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市化地区住区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_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_刘江
厦门市住房市场的空间分割及其成因解析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城市经济学对于城市住房市场的研究存在两个主要理论传统 。 新古典空间市场模型 表述了住房消费与空间距离之间的权衡关系 ( 以下简称 “AMM 模型 ” )[9-11]。 其重要假设 是 : 在城市中的任何地方都能以相同的价格 , 购买到除住房之外的其他由居住延伸出来 的综合物品 。 然而 , 对大城市来说 , 社区环境和公共产品供给对住房市场的空间特征具 有决定作用 [12]。 对此 , 住房市场分割 (segmentation) 和住房子市场 (submarket) 的理论模型放松了上
#+,-)*
7>?@
EFI;
EFRN
EFFV ZPQ [M\]^_ ‘ab=
cdefIg0.5h’ijk]*^bl
mnop
GIqrstkuivwG\]x
4期
彭敏学 : 厦门市住房市场的空间分割及其成因解析
467
经过整理得到 2250 份有效问卷 , 范围涵盖了厦门市市辖区 24 个街道的城市住房 ( 图 1) 。 调查对象被限定为住房所有市场 (owner-occupied) , 样本选择包括原有自建住房 、 购买公 房 、 购买经济适用房 、 直接购买商品房 、 政府安置住房 、 二手商品住房和具有使用权限 的 租 赁 公 房 。 问 卷 设 计 中 , 住 房 属 性 的 价 值 由 住 户 的 评 价 决 定 , 用 1~7 的 得 分 制 表 示 , 得分与价值正相关 ; 住房价格 、 距离与家庭年收入均采用实际值 , 并采用对数形式表示 。 其中价格为 2006 年房产中介市场价 , 家庭年收入为 2005 年家庭总收入 , 距离为样本与 厦门市行政中心的空间距离 。 数据分析采用 “ 主成份分析 ”、 “ 聚类分析 ” 和 “ 多重回归分析 ” 3 种统计方法来分 析刻画住房子市场 。 主成份分析在于从原始调研数据中提取出的便于表述住房属性的几 个综合变量, 并获取住房市场的整体性特 征。 然后按照聚类分析结果与住房类型两 种 方 式 对 市 场 进 行 细 分 。 以 Hedonic 价 格 模型对各子市场样本进行多元回归, 并计 算各子市场的价格影响系数 。 由于对各街道采用了等比例的抽样问 卷, 而各街道人口基数不同, 因此样本绝 对数量并不能真实反映子市场的样本构成 ( 住户规模大的街道的 样 本 量 更 大 ) 。 对 此 , 本文采用街道内各子市场样本的比重这一 相对量, 表示子市场的空间分布密度, 以 获得各住房子市场的空间分布特征 。
厦门城市空间结构

厦 门 市 城 市 总 厦 门 体土市 城 规地市 总 划利体 规 划 用( 规 划 图)
——
.
来[ 源 :] 厦 门 市 人 民 政 府 R 2011
2010—-2020
城市中心职能定位
• 六大城市中心职能各异 厦门城市中心等级结构为“单心 多核”的模式,具体分布为“一主两副三次”的等级机构 • 厦门本岛城市主中心职能:市级行政、商务、文化、会议 和展览中心 • 海沧城市次中心职能:综合性分区配套服务中心 • 西部马銮湾城市副中心职能:市级水上运动中心,地区级 商贸中心、文化中心为主 • 同安大同城市次中心职能:综合性分区配套服务中心 • 东部翔安城市副中心职能:市级体育中心、地区级商贸中 心、文化中心 • 杏林湾城市次中心职能:综合性分区配套服务中心
中心等级结构:一主两副四次
• 一主:城市主中心,即厦门本岛作为厦门市的政治、经济 和文化的中心 • 两副:马銮城市副中心,岛外西部地区中心,同时起辐射 漳州、长泰方向作用;翔安城市副中心,岛外东部地区中 心,同时起辐射泉州、南安方向作用 • 四次:分别为海沧城市次中心、集美城市次中心、同安新 城次中心、翔安新城次中心。 城市中心建设总体时序为 先北部后东部再西部 • 规划期内重点提升本岛城市中心职能,建设海沧新城、集 美新城、同安新城和翔安新城中心,形成“单心多核”格 局
来源:厦门蓝房网
厦 门 城 市 对 外 交 通 图来
源 : 谷 歌 地 图
——
厦门市跨海交通图
来源:谷歌地图
厦 门 市 市 内 交 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来 源 : 谷 歌 地 图
《修编纲要》提出,建设未来的组团式海湾型城市,海岛与海湾 组团组合式空间布局结构将是“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 “一心”:即厦门本岛中心城 “两环”:围绕杏林湾、马銮湾和东屿湾为主的环西海域发展区 围绕同安湾、东坑湾为主的环东海域发展区 “一主”:即厦门本岛主城(含鼓浪屿) “四辅”:海沧辅城、集美辅城、同安辅城、翔安辅城 “八片”:海沧辅城的海沧和马銮组团 集美辅城的杏林和集美组团 同安辅城的大同和西柯组团 翔安辅城的马巷和新店组团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热岛景观格局演变的时空特征_以厦门市为例_黄聚聪

第32卷第2期2012年1月生态学报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2,No.2Jan.,20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0901218);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10H0020)收稿日期:2010-12-07;修订日期:2011-05-30*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xfzhao@iue.ac.cnDOI :10.5846/stxb201012071745黄聚聪,赵小锋,唐立娜,邱全毅.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热岛景观格局演变的时空特征———以厦门市为例.生态学报,2012,32(2):0622-0631.Huang J C ,Zhao X F ,Tang L N ,Qiu Q Y.Analysis on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urban thermal landscape pattern in the context of urbanisation :a case study of Xiamen City.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2,32(2):0622-0631.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热岛景观格局演变的时空特征———以厦门市为例黄聚聪1,2,3,赵小锋1,2,*,唐立娜1,2,邱全毅1,2(1.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厦门361021;2.厦门市城市代谢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21;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热岛效应作为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特有环境问题,对其形成和演变规律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以厦门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87—2007年等时间间隔、同时相的5景Landsat TM /E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在此基础上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厦门城市热岛景观格局随城市化进程演变的趋势。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课件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城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镇化能够创造出比较多
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促使劳动力从第 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传播文明。伴随着城镇化,城镇文化向乡村广
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乡村更 加开放和文明,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发展差距缩小,社 会更加进步。
过度城市化的城市内部往往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在这些城市中, 既有现代化的产业、高档住宅区和相应的现代化设施,同时也存在着 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缺少最基本公共设施的贫民住宅区。这些城市的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不同地区的城镇 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目前每年城镇人口增加约2000万人, 这比欧洲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我国城镇人 口有8亿多,但城镇的数量和规模还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城 镇化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它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 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 城镇化。
中国城市化特点: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不同地 区的城镇化发展不均衡。
城镇化发展空间依然巨大,我国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它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 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第三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新版居住区规划设计导则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新版居住区规划设计导则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日照标准篇一居住区规划居住区规划1.任务:是为居民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安宁和优美的环境。
在居住区内,除了布置住宅外,还须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活动场所、道路广场、市政工程设施等。
居住区规划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的要求,对居住区内各项建设作出综合的全面安排。
居住区规划还必须考虑一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需要及习惯、物质技术条件以及气候、地形和现状基础等条件,同时应注意远近结合,留有发展余地。
居住区规划属于城市详细规划的范畴。
一、居住区的影响因素及其历史演变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居住区形态与居住环境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表现为一个渐进的历史演变过程,从中可折射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
影响居住活动的主要因素有: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社会与家庭结构、文化与民俗等。
二、居住区的分级、规模与特点1.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用地一般在50~100公顷。
特点:规模大、配套设施完备、环境优雅、居住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并重。
1个居住区可以划分为4~5个居住小区,也可直接划分为若干个居住组团。
2.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用地一般为15~35公顷。
特点:规模适中、配套设施齐备、环境标准适度、以居住职能为主以日常生活服务功能为辅。
3.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主干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用地一般为4~6公顷。
特点:规模小、配套设施少、以居住功能为主辅以少量基本生活服务职能。
传统街区空间的更新和活化——以集美大社街区为例

城镇规划51产 城传统街区空间的更新和活化——以集美大社街区为例李沫摘要:近年来对于传统街区的改造与更新引起各方关注,如何使历史街区空间在城市中更具活力和吸引力并保留历史记忆显得尤为重要。
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中村问题,可借鉴其他城中村社区改造的方式改造闽南的传统街区,并应用因地制宜的改造方法。
文章以经历过多次改造的集美大社街区为例,研究大社街区改造前后的使用情况,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关键词:街区空间;传统街区1 集美大社历史沿革1.1 集美大社街区区位分析集美区位于厦门岛外,一面靠山三面临海(图1),这里旧时属于同安县的一个小渔村,也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居。
古时集美大社陈氏先祖迁居到这里,逐步扩大到10个村落的范围,整体村庄覆盖面积比其他村落大得多,后因为陈嘉庚先生在此办学,被称为“集美学村”。
而闽南方言习惯称村为“社”,于是人们便以“集美大社”称呼这片区域。
图1 集美大社街区区位示意图(自绘)1.2 大社街区的形成与发展集美大社由传统聚落发展至今经历了村民初步定居、村民对环境及建筑进行自发的改造和政府根据发展需求自上而下进行改造等过程。
村民自发布置往往是源自村民自身对生产生活的需求,所以这样的布置下产生的空间功能分区更加实用,对后期的规划设计再更新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大社街区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其中建筑风格多样,包括闽南风貌的大厝、家族祠堂和洋楼等。
这些历史建筑分布于普通的民居之中,村内居住建筑以底层和多层为主,高度均小于24m,整体高度协调。
居住建筑之外的空间并不只是交通空间,也是居民活动和集散的公共空间,与居住空间的占地面积相当,也是大社街区重要的组成部分。
1.3 集美大社街区改造政策背景2016年政府曾以“美丽集美幸福浔江”项目将集美街道作为试点区域。
当年的项目意在将集美大社打成令居民生活幸福的街区。
当年政府也同时组织“社区营造”,试图快速提高集美区的第三产业,打造“艺术家部落”片区,组织了许多墙体涂鸦艺术节活动。
多元需求发展趋势之下的居住区演变——以厦门市为例

福
Th v u in o e i e ta r a nd rt e d v l p e tt e fdie s e e e ol to f r sd n i la e su e h e e o m n r nd o v r ene ds
建 瞅
建 。
Ke wo ds Ned Die sf ain Reie t lae Xime iy y r : e v rii t c o sd n i ra a a nct
随着 社会 的发展 , 人们对 于居住 的需求 也是不断发展变化 的。原始社会对于居住 的关 注 , 于生存 需求 的低级层 面 , 处 发 展到农业社 会 , 纯 的生 存 需求 已变 成 带有 人 文需 求 的 “ 单 安
求。
中国古代最早 出现 的穴居和巢居就是为 了谋求基本生存空 间,
而现代发展起来 的住宅 已成 为居民满足高级需求的居住建筑 。
1 2 社会需求 . 社会需求与马斯洛 的个 人需 求等概念 , 都是人类个体 和社 会追 求更高生活质量 的理想 和期 望的表达 , 只是社会需求着重 于将 整个 社会作为需求 主体来研 究 问题 。社会是 由无 数个体 组成 , 随着社会结构 的变迁 , 同的个体 的需求 出现差 异化的 不 发展 , 整个社会 的需求 变得更加复杂 。从赖特为 中产阶级设计 的“ 草原住宅” 到二 战后 重建 中出现 的马赛公寓等高层住宅 , 因 为社会发展情 况不同 , 同国家 或者同国不同时期内对居住的 不
Ka g Ch o W a g W es a n a n ih n
( ol eo rhtcue C lg f c i tr ,Hu Qi i ri 3 1 2 ) e A e a a Unv s y 6 0 1 o e t
半城市化地区家庭生活垃圾特征及低碳对策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

环 境 科 学 学 报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Vol. 31 , No. 10 2011 Oct. ,
Hale Waihona Puke J] . 环境科学学报, 31 ( 10 ) : 2319-2328 潘玲阳, 吝涛, 崔胜辉, 等. 2011. 半城市化地区家庭生活垃圾特征及低碳对策: 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 Pan L Y,Lin T, Cui S H, et al. 2011.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tion and lowcarb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household waste in periurban area: A case .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31 ( 10 ) : 2319-2328 study of Jimei District,Xiamen[J]
— —厦门市集美区为例, 摘要:半城市化地区已成为城市化研究的热点 , 但其生活垃圾管理问题常被忽视. 以典型半城市化地区— 通过问卷调查 分析不同住区家庭生活垃圾产生的特征 , 并通过生命周期分析法, 对比混合填埋、 混合堆肥、 混合焚烧以及分类处理 4 种 与实地采样两种方法, 垃圾处理方案的温室气体排放 , 提出相应的垃圾管理对策. 结果表明: 半城市化地区可回收物和可堆肥物的回收利用率有待提高 ; 农村居民点 应多布设正规的垃圾收购站点; 农村居民点的可堆肥物较多 , 应布 和城市型住区应作为垃圾减量化的重点 ; 小城镇和城郊村的垃圾回收率低, 设生物处理机或将可堆肥物分类收集后集中处理 ; 城市型住区应注重有害垃圾的分类收集与安全处置; 垃圾分类处理的碳排放总量低于混合 处理; 垃圾混合焚烧时电力消耗的碳排放最多 , 但碳排放总量低于混合堆肥或填埋. 关键词:半城市化地区; 集美区; 家庭生活垃圾; 碳排放当量; 资源化利用 2468 ( 2011 ) 10-2319-10 文章编号:0253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集美区城市化对大学生影响调研报告

目录一全国城市化概念及其现状二城市化发展的利弊及其表现三集美概况及集美区城市化现状分析1 集美概况2 集美区城市化发展现状3 集美区城市化发展存在问题四集美区城市化对各个社会阶层团体的影响五集美区的特殊团体——大学生路在何方六附录集美区城市化对大学生影响调研报告李茂正李栋林任美琦朱明如王一茜向姝颖黄晓莉王帅(华侨大学第十一期人才学校福建厦门)一全国城市化概念及其现状城市化(urbanization)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但是我国城市化的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
在现在看来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工业化会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半城市化地区社会变迁分析——以姜堰市城西片区为例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Jun. 2012 Vol. 29 No. 6
半城市化地区社会变迁分析
———以姜堰市城西片区为例
杜 茜1 ,鲍 俊2
( 1.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生物与技术化学工程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2. 姜堰市规划局 总规划师办公室,江苏 姜堰 225500)
摘 要: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半城市化地区。本文对姜堰市城西片区的半城
市化现象进行调研和分析,为 半 城 市 化 地 区 在 城 市 化 过 程 中 面 临 的 问 题 提 供 解 决 依 据 ,确 保 城 市 化 过 程 的 健 康 平 稳
发展。
关键词: 半城市化; 姜堰; 分析
三、姜堰市城西片区区域概况 本 文 选 择 姜 堰 城 郊 结 合 部 ———城 西 片 区 进 行 研 究,分析苏中半城市化地区农村社会 的 变 迁。1993 年,姜堰市在 城 西 地 区 创 建 经 济 开 发 区,这 一 地 区 的城市化进程随之展开。经过已 达 到 4 . 14 平 方 公
中图分类号: C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44X( 2012) 06-0041-03
作者简介: 杜 茜( 1984 - ) ,女,江西九江人,助教,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设计。
鲍 俊( 1982 - ) ,男,江苏姜堰人,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设计。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乡经济和职能联系逐渐紧 密,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城市和农村地区出现 了剧烈的社会与空间转型,城市和农村经济结构、地域 景观的界线日趋模糊。[1]经过几十年的理论探索和实 证研究,目前学术界将此类形成于城市建成区边缘、城 乡土地利用混杂交错、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过渡 性地域类型称为半城市化地区,这些区域在空间特征、 景观、经 济、社 会 结 构 等 方 面 往 往 具 有 更 多 的 城 市 特征。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城市快速扩张、社会经 济结构急速转型的新阶段,成为世界城市化进程最快 的国家。[1 - 2]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出现了大 量的半城市化地区。这些乡村地域的经济活动已带有 明显的城市特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工业化和非 农化水平不断提高。然而,这些地区仍保持原有的农 村户籍、土地等行政管理体制,导致非农产业、非农人 口与城镇的空间集聚处于较低水平。本文以姜堰市城 乡结合部进行研究案例,探索半城市化地区社会和空 间的变迁,以及城市化对农村社区的影响。 2 半城市化相关理论研究概况 对半城市化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50 - 60 年代,一 种兼具城乡职能、城乡用地混杂、城乡景观界限模糊的 新型地域类型大量出现在大都市边缘。由于传统的城 乡结构理论和增长极理论难以解释这类地域类型,国 外学者开始探索新的城市化发展理论,先后提出了城 市边 缘 区 ( urban fringe ) 、城 乡 交 错 带 ( rural-urban fringe) 、城乡结合部( city-village combination section) 和
厦门市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布局优化思考

宿业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 20 世纪 60 年代,英国出现了 B&B 模式 ( 房东提
供早餐和床位 ) 的家庭旅馆,后逐渐发展成兼具乡村生 活体验的住宿形式。国内外学者对于民宿的研究主要 包括民宿的内涵、分类、保护和发展等内容。其中, 国内学者对于民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内外民宿的 起源、分类、发展历程的梳理,以及国内外民宿管理 和运营机制的比较,旨在为我国民宿业的发展、运营 管理提供借鉴。而国外学者则对民宿的内涵与定义进 行了较深入的剖析,认为民宿一般指将自用住宅的空 闲空间或者闲置的房屋出租给游客,并提供亲近自然、 感受乡村生活的特色活动,通过家庭副业方式经营以
因此,研究以厦门市为例,首先通 过对其现有民宿的类别划分,分析不同类 别民宿空间分布现状;其次,结合网络在 线评论信息,分析基于消费者情感反馈的 不同类别民宿的空间分布特征;再次,识 别基于消费者情感反馈的不同类别民宿的 空间分布与其周边城市空间功能的耦合特 征;最后,对厦门市民宿空间选址及服务 功能提升提出建议。
厦门市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布局优化思考
□ 王珺玥,马 妍,沈振江,林逸飞
[ 摘 要 ] 在我国共享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民宿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酒店业服务模式单一及局部地区酒店供给 不足等问题,但是缺乏规划引导的民宿业也产生了同质化、发展过剩和便利性不足等问题。文章首先划分了厦门市现有民宿 的类别,分析不同类别民宿的空间分布现状;其次,结合网络在线评论信息,分析基于消费者情感反馈的不同类别民宿的空 间分布特征;再次,识别基于消费者情感反馈的不同类别民宿的空间分布与其周边城市空间功能的耦合特征;最后,对厦门 市民宿空间选址及服务功能提升提出建议,以期对规划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关键词 ] 民宿;空间分布特征;情绪评价;厦门市 [ 文章编号 ]1006-0022(2019)01-0071-06 [ 中图分类号 ]TU984 [ 文献标识码 ]B [ 引文格式 ] 王珺玥,马妍,沈振江,等.厦门市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布局优化思考 [J].规划师,2019(1):71-76.
半城市化

半城市化一、半城市化概述(一)半城市化的含义半城市化是特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
半城市化是特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
具体说来,“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半城市化”特征突出、城市形态和布局不均衡、资源和环境约束严峻等方面挑战。
此外,长期的城乡二元发展格局、巨大的人口规模、快速的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也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充满艰巨性和复杂性。
(二)半城市化问题的背景1、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的进程缓慢(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1951年,公安部公布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有关户籍管理的法律法规。
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开始统一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1957年政府实行了控制户口迁移的政策。
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1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该条例第10条第2款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做出了带约束性的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
”这一规定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的形成。
1975年,宪法正式取消了有关迁徙自由的规定,此后一直没有恢复。
1978年以后,开始允许农民进入城市经商或打工,但农村居民仍然没有在城市定居的权利,而是实行暂住证制度。
户籍制度事实上是将城乡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
城市居住空间形态变迁及其通勤效应研究以住房市场化背景下的厦门为例的中期报告

城市居住空间形态变迁及其通勤效应研究以住房市场化背景下的厦门为例的中期报告第一节:引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快速变迁和发展。
随着住房市场化的推进,人们对城市居住空间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中期报告以厦门市为案例,针对城市居住空间形态的变迁以及相关通勤效应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深入了解住房市场化背景下的厦门城市居住空间特点与发展趋势。
第二节:厦门市的城市居住空间形态变迁2.1 厦门市城市化进程及住房市场化背景分析厦门市是中国沿海城市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住房市场化作为其中重要的推动力,对城市居住空间的形态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住房市场化背景下,厦门市住房供应和购买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2.2 厦门市城市居住空间新特征的出现在住房市场化的背景下,厦门市城市居住空间逐渐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方面,厦门市旧有的城市住宅区几乎已经满负荷,新的住房供给主要集中在郊区。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地价的不断攀升,城市居住空间的高密度化发展成为厦门市的一个明显特征。
2.3 厦门市城市居住空间变迁的影响因素厦门市城市居住空间形态变迁的背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政策因素是决定城市居住空间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的住房政策以及土地使用政策直接影响着住房供应和购买方式。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城市居住空间变迁不可忽视的因素。
经济的发展水平、人口流动等都会对城市居住空间的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节:住房市场化对城市居民通勤效应的影响3.1 通勤效应的概念与重要性通勤效应指的是城市居民为了工作或其他目的而在城市内部进行的往返行为所带来的影响。
通勤效应的研究对于优化城市居住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2 住房市场化对通勤效应的影响住房市场化的推进对城市居民通勤效应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由于住房供给不断向郊区扩展,厦门市居民通勤距离愈发增大,通勤时间也随之延长。
其次,住房市场化推动了厦门市住房价格的不断上升,导致城市居民普遍面临住房负担加重,不得不在城市内外之间进行频繁的通勤。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以厦门市集美、杏林东部滨海地区城市设计方案为例

在 对 基 地 现 状 、 市 设 计 总 体 框 架 的 深入 理 解 后 , 出 了 城 提
此 次 规 划 设 计 的设 计 理 念 :
①厦 门市将 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 灵活性的 ,并在规
3 规 划 分 析
收 稿 日期 :0 1 0 — 2 2 1— 6 0 作者简介 : 暨永 兴 ( 97 , , 建 武 赶 山人 , 业 于 河 北 建 筑科 技 学 17 一) 男 福 毕
安
徽
建
筑
将 成 为一 条 绿 色 的 发展 纽 带 , 周 边 各 个行 政 区 的发 展 整 合 起 将 来 , 成 一 个 紧 密联 系 的新 兴 城市 组 团 。 形 32城 市 发 展 理 念与 方 向 .
蚕
首先是集美东部滨海地区 ,该地块根据现状可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南部
大部 为历 史 风 貌 保 护 区 、 建 住 宅 区 和 集 美 污 水 厂 。设 计 中拟 已 保 留原 状 , 加 强 对 历 史 风 貌 区的 保 护 , 部 分 属 于 低 密 度 开 并 此 发 区域 。地 块 中部 有一 块 滨 海 地 块 凸 出海 面 较 多 , 将 其 改 造 拟 为 滨 海 市 民休 闲广 场 , 由它 沿 规 划 路 向 内 辐 射 扩 大 , 成 一 并 形 个 环 状 的 商业 中心 区 ,建 筑 以超 高 层 、高层 大 体 量 的 商业 、 办 公 、 店 等 综 合 体 为 主 , 为 集 美 地 块 中 最 具 聚 合 力 的 中 心 建 酒 成
①位 于厦漳泉经济三角洲 中心 , 为厦 门岛北大 门, 是交通 枢纽和旅游 文教 区 ; ②现有交通运输设施如港 口、 铁路货运站及未来客运站 ;
匡
海湾型城市半城市化地区空间扩展演化_以厦门市为例

第29卷第7期2009年7月生态学报ACT A ECOLOGI CA SI N I CA Vol .29,No .7Jul .,2009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资助项目(KZCX22Y W 24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01059);厦门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3502Z20072002)收稿日期:2009202207; 修订日期:2009203227致谢:感谢黄少鹏研究员的指导与帮助。
3通讯作者Corres ponding author .E 2mail:shcui@iue .ac .cn海湾型城市半城市化地区空间扩展演化———以厦门市为例花利忠1,2,崔胜辉1,3,黄云凤2,3,尹 锴1,熊永柱1,2(1.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厦门 361021;2.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 100085;3.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厦门 361021)摘要:选择海湾型城市———厦门市半城市化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1987、1992、1997、2002和2007年5个时相的T M /ET M +遥感影像数据,在遥感与GI S 技术支持下获取了近20a 来各期土地利用信息数据,采用景观格局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分形理论等方法研究了厦门市半城市化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格局空间演变特征,详细分析了城市形态演变、城市围填海特征及政策影响。
结果表明:20a 年来厦门近郊建设用地从18.4k m 2增加到108.4k m 2,远郊则从35.7k m 2增加到114.9k m 2,分别增长为原来5.9倍和3.2倍;城市空间扩展过程通过不断侵蚀耕地、林地和大规模填海造地完成,其中耕地景观变化最大,城市扩展最高峰(2002~2007年)近郊与远郊被建设用地“蚕食”的耕地多达19.74k m 2和33.11k m 2;在城市空间不断扩展的过程中,近郊城市城市由不稳定形态逐步向稳定形态(填充增长)演化,但远郊形态格局尚处于以中心城市扩展为主体的时期;填海造地面积及其时空分布与政策因素密切相关,20a 来厦门半城市化地区海岸线缩短了14.3%,近郊与远郊海岸分维数分别从1.236和1.267降到1.191和1.262,岸线复杂性明显降低,逐步趋于平直;海湾型城市战略的提出对填海造地影响最为明显,2002~2007年期间填海进程明显加快,近郊与远郊分别填海13.32和9.15k m 2,超越了前15a 填海总面积。
海岛型城市建成区扩张特征及空间演化模式--以厦门岛(2002-2018年)为例

第37卷第1期 (2021 年1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 rn a l o f F u jia n N o rm a l U n iv e rs ity(N a t u r a l Science E d it io n)V o l.37, N o. 1J a n.2021D O I:10. 12046/j.is s n. 1000-5277. 2021. 01.013文章编号:1000-5277(2021)01-0098-09海岛型城市建成区扩张特征及空间演化模式-----以厦门岛(2〇02—2〇18年)为例张秋仪\高银宝2,张杨2,吴霜曾献君1(1.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福建福州,350118;2.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摘要:海岛型城市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空间栽体,其建成区演化规律直接关系海岛空间转型发展.以Landsat TM、城市统计年鉴为基础数据,运用扩张强度指数和集聚强度指数模型识别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的空间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讨论影响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的因素.结果表明:(1)厦门岛城市空间演变可分为4个阶段:2002—2006年处于扩张期,扩张强度大(1.92%),集聚度低(8.49%); 2006—2010年处于发展期,扩张强度提高(1.90%),集聚度提高(10.82%); 2010—2014年处于集聚期,扩张强度持续提高(3.49%),集聚度持续提高(丨4.31%);2014—2018年处于提升期,扩张强度降到最低(2.00%), 集聚度最高(15.46%). (2)厦门岛扩张过程中城市集约度升高,建成区格局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填充的转变.这反映了自“十八大”以来,厦门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厦门岛的空间发展质量逐步提高.(3)影响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的因素主要有经济、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在海岛建设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未来海岛型城市应多考虑岛内外空间的连接以及卫星岛联动开发的模式,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空间保障.关键词:海岛型城市;建成空间;城市发展;空间模式;厦门中图分类号:T U982.21 文献标志码:ASpatial Process, Motivation and Model of theExpansion of Built-up Areas of Island City :A Case Study of Xiamen Island (2002一2018)ZHANG Qiuyi1, GAO Yinbao2, ZHANG Yang2, WU Shuang2, ZENG Xianjun1(1. School o 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Fujian University o f Technology, Fuzhou350118, China;2.Faculty o f Architecture & Urban Plann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400045 ,China)Abstract :The island-type city is an important spatial carrier of the maritime power strategy, and the evolution of its built-up area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patia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sland. Based on Landsat TM and urban statistical yearbooks, the expansion intensity index and agglomeration intensity index models are used to identify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expansion of the built-up area of Xiamen Island, and on this basi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xpansion of the built-up area of Xiamen Island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 1 ) The urban spatial evolution of Xiamen Island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2002—2006 was in the expansion period, with high expansion intensity ( 1. 92%) , and low agglomeration (8. 49%) ;2006—2010 was in the development period. The intensity of expansion continued to increase ( 1.90%) , and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increased (10. 82%) ;2010—2014 was in the agglomeration period, expansion continued (3. 49%) , and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continued to increase ( 14. 31%) ;2014—2018收稿日期:2020-04-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801160、41701118、41901197)通信作者:高银宝(1989-),男,博士,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与管理•****************第1期张秋仪,等:海岛型城市建成K扩张特征及空间演化模式99was in a period of improvement.The expansion intensity is the lowest (2. 00%) ,and the concentration is the highest ( 15.46%). (2) During the expansion of Xiamen Island,the degree of urbanintensiveness has increased,and the built-up pattern has changed from extensional expansion to internal infill.This reflects tha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Xiamen ha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Xiamen Island's spatial development has gradually improved.(3)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expansion of Xiamen Island's built-up area are the increase in economy,population and fixed asset investment.As the construction of islands tends to be saturated,future island-type cities should consider the connection of space inside and outside the island and the mode of joint development of satelliteislands to provide space guarantees for building a maritime power.Key words:island-type city;built-up area;the urban development;space mode;Xiamen海岛型城市是我国实施海洋强国的重要基地,对典型性海岛型城市空间演变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指 导海岛型城市空间转型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过程,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 17.9%上升到2018年的59.58%、在该过程中,城市数量和规模迅速增加,城市用地需求和面积都 在扩大,表现在城市建成区的急剧扩张.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明确地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但是在城市 不同的发展条件下,城市建成区的扩张模式和时空特征是不一样的,它主要受到城市发展驱动力,即城市政策、社会经济条件、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影响;2].因此,学术界加强了对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研 究,从空间发展角度探索城市的扩张过程和其影响因素|3].在西方国家,对城市扩张的空间过程的研 究始于1950年代对城市蔓延的关注,196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增长管理”(urban growth management)的不断实践,环境保护运动的高涨和区域主义的盛行,以及 1980 年代新城市主义运动、1990 年代中期的“精明增长”思潮的兴起4],很多研究开始注重城市扩张控制、城市扩张评估等主题4 .厦门作为典型的海岛型城市,由于空间环境和资源的有限性,其发展存在着空间扩张与空间资源利用 制约的瓶颈问题51,如何处理好空间扩张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发展模式问题尤为重要.在21世纪初,厦门岛出现城市无序蔓延现象,对周边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破坏,城市周边环境承载力 面临更大的压力[6].因此,如何控制和管理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极具现实意义.运用城市空间信息技术能较为准确识别建成区空间演变模式.国外学者在利用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研究城市形态和城市增长以及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模拟上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对城 市扩张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越来越强,G IS已成为普遍使用的工具,并且在研究深化的过程中不断 吸纳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7:.我国传统研究城镇扩张的方式一般借助城市用地和人口的扩张来进 行,但是由于存在城市用地和人口统计方面的问题,结果不够精确.21世纪以来,R S和G IS被广泛 运用于城市扩张空间演变的研究,多时相的城市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为城市空间扩张研究提供了 有力的信息和数据支撑.目前,许多学者已经利用遥感卫星进行许多城市扩展动态监测和城市化进程 研究%.如国内学者以1km格网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基础上,根据区域近期土地利用动态特点与社会、A然环境综合特征,设计了全国土地利用动态区划图,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格局;马荣 华、吴宏安等基于卫星数据分别研究常熟市、西安市的城市扩张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分析;张楠楠 等"利用建成区空间形态、空间重心指数、空间紧凑度指数、空间形状分形维数以及建成区扩张弹 性系数对城市建成区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李娜等12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Rapid E ye对北京绿色空间 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面积、覆盖率、人均绿色空间等指标的变化;孙 彩歌B运用不同历史年限建成区的范围,以不同居住类型的面积和人口分布为基础数据测算了居住用地空 间分异指数和居住人口空间分异指数,分析了不同年限建成区范围和厦门岛整体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在研究城市空间演变问题上,学者们在不同层面对城市发展做出了较为深人的分析.但海岛型城 市空间演变不单单是扩张过程或者集聚过程,而应综合考虑扩张和集聚的特征[14 .因此,选取空间 扩张强度指数和空间聚集指数能够从城市用地面积和用地类型的变化角度对物质空间变化进行更为客100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 年观综合的描述与分析,通过了解海岛型城市建设的变化过程,研判其演变成因和未来形势.1研究设计1.1研究区概况厦门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由厦门岛、鼓浪屿和大陆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组成,地理位置优 越,成为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窗口.厦门岛位于厦门湾,东临台湾海峡,隔海与金门诸岛相望,背靠 闽南大陆,分别与东北的泉州、西南的漳州2市相连.截至2019年末,全市土地面积为1700.61 km2,其中厦门岛土地面积132.56 km2,海域面积为344 km2,是福建省的第4大岛购,全岛海岸线约为 234 km.岛内地貌多为丘陵和条带状平原,地势由南向北倾斜,老市区位于较平坦的西南部.2009年海峡 西岸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厦门岛作为核心位置对带动周边经济区域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图1).图1厦门岛区位分析Fig. 1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Xiam en Island1.2数据来源1.2.1 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厦门市的扩展情况和现有数据条件,本项研究是利用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进行ETM条带 修复后下载的厦门岛2002—2018年Landsat影像作为遥感信息源.以Landsat TM为核心数据支持:15:,借助于G 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空间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的时空特征与其影响机制 的研究,旨在对厦门岛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更好地把握新时期城市发展.1.2. 2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根据《厦门经济特区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厦门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选取了 2002— 2018年厦门岛城市建成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职工平均工资 和非农人口等数据进行辅助分析.1.3研究方法通过城市用地遥感信息提取来确定城市建成区的范围,在此基础上用点扩张模型来分析城市扩 张,假设在空间水平面上,城市从一个中心点向外扩张且城市的扩张是均匀的.在具体分析时,将不 同时期的现状图与模型叠加进行分析,得出空间扩张历史分析图.用G IS的空间统计方法对城市扩张 数量进行分析,并计算出城市用地面积在不同时期的扩张强度,分析城市扩张的主导方向.最后利用 统计方法对城市扩张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得出各个阶段影响城市扩张的主要因子.1.3. 丨地理空间数据提取使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软件ERDAS2015和ArcGISlO. 3对厦门岛各年份遥感影响进行解译.由于第1期张秋仪,等:海岛型城市建成区扩张特征及空间演化模式101大气辐射、遥感平台位置、运动状态、地形起伏、地球曲率、地球自转等一系列原因,卫星影像存在误差,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数据预处理过程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图2).城市土地基本以建筑用地、植被和水体3种类型构成,运用遥感波段特征构建这3种土地类型的解译指数,合成这3个指数波段后,采用非监督分类和人机交互综合提取城市信息.(1)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由Rouse等[16]引人,采用近红外波段与红光波段的比值运算可 以大大增强植被信息.NDVI表达式为:NDVI= (NIR -Red) / (NIR +Red),其中,N IR为近红外波段的像元亮度值,即TM的第4波段;R e d为红光波段的像元亮度值,即TM影像的第3波段.(2)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反映了地表裸露情况,可以设置合适的阈值提取地表覆被信息, NDBI表达式为:NDBJ= (MIR-NIR)/ (MIR+NIR),其中,M IR为中红外波段的像元亮度值,即TM影像的第5波段.(3)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 D W I).由Mcfeeters[17]创建,考虑到城市内河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徐涵秋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对其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 N D W I)表达式为:MNDWI = (Green-MIR) /(Green+MIR) [18],其中,Green代表绿光波段的像元亮度值,即TM影像的第2波段.(未校正)(校正后)(解译后)图2厦门岛遥感地图解译Fig. 2 The illustration of Xiamen Island using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s1.3. 2建成区扩张指数模型(1)扩张强度指数通过在ArcGISlO.3中计算研究年份城区的总面积和每个时间段内城区的扩展面积来反映城区范围在数量上的扩展.城市扩张强度可用于比较不同时期城市扩张的强弱和快慢,可用城市年均增加面积和基年面积之比来表示[19],其公式为:AGR = (f/A…+i - U A l)/n U A l * 100%, (1)其中,A G R为城市年均扩张强度指数,fM…+,.和tM,分别代表/1+;和1'年的城区面积.(2)集聚强度指数在对厦门岛的建成区的扩张强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选取集聚强度指数[2°]作为计算单位时间内城市开发的土地集聚程度的指标,多种不同用地类型间的集聚强度可以通过r个不同类型用地总的集聚强度减去加权后的各自类型内部的集聚强度,再除以相应权重:rG r - ^(G j x w2j)C(r)=—^-------,(2)(1 - X)102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 年+集聚强度指数+扩张指数扩张强度:从2002年起升高,至2010年达到峰值,随后急速下降,证明靥门岛城市扩张速度的减慢.聚集酿:自2002年赌序上升,到达2018年时仍保持上升趋势,揭示了贗门岛的城市建成区集聚程度变高,城市发展质置上升.图3 2002—2018年厦门岛建成区空间演变过程Fig. 3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built-up area of Xiamen Island from 2002 to 2018其中,% = ^为权重指标,7;为不同用地类型y 总用地面积,G 指多种用地类型形成的地理集中度,指单种类型形成的地理集中度,c ,和用赫芬达尔指数计算,公式为:G = S 5k ~ ⑶n = 1 ^其中,足为某地区第A 年的某类用地面积占该地区全部用地面积的份额,为地区个数.C (r )的值越 大,该用地集聚强度越高.2厦门岛建成区空间演化特征根据3个指数波段的计算公式,利用ERDAS 2015软件衍生出2002—2018年间每5 a 的三时相的 NDVI 、NDBI 和MNDWI 3个指数波段,并分别对两时相的3个指数波段进行图像融合,将影像数据 从原来的7个波段压缩到3个波段.对3个指数波段的合成影像采用非监督分类法进行分类,并从分 类结果图中提取出两时相的城镇用地信息.由于提取出的城镇用地斑块比较零碎,为了使提取出的城 镇用地具有较明显的城区边界,需要将城镇用地信息进行多次降噪处理,消除用地信息中一些小的斑 块(图3)•第1期张秋仪,等:海岛型城市建成区扩张特征及空间演化模式1032.1 扩张期(2002—2006 年)2002—2006年,厦门岛城市建成区范围快速扩张.厦门岛2002年土地面积为134. 55 km2,2006 年为丨41. 09 km2;建成区的面积分别为79. 09 km2和85. 17 km2(表1).结合图3可以看出,2002年 厦门岛的城市建成区主要是在岛中心,除了岛内南部的一大片绿地、东北部零零碎碎的绿地块、西部 的一些绿地还有一些分布在整个岛的水域外,整个厦门岛几乎都是建成区.由此可以知道厦门岛城市 建设的密集性.2006年,厦门岛的建成区相对于2002年来说,主要是在岛内湖里区和思明区的一些 绿地和小部分的水域被用来当作建设用地.从城市扩张强度和紧凑度可以看出,城市处于发展扩张的 初级阶段,此时的扩张强度较大,城市土地利用率却不高.因此,厦门岛在此阶段建成区呈现了粗放 式的扩张,扩张强度大,但集聚度小,城市空间扩张方式不够集约.2.2 发展期(2006—2010 年)2006—2010年,厦门岛城市建成区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张,建设用地连续性越来越好.2006 年厦门岛土地面积为141. 09 km-,2010年为丨41. 11 km2;建成区面积分别为85. 17 km2和91. 63 km2 (表1).结合图1可以看出,2006—2010年厦门岛城市建成区面积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增加,主要是在 厦门岛的外围圈层,向着厦门岛沿岸将一些滩涂用地建设起来加以利用,增加了厦门岛城市建成区的 面积.城市的扩张强度大幅上升,处于一个对土地利用需求不断上升的发展期.此阶段空间扩张强度 略有降低,但集聚度有一定程度提高,表明厦门岛空间已经开始转型节约化扩张.2.3 集聚期(2〇10—2〇14 年)2010—2014年,厦门岛城市建成区虽然有了扩张和发展,建设用地的面积也逐步扩大.表1显 示:2010年厦门岛土地面积为141. 11 km2,2014年为149. 08 km2;建成区面积分别为91.63 km2和 104.41km2.结合图1和城市扩张速度与集聚强度指数可以看出,相较于前面2个阶段,其发展进人 了一个较为平缓和稳定的时期.城市建成区内部更新改善增多,集聚程度扩大.在这个时期,主要是 在城区南侧小范围地扩张用地,更多在于城区内部的用地改善和调整.这表明该阶段城市空间转型既 有经济发展效益也有集约效益.2.4提升期(2014—2〇18 年)2014—2018年,厦门岛建成区的面积扩张并不十分明显,但建设用地的质量、连续性和系统性 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改善.2014年厦门岛土地面积为149.08 km2,2018年为157.98 km2;建成区 面积分别为104.41 km2和112.80 km2(表1).城市建成区面积较之以往有了一定的增加,但增加的 量不大;相对的,集聚指数达到了最高(图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2014年国家倡导绿色发 展,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来,对城市林地水系以及周边绿化的占用明显减少.对城区内部的绿地 景观保护使得绿地成体系,对土地的集约利用和生态保护性开发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南部,并形成了一 定的生态建设系统.表1厦门岛2002—2018年土地面积、建成区面积Tab. 1Land aiea and built-up area of Xiamen Island 2002一2018年份土地面积/k m2建成区面积/k m22018157. 98112. 802014149. 08104.412010141. 1191. 632006141.0985. 172002134.5579. 09注:2003年原开元、思明、鼓浪屿3区合并成新的思明区.土地面积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厦门经济特区年鉴》;建成区面积来自遥感解译.由表1和表2可知,2002—2018年间城市以平均每年2.丨1km2的速度扩张.自2002年起,厦门 城区的扩张剧烈,扩张期(2002—2006年)扩张强度较大;发展期(2006—2010年)在上一时期剧 烈增长过后,对大范围区域进行有序规划,扩展特征以外延为主,填充特征没有前一阶段明显;集聚 期(2010—2014年)较发展期而言,呈现出集聚度的显著提升,城市扩张速度变缓;提升期104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 年(2014—2018年)城市扩张速度为几个阶段的最低值,但城市建设品质与发展提升在有序进行(表 2).自“十八大”以来,厦门城市规划和建设注重对城市内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绿地景观体系的建设,对城市建成区的发展和改造也遵循了生态绿色优先的原则,引导了建成区的变化趋势.表2厦门岛不同阶段城市用地扩展面积及扩展强度指数Tab. 2 The urban land expansion area and expansion intensity index at different stages of Xiamen Island项目2002—2006 年2006—2010 年2010—2014 年2014—2018 年扩张面积/km2 6. 08 6.4612. 788. 39扩张速度/( km2• a_1) 1. 52 1.62 3.20 2. 10年均扩张强度指数/% 1.92 1.90 3.49 2.01年均集聚强度指数/%8. 4910. 8214. 3115.46注:根据《厦门经济特区年鉴》计算整理.3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的空间模式解析3.1建成区空间演化模式: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填充转变城市用地空间特征的形成是内部填充和外部扩展2种扩展模式相互作用的结果.2002—2010年,厦门岛加快了向外扩张的进程,通过围海造田,使得城市向着圈层式空间扩张推进,从而使厦门岛面 积和建成区面积都有了一定幅度的增加.2010—2018年,厦门岛内及周边镇的扩张遵循由外向内的内 涵式填充推进,主要是在湖里区和思明区的一些绿地跟水域被利用为城市建设用地(图4).城市建成区外延式扩张内涵式填充图4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空间模式演变Fig. 4 The evolution of the expansion space mode of Xiamen Island's built-up area 在城市用地扩张呈现外延的趋势时,城市形态舒缓、土地利用率较低,外轮廓区域集聚强度较 低;若城市用地扩张呈现内涵式填充的趋势,城市的外围轮廓也趋于紧凑,城市内建设和发展的土地 利用优化明显.经过计算,厦门岛在2002—2006年年均空间集聚强度为8.49,在2006—2010年为 10.82,在2010—2014年为14.31,在2014—2018年为15.46,2018年为城市紧凑度最高的年份.集 聚强度的增加反映了厦门岛空间格局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填充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厦门 岛的城市发展过程逐步向集约化发展,空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有助于城市生态和低碳发展.3.2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的动力分析城市空间增长的基本驱动力是经济增长.对社会经济影响因子与城市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 厦门城市扩张过程中社会经济的影响.考虑到统计数据的易获得性和典型性,选取了5项指标,包括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职T.平均工资 (元/年)、非农人口(万人)(表3).对这些经济数据与城市扩张进行分析,从表3中也可见,在选 择的研究要素中,职工平均工资及地区生产总值与城市用地建设之间的相关性是非常显著的,固定资 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与城市增长的相关性次之,非农人口数量与城市增长之间呈中度相关关系.随着地区生产总值和职工工资增加,居民购买力增强,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商业、餐饮 及娱乐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区迅速扩张.3.2. 1社会经济发展与厦门岛城市扩张改革开放以来,厦门作为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其经济的发展受到省级乃至国家层面的高度重 视.厦门自身的实业发展与厦门的城市建设密不可分,直至2018年,厦门岛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到 2 485. 77亿元,在16 a间增加了 4倍.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厦门岛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同时也伴随着第1期张秋仪,等:海岛型城市建成区扩张特征及空间演化模式105厦门城市建设,由以往的外延扩张转化为更关注内部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高质量转变.表3厦门岛2002—2018年社会经济数据Tab. 3 The socio-economic data of Xiamen Island from 2002 to 2018项目2002 年2006 年2010 年2014 年2018 年2002—2006 2006—2010 2010—2014 2014—2018年增长年增长年增长年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亿元462. 57706. 251122.74 1733.63 2 485.77243. 68416. 49610. 89752. 14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140. 96326.44382. 43554. 78783. 72185.4855.99172. 35228. 9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176. 07280. 01526. 18742. 79912.71103. 94246. 17216.61169.92职工年平均工资/元17 85125 54440 28460 24785 1667 69314 74019 96424 919非农人口/万人-68. 84187.5198.9204.6-118.6611.4 5.7注:数据来源于《厦门经济特区年鉴》《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库》.3.2.2人口增长与厦门岛城市扩张在厦门经济政策鼓励下,厦门的城市化进程加速,自2002年起城镇常住人口的数量逐步提高.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与工作岗位,农村人口迁入成为城镇居民.同时外来务工人员落户厦 门,成为城市常住人口,这些变化都导致了厦门岛对于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增加.人口的增加带来城市经济的增长,同时也让城市面临更大的人口压力.更多的土地需求,更多的 基础设施需求和城市发展需求被提出.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建成面积的扩张以外围扩散的形式,类 似于“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向外填海造陆和占用部分南部绿地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用地.发展到后期,城市建设密度增加,城市建成面积在规划中调整发展结构,使得土地利用更为合理,城镇空间规划更 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同时在发展中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对山林水体的占用.3.2.3外资投入与厦门岛城市扩张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全面推进,1990年代以来,厦门吸收外资规模不断扩 大,外商投资已经成为厦门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厦门的外资企业已经达到4 000 多家,累计协议注册外资200多亿美元.仅2018年新设外资企业就达1215家,实际使用外资107. 3 亿元.外商投资投资方向以制造业为主,主要集中在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食 品工业等加工制造行业.投资对象集中在岛内的中心区,与城市扩张趋向一致.外资的涌人创造了大 量的城市用地需求和非农业就业机会,大量工业企业在产生大量用地需求的同时,也产生了多样的服 务业需求,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3.2.4其他因素各种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厦门岛的经济发展主要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在厦门成为特区之后,厦门经济飞速发展.还有厦门从岛内向岛外的扩张,也体现了其经济活力和经 济潜力,政策对于城市的城市化进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结论与展望厦门岛建成区扩张强度高,同时扩张集约度也持续提高,城市发展质量逐步提高.厦门岛经济发 展迅速,城市化过程典型,扩张期和发展期(2002—2010年)城市紧凑度增加,城市空间格局由 “外延式扩张”向“填充式扩张”转变,城市用地结构趋于合理.集聚期和提升期(2010—2018年)厦门岛扩张过程中的城市紧凑度更加大,但是总面积增加并不多.扩张过程中,不仅只有填充式发 展,也开始向厦门岛边缘的一些地区填地,使其更有发展的空间.厦门岛的扩张模式由早期的外延型 扩张,逐步发展为现在的内涵式填充.在未来的城市和产业发展中,仍应该重视外延扩张和内涵挖潜 的关系,控制建设用地“摊大饼”式的无序增长,使城市化与资源节约两相协调.厦门岛城市建成区扩张的集约程度越来越高,整体发展效益明显提升.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和外 资投入为转变的主要驱动力.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模式的转变,正说明了集约化发展在城市发展进程。
半城市化地区住区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_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_刘江

3 研究方法
3.1 住区形态界定与分类 本研究中住区是指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具有一
定边界的人们共同生活的聚居地。 《辞海》中对“形 态” 的定义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包 括形状和神态两方面。 住区形态按其本质内涵来 看, 包含了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方面的内容。 其中物质形态不但包括住区内部单体住宅的类型 和风格、群体的布局、用地规模和形状、配套设施等 内部空间结构,还包括住区的区位及其与周边功能 空间的关系等外部空间结构;非物质形态是指住区 内居民的社会特征,表现为居民在户籍、年龄、受教 育程度、职业、收入水平、家庭结构、生活方式、文化 价值观念、行为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别和住 区管理模式的不同。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住区形 态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经济、 文化现象和社会过 程,也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相互 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区域内部,不同 的社会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第 29 卷 第 5 期 2010 年 05 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29, No.5 May, 2010
半城市化地区住区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
———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
刘 江 1, 2,崔胜辉 1,唐立娜 1,邱全毅 1,黄云凤 3
(1.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厦门 361021;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3. 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厦门 361021)
2007 年集美区总人口约 34 万 (常住人口),其 中户籍人口 19.8 万,人口总量大,增长速度快,主要 以迁移流动人口的增长为主。 1992-2007 年间集美 区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到 31.34%。 在投资 主体中,外资公司占集美区年销售收入 500 万元企 业的 65%, 外资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76%,形 成了“两头在外”的生产模式,同时制造业占工业总 产 值 的 比 例 97.98%。 其 非 农 产 业 比 重 不 断 攀 升 , 一、二、三产业比重由 2000 年的 4.21∶65.05∶30.74 发 展到 2007 年的 0.91∶68.71∶30.38。 2005 年集美区农 村实有从业人员数 6.13 万人,其中从事非农产业人 员占 62.6%。 2003 年之前,厦门市建设主要集中在 厦门岛内,城市扩张对集美区的影响较小,集美区 的发展主要靠杏林、 集美两个台商投资区的带动。 2003 年,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提出“一主四 辅八片”的海湾型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作为其中的 “一辅”, 集美区利用厦门市产业布局调整的机遇, 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将集美区的社会经济数据与 不同学者对国内其他半城市化地区的研究相比较 , [15-20] 可以判定集美区是典型的受外资和城市扩展 驱动形成的半城市化地区。 因此研究这一地区的住 区空间分布特征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
半城市化 2

社会体制上:半城市化地区通常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地区向城市化地区转 变的初级阶段和过渡类型,正处于城乡社会转型阶段,原有的乡土型社会已经瓦解,而 新型的城市型社会尚未形成。 区域效应上:位于城市建成区以外, 一种城市与乡村相互融合的特殊经济地理空间, 其发展受到城市中心扩散效应和远郊乡村向城市集聚效应的双重影响, 同时还具有自身 城市化发展的潜力, 在中国主要是城乡交接处、小镇、乡和非农产业发达的村。 空间分布上:半城市化地区既出现在大城市周边,又分布于城市化地域之间,也可能 出现在城市内部,如城中村;既可以是一片连续分布的区域,也可能是不连续的实体地 域。
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地区差异较大。现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 期,城市化率超过50%,其并没有真实体现中国城市化水平。城市化在推进的过程中, “半城市化”问题亦变得突出,其普遍存在于各个城市发展过程中,不仅仅体现在概念上, 亦体现在空间实体之上。在新时期,城市化发展的需要注重质量的提升,探索适合本土的 城镇化道路,需要对半城市地区进行明确的定位与深入的研究,并揭示城市化发展的深层 次问题。
人口
制度
结构
地理学者将半城市化引入特定区域的地理现象与问题研究,注重的是实体空间研究, 与半城市化区域相关联,强调的是一种自然—社会经济—区域系统或“人地关系”。 此类认为:在交通运输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条件下,标准化的生产在面上的广泛布局,使得 出现了大量基本脱离农业的人口在原农村地区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从而形成了“以区域 为基础的城市化”过程,即半城市化现象。。 半城市化, 是指一种在经济结构、社会形态和景观上介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非正规的城 市化形态, 即在对城市化的需求刺激之下出现的一种城市化的过渡性地域空间和经济社会 环境。半城市化可能是城市化进程中的过渡类型,也可能是乡村发展的一个阶段,属于非稳 定和非定式的现象和过程。 从而在区域背景的角度上,解释了半城市化的区域活动与人 地系统的变化。
集美新城城市建筑风貌规划

运营中心裙房立面风格的调整
1、方案通过规划局专审会,并获得好评。 2、文本已经报送规划局审批。
屋顶平改坡的调整
1、方案通过规划局专审会,并获得好评。 2、文本已经报送规划局审批。
万达购物中心立面风格的调整
1、方案通过规划局专审会,并获得好评。 2、文本已经报送规划局审批。
建筑风貌规划调整
嘉庚风格至高速铁路
3、集美新城区位 集美于厦门市域的西部,厦门本岛
的西北侧,隔海与厦门本岛相望。
集美 新城
同安滨 海新城
翔安 新城
海沧 新城
本岛
4、集美新城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 全区总面积276平方公里,2012年全区生产总值345亿元,工业总产值720亿,2013
年最新人口统计规模为89万人。 厦门市以教育、科研和旅游为特色的岛外重要新城区(辅城) ,总建设用地130平
长度:3.8公里
面积:2平方公里
现 代
风
格
风貌协调区
风貌协调区
嘉庚风格
现代风格
3、实施效果
集美湖东岸 集美湖西岸及中心区 中心区东岸南端 中心区东岸北段
中央公园西南侧 中央公园北侧
已实施的公建效果
已实施的公建效果
已实施的住宅效果
已实施的住宅效果
已实施的公建和运营中心效果
谢谢指正!
集美旧城建筑肌理、地形及周边关系
集美学村建筑风貌
传统嘉庚建筑特点:
1、背山面海因地制宜——山水观念得环境之大势 2、中西文化兼容并蓄——落落大方的包容性 3、民族性与地域性诉求——文化根脉的延续性 4、不拘一格的继承发展——扎根地域自主创新
集美大学一期建筑风貌
传承.发展的探索
集美大学二期建筑风貌
厦门本岛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基于GIS网络分析

厦门本岛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基于GIS网络分析何雪婷【摘要】作为城市中一项重要的公共设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在城市面临地震、台风等突发性自然灾害时提供城市居民安全庇护的空间.因此,其空间选址及规模大小必须合理,做到既不浪费城市资源又能在关键时刻提供居民庇护空间,达到最优社会效益.文章以厦门本岛为例,基于GIS的网络分析法构建了服务面积比、人均可达避难面积和服务重叠率3个关键指标,以可达性视角分析厦门本岛19个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的合理性.【期刊名称】《福建建筑》【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5页(P20-24)【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网络分析;空间布局;厦门岛【作者】何雪婷【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厦门 36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E-mail:****************城市中部分建筑在面临突发的恶劣气候变化难以具备保障人身安全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建设中需要适量配置应急避难场所,以应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或事故灾难,从而保障居民人身安全。
厦门频受台湾海峡地震带和台风登录的影响,为保障居民人身安全,厦门本岛已建成了19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应遵从公平、经济、均衡的原则,科学合理的配置,发挥其最优的社会效益。
公共设施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从社会群体使用公平性方面加以体现,而公平性的评价可通过可达性的差异来说明。
因此,本文引入可达性评价方法,基于GIS的网络分析法,构建服务面积比、人均可达避难场所面积和服务重叠率3个指标以反映厦门岛内19个应急避震场所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其空间布局优化和规模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1.1 公共设施布局合理性的评价方法公共设施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即体现了社会群体在公共服务设施应用中的公平性。
在GIS尚未广泛应用的阶段,研究公平性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和指标统计法。
问卷调查法是从使用群体的感受出发,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但是这样的调查方法主观性较强,更合理的应用是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成后的满意度调查,对规划阶段的设施空间布局难以发挥评价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80
地理科学进展
29 卷
境在住区形态分类和住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的不 足,并为半城市化地区的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区概况
厦门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是我国最早开放的 经济特区之一。 政策和地理环境的优势使厦门市的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 2008 年厦门、 漳州、泉州三市的 GDP 之和占福建总 GDP 的 1/2, 号称闽南金三角,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态势明显。 在 这一地区,除了明显的城市扩张之外,在城市外围 地区也形成了大量的半城市化地区。 集美区是厦门 市 6 个行政区之一,该区地处 117°57′- l18°04′ E, 24°25′-24°26′N,位 于 闽 南 金 三 角 的 中 心 地 段 , 厦 门 岛西北方向,是进出厦门岛的重要门户(图 1)。 辖区 内有 4 个街道 2 个镇,即集美街道、侨英街道、杏林 街道、杏滨街道、灌口镇与后溪镇,共 22 个行政村、 32 个社区。 面积 276 km2,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 河流、水渠、水库点缀其间,海岸线长约 60 km。 其 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但是其城市化并没有发育完全。
第 29 卷 第 5 期 2010 年 05 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29, No.5 May, 2010
半城市化地区住区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
—— —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
刘 江 1, 2,崔胜辉 1,唐立娜 1,邱全毅 1,黄云凤 3
(1.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厦门 361021;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3. 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厦门 361021)
1 引言
住区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一定 范围内人们以一定生产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进行 共同生活的聚居点,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世界所 产生的最明显的标志之一[1-2]。 不同的住区在规模、 人口组成、发展阶段和所能提供的公共设施和基础 设施等 方 面 有 很 大 的 差 别[3],由 此 也 表 现 出 不 同 的 形态特征。 传统对住区的划分方式基本上是分为城 市型和农村型两类,其中城市型住区是非农活动和 非农人口的集聚地,其规模和所能提供的职能服务 远远大于农村型住区,人口密度高、经济结构和职 业构成复杂,是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 而农村型住 区一般规模较小, 是农业人口和农业活动的集聚 地,人口密度低,规模不等。 由于政策和体制的原 因,我国城乡二元的特征十分明显。 但是改革开放 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乡之间的 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城乡互动发展的态势日益 明显,因此在大都市边缘区普遍发育和形成了一种 城乡土地利用混杂交错、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 过渡性地域类型— —— 国际学术界称之为半城市化 地区[4-5]。 半城市化地区是对传统的城乡二元的地域 划分方式的改进,它不但涵盖了目前城市与乡村之
态的住区周边景观格局的影响,本研究对以不同形 态住区为核心的样区尺度上的景观组成及破碎化 程度进行了定量研究。 样区的选择方法为:分别在 5 种形态的住区中各选择 2 个最具代表性的作为 住区样本,以它们的几何中心为圆心,以 1km 为半 径建立圆形缓冲区,缓冲区内部区域即为样区。 10 个住区的名称和编号分别是: 集美中心花园(CT1)、 日 东 小 区 (CT2);叶 厝 (RT1)、 岑 尾 (RT2); 英 村 (ST1)、 石厝 (ST2); 灌口镇 (TT1)、 后溪镇 (TT2); 岩内村 (ET1)、东 辉 村(ET2)(图 1,其 中 样 区 CT1 和 RT2 由 于受研究区行政边界限制的原因,不是完整的圆形 区域,但是与其他样区面积差异很小,对研究结果 影响不大)。 研究选取斑块类型水平上的景观指数 包括景观比例(PLAND);景观 水平上的景 观指数包 括斑块密度(PD)和平均斑块面积(MPS)。
表 1 住区形态分类
Tab.1 Classification of settlement morphology
本研究选择厦门市集美区为研究区,通过分析 住区形态的内涵,对半城市化地区的住区形态进行 了划分, 并建立以不同形态的住区为核心的样区, 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城市化过程中城市 空间扩展对区域内住区的空间分布和住区周边景 观格局的影响。 本研究弥补了半城市化地区人居环
收稿日期:2009-10; 修订日期: 2010-03. 基金项目:中 国 科 学 院 知 识 创 新 工 程 重 要 方 向 项 (KZCX2-YW-450); 厦 门 市 科 技 计 划 项 目 (3502Z20072002)。 作者简介:刘江(1984-),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 E-mail: jliu@ 通讯作者:崔胜辉,男,博士,副研究员。 E-mail: shcui@
摘 要:半城市化地区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其人居环境出现了剧烈的变迁,形成了独特的住区形态。 本文以厦 门市集美区为研究区,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综合考虑不同住区在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方面的特 征,对研究区内的住区进行了分类判别和比较。然后结合 SPOT-5 全色波段影像,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选取 不同的景观指数,在城区和样区两个尺度分析了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在城区尺度上,农村居民点在所 有形态的住区中所占比重达到 43%,并在城区内呈分散分布;城市建成区中城中村所占的比例大于城市型住区,前 者呈分散分布,后者更趋于集中分布。 在样区尺度上,受城市化影响程度不同,不同形态的住区周边的景观格局呈 现出城市化梯度特征,而且城市化程度越高的样区,其景观破碎化程度越高。 关 键 词:半城市化地区;住区形态;空间分布;景观格局;厦门市
2007 年集美区总人口约 34 万 (常住人口),其 中户籍人口 19.8 万,人口总量大,增长速度快,主要 以迁移流动人口的增长为主。 1992-2007 年间集美 区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到 31.34%。 在投资 主体中,外资公司占集美区年销售收入 500 万元企 业的 65%, 外资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76%,形 成了“两头在外”的生产模式,同时制造业占工业总 产 值 的 比 例 97.98%。 其 非 农 产 业 比 重 不 断 攀 升 , 一、二、三产业比重由 2000 年的 4.21∶65.05∶30.74 发 展到 2007 年的 0.91∶68.71∶30.38。 2005 年集美区农 村实有从业人员数 6.13 万人,其中从事非农产业人 员占 62.6%。 2003 年之前,厦门市建设主要集中在 厦门岛内,城市扩张对集美区的影响较小,集美区 的发展主要靠杏林、 集美两个台商投资区的带动。 2003 年,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提出“一主四 辅八片”的海湾型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作为其中的 “一辅”, 集美区利用厦门市产业布局调整的机遇, 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将集美区的社会经济数据与 不同学者对国内其他半城市化地区的研究相比较 , [15-20] 可以判定集美区是典型的受外资和城市扩展 驱动形成的半城市化地区。 因此研究这一地区的住 区空间分布特征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
4 结果与分析
4.1 城区尺度上住区景观格局特征 利用景观分析软件 Fragstats3.3 计算 的景观指
数(表 2)。 4.1.1 各住区形态规模的比较
(1) 农村居民点无论是用地面积上还是数量上 都是区域内主要的住区形态,但是其面积加权平均 斑块面积仅为 23.08 hm2, 是除城市型住区之外所
图 1 研究区景观分类与样区选取 Fig.1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and sample areas selected
in the study area
5期
刘 江 等:半城市化地区住区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
581
3.2 数据处理及研究方法 参 照 2007 年 土 地 利 用 现 状 分 类 国 家 标 准
(GB\T21010-2007)规定的分类标准,参考 2004 年集 美区 1∶25000 土地利用现状图, 结合实地调研的结 果, 对集美区 2006 年 12 月份的 SPOT 影像进行分 类。 首先将用地类型分为耕地、园地、林地、商服用 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 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等 10 种一级 类。 然后将住宅用地按照本文对住区形态的分类标 准细分为相应的 5 个二级类,代码分别是:城市型 住区(CT),城中村(RT),城郊村(ST),小城镇(TT),农村 居 民 点(ET)。 由 于 研 究 区 北 部 山 区 以 林 地 为 主 ,只 有 很少的农村居民点, 且与区域内其他住区距离较 远,基本没有受到城市化影响,所以在进行空间分 析的时候没有包括这一地区(图 1)。 在此基础上,利 用 景 观 格 局 研 究 方 法[21],分 别 选 取 不 同 景 观 指 数 , 对区域内的住区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以下 2 个尺 度的定量研究。 ①在城区尺度上,选取斑块总面积 (CA)、斑 块 个 数 (NP)、 面 积 加 权 平 均 斑 块 面 积 (AREA _AM)、斑 块 面 积 标 准 差(AREA_SD)、最 大 斑 块 指 数 (LPI)等 指 数 表 征 住 区 规 模 ;选 取 面 积 加 权 平 均 斑 块 分 维 数(FRAC_AM)表 征 住 区 边 界 形 态 的 指 数 ; 选 取 景 观 形 状 指 数 (LSI), 平 均 邻 近 指 数 (PROX_MN) 表 征 住区的空间分布。 ②为了揭示城市化过程对不同形
根据以上对住区形态内涵的分析,结合对集美 区不同住区的考察和 2008 年集美区人居环境调查 问卷的信息,以及遥感影像解译的结果,通过比较 住区在区位、建筑形态与规划引导、住区周围的景 观特征等物质形态和人口、职业、社会结构等非物 质形态的差别,将集美半城市化地区的住区分为 5 种形态(表 1)。
km
间过渡地带的概念如城市边缘区、城市郊区、城乡 结合部、城乡交错带等,而且还包括“自下而上”的 农村城市化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