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要落到实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改要落到实处
作者:徐秀峰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8期
语文课程改革提倡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要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教学状态,欲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
任何一次大潮的涌动,必然伴随着沉渣的泛起,课程改革作为一个巨大的教育工程,在它的实施初期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我们足够的注意,课程改革就很难走向深入。
笔者认为,课程改革的实施问题主要表现在:表面热闹,其实萧条;刻意求新,其实落伍。
说白了,就是不能落到实处,不能让语文教学得到根本的改观,反而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们都明显感觉到,实施课程改革以后,部分学生的语文素质并没有真正提高,反倒有所下降。
传统语文教学,课堂沉闷,教师的权威一统天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调动起来。
课程改革有备而来,一改传统语文教学冷冰冰的面孔,课堂显得多彩而活泼。
学生动起来了,说起来了,笑起来了。
就课程改革的原则和出发点来讲,应该是进步的,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大部分课堂却陷入了一种片面的甚至是刻意的求“动”、求“热闹”的误区。
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并没有错,只是要想到,语文教学不同于游戏,不同于表演,它的真正目的是要让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以提高,语文素质得以提升。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于是乎就有了:上《桃花源记》就有了“渔夫”采访“源中人”;上《皇帝的新装》就有了“皇帝”在“大街”上游行;上《口技》就有了学生吹口哨等等。
学生成了演员,教室成了舞台。
我们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真要演好一个角色,搞好一个表演,要做很多准备工作。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有那么多科目要学习,有那么多作业要完成,有那么多考试要应付,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去做这些准备工作吗?况且,学生还缺乏表演技巧,教师也未见得比学生高明多少,就算学生有空闲有余力去准备,那么,这种花费了大量时间准备的表演,谁又能保证其水平呢?城里的学生条件好些,可能会搞出一些花样,乡下的学生就只有“乱弹琴”的份了。
为“表演”而表演,我们看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源中人”也要搞开发区了,皇帝跳起了“肚皮舞”,口哨把人带到“希望的田野上”……课堂有了欢声笑语,语文教学却变了味。
当然,极少数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展示了才华,提升了能力。
但是,在面向全体这一原则下,我们是否又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呢?
让学生说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课堂讨论了。
如果说年轻的学生们活泼好动,天生就有表演的才能,课堂表演还不算太离谱的话,那么,课堂讨论就有点不知所云了。
综合看语文教学的各种方法,如朗读法、讲解法、点拨法、评析法、讨论法等,应该说讨论只是一种辅助的形式。
尽管对课本的理解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有分歧,搞些讨论是很正常的,但是这样的分歧毕竟是有限的。
语文课本更多的要我们去品读,去领悟,去与作者沟通,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以前受冷落的讨论现在俨然成了语文教学中的新贵,似乎没有讨论语文课就不成功了。
那么,都讨论些什么呢?桃花源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地方?那个孩子会不会被杀掉?口技表演是不是太恐怖了等等,诸如此类。
所谓的问题,要么不成问题,要么不是教学的重点,要么
无中生有。
没有分歧,制造出一大堆分歧来,把学生弄得晕头转向。
更有甚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变“满堂灌”为“满堂问”,问题之间缺少有机的逻辑线条,这样的讨论对文本阅读有何作用?当然,我们不否认,许多老师设置的问题能抓住课本的要害,也有启发性,但是,在运用讨论法解决这些问题时,真的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恢复和尊重了吗?经验告诉学生,教师拥有绝对的话语控制权,课堂发问也大多是教师预先设计的一个环节,自己的回答往往是无足轻重的,只是教师最后得出结论的铺垫,教师才是权威。
因此他们对课堂讨论缺乏足够的兴趣和热情,关键在参与,仅此而已。
真正该他们探索的反而被忽略了。
讨论以后,学生很愉快地写下教师所给的结论,而这些结论是老师备课笔记上早已润色好了的,它不会因为有了课堂讨论而被赋予新的内容。
教师所提的那些问题,即使在讨论过程中有闪亮的地方,老师也不敢轻易的采纳,因为怕超出考纲范围啊!更何况,多数学生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课堂上难以回答出来,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又能如何体现呢?
最该引起注意的就是多媒体教学的滥用了。
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冲击,应当体现在师生互动、信息搜集等领域所展示的广阔背景上,但现在我们却用它来把文字变成图像和声音,课堂没有流利的板演了,没有读书声了(因为音频资料方便、普通话好),绚丽的图像和悦耳的声音使文本丰富的内涵大量流失,学生的听说读写就这样在一片喧嚣声中渐行渐远了。
就语文课堂来说,有的课适合用多媒体,而更多的要注重诵读和品味。
如果运用多媒体补充一些资料,扩大学生视野,并无大碍,但若运用过度,必然会使学生忽视对课本的解读。
其实,“就人的语文学习来说,信息技术并非是必需的。
只要传统的纸、笔、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存在,那么,我们就能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出高水平的学生”,“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来说是辅助手段,其意义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之于教学的意义没有本质的不同”,“信息技术不能取代学生对于文字本身的阅读和感悟”。
①
总之,貌似活泼、多彩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带给我们多少惊喜,说它们是空中楼阁也不为过。
因为在语文教学繁荣表象的背后,课本应有的障碍被消除了,应有的深度被搁浅了,应有的感悟时间被缩短了,应有的生猛鲜活被吹干了,应有的审美愉悦被稀释得索然寡味,最终,营养丰富的文体便成了方便省时的快餐。
这样的食品吃多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大成问题了。
反观传统语文教学,特别是古代语文教学,说不出有多么高明的手段,但那种扎扎实实的作风却值得我们学习。
例如,古人习字有严格的步骤:第一步,写大字,先描红,描仿影,进一步写“米”字格,再进一步才临帖。
第二步,写小字,写小字是在写大字的基础上进行的。
古代只读了几年私塾的学生,大多能写一笔漂亮的毛笔字,这是我们难以企及的。
古人也注重熟读精思。
宋代的朱熹说:“大抵观书,必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然后可以有得尔。
”“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而不忘。
”②古人读书摇头摆尾,现代人观之而笑,却不知那正是读书入境的一种表现。
鲁迅先生记忆中有“三味书屋”里的老先生读书时的声情并茂,绕梁不绝。
我们无意复古抑今,只是不愿弄巧成拙,该给过热的课程改革降降温了。
仰望星空,我们更要有脚踏实地的作风,让语文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资料:
①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现代教育技术专题研究组《关于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见》,《中学语文教学》2004.11。
②王鹏伟主编《中学语文教育学与语文教学改革》。
徐秀峰,语文教师,现居广东肇庆。
本文编校: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