文精神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道德基础。
在全球化的时代,商业合作、文化交流、政治互动等各种领域中,道德的约束非常重要。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义气、信用等道德观念,这些观念能够为我们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提供参考。
最后,儒家人文精神强调“以礼治国”。
礼仪不仅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涉及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方面。
每个文化都有不同的礼仪习惯,儒家人文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尊重并融入不同的礼仪文化。
总之,儒家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在全球化的时代,这种精神尤其需要被重视。
对于个人来说,儒家人文精神是一种有益的道德引导;对于国家来说,它可以为现代治理提供指导思想;对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社会来说,儒家人文精神同样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全球化与本土化冲击下的儒家人文精神

全球化与本土化冲击下的儒家人文精神全球化与本土化冲击下的儒家人文精神儒家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行为准则。
然而,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冲击下,儒家人文精神也在不断演变和面临挑战。
全球化以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力,使世界变得越来越紧密相连。
通过全球贸易、移民和信息传播,人们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不断加深。
这种一体化的趋势既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全球化对儒家人文精神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它对传统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冲击上。
全球化使得西方价值观不断渗透到中国社会,挑战着传统儒家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另一方面,本土化的冲击也对儒家人文精神产生了影响。
本土化强调特定地区和文化的特色和独立性,主张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观念。
这使得中国人在面临全球化冲击时,更加关注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本土化对儒家人文精神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强调和重塑上。
本土化运动试图强调儒家人文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传承和发展传统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冲击下,儒家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全球化使得中国社会面临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儒家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权威性受到质疑。
同时,本土化运动也使得儒家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一些极端主义和排外思潮的影响,挑战着儒家人文精神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在面临冲击和挑战时,保持儒家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首先,儒家人文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孝道、仁爱等核心价值观念,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其次,儒家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儒家人文精神强调社会责任和道义,可以引导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减少冲突和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最后,儒家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中国社会的自信和自立意识也具有重要意义。
以仁润心,用爱化人——深圳市振新小学“仁爱教育”品牌创意探索

学有效性 :三是进行重点讲解 ,把
教师专业化成长建立在 自我培训基 础上 ,提升水平 ;四是开展专题研 究 分别采取研训一体式 、载体策 略式 、诊断反 思式 、结 对帮扶式 、 交 流互 动式 、案评析式 、骨 干引
师生对学校教 育质量 的要求愈发提 高 。如何进一步引领学校全面实施 素质教育 、推进课程改革 、提高教 育质量 ,提升学校 的社会形象 ,已
素质。一是注入精神动力 .在思想 深处筑起 仁爱之长城 ,关爱学 生 、 为人师表 、为教好每一个学生努力 奉 献和执着追求 ;二是聘请专 家指 导 ,和教师直面交流 ,提 高课堂教
信 、 自强 ,形
成 温 、 良 、
恭 、俭 、让 等 良好 道德 修养 的教
育。振新小学开展仁爱教育 ,以仁 润心 ,用爱化人 。吸收儒学文化之
在实际体验 中收获与提高。
学校振新小学 ,以传承与创新之秘 诀 ,提 出 仁 爱 教 育 品 牌 发 展 战 略 ,
振新小学坚持 以人为本的 “ 仁 爱”管理理念 。创新学校的管理 ,强 调层层负责 ,全面推进职 、权 、责、
立仁爱之生 。为培养 学生 的仁 爱 精 神 ,学校 积 淀 “ 仁爱 书香 文
、
仁 爱 教 育 品牌 内涵 创 意
仁 ,指两人之 相持 、相知 、 相亲 、相爱之意。f者爱人 ,是f ■ _ 者之应然之义务 ,是仁者最本质 的 内涵。 是 内在本质 ,爱是外在表 现。仁爱有仁慈 、1 厚 、仁义及 { _ _ _ 善之意。 仁爱教 育 ,围绕 恭 、宽 、信 、
知识 、专 业 能 力 的培 养 。提高 整 体
仁 爱 教 育
是 一 种 自 主 教 育 ,是 强 调 自 ’ 立 、 自尊 、自 ▲王佳 红 :振 新 小 学校 长 ,全 国 “ 有 ” 先 进 个 人 双 随 着农 村 城市 化 、教 育 现 代 化 的快 速 推 进 .社 会 、神 区 、家 长 、
儒家孔子仁爱道德论文(2000字)

儒家孔子仁爱道德论文(2000字)先秦儒家“仁爱”思想及其价值研究【摘要】先秦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在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生产关系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政治上,周王室实力衰微,诸侯国势力膨胀,连年的争霸战争导致民不聊生。
在此情况下,受经济基础决定的思想文化也必然发生变化,此前的周礼已经失去了规范人们思想和言行的作用。
从这种社会现状出发,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目的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他伦理学说的根本。
“仁”的内涵是什么?孔子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是,思想史上一个大致统一的观点是:以“爱”释“仁”。
“仁”的最初含义是对根基于宗法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的概括,爱亲之谓仁。
但“仁爱”思想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爱亲”上,而是扩展为“爱人”。
这里的人不仅指奴隶主贵族阶层,还包括平民,甚至是奴隶。
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仅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忠恕”作为一个新概念提出则是其对“仁爱”的发展。
在实践仁爱的方法问题上儒家强调“仁”与“礼”相结合,所谓“克己复礼为仁”。
实现其仁礼统一的理想社会模式,必须靠”志士仁人”的不懈努力。
这些“志士仁人”就是孔子所说的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在他看来,只... 更多还原【Abstract】 The Pre-Qin is a transition period, Theproductive forces greatly develops and the capacity relates convert from the slave system toward the feudalism system onthe economies; On the politics, Zhou Royal’s strength is wane, but the seigneur’s power are expands, successive years hegemony fighting cause the people hard to live on. Under thecircumstances, the thought which decided by economic also changed by all means, Zhou li has already lost it action on standardize people thought and behavior. ... 更多还原【关键词】儒家;孔子;仁爱;道德;【Key words】 Confucianism; Confucius; benevolence; morality;【索购硕士论文全文】Q联系Q:138113721 139938848 即付即发目录中文摘要 6-8Abstract 8-9导言 10-16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0-11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11-151、国内研究现状 11-132、国外研究现状 13-15三、研究方法和写作结构 15-16一、先秦儒家“仁爱”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6-22(一)先秦时期的社会历史基础 16-191、经济状况 16-172、政治状况 17-19(二)儒家思想的理论渊源:对周朝思想的继承和革新 19-20 (三)先秦儒家“仁爱”思想产生的人性基础 20-22二、先秦儒家“仁爱”思想的内涵 22-29(一)确立“仁爱”思想的出发点和目的 22-23(二)仁爱思想的内容 23-261、爱亲之谓仁 23-242、泛爱众 24-253、以爱释仁的情感基础 25-26(三)实行“爱人”原则的根本途径:忠恕之道 26-27(四)实践仁爱的方法:克己复礼为仁 27-28(五)仁者所具备的品质:恭、宽、信、敏、惠 28-29三、先秦儒家“仁爱”思想的历史价值评析 29-35(一)“仁爱”思想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和谐人际关系 30-33 (二)重视内在道德修养束缚外在道德约束 33-34(三)等级主义道德原则忽视了人的个性自由 34-35四、先秦儒家“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启示 35-44(一)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一系列道德问题 35-37(二)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道德问题的原因 37-391、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权威和合理性遭遇挑战 372、社会转型时期新的道德规范体系尚不健全 37-383、传统的道德教育存在弊端 38-39(三)批判的继承先秦儒家“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 39-441、“仁爱”思想在和谐人际关系方面的作用 39-402、儒家“仁爱”精神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40-44 结语 44-46注释 46-48参考文献第二篇:从_论语_中看孔子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4300字总第34期第1期20xx年1月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ofGuangdongInstituteofSocialismNo.1,2021SerialNo.34从《论语》中看孔子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庞柏生(佛山孔子学说研究会,广东佛山528000)摘要:《论语》记录了孔子、孔门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的言行。
孟子中的仁爱思想

孟子中的仁爱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道德伦理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在他的众多思想中,仁爱思想是一种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对人类之间互动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探讨孟子具体的仁爱思想,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
一、仁爱思想的内涵孟子的仁爱思想主要强调了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以及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修养。
他认为人都具备了善良的本性,只要通过教育和修养,就能够达到仁爱的境界。
孟子认为,仁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人们应该用这种情感去关心和帮助他人。
他强调,要以对他人的仁爱为出发点,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并用真诚和善意去对待他人。
二、仁爱思想的重要价值1. 促进和谐社会关系: 孟子的仁爱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和睦相处和互相帮助。
在现代社会中,仁爱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就能够缓和矛盾、协调各方利益,推动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2. 培养高尚品德: 仁爱思想要求人们关心和照顾他人,这种关心和照顾源于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通过培养和践行仁爱思想,个体能够拥有高尚的品德,提高道德修养,并更好地融入社会。
3.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思想之一,孟子的仁爱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传承和弘扬仁爱思想,可以保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4. 促进国家发展: 仁爱思想强调了国家统一和人民福祉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每个人都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和社会,国家就可以实现和谐发展,人民的生活就能够得到改善,国家也能够更好地走上繁荣富强之路。
三、仁爱思想的现代启示孟子的仁爱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挑战,因此,仁爱思想更加需要被弘扬和践行。
首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环境往往导致人们的互动变得冷漠。
然而,如果我们能保持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那么整个社会将更加和谐、平等和包容。
义内义外与道德内在主义_孟子与告子仁义内外争辩的伦理学意蕴_陈志伟

2014年4月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Apr.2014第34卷第2期(总第158期)Journal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ocial Sciences)Vol.34(Sum No.158)【哲学研究】DOI:10.13467/j.cnki.jbuss.2014.02.001义内义外与道德内在主义———孟子与告子仁义内外争辩的伦理学意蕴*陈志伟(西藏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咸阳712082)[摘 要] 《孟子·告子上》有两段文字是孟子与告子关于仁义内在外在的争辩,本文着力于分析这两段文字,表明这一争辩是孟告人性之争的进一步延伸,突出孟子与告子在人性问题上的根本差异,同时考察这两个人各自提出义内义外观点的深层原因,并进而阐述道德内在主义的含义,由此挖掘孟告有关仁义内外之辩的伦理学意蕴。
[关键词] 孟子;告子;仁内;义内义外;道德内在主义[中图分类号] B22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4193(2014)02-005-07 众所周知,在《孟子·告子上》的开端处,孟子与告子展开了一场有关人性问题的辩论。
这场辩论首先争议人性如何(人性是善是恶)的问题,紧接着孟子又与告子及当时告子学说的信奉者进行了仁义内外的争辩。
在这一点上,关于仁的内外问题没有产生争执,双方都一致同意仁内在于人心,但对于义属内在还是外在,双方则发生了截然相反的理解,告子及其学说信奉者坚持义外的观点,而孟子则认为义与仁一样都是内在于人心的。
孟子坚持义内在于人心,无疑是其以心为根源的心性论的理论表现。
一、文本分析:仁内,义外抑或义内关于仁义内外之辩的文本有两处,一为孟子与告子的直接交锋,另一处是公都子与告子学说信奉者孟季子的对话并间接引起孟子的反应。
我们先来看孟子与告子直接交锋的原文:告子曰:“食色,性也。
仁,内也;义,外也,非内也。
儒家“仁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仁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仁爱”思想包涵三个不同的层次含义:“亲亲”、“仁民”、“爱物”,其中,“爱物”可以说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完结。
“仁爱”思想在不同的层面上有着不同的表达,但是其依旧未脱离这三个含义。
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于当今世界及中国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的生存困境问题、人的异化问题、和谐家庭的构建等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学、“仁爱”、“亲亲”、“仁民”、“爱物”、现代意义、I:“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
儒家传统的思想精髓即是:仁爱思想。
那么“仁”到底是什么呢?儒家“仁爱”概念的内涵,历史的来看,主要包括三层意涵:即“亲亲”、“仁民”、“爱物”。
虽然儒家的这种“仁爱”不论如何发展,其中心依旧是个体自身,但是,从“亲亲”到“仁民”再到“爱物”它体现了人之“仁爱”范围的不断扩展,体现了儒家在理论层面上,对社会进步,带来的要求道德进步的不断的回应,事实上也体现着人类道德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儒家的这种“仁爱”具有普适性和普世性价值。
一,“亲亲”之为“仁”:子曰:“仁者,人也”,可见,孔子认为“仁”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既然“仁”是人之为人之根本,而孔子又说:“仁者爱人”,可见,在孔子看来,“爱人”本身便是一种人之为人的道德义务,是每一个人应该尽的义务和责任,其本身具有绝对和普遍的意义,否则就不是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里仁》) 可见“爱人”是有差等的爱,由里至外分为四个层次之爱。
一,“爱人”始于“爱亲”,即始于“孝悌”,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此处,我们可以看到,在孔子看来,“孝”是事实、是规范,是用,是末;“仁”是本、是体。
二,孔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这是要求人们在在爱亲之外,去爱君,忠君。
三,是要“爱众”,即要爱国君身边的士大夫。
仁爱论的名词解释

仁爱论的名词解释仁爱论是一种道德哲学理论,强调仁爱的重要性以及其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仁爱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应该以关爱、尊重和互助的态度对待他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仁爱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天性使得他们具备善良和同情心,这种善良和同情心应该成为人们行为的指导原则。
而在东方的哲学思想中,孔子的仁爱思想也为仁爱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仁爱论中,仁爱被认为是一种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它要求人们对他人表现出爱心、关怀和善意。
仁爱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重视他人的利益和幸福,在与他人互动中秉持平等和公正的原则。
仁爱论主张,仁爱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和意识状态,它不仅仅是一种个体的感受和行为方式,而是一种人类共同的道德理念。
仁爱论认为,人类在社会中相互依存,彼此关爱和互助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在仁爱论的视野中,爱不应该仅限于个人和亲人之间,而应该面向整个社会和人类。
在人际关系中,仁爱的本质是尊重他人的独立和自主,关怀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以及愿意为他人的幸福和福祉付出努力。
仁爱论强调,仁爱应该贯穿于个体的一切行为和决策中。
在个人层面上,仁爱论要求人们始终保持对他人的尊重和互助。
在社会层面上,仁爱论要求政府和法律体系建立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并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福利。
仁爱论也是一种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仁爱观念和行为习惯。
仁爱论认为,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培养出具备共情能力和关爱他人的品质,并将这种品质转化为实际行动。
然而,仁爱论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道德理论。
它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将仁爱付诸实践。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私利和竞争意识可能会减弱仁爱的力量。
此外,仁爱论也要面对多样性和文化差异的挑战,以求达到包容和互相理解的境地。
总的来说,仁爱论作为一种道德哲学理论,极为重视爱和关怀他人的意义与价值。
它强调以仁爱为基础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同时要求个人从内心发出关爱和尊重他人的行为。
孔子仁爱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

《传承》2008年第11期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仁”即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基本精神,也是孔子思想的理论基石。
孔子说:“仁者,人也。
”(《中庸》)在他来,“仁”是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在于“仁”。
在集中体现孔子思想的《论语》一书中,谈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了109次。
孔子从不同角度对“仁”作了解释,从中可见孔子仁爱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仁爱思想的内涵(一)爱人爱人是“仁”的本质内涵,《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爱人是具有双重性质的,即“爱亲”和“爱众”。
1.爱亲。
爱人是由“爱亲”开始的,《论语·学而》中谈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可以看出孝悌是“仁”的根本。
《中庸》中也引孔子的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意思是“仁爱”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最基本的。
百善孝为先,孝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善事父母为孝,孔子及其重视孝道,孝并不是空泛的,在孔子的思想中赋予了孝具体的内容:一方面是指顺,即无违。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无违”即绝对服从礼的规定。
对父母的生、死、葬、祭都必须用礼。
另一方面指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对父母,如果只是养活,而不是从心里尊重、敬爱,与养活犬马无异,不是孝。
敬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敬爱之情,是比孝养更高的一种伦理尺度和道德要求。
还有一方面就是色难,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也就是说不仅要在形式上孝顺父母更重要的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敬仰之情。
善事兄长为悌。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爱人是从父母兄弟开始的,“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全球化下的儒家伦理—社会学观点的考察

第二届《中华文明的二十一世纪新意义》学术研讨会全球化下的儒家伦理—社会学观点的考察林端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Email:财团法人喜马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基金会史丹福大学亚洲语言学系2001年3月31日—4月1日一、前言:在这个新的千禧年的开始,儒家伦理作为一个中华文化渊远流长的、最主要的规范体系,如何因应新的全球化、世界化的浪潮,在新的全球经济整合之中,政治多元化的、文化多元化的脉络之下,而能够有其历久常新的时代意义,成为世所关注的焦点。
换句话说,在这个新的「地球村」里,儒家伦理跟世界各主要的宗教伦理以及世俗伦理道德的规范体系一样,面临相当严肃的挑战。
社会学的研究显示,「全球化」的发展与「在地化」的发展其实并不是二元对立的两难命题,「全球化」与「在地化」是同时发展,相辅相成的两个面向;「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也不是非此即彼的、绝对互斥的。
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华文化圈里,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以及新知识经济的扩张,中华文化逐渐融入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世界文化脉络中;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儒家伦理在中国人的实际社会生活里,在台湾、港澳、中国大陆以及海外中国人社区,继续在华人的社会生活与经济活动里,展现它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甚至进一步开始向世界其它地区产生影响力。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经验科学的社会学观点出发,研究作为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儒家伦理,以其「兼容并蓄」、「理一分殊」、「一多相融」的中庸之道的特色,究竟在二十一世纪里,能否在实然的层面,继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新的社会政治经济脉络下,永续发展下去。
二、「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韦伯与派深思对基督新教伦理与儒家伦理的比较在笔者1994年完成,1997年出版的德文书《古代中国的儒家伦理与支配的正当化—韦伯比较社会学的批判》1里,曾经提到美国社会学家派深思(Talcott Parsons, 1902-1979)为了将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 1864-1920)对儒家伦理与基督新教伦理(禁欲的清教徒伦理)所作的比较,作更进一步的说明,他使用了一组概念: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universalism1 Duan Lin, konfuzianische Ethik und Legitimation der Herrschaft im alten China—Eine Auseinandersetzung mit der vergleichenden Soziologie Max Webers (Berlin: Duncker & Humblot, 1997)。
先秦思想家孟子的仁爱之道

先秦思想家孟子的仁爱之道先秦思想家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提出了仁爱之道的理念。
孟子强调人类内在本性的善良,认为人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以实现和谐共存的社会关系。
本文将从孟子的思想背景、仁爱之道的内涵、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思想背景先秦时期,中国社会处于战国时代的动荡局面,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
在这样的背景下,先秦思想家们开始反思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问题。
而孟子则坚信人性本善,他认为人们天生具有的良善本质是可以被挖掘和培养的。
二、仁爱之道的内涵孟子强调的仁爱之道是一种修养和实践的方式,旨在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仁爱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是一种道德理念,并被视为人类存在的根本品质。
孟子说:“吾道一以贯之,爱人为始。
”这句话意味着孟子认为爱人是道德修行的出发点和基础。
首先,仁爱的内核是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益。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视他人的利益如己,关心他人的痛苦和需要。
他强调,人们始终应该努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仁爱的标准,以真诚而善良的态度待人。
其次,仁爱的实践需要平等和公正的原则。
孟子主张在人际关系中追求公正和均衡,摒弃人身高低、地位贵贱所带来的偏见和歧视。
他认为社会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是导致社会问题的根源,只有通过平等和公正的原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最后,仁爱也需要智慧和实践的结合。
孟子主张,仁爱不仅仅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他认为,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关切,以及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行动是实践仁爱的关键。
三、仁爱之道的实践方法在《孟子》一书中,孟子提出了多种实践仁爱之道的方法,比如“以己欲,则申之以色;欲别人则申之以己”。
这意味着孟子认为,通过以自己的意愿待人,可以理解别人的感受,并以自己的样子对待他人。
此外,孟子还倡导了“养生”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应该注重修养自己的心性,通过及时修正错误的观念和行为,达到个体的完善与升华。
只有通过不懈地努力和自律,个体才能逐渐变得更有道德和仁爱的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杂的存 在 , 这就使得该领域 内外 的人容易迷惘与 困惑。从
其存 在方式切入考察教育哲学 , 是摆脱这种迷惘 和困惑的一 种策 略。作 为知识 体的教育哲学有四种存 在形式 , 即指代 个 人教 育思 想、 指代教育思想历史 、 指代 特定 哲学范畴思考 、 指 代 以哲学 思维方式 把握 教育和教 育知识 。作 为活 动的教 育 哲学 表现 为对 教育的沉 思、 对教育思想 的反思和对教育知 识 文本 的语 言 、 逻辑分析 。把握 住 了教育哲 学 的存 在方 式 , 有 利于教育哲学研究领域 的进 一步 自觉 。
来文 化殖 民的危机 ; 同时 , 在过 度 的物质 文 明发展 下 , 人 们
有 向唯物靠拢 的倾 向 , 其 结果 会使 维 系人 们与社 会 的传 统 和价值 瓦解 。因此 , 在面对全 球化 的进 程中 , 应重整人 生方 向的形 塑 , 圆成 自我超 越 的 理想 , 进 而走 向真善 美 圣 的生 命境界 。本文希 望藉 由下列 几个面 向作 探讨 : 一、 面对 自我 的 良心 , 透 过主体 良心 的 自我 开显 , 以实 现 自我超 越之 道 ;
教 育哲 学 的存 在 方 式
刘庆 昌( 山西大 学教 育科 学学院 , 山西太原 , 0 3 0 0 0 6 ) 教
改革 开放 以来 , 作为 收入分配 的重要 决定 因素 , 教育 在 收入分配 不平 等形 成过程 中所产 生 的影 响越来 越显 著。利 用1 9 8 8— 2 0 0 7年 中国家庭 收入 项 目( C H I P ) 四次大 规模 抽 样调查数据 , 基于扩展的 Mi n c e r 收人 方程 , 估计经 济改革 以 后我 国城镇居 民教育 收益率 的变动趋 势 , 发现 , 1 9 8 8—2 0 0 2
全球 化是 一个 复 杂交 织 的 问题 , 可 以说 是 瞬息 万 变 , 它正 在 改变整个 世界 。由于现 代传 播媒 体 的推 波助 澜 , 资讯 科
技 的 日新 月异 , 可 预 期 的全 球 化必 然 会 改变 人 类 的行 也分 别受 到不 同程 度 的影 响。全球化可 以增加 不 同文化 之 间的交 流 , 但是 也 可 能带
我们对 于教育哲学 存在方 式的考察 即将 结束 , 然而, 这
对进一步 的思考来 说仅仅是 一个开 始。许多 问题需要 历史 的间 隔形成 以后方 能 客观 地评 论 。中 国教 育哲 学 近 3 O年 来, 教育哲学从一门课程 到一个研 究领域 , 教育哲 学研 究者 也有相 当的规模 。我们需 要思考 我们在 教育哲 学领域 做 了 什么 , 正 在做 什么。只有这样 , 才 能够对 于未来需 做什 么做
研究者相互之间应该形 成基本 的共识 。共 识 的形 成是 一个
自然的过程 , 但必 须有人在宏 观层 面对本 领域 进行 言说。
摘 自: 山东师范 大学 学报 ( 人 文社会科 学版 ) 2 0 1 3年 第
以“ 良心’ ’ 与“ 仁爱 " 为 内涵的全球 化刍议
陈福滨 ( 辅仁大学教授)
出理性的选择 。再者 , 当一个研 究领域 发展 到一定 阶段 时 ,
资源配置效率 ; 尤为重要 的是 , 要进 一步提 高欠发 达地 区劳
动力市场 开放 和发 育程 度 , 健全和完善欠发达地 区劳动力 市
场制度建设 , 这是 中西部欠发达地 区吸引优质人力资源不 可
或缺 的制度条件 。 摘 自: 北京 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0 1 3年第 5期
文化共生 既具有深 厚的历史 基础 , 又具有 迫切 的现实需 要 。 以文化 自觉来促进 中 国——东盟 的文 化发展 , 尊 重差异 、 相 互包容 、 共同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 在经济全球化 、 文化多元 化的大 背景下 , 以文化 自觉 的
文化观来促进 中国——东盟 的文化 共生有 着重 大 的现 实意
先需 要高度重视教育等 人力资本 在资源 配置 中发挥 的激励 作用 , 加大对 中、 西部欠 发达地区教育投入力度 , 以提 高欠发 达地 区劳动力 人 口素质 , 增强 区域人才竞争力 ; 其次 , 深化对 大型 国有垄 断企业 改革 , 放宽 垄断行业 市场准 人 , 减少 阻断 劳动力市 场 自由竞 争的体制性壁垒 , 以提升 劳动力市 场上 的
教 育 文化 论 坛
2 0 1 4 年1 期
中国城 镇居 民教 育收益 率 的变 动 趋 势
陈纯槿 , 胡咏 梅 ( 教 育 学部教 育 经济 研 究所/ 首都 教 育 经济研究院)
迎 向未来 , 进而揭示 全球化应有 的意义 。 摘 自: 贵 州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 ̄) 2 0 1 3年第 6期
世纪之交 全球化 的议题 震 天价 响且 为世 人 所关 注 , 而
5 8卷第 2期)
从文化 自觉看 中 国—— 东 盟 的文
址 肇
陈艳 波 晁鸿雁( 贵州大 学 东 盟研 究院) 文化 自觉作 为一种 文化 观 , 它是一种对文化共生 的价值
追求 。以文化 自觉来关 照中国——东盟 的文化交往 和发展 ,
授 博 导) 教育哲学在教育学领域是一种特殊 的存在 , 其特殊性表 现在它连接 了哲学与教 育 , 是 哲学 的应用者 , 又是 教育研 究 和教育实践的指导者 。和一般哲学一样 , 教育哲学也是 一种
年期 间我 国城镇居 民教育 收益 率呈 现出 随经 济改革 推进 而
快速上升 的态势 , 其 后的五年问逐渐趋于平稳。不同性别 之 间的教育收益率存在着显著差异 , 不过这种差异随着时 间的 向后 推移而逐渐趋于下降 。不 同职业 阶层 、 所有制部 门与地 区之间的教育收益率差异并没有 明显缩减 , 而是呈波状起伏 变化的趋势 。由此 , 随着 建设 人力资 源强 国战 略的实施 , 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