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1 专题2第2课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教学素材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学素材)
1.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A.近代中国求民主历程B.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
C.近代中国求发展历程D.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给予历史事物准确判断的能力。
由关键信息“威海之战”、“反割台斗争”、“义和团”,题干描述的均是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
题干材料主旨体现不出“求民主”、“求发展”、“反封建”,排除A、C、D。
故正确答案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系列概况
2.1900年6月初,在英国的汉学家道格思爵士认为“每一则来自北京的电报都使这样一种事实更加明显,中国邪恶的渊源是慈禧太后”。
“北京的电报”所谈及的内容最有可能是A.“京、津民众排外事件”B.“东方雄狮的觉醒”
C.“联军战事行动迟缓”D.“4.5亿两,中国的慷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1900年6月初”可以排除BD项,根据材料“中国邪恶的渊源是慈禧太后”可知这一事件是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
所以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3.爱国志士丘逢甲曾写下了一首充满忧国情怀的诗篇《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诗中的“去年”应是()
A.1840年B.1860年C.1895年D.1901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给出的一首诗,从诗的内容我们能看出他所说的是有关台湾被割让的事情。
台湾被割让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马关条约》的内容。
根据所学知识,《马关条约》签订于1896年,所以去年指的就是1895年。
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4.时人记载:“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
曾有学生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
”这实质上反映了义和团运动()
A.盲目排外B.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C.反对生活西化D.主张实施平均主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本题考查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得出的核心意思是,义和团运动的极端的排外情况。
比较、分析选项,可知,只有A符合史实和题意。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其余BCD三项的表述均不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5.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是
A.虎门销烟
B.黄海海战
C.三元里抗英
D.义和团运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是鸦片战争中的三元里抗英,所以C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三元里抗英
【材料阅读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1年沙俄侵占清朝西北重镇伊犁,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
“倭逼于东南,俄环于西北”,面临来自陆海防务的双重威胁,1874—1875年,清王朝内部发生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
争论的第一阶段,表现为防俄与防日之争,其实质是,沙俄和日本谁是中国最大的敌人?第二阶段则表现为传统与现实之争,其实质是何以救国,是固守封建礼教典章制度,还是学习西方现代文明?防日与防俄之争是表象,传统与现实之争才是实质。
海防与塞防争论的结果,清政府选择了海防与塞防并重,即防日与防俄并重、西北与东南并重;既保证台湾的安全,又维护新疆的完整,既维护了传统又关照了现实,是一种典型的理想主义选择。
但是在国力不振、朝政腐败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下,“两防并重”的战略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
——摘编自朱华《简述晚清海防与塞防争执内幕》
至20世纪末,关于晚清海防与塞防争论之研究慢慢摆脱了“性质之争”的局限,在近代化视角下,研究重点集中在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上,其研究空间由此得到进一步拓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海防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二)中国边疆治理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三)地缘政治和国防战略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摘编自尹全海《学术视野中的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明晰,逻辑严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认为,晚清海防塞防之争是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催生的国防战略之争,实质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传统与现实之争。
它启动了中国国防战略、海防建设、边疆治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海防与塞防之争虽起因于“伊犁事件”和“台湾事件”之“偶然”,但却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从国际背景看,它是世界范围内的海权与陆权斗争在中国的一种体现。
无论是海权国家还是陆权国家,都把中国视为夺取世界霸权的关键地区。
19世纪70年代,中国西北、东南边疆出现严重危机。
当日、俄分别从海陆两面同时威胁大清帝国时,捉襟见肘的清统治集团面临海防和塞防的两难选择,传统国防观念受到严峻挑战,一场关于海防与塞防轻重缓急的争论在所难免。
从国情和历史传统看,受地理环境、农本经济、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传统军事战略等因素的影响,历代统治者长期固守“重陆轻海”、“重北轻南”的国防观念,
中国虽有万里海疆,但实际上长期处于“有海无防”的局面。
当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东南沿海国门后,传统农业文明开始受到西方工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断冲击。
海防塞防之争正是对这一冲击的本能回应,其实质就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传统与现实之争。
争论的结果迫使清政府及时调整国防战略,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并着手筹划近代海防建设。
洋务运动中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的诞生。
创办近代海军,开办近代轮船制造厂,设立海军衙门等,折射出晚清国防观念与国防建设的变迁。
海防塞防之争后,清政府逐渐充分认识到新疆、台湾重要的战略地位,先后在新疆(1884年)、台湾(1885年)建省,加强对两地的治理管辖。
由此可见,晚清海防塞防之争及其结果启动了中国国防战略、海防建设和边疆治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晚清海防塞防之争不仅在当时影响重大,也为当代中国解决现实问题、制定国防战略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
钓鱼岛、南海主权之争唤醒了中国人的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
中国是陆海复合型国家,兼具海陆地理特点,必须妥善处理确保陆权与发展海权的关系。
在强大综合国力的支撑下,我们要坚持西部大开发与东南沿海祖国统一大业协调并进,积极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早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解析】
试题分析: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晚晴海防与塞防之争
【简答题】.
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遭受西方列强的欺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捍卫了民族尊严。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列举两例1840年至1911年期间列强主要的侵华战争,并分别简述其对中国社会性质变化造成的主要影响。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中国农民阶级发动了什么运动?运动前期提出了怎样的建国纲
领?为何没能得到实施?(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开拓海外市场,掠夺生产资料和资本输出场所(3分)
(2)鸦片战争;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4分)
(3)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题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大背景这个角度入手分析,19世纪中期,西方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急需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本国满足不了,所以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积累大量资本,急于寻求资本投资的场所。
所以近代中国侵略中国的根本目的可以概括为开拓海外市场,掠夺生产资料和资本输出场所。
第(2)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根据所学知识1840——1842年列强对华发动了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1860年英法联军对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1894——1895年日本对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进一步加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激化阶级矛盾,1851年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三问从《天朝田亩制度》的特点绝对平均主义这个角度分析,具有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
考点:近代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的侵略战争•侵略战争的目的;考点:近代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的侵略战争•侵略战争影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