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观教育内容(学习材料)
(完整版)综合素质五观

1
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
评价观
1.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发展
2.评价内容多元化
3.评价方式多样化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更注重评价过程
3
学生观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要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多看优点,会赞美
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悦纳错误,多宽容
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要相信学生,多期望
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要认识到学生是人,爱护尊重,讲民主
4
现代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5.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5
现代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教师五观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发表关于教师五观的发言。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五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教育观。
下面,我就这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世界观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首先,我们要坚定信仰,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其次,我们要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发展,关注世界格局,提高自己的国际视野。
最后,我们要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二、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价值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首先,我们要热爱教育事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以教书育人为己任。
其次,我们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最后,我们要注重个人修养,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学生树立榜样。
三、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我们要坚持以德为先,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其次,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我们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道德观道德观是人们对道德规范、道德行为和道德评价的根本看法。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树立高尚的道德观。
首先,我们要严于律己,恪守职业道德,做到为人师表。
其次,我们要关爱学生,关心同事,团结互助,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最后,我们要以身作则,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五、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本质、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的根本看法。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首先,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
其次,我们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主题班会凉州户镇学校八年级二班一、马克思主义“五观” :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二、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 .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2 .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 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3 .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4 .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四、马克思的“五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马克思主义“五观”是指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这“五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等领域的具体体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五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现代社会,国家的职能不仅仅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还包括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就要热爱自己的国家,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国家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要不断推动国家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使国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民族观在马克思主义“五观”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就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要尊重各民族的差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团结,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和反对各种形式的民族分裂主义,维护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历史观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视角。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就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实的发展提供借鉴。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历史的发展。
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五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五观教育

“五观”教育和“四个认同”教育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使新疆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但是,境内外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对这些铁的事实视而不见,与国外敌对势力遥相呼应,采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分裂主义的宣传和渗透,妄图与我争夺人心、破坏新疆稳定。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自治区党委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开展了“三个一”教育:一个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党——中国共产党、一条道路——社会主义道路。
这次活动收到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后来受到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的冲击,未能持续下去。
上世纪80年代初,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立足于民族团结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保证的认识,创造性地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1998年初,自治区党委作出了在全区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简称“五观”)宣传教育的指示,“五观”教育遂成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使我区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2004年,自治区党委将“五观”内容规范表述为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进入21世纪,根据国内外出现的新形势及随后在全区干部群众中广泛进行的“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自治区党委提出了在以往“五观”教育的基础上,在全区干部群众中开展“四个高度认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的宣传教育。
在教育活动中,自治区党委始终坚持把正面教育引导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主要方式,持续进行,力求在内容上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包括中国历史与新疆历史教育、国情区情教育、政治理论(民族理论、国家理论、政治学理论)教育、法制教育、前途教育等。
其中,新疆历史(包括民族史、文化史、宗教史)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教育,达到了强化各族干部、群众和广大青年“四个认同”的最终目的,从而使各族干部群众和广大青少年真正懂得: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文化,各民族都为创造和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doc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主题班会凉州户镇学校八年级二班一、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二、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2.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3.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4.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四、马克思的“五观”: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五观教育内容(学习材料)

“五观”主要容1、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 3 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树立正确的五观演讲稿

树立正确的五观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我对于树立正确的五观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树立正确的五观,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应该注重和培养的品质,它关乎我们的思想观念、人生观价值观,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树立正确的五观的理解。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正确的世界观是指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学会正确看待世界,正确看待人生,正确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要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追求,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要有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人生观念。
其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权利观。
正确的权利观是指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念,要学会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要学会正确维护自己的权利,要学会正确尊重和保障他人的权利。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权利观,要有正确的权利意识和权利观念,要有正确的权利行使和权利维护,要有正确的权利尊重和权利保障,要有正确的权利责任和权利义务。
第三,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正确的利益观是指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念,要学会正确看待利益,正确处理利益关系,正确把握利益平衡。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要有正确的利益意识和利益观念,要有正确的利益取舍和利益分配,要有正确的利益平衡和利益调解,要有正确的利益交换和利益共享。
第四,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正确的道德观是指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要学会正确识别是非曲直,正确判断善恶美丑,正确把握道德底线,正确践行道德规范。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要有正确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要有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要有正确的道德底线和道德规范,要有正确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
最后,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是指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定位自己,正确发展自己,正确实现自己。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要有正确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要有正确的自我价值和自我意义,要有正确的自我奋斗和自我完善。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主题班会凉州户镇学校八年级二班一、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二、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2.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3.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4.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四、马克思的“五观”: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正确树立五观教育活动

正确树立五观教育活动1. 引言正确树立五观教育活动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学观和美学观的理念,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品质。
本文将详细介绍五观的含义和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教育活动案例。
2. 世界观世界观是个人对世界的整体认识和看法。
正确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勇于担当的品质。
教育活动案例:班级文化展示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色。
通过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学生能够拓宽自己对世界多样性的认知,增强包容性和尊重他人差异的意识。
3. 人生观人生观是个人对人生目标、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和追求。
正确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品质。
教育活动案例: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例如帮助清扫公园、慰问老人等。
通过亲身参与社区服务,学生能够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出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4. 价值观价值观是对事物的评价和取舍标准。
正确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判断事物、做出正确选择的品质。
教育活动案例:道德故事分享组织学生分享道德故事,让他们从中领悟到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讨论和反思故事中的道德选择,学生能够明确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准则,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准则。
5. 科学观科学观是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正确树立科学观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科学探索的品质。
教育活动案例:科学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例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探究物体的浮沉原理等。
通过亲身实践,学生能够培养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验到科学知识的乐趣。
6. 美学观美学观是对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正确树立积极向上的美学观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教育活动案例:艺术展览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例如绘画、雕塑等。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学生能够培养出对美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自己创造美的潜力。
牢固树立五观五个认同

牢固树立五观五个认同《牢固树立五观五个认同》导语: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不仅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还需要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认同,才能够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时常听到各种声音和观点,但如何筛选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同,却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着重讨论如何牢固树立五观五个认同,在思考和行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养和价值观念。
一、认同生命的价值1. 世界是多样而美丽的。
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有独特的价值和使命。
我们应该尊重并珍惜生命的存在,无论是自己的生命还是他人的生命。
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只有正视和认同生命的价值,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弥足珍贵的存在。
2. 接纳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局限性,这是人性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学会接受自己,不断努力去发展自己的潜力和才华。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信,面对世界的挑战。
二、认同爱的力量1. 爱是人类最伟大的力量之一。
它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可以消除分歧和纷争,促进和谐与包容。
我们需要发扬善良、同情心和友爱之情,用爱去关怀和帮助他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2. 爱也是自我成长和幸福的关键。
通过帮助他人和奉献自己,我们可以体会到无私的快乐和满足感。
爱也是培养我们的慈悲心和宽容心的重要途径。
只有认同爱的力量,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意义。
三、认同知识与智慧的重要性1. 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基石。
它是我们了解世界、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工具。
我们应该积极追求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面对未知的挑战,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
2. 智慧是知识的深化和运用。
仅仅拥有大量的知识并不能算作真正的智慧。
我们需要将知识融合于实践和思考中,并用智慧来解析和理解世界的复杂性。
通过认同知识与智慧的重要性,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辨别真相和谬误,抵御虚假信息的干扰。
五观两论教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五观两论教育是一种以“五观”为指导,以“两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它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接触到这种教育理念,并从中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对五观两论教育的几点心得体会。
二、五观教育心得体会1. 生命观生命观是五观教育的基础。
它要求我们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认识到生命的宝贵。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我们要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学会感恩,懂得关爱他人。
(3)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细节,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2. 宇宙观宇宙观是五观教育的核心。
它要求我们认识到宇宙的广阔与神秘,学会从宏观的角度审视问题。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关注国家命运,树立远大理想。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拓宽学生的视野。
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发展,了解不同文化,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
(2)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
我们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福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 自然观自然观是五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环保教育。
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环保知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开展户外活动。
我们要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他们的环保情怀。
4. 社会观社会观是五观教育的关键。
五观教育内容(学习材料)

“五观”主要内容1、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 3 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案

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班会教案学习时间: 2019 年 9 月 12 日学习内容: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班会学习地点:四年级一班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2.为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号召学生争做爱国守法、勤奋好学、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人,争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好公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教学过程:(一)班主任宣布主题班会开始习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在全国人民中培育和弘扬,特别要注重从少年儿童抓起。
总书记强调,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自身年龄和特点,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
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学校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学习我们将形成长效机制,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组织,指导家长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孩子的榜样,同时家庭与学校要形成合力,树立一批学生身边的好同学、好教师、好家长,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
现在我宣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伴我茁壮成长》主题班会现在开始,请全体学生起立,奏《少先队队歌》。
(二)主持人就位主持人:党的十八大曾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 24 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
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
主持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
五观教育内容学习材料

“五观”主要内容1、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案

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班会教案学习时间:2019年9月12日学习内容: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班会学习地点:四年级一班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2.为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号召学生争做爱国守法、勤奋好学、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人,争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好公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教学过程:(一)班主任宣布主题班会开始习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在全国人民中培育和弘扬,特别要注重从少年儿童抓起。
总书记强调,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自身年龄和特点,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
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学校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学习我们将形成长效机制,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组织,指导家长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孩子的榜样,同时家庭与学校要形成合力,树立一批学生身边的好同学、好教师、好家长,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
现在我宣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伴我茁壮成长》主题班会现在开始,请全体学生起立,奏《少先队队歌》。
(二)主持人就位主持人:党的十八大曾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
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
主持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
教师五观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我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教师五观”的重要性,即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和价值观。
以下是我对“教师五观”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观教育观是教师对教育本质、目的、内容和方法的总的看法。
我认为,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
二、学生观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我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需求,关爱学生的成长。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在关爱中茁壮成长。
三、教师观教师观是教师对自己的定位和认识。
我认为,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
我们要具备高尚的师德、丰富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
四、教学观教学观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
我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要关注教学效果,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五、价值观价值观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我认为,教育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信念,为实现教育事业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社会的发展,为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总之,“教师五观”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时刻牢记“教师五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五观教育心得体会(2篇)

学习五观教育心得体会五观教育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它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强调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学术观。
在我学习五观教育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认识到正确的教育观念对于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五观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正确的世界观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五观教育强调世界观要与时俱进,要从整体上认识世界的发展变化,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和引导社会变革。
在学习五观教育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只有对世界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有一个全面的认知,才能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世界观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教师要注重开展有关时事热点、文化传统和社会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反思问题,使学生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树立对世界的积极认知,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
其次,正确的人生观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
五观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目标,强调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美好的信仰、追求个人完善和追求社会进步。
学习五观教育的过程中,我逐渐理解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气馁,勇往直前。
其次是培养学生追求个人完善的能力,通过学习和思考,让学生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确定个人的目标并为之努力。
最后是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鼓励学生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生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再次,正确的价值观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保障。
五观教育的价值观强调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要树立正确的事物评价标准,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规范意识。
在学习五观教育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价值观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核心内容,教师要把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实践中,我们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观”主要内容
1、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 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 VI.列宁对K.马克思、 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 3层含义: 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 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 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 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 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 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 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 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 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 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 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 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 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 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 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 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 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 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 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 规律制约的。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 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 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 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 题打上阶级的烙印。
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阶级问题。
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F. ①
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
如果把民族问题的实质归结为阶级问题,那就只能严重脱离以至伤害少数民族群众,不但不可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反而会给敌对势力帮忙。
第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只有在社会总问题解决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
如果我们在整个革命建设中重视民族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它就对整个革命和建设过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忽视或者错误地处理民族问题,她可能会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使整个革命事业受到挫折乃至失败。
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
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各民族应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全世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应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同一切被压迫民族实行不分国界和民族的亲密联合,共同进行斗争,推翻实行民族剥削和压迫的反动统治阶级。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下列几方面内容构成:
(1)宗教的本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问题作了回答:“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
(2)宗教的发生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完善为揭示和阐明宗教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
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式。
第一种为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二种为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第三种为“自然宗教” 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
(3)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使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
“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
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为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神秘的纱幕揭掉。
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
(4)宗教的社会功能。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
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
但也不否认被压迫人民在历史的特定阶段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的事实。
(5)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将
随着其消亡的历史条件逐渐成熟而消亡;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实行政教分离,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4、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
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
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
在一八四八年的“共产党宣言”里和在一八六七年出第一卷的“资本论”里,都有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而公式的发表出来,乃在一八五九年的经济学批判的序文。
在此序文里,马克思似把历史和社会对照着想。
他固然没有用历史这个名词,但他所用社会一语似欲以表示二种概念。
按他的意思,社会的变革便是历史。
推言之,把人类横着看就是社会,纵着看就是历史。
喻之建筑,社会亦有基础(Basis)与上层(Uberbau)。
基础是经济的构造,即经济关系,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的或人类的社会的存在。
上层是法制、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马克思称之为观念的形态,或人类的意识。
从来的历史家欲单从上层上说明社会的变革即历史,而不顾基础,那样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历史。
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
这是马克思历史观的大体。
5、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
此后,马克思主义经过了列宁等革命导师的发展而得以补充,马克思主义就“文化”的界定亦得以不断完善,但是,总而言之,经典的较为公认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采取批判性继承的原则,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扬弃”
的观点在文化中的通俗体现。
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条件下,某个社会群体或者是某些社会群体+集团所处的文明的外在表征。
文化具有一定的时间性。
这是显而易见的:封建社会时代与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文明是不同的;而原始社会的与后工业文明时期的文化,其本质各异。
同时,文化具有一定的空间性。
这一点亦显而易见。
譬如,所谓之“欧美文化”与“东方文化”,其类型不同;而“燕赵文化”较之以“江淮文化”,其形态亦各异。
阶级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文化亦有此之别。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先进阶级是那些更符合社会的科学发展规律的社会集团,其就生产力的发展起正向促进作用。
那么,其所属的文化即为先进文化,与先进文化相对而言的,则是落后文化。
先进文化是一个动态开放性体系。
具体而言,所谓先进文化,又可以以某些标准划分为某些“亚子类”,在这些亚子类文化之间,与落后文化之间,均存在广泛联系。
先进文化是鲜活的的,不断吸收正向的有力性促进发展的因素,自身才得以不断前进。
这种吸收是一种选择性的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之“扬弃”之说之体现,也即是“批判性吸纳”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