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2023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吉安市2023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1.中国传统的寒食节有禁火的习俗,相传与春秋时期晋国的介之推有关,但史籍中亦有不同的记载。如表所示:
《周礼》
仲春以木铎修火禁(春日禁火、改火)于国中
《左传》(春秋)
晋侯(文公)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死
《史记·晋世家》
基本事实同于《左传》,丰富了介之推隐居前后的情节,刻画了介之推忠于君主、不为利禄诱惑始终坚持气节的伟大形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戏剧公演是雅典城邦公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雅典城邦的戏剧公演是具有明显的政治性的,属于社会治理的范畴。根据材料“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可知,其目的是教育和感化民众,以提高公民素养,便于公民更好地行使公民权利和义务,服务于城邦,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剧本、表演等雅典戏剧的艺术成就,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对于后世欧洲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文化传承,排除D项。故选C项。
《新序·节士》(东汉刘向)
介之推隐,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其山宜出。及其焚
山,遂不出而焚死
据此可知()
A.介之推的焚死真实可信B.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故事
C.时代变迁影响历史记述D.文本差异不利于还原事实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左传》到《新序·节士》,可见当时对介之推的评价着眼于道德品质且越来越强化,春秋时期政局动荡礼崩乐坏,两汉时期儒家成为正统,故对介之推的评价体现了时代的变迁,C项正确;关于介之推的死出现多个说法,所以尚存疑点,排除A项;寒食节的来历最早见于《周礼》,排除B项;文本记载的差异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事实,排除D项。故选C项。
C.科举制对时代潮流的迎合D.清末教育体制改革的局限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在1905年停废科举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士人对废除科举制存有质疑,甚至主张恢复科举制,这说明清末教育体制改革成果有限,D项正确;废除科举制属于清末新政中教育体制革新的措施,与立宪运动无关,排除A项;维新变法时间为19世纪末,且其教育改革内容为废除八股文,而非废除科举制,排除B项;科举制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违背历史潮流,排除C项。故选D项。
——摘编自陈锋《财政与国家治理:清代非常时期财政政策的调整与更张》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央集权财政体制逐步瓦解。1913年,北洋政府拟划分方案,田赋、盐税、关税、常关税、统捐、厘金等大宗税种归国家税,田赋附加税、地捐、商税、牲畜税等小税种归地方税。192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将盐税、海关税及内地税、常关税、烟酒税、厘金等划为国家税,将田赋、契税、牙税、当税、屠宰税等划为地方税。近代中国,在引进西方国家的印花税、营业税等现代税制之初,往往放弃官征制而采用传统的包征制或代征制。1928年11月13日,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呈文行政院、立法院及财政部指出:“包商乃为恶制,彼既以本求利,何所不用其极。于是而商民种种纠纷,种种痛苦,随以俱来矣。应通令全国,永远革除。”1931年2月召开的北方财政会议决议废止包征制:“从前所有包纳捐税,无论属之国家,属之地方,应一律取消,改归官家直接征收。”20世纪30年代,占国民经济30%多的工商业承担了85%以上的税收;占国民经济60%多的农业所承担的税收不足15%。
9.戏剧公演是雅典城邦公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曾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借助于人物动作的摹仿;语言是媒介,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这体现古希腊()
A.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B.是欧洲文化的源头
C.寓教化于表演形式中D.注重传承文化经典
7.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一份党内指示中指出:“我军执行外线作战的方针,……需要在多次往返机动的作战中大量歼灭敌人、发动群众、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建立人民武装之后,方能创立巩固的根据地。”这一指示发布于()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全面抗战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外线作战”“分配土地”“建立政权”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这一指示为毛泽东对1947年实施战略反攻所作的具体指导,D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建立政权、建立人民武装之后,方能创立巩固的根据地。”结合所学知识,而国民革命时期的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 题中“歼灭敌人、发动群众、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建立人民武装”等信息符合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要求,但毛泽东主张“外线作战”则不符合其土地革命时期的军事思想,排除B项;全面抗战时期的任务是抗日,材料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中的时间可知,表格涉及的时间范围是1875年至1905年,1875年奥地利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31岁,1905年奥地利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39岁,1875年德国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36岁,1905年德国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45岁,1875年意大利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35岁,1905年意大利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44岁,说明至1905年,欧洲部分国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比1875年有所增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间跨度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改善了民众的整体生活水平,所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有所增长,B项正确;医疗事业的进步是直接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这一时期福利制度尚未普及,排除C项;预期寿命的增长与民主制度的确立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
4.1628年,福建长时间灾荒,郑芝龙经福建巡抚批准,由个人出资将数万饥民送至台湾,提供生活资本及农具和种子进行拓荒、耕作 收成后以租税方式交还郑芝龙,郑芝龙遂富甲一方。这可以印证明朝后期()
A.海禁政策逐渐松弛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台湾开始纳入版图D.农耕文明的扩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郑芝龙推动福建饥民移民台湾,提供生活资本及农具和种子进行拓荒、耕作,促进了台湾地区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农耕文明的扩展,D项正确;将饥民送至台湾是应对饥荒的应急措施,仅凭此不能证明海禁政策松弛,排除A项;郑芝龙的做法是为饥民开荒提供物资,与地主出租土地给农民不同,排除B项;台湾早在宋元就纳入了中国版图,排除C项。故选D项。
11.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殖民扩张一直是英国的既定国策。19世纪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主张放弃对宗主国没有多大价值的殖民地。1858年,维多利亚女王称“不继续扩张领土”;殖民主义者迪斯雷利也愿“放弃除印度和地中海领地以外的一切殖民地”。这说明()
A.平等人权思想深入人心B.世界殖民体系趋于瓦解
C.自由主义在英国 盛行D.科学社会主义影响扩大
6.1910年,曾坚定支持科举制改革的梁启超发出言论:“所恶乎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此种言论与当时士人多有契合。以上材料可用于探讨()
A.清政府立宪运动的局限性B.维新变法运动的后续影响
10.14世纪以来,贵族的铺张浪费、乡绅和中产阶级的模仿攀比等过度消费引起英国统治阶级的高度警觉。14-16世纪英国议会制订了11部禁奢法令,详细规定了全国各阶层的饮食、服饰消费标准,如1336年的饮食禁奢法令规定所有人平时每餐最多可以享用两道菜。禁奢法令()
A.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影响B.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3.《宋史·李参传》载,李参为陕西转运使时,“部多戍兵,苦食少,参令民自度麦粟之赢余,先贷以钱,俟麦粟熟输之官,号青苗钱”,推行数年获得了官私两便的效果。后来王安石加以效仿,推行全国,地方官强制百姓借贷,民甚苦之。由此可知()
A.青苗法旨在敛财于民B.边境更具备推行青苗法的条件
C.改革者从政经验不足D.变法措施激进蕴含着失败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了青苗法的来历,以及王安石全面推行后的弊端。青苗法原本适用于地方,王安石全面推广至全国,措施激进,又造成了强制借贷的情况,潜藏失败因素,D项正确;青苗法本意在于减少百姓所受盘剥,使官民两便,而不是为了压榨民财,排除A项;陕西推行得当,但不等同于边境更适合青苗法推广,故B项过于绝对,排除B项;改革政策有弊端,不等同于改革者从政经验不足,排除C项。故选D项。
5.下图是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大门的照片:
可用以说明洋务运动()
A.中体西用的特点B.自强求富的愿望
C.发展历程的艰辛D.天朝上国的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旗号下开展的近代化运动,为减少阻力,他们主张中体西用,图片中总局大门是衙门式的传统建筑,后边是西式厂房(烟囱即为标志),A项正确;自强求富、发展历程从图片中无法看出,排除B、C两项;天朝上国观念是中国在外交上以天朝上国自居,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主张放弃对宗主国没有多大价值的殖民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他们主张通过市场手段获得利益,即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英国政府也依据形势改变殖民政策,说明自由主义成为英国社会共识,C项正确;根据材料“主张放弃对宗主国没有多大价值的殖民地”“放弃除印度和地中海领地以外的一切殖民地”可知,英国朝野是因为部分殖民地的价值下降才主张放弃的,不是尊重殖民地人民的权利,排除A项;世界殖民体系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在二战后开始瓦解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科学社会主义强调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唐初内侍机构本是为皇帝及后妃生活起居服务的。中宗、玄宗之后,宦官逐渐掌握武力、干预政事,势力远在外廷朝官之上,引发了“南衙”“北司”(外廷宰相与官中宦官)之争。这反映唐中后期()
A.中枢机构弱化B.皇权走向异化C.政治风气败坏D.中央集权涣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中后期皇帝利用宦官牵制朝官,导致宦官专权、政局动荡。宦官专权是因为得到皇帝信任,并用以牵制朝官的,行使的权力实质上是皇权,B项正确;唐中后期中枢机构的权力转向了宦官,不是弱化,排除A项;政治风气败坏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2.下表描述了欧洲部分国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国别
1875年
1895年
1905年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男性Leabharlann 女性奥地利3134
37
39
39
41
芬兰
-
-
43
46
45
48
德国
36
38
41
44
45
48
意大利
35
36
43
43
44
45
瑞士
41
43
46
49
-
-
A.医疗事业的进步B.生产效率的提升
C.福利制度的普及D.民主制度的确立
C.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D.旨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禁奢有利于形成较为理性的消费习惯,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B项正确;人文主义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主张人欲,与题干主题不符,排除A项;禁奢法令将贵族的铺张浪费及乡绅和中产阶级的模仿攀比作为立法重点,不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无关,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前期的财政政策,沿袭明代的“起运”“存留”制度,但由于解决“非常时期”财政困难,多次削减地方“存留”经费,保证“起运”中央的财政经费。总体上,实行量入为出的定额化税收政策,财政收入和支出都有较为固定的数额和程式,收支相抵,略有盈余。……(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军费额骤增以及赔款支出、外债偿付和开办新政,清朝财政日益困窘。迫于形势,清政府谕令各地方大员“权其轻重缓急,设法筹措,期于库款、地方两有裨益”,逐渐形成了“就地筹饷”政策。各种名目的税捐由地方官员自行决定,除了传统的举办捐纳、发行内债等外,开征了米捐、酒捐、烟捐、茶捐等新的税捐,商业税比例大为增加。这一系列措施影响下,逐渐形成了“量出制入”的财政范式,具有近代意义的“地方财政”渐次形成。但也导致了税捐的乱征、财政的外销以及中央集权的削弱。
8.下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示占比变化()
A.有利于民众失业问题的解决
B.体现了城市产业结构的日益完善
C.反映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1987年非公有制经济占比明显扩大,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农村和城市私有制经济成分得到发展,就业形式多样,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A项正确;图示信息反映的主题是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而非产业结构,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符合题目时间,排除C项;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属于因果倒置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