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命哲学的内涵及对当代大学生教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命哲学的内涵及对当代⼤学⽣教育意义
2019-04-20
提要:⽣命哲学教育在我国已经拉开了帷幕,这是中国现代教育理念的⼀次飞跃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客观地说,现⾏的⽣命哲学教育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它缺乏⽣命理念的引导。
然⽽,⽣命理念的确⽴并不是⽣命教育所能解决的问题,它必须依靠⽣命哲学才能树⽴。
因此,要开展好⽣命教育,有必要借助⽣命哲学的指导帮助我们确⽴合理的、正确的⽣命观念。
关键词:⽣命哲学⼤学⽣教育意义
⼀、当代⼤学⽣⽣命观现状及⽣命教育⾯临问题
近年来,⽣命危机事件时常呈现在⼈们的⾯前,⾃杀事件也频繁发⽣,尤其是⼤学⽣⾃杀率不断上升。
2008年3⽉前后不到⼀周时间内,⼴州某农业⼤学先后有⼀男两⼥分别从不同的楼上率为8.89%―18.53%。
这⼀桩桩⾎的事实让我们不禁⾃问:是什么让⼤学⽣如此漠视⽣命的存在?
⽣命的意义是什么?⽣命的最终归属地⼜在哪⾥?这⼀切都指向⼀个问题:⽣命是什么?要研究⽣命哲学教育,我们⾸先就要研究⽣命的内涵。
“⼈是⼀个双重⽣命的存在,既具有⾃然⽣命,⼜具有超⾃然的价值⽣命,是⾃然⽣命和价值⽣命的统⼀体,⾃然⽣命是价值⽣命的载体,价值⽣命是⾃然⽣命的灵魂,舍弃⼆者中的任何⼀个,⽣命都是不完整的”。
[1]⽽⽣命哲学教育正是适应了⽣命发展的这⼀需要,在教育中努⼒促使青年学⽣认识⽣命,热爱⽣命,使⽣命不断发展、更新、丰盈、完善。
⼆、马克思主义⽣命哲学价值观的总体认识
马克思主义⽣命哲学价值观是建⽴在其⼈⽣观、价值观的基础之上的。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基础和指导,是⾯向⼈的全⾯发展的价值观。
它既是真正批判地⽣命价值观,⼜是真正科学的⽣命价值观。
马克思说过,“全部⼈类历史的第⼀个前提⽆疑是有⽣命的个⼈的存在”。
有⽣命个体的存在是⼈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个体只有⾸先保持有⽣命的存在,才能在社会中实现⽣命的价值和体现⽣命的社会性意义。
因此⼤学⽣⾸先要树⽴⽣命存在观,充分认识到⽣命存在的重要性,学会有意识地有效地保存⾃⼰的⽣命,学会热爱和珍惜⾃⼰及他⼈的⽣命存在。
“每⼀个存在者都满⾜于⾃⾝。
没有⼀个存在者会否定⾃⼰,会否定⾃⼰的本质性;没有⼀个存在者对⾃⾝来说是有限的。
”[2]
三、马克思主义⽣命哲学的核⼼价值
马克思基于⼈的实践认为:⼈的对象性的⽣存实践活动是对象⼈化的活动,同时也是⼈对象化的活动。
马克思就指出,⾃觉地推动⼈类解放的“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的⾃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这就从根本上说明了超越“重占有的⽣存⽅式”的道路,从⽽也敞开了超越个体与类、⼈与⾃然的对⽴⽽使其⾛向和谐共存的前景:⼈的真正的社会化存在或社会存在。
其次,⼈对象性的⽣存实践活动是⼈⽣的意义的源泉,也是⼈合理地对待⼈⽣的智慧之源。
[3]也就是说,当⼤学⽣积极投⾝于社会实践活动中时候,他们就能感受到“意义”,也就是⼈在与其本质⼒量相适应的对象中的⾃我确证感。
再次,⼈智慧地对待“⽣”,也就意味着智慧地对待“死”。
其实,在⼈的对象性的⽣存实践活动中,当⼈把⾃⼰的“⽣命”“贯注到对象中”去时,⼈就实现了“⽣命”与“⾮⽣命”的互相转化。
现在⼤学⽣⾃杀现象严重,是因为其⽣理⽣命不能充分地与社会⽂化⽣命吻合,脱离了⼈的使命感和⼈⽣⽬标。
但正因为如此,个⼈和社会就都应创造条件,使⼈尽可能地延年益寿,并使⼈的⽣理⽣命最⼤限度的转化为并⽀撑起精神和⽂化⽣命。
可见,真正扬弃了⼈的灵与⾁、⽣与死的外在对⽴,使⼈执着⽣命⽽⼜能达观⽣死的,是马克思。
因⽽,作为⼈类最⾼也是最根本的⽣存维度的“存在”,就必定是⼈及其世界历史性的“⽣成”,即⼈们在⽣存实践中对⼈与物、⼈与⼈、⼈与⼰多元统⼀、和谐相处的存在共同体的持续建构,只是象征,只是个⼈解脱式的⽆差别的⼼境,⽽就是⼈“化世界为家园”的现实的和观念的活动。
四、⽣命哲学的终极⽬的是促进⼈的全⾯发展
马克思提出了关于“新型的⼈”即全⾯发展的⼈的构想,并指出教育是造就全⾯发展的⼈的惟⼀⽅法。
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从总体上把⼈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种历史阶段:(1)“⼈的依附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2)“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的独⽴性”阶段;(3)“建⽴在个⼈全⾯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产能⼒成为他们社会财富这⼀基础上的⾃由个性”阶段,也是可以预见的最⾼发展形态。
⼈的发展的基本历史进程表明,⼈的发展不是经历了与社会关系⽆关的抽象的“⼈――⾮⼈――⼈”三个阶段,⽽是经历了如上所述的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密不可分的三个阶段。
⼤学⽣处于青年中期,在⽣理上他们已经达到了基本成熟稳定的状态,已经具备了成年⼈的体格及种种⽣理功能,⽽在⼼理上则处于不稳定和冲突的状态。
所以要培养⼤学⽣的全⾯性不是⼈的的发展的“出发点”和“复归点”,⽽只是⼈通过创造和控制全⾯的社会关系才打到的全⾯性。
马克思主义⽣命哲学思想,就这样既以实践为⼈的⽣命的基础,⼜以实践为⽣命的表现;⼈的⽣命既在实践中展开,⼜在实践中⽣成;实践既以⼈的⽣命⽣成为⽬的(即“为了⼈”)⼜以⼈的⽣命活动为⼿段(即“通过⼈”)。
只有这种实践唯物主义的⽣命观,才是社会主义者所应坚持的⽣命哲学,并以之为指导去⽣成社会主义⼤学⽣。
这种⽣命观,不仅应当贯彻到社会主义的教育中,贯彻到对青年⼀代的⼈⽣观、价值观、审美观的教育中,⽽且也应贯彻于社会主义的实际⽣活中。
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事业,理所当然地⾼扬着这种⽣命精神。
社会主义⽂化教育建设,也应以马克思主义⽣命哲学为理论基点。
只有这样,才能在帮助⼤学⽣把握⼈⽣的价值,实现⼈⽣的⽬标,做到⽣命的意义萌芽,启蒙⼈⽣的起点。
参考⽂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 3 卷).北京:⼈民出版社,1979:20-2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北京:⼈民出版社,1979:21-33
[3]冯建军.⽣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97-312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马克思主义⽣命哲学的内涵及对当代⼤学⽣教育意义
被举报⽂档地址:。