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的时空差异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的时空差异分析
朱红波①
朱红波,男,1978年出生,湖北孝感人,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2004级博士研究生,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武汉430070)
摘要:耕地资源数量安全是耕地资源安全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受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管理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在分析耕地资源数量安全影响因素的基础
上,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的时空差异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状况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
从安全水平的区域分布来看,我国北部和西部省份的安全水平普遍高于东部和南部
省份,同时发现,区域安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Quantity Security on Time and Space in Our Country
ZHU Hong-bo
(Land Management College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quantity security is a very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security, it is restricted by the gift of resources、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anagement、policy and other factors. The paper basing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sets up indexs of assessing,and analyses the status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quantity security on time and space.The results indict
tha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the level of security ascends firstly then descend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 the security standard of northern and
western provinces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eastern and southern provinces,
and finds that regional security standard h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耕地资源状况不断恶化,优质耕地不断减少,耕地生态环境质量快速下降,耕地资源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也不够稳定。
鉴于此,国内学者对我国耕地资源安全问题开展了初步研究,纵观这些学者的研究,不难发现,研究多着力于耕地资源安全的概念、特征、研究内容、解决对策等方面[1-4],缺少对耕地资源安全的深入划分及定量方面的分析与研究。
耕地资源数量安全是耕地资源安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从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的概念入手,在分析耕地资源数量安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的时空差异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
①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0373054)
朱红波,男,1978年出生,湖北孝感人,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2004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
二、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的内涵
(一)资源安全与耕地资源安全
资源安全是一个新的术语,但并不是一个新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能源安全、水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等与资源安全相关的概念已经广泛出现,资源安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综合各种观点,资源安全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持续、稳定、及时和足量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5]。
耕地资源安全是资源安全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国内学者在耕地资源安全概念上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观点认为耕地资源主要是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安全,通常认为是耕地自身的安全;另一类观点认为耕地资源安全不仅仅只是耕地自身的安全,同时应该是保障国民经济安全运行和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这类观点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含义:耕地自身安全,经济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1-3]。
笔者认为,第二类观点更加全面、科学合理,参照资源安全的定义,耕地资源安全的定义可以表述为:一个区域所拥有耕地资源能够保障区域耕地自身安全、社会经济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状态。
(二)耕地资源数量安全
耕地资源数量安全是对耕地资源安全的数量诠释,它是从人口、社会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数量关系入手,着重协调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资源数量与人口、经济等要素的关系,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区域耕地资源数量能够满足人们健康生存;二是耕地资源数量满足健康生存具备可持续性,二者缺一不可,整体的耕地资源数量安全是一个时间段的概念,在不同时点均保持耕地资源数量安全态才能实现一个时段的耕地资源数量安全。
耕地资源数量安全具有利己性、相关性、动态性、公共性、潜隐性、层次性和战略性等特征。
三、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的影响因素
影响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的因素众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资源禀赋因素、经济发展因素、政策因素、管理因素和灾害因素。
1.资源禀赋因素
资源禀赋因素是影响耕地资源数量安全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通常来讲,资源禀赋因素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耕地资源禀赋存在先天性缺陷,存量不足,二是耕地资源分布存在结构性的缺陷,其分布不合理、不均衡。
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同时受到这两个方面问题的威胁[6]。
一方面,虽然中国耕地资源总量较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耕地面积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耕地资源禀赋较差,这一现实是导致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危机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我国耕地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衡,全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带和中部地带的华北、东北、华东、中南四个区,它们集中了全国71.7%的耕地面积,南、西北两个区仅仅占到全国耕地面积的28.3%②。
耕地资源分布不均衡是导致耕地资源数量安全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②资料来源:土地资源学(刘黎明,2002)。
2.经济发展因素
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向前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是大量优质耕地的减少。
应用1998~2004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值与耕地减少面积可以建立如下对数模型:
Y = 3329.7Ln(X)-15167 R2=0.8121
其中,Y代表每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值,X代表每年耕地减少面积,R2=0.8121,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性。
对数模型是一种加速增长模型,这说明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将随之加快,给耕地资源数量安全所带来的威胁将更大。
世界各国经验证明,经济发展过程中占用耕地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不能为了保障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而停滞经济的发展,也不能因为发展经济而导致过量优质耕地的流失,科学的做法是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发展经济,又能保障耕地资源数量安全。
3.政策因素
实践证明,耕地保护政策是影响耕地资源数量安全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力施行的土地整理政策,对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近年来,大量的生态退耕虽然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却导致大量耕地面积的减少,这些政策都会对耕地资源数量安全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统计资料表明,2001~2004年间,我国通过土地整理增加784.1千公顷;而同期生态退耕减少耕地面积达4986.4千公顷,年均减少1246.6千公顷,政策因素对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4.管理因素
管理落实是威胁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土地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虽然我国已经制定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但这些现行的法律法规具有明显的缺陷,各种法律法规交叉重复,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土地资源保护执法不利,缺乏执法所必须的资金、技术、人力等条件,导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的大量存在;三是缺乏土地资源保护合理运行机制,在土地资源保护过程中,中央、上级政府以及地方政府都有各自的目标和利益,现行土地保护法律和制度未能在这三者之间合理分配责任和利益,从而导致各行其是,各自为政,降低了土地资源保护的效率[7]。
5.灾害因素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等自然灾害也对耕地资源数量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根据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1%。
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遍布全国各地,几乎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水土流失,不仅发生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而且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也存在,特别是河网沟渠边坡流失和海岸侵蚀比较普遍③;同时,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情况也不容乐观,截止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分布于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8个县(旗、市);2004年底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12%,分布在除上海、台湾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89个县(旗、区)④。
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等自然灾害是导致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重要原因,已严重威胁着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
③资料来源于《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④资料来源于《2005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
四、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一)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评价的内涵
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评价是在分析耕地资源数量安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评价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状态的过程。
其主要目标是分析耕地资源数量与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之间关系,寻求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合理规律,保障耕地资源数量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确立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科学性、简明性、可操作性等原则;然后构建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建立耕地资源安全的评判标准,判断不同时期耕地资源数量安全所处的状态。
(二)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的影响因素和评价内涵,构建如下评价指标体系:
表1 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评价指标
注:1、耕地压力指数是指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的比值,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一定食物自给水平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条件下,为了满足每个人正常生活的
食物消费所需要的耕地面积。
2、人口承载压力指数直接反映人口对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的压力,表现为负的安全趋向性,计算
公式为:人口承载压力指数=现有人口数量/人口承载力高限。
(三)安全指数的确定
1.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评价指标涉及面广泛,指标间难以通过统一的度量标准进行度量,从而难以进行比较。
为了能够利用不同度量单位的指标来综合表征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程度,必须消除量纲的影响,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本文选用直线阀值法来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即将指标实际值与该指标的阀值(此处选用算术平均值)相对比,从而将指标值转化为量化值的方法。
2.安全指数的确定 如表1所示,评价指标的安全趋向性有正向和负向之分,安全正向性即指标值越大越安全,安全负向性即指标值越小越安全。
假设Xi(i=1,2,3,…,n)为评价指标的实际值,Si 为算术平均值,即阀值,P (Xi )为该指标安全指数,根据评价指标趋向性和“木桶原理”,安全指数的确定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当评价指标安全趋向性为正向时:
i i i i i =1 X S P(X )=X <S ≥⎡⎢⎢⎢⎣i
i 当时X = 当时S
当评价指标安全趋向性为负向时:
i i i i i i i i =1 X S S <X <2S P(X )=S 2S ≤⎡⎢⎢⎢⎢
≥⎣i i 当时X
=2- 当时
S =0 当时
(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 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萨得(T.L.Saaty )在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多层次权重分析决策方法,80年代初开始引入我国。
它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系统性、
简洁性和实用性,现已广泛运用于社会经济系统的决策分析[8]。
本文选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权重结果如表2所示。
λmax=3.0183 CI=0.0091 RI=0.58 CR=0.0158<0.1
总体一致性为:
CI=0.0528×0.5683+0.0738×0.2169+0.0123×0.1241=0.0475
RI=1.12×0.5683+1.24×0.2169+0.58×0.1241=0.9774
CR=CI/RI=0.0475/0.9774=0.0486<0.1,总体满足一致性。
五、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的时空差异分析
(一)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动态变化分析
考虑到数据资料的可及性,本文仅测算改革开放以来六个典型年期(1981、1985、1990、1996、2000、2004)的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状况,以此分析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的动态变化规律。
1.数据来源与指标计算说明
(1)人口、GDP、城市化水平、粮食产量、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等资料,2004年的上述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1981、1985、1990年耕地面积采用修正后的数据⑤,1996、2000、2004年耕地面积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年鉴;
(3)1981~2004年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灾毁耕地面积、未利用地面积主要来源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国土资源公报、中国国土资源年鉴等资料;
(4)耕地保护意识是指社会对耕地保护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它是耕地保护政策和措施能否被贯彻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将耕地保护意识这一定性指标划分为4个层次,其中小于0.4为不严格,0.4~0.6弱严格,0.6-0.8为严格,0.8-1.0为较严格,某一时期具体值依据专家赋值而得;
(5)耕地压力指数计算说明:依据相关资料,将1981、1985、1990、1996、2004年的人均食物需求量Gr分别定为350、370、380、390、400公斤/人;相关文献表明,我国食物自给程度很高,且一直居高不下,因此,1981~2004年间食物自给率统一采用100%;食物单产、食物播种比重、复种指数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新中国五十年农业统计资料;
(6)人口承载压力指数计算。
人口承载力高限取166043.9万人,数据来自《中国农业⑤由于1995年以前耕地面积统计数据明显偏小,与实际相差较大,本文以1996年土地利用祥查数据为基准,根据历年耕地面积增减变化情况,对1980-1995年间的耕地面积数据进行了修正。
综合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
2.不同年份综合安全值的计算结果
根据权重和安全指数计算结果,采用指数和法计算出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在不同年份的综合值如表3所示。
按照综合安全值>0.9为非常安全,0.8-0.9为较安全,0.7-0.8为基本安全,0.6~0.70为弱安全,<0.60为不安全的标准来划分,1990、1996、2000、2004年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均处于较安全状态,1981、1985年则处于基本安全状态。
(二)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的区域分布规律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收集相关数据对我国30个省级单位(本文将重庆纳入四川省内)耕地资源数量安全水平进行测算,以此分析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的区域分布规律。
1.数据来源与指标计算说明
(1)各省份人口、GDP、城市化水平、粮食产量、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各省份统计年鉴等资料;
(2)各省份耕地面积、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未利用地面积、耕地减少面积、补充耕地面积等数据均来源于2004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
(3)耕地压力指数的计算说明:2004年各省份人均粮食需求量均定为420公斤/人;各省份粮食自给率数据来源于国家粮食局网站;各省份食物单产、食物播种比重、复种指数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各省份农业统计年鉴和新中国五十年农业统计资料。
(4)人口承载压力指数计算说明:各省份人口承载力高限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其中,海南省人口承载量按照海南土地资源面积占全国土地资源面积的比重结合全国平均的人口承载量计算而得。
2.各省份综合安全值及其排序
根据上述方法,计算出我国各省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综合安全值及其排序如表4所示:表4 我国各省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综合值及其排序
按照前述安全等级划分方法,在我国30个省份中,耕地资源数量安全处于非常安全状态的只有1个,处于较安全状态的有6个,处于基本安全状态的有11个,处于弱安全状态的有5个,处于不安全状态的有7个,具体情况如表5所示。
六、结论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状态较为稳定,始终在基本安全和较安全之间波动,从变动趋势来看,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安全综合值从改革开放初0.7120上升到1990年的0.8718,随后又降低到当前的0.8041,呈现出抛物线型的变动趋势。
图1 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动态变化趋势
(2)从区域分布上来看,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①耕地资源数量安全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全国有12个省份处于弱安全状况之下,其中上海的综合安全指数仅0.2378,安全状况极差;
0.60.650.70.750.80.850.91980
19851990199520002005年份
安全综合值
②从安全程度的区域分布来看,北部和西部省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程度普遍较高,南部、东部和中部省份安全程度则相对较低;
③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与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状况的关系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浙江、福建等省份的安全程度均不高,经济发展水平与耕地资源数量安全呈现出负相关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次芳:《土地资源安全的概念、研究内容及发展方向探讨》,见谢俊奇、吴次芳:《中国
土地资源安全问题研究[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版。
2.邓红蒂:《土地资源安全问题初探》,见谢俊奇、吴次芳:《中国土地资源安全问题研究[M]》,
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年版。
3.赵其国、周炳中等:《中国耕地资源安全问题及相关对策思考[J]》,《土壤》2002,(6):293~
302。
4.张凤荣、薛永森等:《中国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变化分析[J]》,《资源科学》,1998年第20
期。
5.谷树忠、姚予龙等:《资源安全及其基本属性与研究框架[J]》,《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
第17期。
6.王礼茂:《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与评估指标[J]》,《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第17期。
7.郭凤芝:《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的几个理论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26期。
8.程建权:《城市系统工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张士功:《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博士论文].中国期刊网,2005年。
10.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2004)[M]》,大地出版社2005年
版。
11.陈百明:《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能力[M]》,气象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